2016新编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抗弯实验(报告和教材修改)
混凝土正截面受弯试验报告

目录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设备: (1)三、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1)3.1实验简图 (1)3.2少筋破坏: (2)3.3超筋破坏: (3)3.4适筋破坏: (4)四、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
(6)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院、系)专业班组课学号姓名实验日期教师评定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3、测定或计算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1、试件特征1)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14.3N/mm2,=1.43N/mm2,=3.0×104N/mm2,f tk=2.01N/mm2),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HRB335级(=300N/mm2,=2.0×105N/mm2),箍筋与架立筋强度等级HPB235级(=210N/mm2,=2.1×105N/mm2)。
2)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试件尺寸及配筋如下图所示。
3)少筋、适筋、超筋的箍筋分别为φ8@200、φ10@200、φ10@100,保证不发生斜截面破坏。
4)梁的受压区配有两根架立筋,通过箍筋与受力钢筋扎在一起,形成骨架,保证受力钢筋处在正确的位置。
2、实验仪器设备1)静力试验台座、反力架、支座及支墩2)20T手动式液压千斤顶3)20T荷载传感器4)YD-21型动态电阻应变仪5)X-Y函数记录仪6)YJ-26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及平衡箱7)读数显微镜及放大镜8)位移计(百分表)及磁性表座9)电阻应变片、导线等三、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3.1实验简图少筋破坏-配筋截面:加载:=13.3kN=16.8kN适筋破坏-配筋截面加载:=15.3kN=91.7kN =99.6kN超筋破坏-配筋截面加载:=35.5kN=224.9kN 3.2少筋破坏:(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理论计算:=440-30=410mm =0.0033=0.0033×3.00×=99.00N/mm x===4.348mm =x(-0.5x)=1.0×14.3×250×4.348×(410-0.5×4.348)=6.339kN·m开裂荷载:F cr ===5.283kNx===13.17mm =x(-0.5x)=1.0×14.3×250×13.17×(410-0.5×13.17)=18.99kN·m屈服荷载:F u ===15.83kN破坏荷载:F 破=1.5F u =1.5×15.83=23.75kN混凝土自重:F 自==6.188kN模拟实验的数据为开裂荷载为:F cr =13.3kN破坏荷载:F 破=16.8kN本次实验数据对比,误差存在,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实验时没有考虑梁的自重,而计算理论值时会把自重考虑进去;2.计算的阶段值都是现象发生前一刻的荷载,但是实验给出的却是现象发生后一刻的荷载;3.破坏荷载与屈服荷载的大小相差很小,1.5倍不能准确的计算破坏荷载;4.整个计算过程都假设中和轴在受弯截面的中间。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报告一、实验记录结果表应变与挠度记录表测点荷载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με挠度mm荷载级数荷载值1 2 1 2 3 4 1 2 3 4 5 KN με预载0 -1 1 0 1 0 0 0.0030000.003 4 13 13 21 6 -3 -12 0.0030.1770.007-0.230.017 8 41 41 64 19 -8 -32 -0.060.3630.007-0.06012 98 83 141 46 -10 -59 -0.1530.5570.0070.10.017标准加载14 129 107 190 65 -9 -72 -0.1970.680.0070.20.013 16 162 130 224 89 -5 -83 -0.2370.80.0070.310.023 18 195 156 289 116 -3 -98 -0.2530.920.0070.4270.023 20 232 183 351 144 2 -112 -0.273 1.040.0130.5270.023 22 270 214 417 179 9 -127 -0.283 1.1630.0130.7670.017 24 311 245 497 224 19 -147 -0.31 1.30.090.7870.02 26 349 275 570 263 30 -155 -0.333 1.4370.2170.9730.023 28 386 305 643 300 37 -169 -0.36 1.5570.34 1.0270.017 32 450 368 769 361 51 -198 -0.38 1.820.583 1.270.017 34 487 401 838 395 56 -215 -0.37 1.940.727 1.407-0.007破坏加载38 552 475 964 459 68 -245 -0.38 2.217 1.043 1.68-0.013 42 618 540 1078 524 80 -275 -0.383 2.547 1.327 1.937-0.01 46 685 584 1208 610 96 -306 -0.38 2.783 1.637 2.237-0.007 50 750 655 1386 687 115 -335 -0.38 3.393 1.943 2.543-0.007 54 817 714 1510 776 139 -367 -0.38 3.403 2.273 2.88058 886 783 1645 853 153 -405 -0.38 4.2 2.74 3.413-0.00362 949 864 1781 928 164 -439 -0.39 4.757 3.42 3.973-0.003 66 1011 914 1895 991 172 -475 -0.3979.373 3.913 4.503-0.00370 1180 2487 2113 1133 273 -500 -0.4037.057 4.51 5.230.003二、实验现象描述及裂缝分布图如图,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大,梁逐渐出现裂缝并变大,且裂缝成斜向分布。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梁的试验设计,掌握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2、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的承载力、刚度及抗裂度的实验测定,进一步熟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实验的一般过程。
3、进一步熟悉结构实验的常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4、加深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的认识。
二、试件1、试件:试件为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截面尺寸及配筋图1所示。
三、仪器设备1、加载设备:YJ-ⅢD型结构力学组合实验装置2、应变仪3、应变计4、百分表5、裂缝测试仪6、荷载传感器四、实验方案设计根据上述试验梁,完成实验设计(加载设计和观测设计)。
主要确定实验加载装置、加载制度;进行测点布置和仪器选择。
1、加载系统设计:绘制加载装置图2、加载程序根据开裂荷载、标准荷载和破坏荷载进行加载制度设计,采用分级加载,在标志荷载时细分2-4级,并给出加载程序表。
(1)开裂荷载确定为准确测定开裂荷载值,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第一条裂缝的出现。
在此之前应把荷载级取为标准荷载的5%。
(2)破坏荷载确定当试件进行到破坏时,注意观察试件的破坏特征并确定其破坏荷载值。
当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认为该构件已经达到破坏,并以此时的荷载作为试件的破坏荷载值。
●正截面强度破坏:①受压混凝土破坏②纵向受拉钢筋被拉断③纵向受拉钢筋达到或超过屈服强度后致使构件挠度达到跨度的1/50;或构件纵向受拉钢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1.5毫米。
●斜截面强度破坏①受压区混凝土剪压或斜拉破坏②箍筋达到或超过屈服强度后致使斜裂缝宽度达到1.5毫米;③混凝土斜压破坏。
●受力筋在端部滑脱或其它锚固破坏。
1、观测设计(1)观测项目;(2)测点布置:绘制测点布置图;(3)、采用仪器及测试系统图:五、实验步骤编制六、实验报告1、实验现象描述及裂缝分布图。
2、绘制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
3、实验值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专业12级1班姓名学号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 -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 -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 -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 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 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 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 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 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院、系)专业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4 年 10 月 16 日教师评定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抗弯实验(报告和教材修改)

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指导书和报告)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试 验 指 导 书一、试验的目的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破坏的全过程,并验证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
3.掌握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试验内容:1.了解试验方案的确定(由教师讲解)。
2.了解试验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由教师讲解)。
3.了解试验梁的加载装置及其性能(由教师讲解)。
4.试验梁上安装测量仪表。
5.在加载试验过程中测读量测数据。
观察试验梁外部的开裂,裂缝发展和变形情况。
6.整理试验数据,写出试验报告。
三、试验梁:1.试验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2.①号筋要留三根长500mm 的钢筋,用作测试其应力应变关系的试件。
3.在浇筑混凝土时,同时要浇筑三个150×150×150mm 的立方体试块。
作为梁试验时,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1-12-2四、试验梁的加载及仪表布置:五、试验量测数据内容:1.各级荷载下支座沉陷与跨中的挠度。
2.各级荷载下主筋跨中的拉应变及混凝土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3.各级荷载下梁跨中上边纤维,中间纤维,受拉筋处纤维的混凝土应变。
4.记录、观察梁的开裂荷载和开裂后在各级荷载下裂缝的发展情况(包括裂缝的W max )。
六、试验仪器及设备 1.YE2583A 程控静态应变仪 3.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5.手动液压泵全套设备7.工字钢分配梁(自重0.07kN/根) 2.千分表(备用)4.手持式引伸仪(标距10cm )6.千斤顶(P max =320kN ,自重0.01kN/只) 8.裂缝观察镜和裂缝宽度量测卡七、试验要求(一)参加部分试验准备工作: 1.试件的制作。
2.试件两侧表面刷白并用墨线弹画40×100mm 的方格线(以便观测裂缝)。
3.试件安装及仪表、设备的调试。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word精品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___________ 专业12级1 班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2)绘出试验梁p-f 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 1 -—(院、系) 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6日教师评定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抗弯报告(2016)

浙江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钢筋混凝土实验实验类型:基本型实验项目名称: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组号: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年月日浙江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验初步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
2)通过实验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加深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力特点、变形性能和裂缝开展规律的理解。
4)通过实验了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梁的受弯性能。
二、主要仪器设备1)NI数据采集系统2)力传感器3)电子百分表4)裂缝观测仪5)高压油泵全套设备6)千斤顶(Pmax=30T,自重0.3kN/只,已悬挂)7)工字钢分配梁(自重0.1kN/根)三、实验内容和原理(6分)(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内容的概括,请勿抄实验步骤)四、材料性能测试结果计算(5分)1. 主筋的σ~ε曲线:(1)数据: 钢筋直径φ: mm ; 钢筋面积A s : mm 2(2)σ~ε曲线图2. 梁混凝土立方试块的强度值(1)数据: 立方体边长: mm ; 截面面积A : mm 2(2)平均压力值:f cu ,k = (3)计算下列各值:ck f = tk f =五、试验梁极限承载力P u、正常使用荷载P k、开裂荷载P cr、初始等效荷载P eq的计算(10分):六、荷载分级(5分)注:开裂情况一栏中,如无裂缝则写无,有裂缝则写:有缝,条数,W m a x 三个内容。
、梁加载中各量测数据记录(6分)注:P =F +P e q跨中挠度实测值f 0i =(g 中i -g 中0)-0.5×|g 左i -g 左0+g 右i -g 右0|修正值X i =X 0i + X 01*P e q /F 1 (X 代表修正值,X 0代表实测值,i 为级数)八、数据整理(6分)九、画出曲线图(考虑自重、分配梁等荷载的影响修正)(6分)M -εc 曲线在各级荷载下,截面的应变沿高度的分布δ-H 曲线十、实验结果与分析(12分)1. 曲线图分析2. 裂缝开展规律分析(附上裂缝开展照片)十一、思考题(36分)1. 该梁的变形规律如何,分析纵向钢筋和混凝土是如何发挥抗弯作用的?2. 平截面假定是否成立,以及平截面假定的适用条件?3. 假定在正常使用荷载下该梁的短期效应挠度限值为l0/200,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检测值为0.25mm,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梁是受强度破坏控制,还是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4. 该梁的破坏形态,并解释产生这种形态的破坏的原因?5. 该梁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并分析原因?6. 计算该梁的抗裂校验系数和承载力校验系数,分析实验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的原因?十二、心得体会与建议(8分)1. 本实验课的安排是否合理,哪些方面需要改进?2. 对本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有何体会,是否需要改进?3. 本实验课的互动式上课模式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是否需要改进?4. 提高学习效果的其他建议。
钢筋混凝土正截面受弯实验报告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专业12 级1班姓名学号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目录1.实验目的: (2)2.实验设备: (2)试件特征 (2)试验仪器设备: (2)3.实验成果与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实验结果数据与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等。
(2)实验简图 (2)适筋破坏-配筋截面: (3)超筋破坏-配筋截面 (3)少筋破坏-配筋截面 (3)3.1 适筋破坏: (11)(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11)(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11)(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12)(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12)(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3)3.2 超筋破坏: (4)(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4)(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4)(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6)(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6)(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7)3.3 少筋破坏: (7)(1)计算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与模拟实验的数值对比,分析原因。
(8)(2)绘出试验梁p-f变形曲线。
(计算挠度) (8)(3)绘制裂缝分布形态图。
(计算裂缝) (9)(4)简述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展开的过程与机理。
(9)(5)简述配筋率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
(10)4.实验结果讨论与实验小结,即实验报告的最后部分,同学们综合所学知识及实验所得结论认真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存在的问题。
(13)(院、系)专业班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实验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1.实验目的:①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指导书和报告)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试 验 指 导 书一、试验的目的1.了解钢筋混凝土梁受力破坏的全过程,并验证正截面强度计算公式。
2.了解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
3.掌握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二、试验内容:1.了解试验方案的确定(由教师讲解)。
2.了解试验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由教师讲解)。
3.了解试验梁的加载装置及其性能(由教师讲解)。
4.试验梁上安装测量仪表。
5.在加载试验过程中测读量测数据。
观察试验梁外部的开裂,裂缝发展和变形情况。
6.整理试验数据,写出试验报告。
三、试验梁:1.试验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2.①号筋要留三根长500mm 的钢筋,用作测试其应力应变关系的试件。
3.在浇筑混凝土时,同时要浇筑三个150×150×150mm 的立方体试块。
作为梁试验时,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1-12-2四、试验梁的加载及仪表布置:五、试验量测数据内容:1.各级荷载下支座沉陷与跨中的挠度。
2.各级荷载下主筋跨中的拉应变及混凝土受压边缘的压应变。
3.各级荷载下梁跨中上边纤维,中间纤维,受拉筋处纤维的混凝土应变。
4.记录、观察梁的开裂荷载和开裂后在各级荷载下裂缝的发展情况(包括裂缝的W max )。
六、试验仪器及设备 1.YE2583A 程控静态应变仪 3.百分表或电子百分表5.手动液压泵全套设备7.工字钢分配梁(自重0.07kN/根) 2.千分表(备用)4.手持式引伸仪(标距10cm )6.千斤顶(P max =320kN ,自重0.01kN/只) 8.裂缝观察镜和裂缝宽度量测卡七、试验要求(一)参加部分试验准备工作: 1.试件的制作。
2.试件两侧表面刷白并用墨线弹画40×100mm 的方格线(以便观测裂缝)。
3.试件安装及仪表、设备的调试。
(二)按现行规范计算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P u ,并选定加荷级数(一般选用10级)及每级加载的荷载量。
第一级应考虑梁自重、分配梁和千斤顶自重等荷载,临近开裂和破坏时,可半级或1/4级加载。
(三)试验中要求正确记录各要求的数据 (四)试验后整理试验数据,并写出试验报告100600600100100350250250350100试 验 报 告-、试验梁抗弯承载力P u 的计算:二、试验梁每级加载值选定:注:(1)第1级千斤顶加载值按下式调整P 1*=加载值P 1-P 千(千斤顶自重)-P 分(分配梁自重)-P 梁(梁自重)×2 (2)将试验梁均布自重按弯矩等效折算为集中自重P 梁:即a P L q 812 梁自=2L q a81P 自梁=LLaaq 自三、主筋的σ~ε曲线:(1)数据: 钢筋直径φ: mm ; 钢筋面积A s : mm 2(2)σ~ε曲线图四、梁混凝土立方试块的强度值: 1. 数据:2.平均压力值:3.计算下列各值:t cu f =t c f =五、梁加载中各量测数据记录:注:开裂情况一栏中,如无裂缝则写无,有裂缝则写:有缝,条数,W max三个内容。
5六、数据整理:注:跨中挠度=中-0.5(左+右)67七、画出以下曲线图(考虑自重,分配梁及千斤顶等荷载的影响修正)M~f 曲线M~εs 曲线8M~εc 曲线在各级荷载下,截面的变形沿高度的分布图八、对梁试验的分析和结论:提示:可描述下列方面的内容,1.梁的变形规律如何,平截面假定是否成立等。
2.该梁的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及该梁是受强度破坏控制,还是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即挠度和裂缝最大宽度控制)。
3.该梁的破坏形态,及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态的破坏4.试验值P u t与计算值P u不同的原因分析5.对有关试验的体会:例如试验中应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做成功试验,对本次试验应作哪些改进以促进和提高试验的精确程度等等。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重点,全面启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县共有干部**人,其中中共党员**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专学历**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
**年,以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为主阵地,举办各类培训**期,培训在职干部**人,占在职干部总数的**.*%,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人,其中:举办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期,培训**人;举办科级领导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班*期,培训**人;举办科级以下公务员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非中共党员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基层团干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各*期,培训**人,达到了每年培训在职干部五分之一的要求,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
另外,上派了*名县级领导干部、**名科级领导干部、*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盛市委党校的培训,有**名县级领导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全面完成了上级的调学任务。
二、主要做法(一)着力抓好集中正规化培训1、加强领导,提高培训工作的计划性。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了县委干部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年度党员干部培训计划》,转发了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吉安市干部“大教育、大培训”学分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各项培训任务逐一分解,落实责任,县、乡财政安排预算,确保了培训经费,切实提高了培训工作的计划性。
2、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办学思路。
按照“两扩一缩”的思路,创新培训模式。
“两扩”,一是扩大培训面,把以往培训科级领导干部为主扩大为培训科级及科级以下公务员和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二是适当扩充办班时间,将以往每期培训班*天左右培训时间改为**—**天。
“一缩”,即缩小单个脱产班次的办班规模,由原来的每个班次**人左右,缩减为**—**人。
3、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
按照“加强理论、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既注重马克思主义传统经典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工作,又注重贴近学员的需求,把经济法、金融证券、创业教育、行政执法等作为重点课程,着重提高学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
4、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工作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建立了督学、评学和考学制度,每期培训班均成立班委会,学员编成若干学习小组,全体学员编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安排一名教员值班,上课前点名,强化考勤制度。
学习班结束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并评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二)切实抓好干部在岗自学组织了全县**名公务员参加更新知识第三、第四阶段的考试,并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组织了干部在岗自学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英语**句》的征订工作。
为检验自学效果,对科级领导干部读书笔记进行了一次抽查,共抽查**名科级领导干部的读书笔记和联系实际撰写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体会文章,对抽查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组织县委党校的教师进行了认真评阅,并在全县进行了通报。
(三)努力抓好干部的实践锻炼1、以外出招商引资为契机,外派年轻干部到广东、上海、浙江等地招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全县**个招商组,共外派干部**余人。
同时,选派平都镇村*名农民到福建厦门种蔬菜、打工学习,选派严田镇土桥、楠桥、岩头等村的农民**名到湖南长沙市郊区打工学习花卉苗木、到福建省尤溪县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食用菌技术。
这些农民打工学习回来后,利用所学技术,发展相关产业,到目前为止,平都镇向阳村**户村民,户户都种植了蔬菜,仅此一项,户均增加纯收入**余元;严田镇种植食用菌的有**户,种植花卉苗木的有**多户,楠桥村*户农民就种植花卉苗木**多亩,规模比较大,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2、结合县直单位包村挂村工作,挑选了**名县直单位的年轻干部,下派到边远山区乡镇、条件艰苦的行政村帮助工作一年,使他们经受锻炼和考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单位和部分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参训和组织安排干部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的思想;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调学有一定的难度。
这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地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研究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四、**年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路**年,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进一步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创新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努力争创新优势,形成新特色,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
1、继续抓好集中正规化培训。
以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为主阵地,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计划全年举办主体培训班**期,培训干部**人,其中:举办科级干部轮训班*期,培训**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学习班*期,培训**人;基层团干培训班*期,培训**人;科级以下公务员培训班*期,培训**人;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统战理论培训班*期,培训**人;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期,培训**人。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各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人数要达到**人。
2、进一步强化干部的实践锻炼和在岗自学。
年内,拟选派**名左右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和谋职招商,选派**名左右科级后备干部到边远山区乡镇和县工业园区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干部在岗自学主要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英语**句》和计算机知识,并要组织考试,检验学习的效果。
同时,继续对科级领导干部的读书笔记进行一次以上抽查,并认真组织评阅,对调阅读书笔记的情况进行通报,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并逐步扩大抽查面,机关一般干部的读书笔记也要抽查。
3、强化措施,着力解决调学难的问题。
今年将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个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办法,切实解决部分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调学难的问题。
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与研究[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与研究]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者,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程中,面临着如何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增强调控能力这一重大课题,改进和完善乡镇执政方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