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 第七章 现代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外新闻事业史课件ppt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内容较 为简单,但却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途径。
近代新闻事业
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西方的报业开始进入 中国,中国的近代新闻事业逐渐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人和报刊。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经历了 初步融合、深度融合和全面融合三个阶段,呈现 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媒介融合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信息分发 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和 变革。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
01
人工智能技术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新
现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产 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 响力。
02
外国新闻事业史
古代新闻传播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01
口耳相传、烟雾信号、鼓声、烽火等。
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02
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信息容易失真。
古代新闻传播的影响
03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
版权保护
中外在版权保护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加强了对版权保护的力度,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重视 版权保护,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
04
新闻事业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
1 2 3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态、媒介平台和信息传 播方式的融合,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媒体生态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掌握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如官方邸报、民间报纸等。
阐述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如申报、大公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新闻媒体类型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理解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
阐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等。
分析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素材。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掌握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真实、公正、客观等。
阐述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护sources、避免利益冲突等。
分析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避免偏见、确保信息准确性等。
讨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利用案例分析,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新闻专业相关知识点汇总

新闻专业相关知识点汇总一、新闻理论部分。
1. 新闻的定义。
-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事实,二是报道。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报道是新闻的传播方式。
- 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等基本特征。
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虚构、歪曲;新鲜性包括内容新(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等)和时间新(及时报道);公开性则意味着新闻是面向大众公开传播的信息。
2. 新闻价值。
- 要素:- 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并且包含新的信息。
- 重要性:与社会生活、国家利益、人类发展等密切相关的事件,如重大政治决策、自然灾害等。
- 显著性:涉及知名人物、著名地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的事件,例如名人的动态、著名古迹的保护情况等。
- 接近性:包括地理接近(本地发生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当地受众关注)和心理接近(与受众在情感、利益、文化等方面相近的事件更受关注,如关于本行业、本群体的新闻)。
- 趣味性:具有娱乐性、奇特性、人情味的事件,像趣闻轶事、感人故事等。
3.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 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
- 同时,新闻事业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众性,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信息。
- 功能:- 传播信息:这是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新闻报道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 引导舆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报道角度的确定和评论等方式,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 监督社会: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监督,揭露不良现象、腐败行为等,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
- 提供娱乐:传播娱乐性新闻、文化作品等,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如报道影视明星动态、介绍文化艺术活动等。
4. 新闻自由。
- 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采访自由、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等。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1.《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实际负责编辑工作的是李启汉。
《劳动周刊》公开宣称,它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同时号召工人们“都来维护这唯一的言论机关”。
《劳动周刊》的宣传围绕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中心任务进行。
根据任务规定,《劳动周刊》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作为刊物的宣传中心。
它反复强调工人们应当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
《劳动周刊》还广泛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经常总结斗争经验教训,用事实说明:工人斗争只有团结一致,严密组织,才能取得胜利。
《劳动周刊》的宣传队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1922年6月3日,因“言论过激”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禁。
2.《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1年7月,由北京的党组织用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
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工人周刊》便取代《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由邓中夏、罗章龙等负责编辑。
1924年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刊物。
该刊屡遭北洋军阀的破坏,多次停刊。
终刊时间不详。
3.《真报》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的迅速展开,促使工人报刊有了显著的发展。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出版的《真报》是这批报刊中影响最大的。
《真报》于1922年10月10日在汉口出版。
主编林育南,许白昊、施洋等参加编辑工作。
《真报》全力支持工人的斗争,揭露军阀破坏和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在广大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共北方区委在京汉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了16个工会。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记《大公报》
概况:《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天津,英
敛之。最早追随康梁,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后来盘给安福系财阀王郅隆,在1926年由吴鼎昌、 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后,于 1926年9月1日复刊。吴鼎昌独自投资5万元并自 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 编辑兼副经理。
(二)小报热销
概况:1926年至1931年全国共出版小报 700多种,约占小报史上出版总数的70% 特点:综合性非文艺性,以四开3日刊为主 内容:新闻、言论、言情、侦探、武侠、 娼门等小说
“四大金刚”
《晶报》原为《神州日报》副刊,1919年 创刊,主持人余大雄,该报的连载小说和 笔记文学很受欢迎。 《金刚钻》1923年10月18日创刊,该报以 连载小说和名人轶事为主 《福尔摩斯》创刊于1926年7月,以刊登 幕后新闻为主 《罗宾汉》1926年12月创刊,专登戏曲界 新闻是为戏报鼻祖
结果:国民党政府十分紧张,因为《新生》的全 部文稿是经过国民党中宣部检查,并颁发了审查 合格证的。如果日方进一步查问,势必引起外交 上的纠纷。为此,对于日方的无理要求,当局一 律照办,训令上海市政府向日本帝国主义赔礼道 歉,并撤换了上海市公安局长、取消图书杂志审 查委员会,并于1935年6月30日查封《新生》周 刊社,对杜重远提起公诉。7月9日,江苏高等法 院判决杜重远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经过:5月5日,上海的日文报纸便以头条刊载消
息,声言《新生》周刊“侮辱天皇”。接着,在 日本侨民聚居的上海虹口一带,日本浪人举行示 威游行,捣毁中国商店,日本军舰也开进了吴淞 口。6月7日,日本驻沪领事以“侮辱天皇,妨碍 邦交”为由,要求撤换上海市公安局长,查封 《新生》周刊,处罚文章的作者与编者。
(二)国统区进步报人报刊活动
1.范长江
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 希天。他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 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 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 机构的领导工作。1991年“范长江 新闻奖”设立,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 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新闻奖。
小骂大帮忙:《大公报》对国民党当局,
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 痛骂。1941年12月22日发的那篇谴责国民党权贵及其家属用逃难
的飞机从香港运回“箱笼洋狗”的社评《拥护政治修明案》,1943年 2月2日发表的痛斥重庆达官贵人灯红酒绿罔顾河南灾民疾苦的《看重 庆,念中原》,1944年12月19日发表的痛斥发国难财的贪官和奸商, 悲愤地呼吁“请你们饶了国家吧”的社评《为国家求饶》,以及1948 年7月连续发表的反对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系列社 评,就都不是小骂
四不方针: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
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不卖——不以言论做 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不接 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资;不私——愿忠于报纸固有 职务外,别无他图;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 舌;不盲——不随声附和
抗战中的《大公报》:《大公报》在抗日救亡
运动中,基本上采取了这样的四部曲:事态将恶 化而未恶化之时,明察形势,唤起国人注意;事 态恶化而和平尚存一线希望之时,力主忍辱负重, 争取和平。和平无望,主张死里求生,事态平息 下来之后,又以舆论机关做根本之反省,呼吁当 局和国民猛醒。
新闻活动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 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 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 《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还亲自 出马,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 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范长江的这次西部之行,历时10个 月,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沿途写下了大 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 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 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 的真实情况。
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 的踪迹,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 敬意。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 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 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 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 《大公报》从 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 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营报纸
第三条道路的宣传
《观察》周刊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储 安平任主编,
第二节 著名报纸与报人
一、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 及出版家。他前后创办和主编过“六刊一报”,其中有: 《生活》周刊(小言论闻名),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 创刊。1926年10月24日出版的第2卷第1期起由邹韬奋主 持,至1933年12月16日出版第8卷第50期时被迫停刊。 《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1936 年2月29日被迫停刊。《生活日报》,1936年6月7日在香 港创刊,至7月31日决定迁上海出版,但由于国民党政府 有关当局不予登记而最终未能出版。《生活日报》创刊, 同时出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1936年8月23日起,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继续 发行
2.1926年9月1日,天津《大公报》续刊
3.1924年4月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次 年2月出版《世界日报》,同年10月发行 《 世界画报》
4.1929年1月《新闻报》50%股权被史量才 购得 5.1928年张竹平建立申时电讯社,当年冬 天购买《时事新报》,1931年与人合股买 下《大陆报》,1932年再与人创办《大晚 报》,至此成为当时有名的“四社”
《大公报》确实给国民党帮过忙。《大公报》不 仅帮过国民党的忙,也大大帮了共产党的忙。其 一,第一个派记者到苏联采访,《大公报》为需 要了解有关共产党和红军情况的人提供了大量正 面、准确的信息。
引人注目的言论
邹韬奋
。
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古和罗瑞卿的 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 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
2.外国记者的活动
史沫特莱
斯诺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 边区,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 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写作。 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在伦敦公开出 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 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共和红军的真正形 象。
二、抗战前后民营新闻业
在上海,自1931年“九一八”至1937年7 月抗战爆发,先后有100多种抗日救亡报刊 问世
(一)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营新闻事 业
1.九一八以后中国的新闻界的变化
①救亡报刊大量涌现 ②民营报纸出现分化 ③新闻进步新闻工作者走上抗日救亡道路
2.新生事件
起因: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2卷第15 期出版。其中艾寒松以“易水”笔名撰写小品文 《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也提到了日 本天皇:“日本的天皇,是一个生物学家,对于 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 事,虽也奉天皇的名义而行,其实早作不得主。 接见外宾的时候,用得着天皇;阅兵的时候,用 得着天皇;举行什么大典礼的时候,用得着天皇, 此外,天皇便被人民所忘记了。日本的军部资产 阶级是日本的真正统治者。”
3.其他报刊
在北平,“一二· 九”运动前后,中共地下组织领 导创办了《华北烽火》、《长城》、《国防》、 《人民之友》、《中国人》等刊物。各大学的学 生会及学联组织也出版了一批学生报刊,较著名 的有北平学联的《学联日报》、清华大学的《觉 民报》、北京大学的《北大周刊》、燕京大学的 《燕大周刊》等。《燕大周刊》在“一二· 九”运 动中还增出了11期《一二· 九特刊》(三日刊)。党 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出版有《我们的生 活》、《民族解放》、《活路》、《一周间》等 报刊。一些群众救亡团体也出版了《华北呼声》、 《北平妇女》等刊物。
在政治上两报谨小慎微
“诚言”事件
五卅运动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遏制中国人民的 舆论,1925年5月 30日出版了铅印宣传品《诚言》,它 诬蔑中国学生,胡说苏联对中国有野心,为英帝国主义开 脱美化,共出3期,张贴散发100多万份。7月11日,上海 《申报》、《新闻报》在广告栏里刊登了《诚言》第一期, 激起了上海新闻界和广大市民的公愤。 当时上海的《血 潮日刊》、《中国青年》、《工商学联合会日刊》等载文 痛斥《申》、《新》两报,数百名群众拥到《申报》馆门 前提出抗议。上海学生联合会等团体派人与《申》、《新》 两报交涉,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刊登启事向全 国人民道歉并发表《辟诚言》的文章,还印发《〈诚言〉 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斗争才告结束。
第七章 现代民营新闻业的发展
第一节现代民营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一、五四文化运动后民营新闻的发展
背景: ①政治环境宽松——军阀混战对新闻管理 松弛 ②思想环境开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③经济环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 展,城市经济开始繁荣
(一)大报崛起与报业托拉斯出现
1.1920年《新闻报》发行量为5万份,《申 报》为3万份;1930年《新闻报》发行量 为15万份,《申报》为14.8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