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由毛泽东于1929年所作,作为悼念刘和珍的悼词。
刘和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在活动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到酷刑折磨,坚持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本教案适用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该文本,传达出作者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以及推崇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应该能:1.熟悉《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
3.通过对于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文学分析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4.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引入教案主题,如:你们知道共产党员是谁吗?你们知道在革命斗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等等。
2.在学生的回答中,相对应的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革命精神与革命志士。
学习1.开始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先让学生每人轮流朗读一段,然后整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自主思考。
2.学生思考完毕后,针对文学语言手法的探究,提问学生有哪些文学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
3.老师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夸张、对偶以及平行对照等。
4.通过学生学习的文学语言手法,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更具体的探究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如对于革命志士的赞颂,对于革命历程的概述等。
确认所学老师通过让学生每人发出一个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讨论所学内容。
通过学术理性的讨论,让学生对本文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型战硬实现了在阅读中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使学生知晓革命之路上有多少先人为之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2)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理解;(3)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的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圈点、标注生僻词语和句子,准备提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段落;(3)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2)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小文章,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2. 情感互动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 目标驱动法: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语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爱国情怀;(3)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课下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下作业。
四、课下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情感态度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念刘和珍君》。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的文言文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学会珍惜和平,尊敬烈士,培养爱国情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4. 情感教育法: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翻译重要句子。
3. 讲解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二、教材分析:作为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
此课文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所描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记念刘和珍君》以1912年北洋军阀血腥虐杀青年学生为背景,熔哲理、激情与批判锋芒于一炉,充分展示一个伟大思想者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整个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三、学情分析:本篇课文让学生与鲁迅相遇,与一位非常杰出的伟人的心灵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感应。
鲁迅的文章一般比较深奥,其作品是中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但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所该具备的各种习惯和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教学的规律做好取舍,选择重点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批文以入情”。
在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设计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中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进而展现出的正义和良知。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五、教学设想:1、从作者鲁迅对刘和珍的尊敬入手,让同学对本文的主人公的身平事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起其学习的乐趣。
·2、播放录音示范,学生跟读,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掌握学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全文,更好的“批文以入情”。
3、使用多媒体辅导教学,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兴趣下自主学习。
六、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内容,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3、学习刘和珍等人的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人的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解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及片段的含义。
八、教学用具: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有关“三.一八”惨案的资料及刘和珍等人的生前图片和其牺牲后追悼会现场图片。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讨论法、讲授法。
九、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中生字词,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整体感知全文概括大意;第二课时:梳理文脉、进一步熟悉内容思路、体悟主旨;第三课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揣摩词语的表现力,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十、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那些活着只是为了一己私欲的人,终究会被历史的大浪冲刷掉,淘金黄沙始见金,而那些活着是为了让别人更好活着的人会被人们永存心中。
刘和珍(板书刘和珍),她便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名字如同她的精神一样,被我们世人牢记,那么刘和珍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身上有着怎么样的品质?今天,我们就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作者鲁迅。
(播放刘和珍图片的PPT)(二)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社戏》等等。
(播放PPT)(三)解题:(1)师:关于题目中的“记”,并非写错,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所以有些词并不是很规范。
“记念”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并不是另有其意,这也是鲁迅那个时代的特点。
(2)君:是对人的尊称。
(3)师:那么鲁迅这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怎么会对当时一个默默无名刘和珍以“君”的尊称,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四)背景简介:师:有哪位同学预习过课文,知道课文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播放PPT)师:了解完写作背景后,大家都应该对刘和珍有了初步的认识,你知道了那些关于她的事?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
师:非常好。
(播放PPT)师:(播放PPT)这是悼念会现场,这么多人来“送”她,到底刘和珍这么一个普通的学生怎么会引来这么多人的悼念?下面进入课文学习。
(五)生字学习朗诵之前请大家找出生字词,并标注音;洗涤(dí)不惮(dàn)不恤(xù) 尸骸(hái)桀( jié) 骜屠戮( lù ) 浸渍( zì ) 攒(cuán)射惩创(chuāng) 荫(yìn)庇菲(fēi)红菲(fěi)薄(六)感知全文师:我们都知道欣赏散文需要仔细品味,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诵,下面,请同学跟随朗诵一起进入到课文,体会全文基调。
(3)根据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试着归纳段意;把记叙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下节课准备复述。
(播放朗诵录音)师:听完朗诵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的接触。
课文一共有7节,在听了朗读的前提下,请再次快速的阅读课文,试着归纳小节内容。
下面我们将进行分组讨论,将任务分配。
我将会把同学分为7组,每个小组归纳一段,剩余的人组成后备组,如有不同意见,对小节内容进行修改大胆辅正。
(分组讨论5分钟)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将小组讨论成果写在黑板上,后备组准备修改。
(同学写完后让后备组修改,并板书)具体说,全文共七节:第一节,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板书);第二节,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生者”(板书);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为她“为国而死”(板书);第四节,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根源”(板书);第五节,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崇高伟大”(板书);第六节,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第七节,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自然地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板书)。
师:下面我们将做一道数学题,合并同类型,看看哪些小节可以组成一组?(请同学合并,并说理由)以上七节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节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节是第二部分,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节,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师:同学们合并的非常好,一二节为一组,交代“为什么写”,三四五节为一组,回忆经过,最后两节为一组,总结教训意义。
(六)、总结:全文的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七)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的感情脉络,并试着理解自己勾画的难句。
(2)请同学整理关于刘和珍生平的事迹,准备下节课讲述。
另外写一段想对刘和珍说的话,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浸渍”“惊心动魄”“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播放PPT)(八)、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作者简介二、解题记:纪君:尊称三、背景简介四、整体感知第一节介绍写作缘由---- 悼念死者为什么写第二节交待写作目的---- 唤醒生者第三节回忆认识过程----- 为国而死第四节抒写惊愕、义愤---- 惨痛根源回忆经过第五节叙述遇难经过----- 崇高伟大第六节总结经验教训---- 劝诫徒手请愿教训第七节热情讴歌赞颂---- 激励奋然前行经验五、作业布置十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