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筑物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4.易于管理:采用集中式网络管理,简化运维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四、网络架构设计
1.核心层:采用高性能交换机,实现高速数据交换和路由分发,确保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
2.汇聚层:采用多层交换机,实现接入层设备的汇聚和接入控制,提高网络性能。
3.接入层:采用接入交换机,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端口,实现数据传输。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第1篇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满足我国某地区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二、设计目标
1.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及发展需求。
3.定期进行网络设备维护和软件升级,确保网络系统稳定运行。
八、网络安全策略
1.设置防火墙规则,实现数据包过滤,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2.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现并阻断潜在攻击行为。
3.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网络设备操作日志,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九、项目实施与验收
1.依据设计方案,分阶段进行网络设备采购、安装和调试。
2.组织专业团队进行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十、售后服务与运维支持
1.提供网络设备原厂质保服务,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3.提供技术支持,协助解决网络故障和优化网络性能。
本设计方案旨在为我国某地区企业提供一套合法合规、高效稳定的网络工程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技术动态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设计方案,确保网络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建筑设计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方案

建筑设计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方案

建筑设计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方案第一章智能建筑设计概述 (2)1.1 智能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2)1.1.1 智能建筑的定义 (3)1.1.2 智能建筑的发展 (3)1.2 智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3)1.2.1 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3)1.2.2 节能降耗 (3)1.2.3 保障安全 (3)1.2.4 提高居住舒适度 (3)1.3 智能建筑设计的原则 (3)1.3.1 安全性原则 (3)1.3.2 舒适性原则 (4)1.3.3 节能原则 (4)1.3.4 可持续性原则 (4)1.3.5 适应性原则 (4)第二章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 (4)2.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体系 (4)2.1.1 设计原则 (4)2.1.2 设计内容 (4)2.1.3 设计标准 (5)2.2 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制定 (5)2.2.1 法律法规依据 (5)2.2.2 技术要求 (5)2.2.3 设计流程 (5)2.3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的执行 (6)2.3.1 设计审查 (6)2.3.2 施工监管 (6)2.3.3 运营维护 (6)第三章智能建筑设计技术 (6)3.1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 (6)3.1.1 参数化设计 (6)3.1.2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 (7)3.1.3 信息共享与协同设计 (7)3.2 建筑设计智能化软件 (7)3.2.1 AutoCAD (7)3.2.2 Revit (7)3.2.3 SketchUp (7)3.3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7)3.3.1 节能设计 (7)3.3.2 节水设计 (8)3.3.3 环境友好材料 (8)3.3.4 生态景观设计 (8)第四章智能建筑项目管理 (8)4.1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 (8)4.2 项目资源管理与调度 (8)4.3 项目风险管理 (9)第五章智能建筑设备与系统 (9)5.1 智能建筑设备选型 (9)5.2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10)5.3 智能建筑设备维护与管理 (10)第六章智能建筑能耗与节能 (11)6.1 智能建筑能耗监测与分析 (11)6.1.1 能耗监测 (11)6.1.2 能耗分析 (11)6.2 智能建筑节能措施 (11)6.2.1 节电措施 (11)6.2.2 节水措施 (12)6.2.3 节能措施 (12)6.3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12)6.3.1 数据采集与传输 (12)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6.3.3 节能控制 (12)6.3.4 远程监控与维护 (12)第七章智能建筑安全与防护 (12)7.1 智能建筑安全监测 (12)7.2 智能建筑消防系统 (13)7.3 智能建筑防护措施 (13)第八章智能建筑环境与舒适性 (14)8.1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 (14)8.2 智能建筑舒适度优化 (14)8.3 智能建筑环境控制 (14)第九章智能建筑运维管理 (15)9.1 智能建筑运维模式 (15)9.2 智能建筑运维团队建设 (15)9.3 智能建筑运维智能化系统 (16)第十章智能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16)10.2 智能建筑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17)10.3 智能建筑在未来城市中的应用展望 (17)第一章智能建筑设计概述1.1 智能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 智能建筑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物的结构、设备、能源、环境、安全等方面进行集成管理,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节能降耗、保障安全和舒适度。

民用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023标准

民用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023标准

民用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民用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的一般规定、系统架构、网络系统设计、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设计、操作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网络服务器选择、网络互联设计、网络应用规划、无线局域网、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建筑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工程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YD 5214 无线局域网工程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核心层 core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高速骨干网络部分,为网络提供优化的数据传输功能。

接入层 access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

分布层 distribution layer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也称作汇聚层。

提供基于统一策略的互联性,定义网络边界。

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无线控制器(Wireless Access Point Controller)AP: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BGP: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MAC: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Multi-service Transter Platform)0SI: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DH:同步数字系列(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PN: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5 一般规定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用户需求,并在用户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范例6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范例6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范例6篇另外,尽管建设部自1988年开始在部分城市、部门组织开展建设监理工作,但是第一个有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法规1997年才颁布,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290号文)。

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

在许多监理工作实用手册中就是传统弱电系统篇幅都很少,更谈不上智能化系统了。

本文总结设计监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参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监理这一领域的交流。

一、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在我们讨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的监理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的一些特点。

建筑智能化设计必须经过用户需求分析、初步设计、系统工程设计以及深化设计等环节。

涉及的单位有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和各专业子系统分包商等。

他们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

如何确定设计的目标由谁来完成,各个参与单位在何时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落实各阶段的设计目标,从而保证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

这是我们在从事这项监理工作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的。

但对系统工程设计由谁承担并完成,290号文中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显然,在初步方案中,因未定各子系统的品牌,以及系统集成软件平台,所以达不到系统工程设计的深度。

本文建议在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编制系统工程设计的招标书,经监理由业主最终确认。

之后,公开招标,择优确定系统工程设计的方案以及系统集成商。

同时,系统集成商为总包,其他各专业子系统可作为分包纳入管理体系。

在设计单位指导下,总包组织各分包单位完成深化设计。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各阶段监理工作要点(一)用户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的新兴事物,大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建筑智能化涉及的诸多技术还在迅猛发展,产品和标准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业主对将来建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很难有明确的需求。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方案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方案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方案一、引言建筑智能化工程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对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进行集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和便利性。

在建筑行业中,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在进行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 制定施工计划:确定施工范围、工期、施工顺序等。

- 确定施工人员:安排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参与施工。

- 准备施工材料和设备:确保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充足。

三、施工方案1. 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多个子系统,包括安防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集成,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正常运行和互通。

2. 网络建设建筑智能化工程通常需要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数据通信网络、无线网络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网络布局、布线以及设备安装位置,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设备安装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大量设备的安装,包括监控摄像头、传感器、智能开关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设备的正确安装和调试,保证其正常运行。

4. 控制系统调试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关键在于控制系统的调试,包括程序设定、联动设置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调试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保障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施工人员需要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五、施工质量控制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工程验收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工程验收。

验收包括对系统功能、设备运行情况、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工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七、总结通过本文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方案的探讨,可以看出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建设、设备安装、控制系统调试等一系列工作。

智能化系统工程(弱电)方案 (3)

智能化系统工程(弱电)方案 (3)

智能化系统工程(弱电)方案1. 引言智能化系统工程(弱电)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弱电技术,将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和互联,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工程项目。

本文将介绍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效果和优势。

2. 基本概念2.1 弱电技术弱电技术是指电压在低于220V的特定电力线路,主要包括通信、安防、监控、建筑自控以及综合布线等技术。

弱电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对建筑物内各个子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2.2 智能化系统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是指将弱电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对整个建筑物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工程项目。

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

3. 原理和流程3.1 原理智能化系统工程通过将各个子系统的信号集成传输到中央处理器,再通过中央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和控制,最终实现对建筑物内各个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3.2 流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流程如下:1.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需求和功能要求,设计智能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设备选择: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弱电设备和系统,包括通信设备、监控设备、建筑自控设备等。

3.网络布线: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弱电设备和系统的布线工作,包括数据线、控制线、电源线等。

4.设备安装:将选定的设备和系统安装到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并进行调试和联调。

5.控制中心集成:将各个子系统的信号集成传输到中央处理器,并进行控制中心的搭建和调试。

6.基础功能实现:通过中央处理器对各个子系统的信号进行处理和控制,实现基本功能,如安防监控、照明控制等。

7.高级功能实现:根据建筑物的需求,通过编程和配置中央处理器,实现高级功能,如智能家居控制、能耗管理等。

8.运维和维护:对智能化系统进行日常的运维和维护工作,包括设备巡检、软件更新、故障排除等。

4. 案例分析4.1 智能楼宇系统以某大型商务楼为例,该楼通过智能化系统工程实现了楼宇的整体管理和控制。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精选5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精选5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精选5篇)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引言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当前一种新兴控制系统,它主要是以电子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它的存在可以充分实现建筑工程的作业效率,进而减少作业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诸多人工投入成本,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具备了节能环保的特点,此系统可以切实对建筑中的设备实施动态操控,以便及时发现存在设备中的问题,这样才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应措施,从而提升建筑内部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率,增强建筑应用的稳固性与安全性,基于此来确保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

一、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技术原理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所控制的装置一般分为两种装置,其中包括了四级控制网与两级控制网。

四级控制网存在的性能是利用计算机与通信网、控制装置来全面呈现的。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性能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它可以全面的将建筑中的机电设备启动情况显示出;它可以对建筑实行监控与操作;它可以对建筑内部设备在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检测出,从而对其进行自动化处理,此外,还可以对智能建筑物中的设备转变状况、历史信息、应用参数的检测与存储。

合理运用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内部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从而将其存在的问题自动调节处理掉,检测仪器的工作情况是决定建筑中设备运行效率的直接因素,其还可以对智能建筑中的设备与能源进行自动养护与管控。

二、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在对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时,首要任务是熟知与其相关的新兴技术,使得该系统的性能被不断优化与完善;其次需着重注意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固性与安全性,从而使得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持得到长足发展,确保其持续发展下去,使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小:最后要确保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与集成性,只有对其二者进行有效控制,才会使建筑中存在的设备问题被及时且高效的处理掉,使得在开展实际工作时更加方便快捷。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一、项目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智能化已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

建筑智能化工程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控制技术,将传统建筑转变成具有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自动报警、自动决策等智能系统。

通过智能化工程的实施,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安全防护、舒适度提升和设备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建筑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因此,建筑智能化工程在当今建筑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项目是某大型商务楼宇的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智能化安防系统、智能化通信系统等内容。

项目施工内容涉及建筑结构、电气配电、空调通风、照明系统、消防系统以及智能化设备安装等,因此施工流程复杂,需要高效合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二、施工技术方案1.智能化系统施工根据建筑智能化的要求,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电气线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换代、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安装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以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智能化安防系统施工智能化安防系统是商务楼宇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报警系统等。

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的布放位置,并进行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3.智能化通信系统施工商务楼宇的通信系统是保障办公效率和沟通畅通的重要系统,包括光纤网络、电话系统、无线网络等。

在施工中,需要进行光纤布线、设备安装、网络测试等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施工流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施工流程分为前期准备、施工实施、系统调试和验收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确定施工计划、确定施工队伍和材料、设备采购等。

施工实施阶段包括按照计划进行施工、材料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

系统调试阶段包括对系统进行整体联调和调试,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最后是验收阶段,进行系统的功能验收和性能测试,确保系统符合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化建筑物网络工程设计方案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1、设计依据(1)智能化建筑概况建筑规模为地上20层,地下4层,共计24层,地上5层以上为标准层。

工程设计范围主要是高层的主楼建筑,总计建筑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

(2)通信信息种类和数量该智能化建筑的信息种类主要是话音和计算机数据,根据用户提供的各个楼层所需的话音和计算机数据的信息点数量和分布如表1所列,话音信息点为1260个,计算机数据信息点为629个。

(3)机房位置设置根据用户使用需要和设备配置等要求,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中已将用户电话交换机房和计算机主机房的位置,分别确定在5层和7层。

(4)配线架和缆线的设计为了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检修,根据用户要求每个楼层均需设置配线架,用户电话交换机机房设置总配线架。

2、设计标准根据国内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 926·1~3—1997)、《建筑与建筑群结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CCECS 72:97)来设计。

3、设计要求本工程设计要求目前能满足话音和计算机数据的需要,要适当结合今后发展趋势。

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后,使整个网络系统一次布线后,在15~20年内能满足用户发展要求。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主要是系统构成、各子系统设计线缆选用和连接方式等设计方案。

1、系统构成根据本工程设计依据和用户实际需要,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范围为主楼,无其他建筑,所以没有建筑群子系统,只有主干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两部分。

综合布线系统为电话话音和计算机数据两大网络系统服务,是它们的传输媒质,也是基础设施部分。

2、各子系统设计(1)工作区布线本工程具体配置是根据智能化建筑各部分使用功能不同,按用户通信需要,对各个楼层通信引出端的数据和位置进行考虑,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① 电话话音通信引出端(信息点)按用户预测要求进行配置。

② 数据通信引出端一般按房间面积10m2为1个点,超过5m2时增加1个点;特殊用户或房间按实际需要或每间最少设1个点(如秘书室、财务管理室等),用户电话交换机机房内设置不应少于2个点。

(2)缆线类型的选用① 认为本工程中可采用非屏蔽系统。

因为其技术较为成熟、运行可靠,目前完全可以满足该办公楼的信息需要。

② 本设计中采用全部五类缆线和信息插座的方案。

③ 水平布线子系统设计根据信息点的数量和分布,按照缆线和设备类型的选用,具体设计内容为以下几点:在每个楼层均采用配合五类线的楼层配线架(FD),以便用于水平布线子系统与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缆线连接。

在设计中只在第17楼层设置楼层配线架(FD)和光缆配线架,其管辖范围扩大到20层。

这样既不会影响其传输质量,又可达到减少设备数量的目的。

根据智能化建筑内各个楼层用户信息点的数量和分布位置,选用相应规格的通信引出端(信息插座),既可插入数据通用的RJ—45插头连接,也可插入电话机专用的RJ—11、RJ—12插头连接。

对于话音或数据需要单独使用的信息点,可选用单孔信息插座。

本工程中水平布线子系统在各个楼层配备的通信引出端(信息插座)数量和规格见表2所列。

④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设计建筑物主干系统的垂直(上升)的电缆或光缆的路由,在本工程设计中,对于话音用的缆线,采用五类大对数双绞线对电缆作为传输媒质、与各楼层配线架(FD)连接,另一端经电缆竖井引接到五层的用户电话交换机房建筑物配线架(BD),然后与电话交换机连通。

对于计算机数据用缆线采用室内6芯多模光纤光缆作为传输媒质,近期使用光纤4芯,另外2芯备用,与各楼层的光缆配线架和光电转换设备连接,并与各楼层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服务设备相连。

⑤设备和器材的选用、配置和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用中对缆线选用已经在前面确定为全部选用五类。

全部选用五类配线架。

本次工程中在各个楼层均设置楼层配线架(FD),地上17~20层和地下1~4层因话音信息点较少,地下1~4层无数据信息点,所以将上述各层采用适当合并设置,以减少配线架设备数量。

具体规格和数量见表3。

⑥管槽设计方案本工程设计的管槽系统是与建筑结构布局相配合的。

电缆竖井中和各个楼层均采用金属槽道(或称桥架),以便敷设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

各楼层的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缆线,由槽道引接到各个信息点处,均采用预埋在墙壁内、吊顶中或地板下暗敷管路,暗管管径玉般采用15mm或20mm,最大管径不应超过25mm。

暗敷管路一般采用对缝钢管或塑料管。

⑦与有关系统的配合和连接与用户电话交换机网络系统的配合和连接。

电话机一般均需经过综合布线系统的连接,它是采用在电话机的输出线端安装专用的RJ—11或RJ—12插头,插入综合布线系统的单孔或双孔信息插座上,即可形成对内或对外通话的通路。

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合和连接。

在配合和连接时,应先在计算机的扩展槽中插上网卡,用一条两端装配有RJ—45插头的连接缆线,分别将RJ—45插头插入网卡输出端的RJ—45插孔和综合布线系统信息插座上,形成传输信息的通路。

1.布线系统需求分析1) 用户的要求根据某些中学校园网招标书>的要求,在校园中拟采用综合布线系统(PDS),对电话系统、计算机系统,进行统一布线。

最终为智能化管理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灵活的、先进的和可扩展的信息通道基础。

2) 用户需求可行性分析根据某中学校园网的需求,共设信息点501个。

其信息点分布及配置如表6- l所示。

表6-1 信息点分布及配置表双绞线设备端口至终端(信息模块)距离不得超过90m。

多模光缆(50/125)设备端口至设备端口距离不得超过550m。

数据传输:三个校区之间l000Mbps,图书馆1000Mbps,其他建筑楼200Mbps(FEC),楼内水平区100Mbps。

交流电压:相电压380~400V,线电压180~230V,需要采用净化电源和UPS。

部分建筑楼的设备间需要安装防雷地和工作保护地,接地电阻小于4Ω。

外部网络连接(CERNET/Internet)用微波连接CERNET地区结点学校。

2.综合布线产品选型与标准1) 信息点产品型号的选型工作区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和信息插座组成,通过插座既可以引出电话,也可以连接数据终端。

信息输入输出口采用的是双模块插座及单孔模块插座,采用拆装灵活的慧锦FNET超五类、五类模块式8PIN信息插座。

该插座具有性能高、尺寸小、安装方便等特点。

其输入/出的线规都符合 EIA/TIA 568标准。

2) UTP电缆和配线架选型本项目设计中所有水平线缆,全部为慧锦FRET超五类UTP双绞线。

具有满足或优于现行的超五类传输标准,适用于设备间的水平布线或设备端接,连接绝缘一致性,提供非常低的传输延时,外径尺寸小,减少安装中的电缆扭曲等特点。

配线架采用慧锦F-NET 24/48口超五类配线架。

该配线架具有满足超五类传输标准,1U/2U高度,符合19 inch机架安装标准,背部全封闭结构,适用于设备间的水平布线或设备端接以及集中点的互配端接。

配线架采用慧锦F-NET 1U/2U高度配线架。

该配线架符合19 inch机架安装标准,设计简洁,对于各种线缆提供灵活、有效和安全的管理,使布线系统整洁美观。

3) 光缆和光纤跳线及配线盒选型① 建筑楼互连采用慧锦F-NET多模(50/125)八芯室外金属光缆,该光缆具有中心束管平行钢丝;外径小、重量轻、性价比高;皱纹钢带铠装结构;很好的机械性能和防水性能;管道或架空敖设;网络通信、工业控制通信线路;局域网、接入网通信线路等特性。

② 光纤跳线采用慧锦F-NET双芯SC-SC多模3m(50/125)跳线。

该跳线具有:插入损耗低、重复性好、互换性好、温度稳定性好、应用于光纤通信系统、光纤数据传输、LAN、光纤传感器和光纤CATV等特点。

③ 光纤配线盒采用慧锦F-NET简易式12/24/48口机架式光纤盒和简易式8口墙挂式光纤盒。

机架式具有全封闭、全保护、采用嵌入式适配板;适用于室外铠装、室内软光缆等特点。

墙挂式为安全性高或功能特点多的网络的理想选择,为楼宇或校园网主干所设计,主干端的光纤端接与跳线在两个分开的可加锁区间进行,具有隐藏式且易用的门锁、安装的适配条与机架式配线盒使用的适配条相同等特点。

4) 布线系统应符合的工业标准ISO/IEC 11801《信息技术一布线标准》。

ANSI E1A/TIA 568A《商务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GBT/T 50312-2009《建筑与建筑群综台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5) 方案的预期目标•符合最新国际标准ISO/IEC 11801和ANSI EIA/TIA 568A/568B标准,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高速、可靠的信息传输要求。

•能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实现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和图像传输。

•除去固定于建筑物内的线缆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是模块化的标准件,以方便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很容易地将设备扩展进去。

•能满足灵活应用的要求,即任一信息点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或微机设备。

•能够支持10/100/1000Mbps的数据传输,可支持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交换以太网、ATM等网络的应用。

6)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整个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构成。

以下按各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说明。

在本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布线系统的高度可靠性、高速率传输特性及可扩充性和安全性。

3.建筑群骨干光缆设计学校的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建筑物之间有大量的语音、数据、图像等传输的需要,由两个及以上建筑物的数据、电话、视频系统光缆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包括大楼设备间子系统配线设备、室外线缆等。

光缆的路由主要采用架空光缆、埋入地下和地下管道(暖气管道)敷设光缆。

建筑群子系统介质选择原则:楼和楼之间在100~5000m以内、传输介质为室外多模、单模光纤。

可采用埋入地下或架空(4m以上)方式,需要避开动力线、注意光纤弯曲半径。

建筑群子系统施工要点:包括路由起点、终点;线缆长度、入口位置、媒介类型、光缆标志牌。

建筑群子系统所在的空间还有对门窗、天花板、电源、照明、接地的要求。

建筑群子系统是连接中心机房和其他建筑楼的配线间的干线。

此连接是每个楼宇与中心机房相连的重要主干线路,这里采用多模室外光缆连接。

贵校建筑群子系统的几何中心位于科技楼,可将网络中心设在此楼的三层。

网络中心即为校园网的主设备间和主配线间,此楼和其他楼宇间的光缆架空距离均小于550m。

因此,采用50/125多模光缆、1000Base—SX模块可传输l 000Mbps。

达到三个校区1 000Mbps传输的要求,同时为下期工程所有楼宇间1000Mbps传输铺好了路。

建筑楼群骨干光缆敷设结构如图6-3所示。

科技楼主配线间到图书馆、二校区、三校区为1000Mbps连接,用粗线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