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及讲解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解说

《论语》十则解说

《论语》十则解说《论语》十则解说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

《论语十则》的原文以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注解一、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2、关于论语:记录孔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十则部分出处解释

论语十则部分出处解释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8、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殆:指精神懈怠而:却(但是)。

表面意思: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远道而来的朋友指“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指“不亦乐乎”------------------------------------------------------------------------------------------------------- 11、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首先想想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不竭心尽力了呢?然后看自己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承诺呢?还有老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有没有去温习,是不是掌握了呢?-------------------------------------------------------------------------------------------------------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课外《论语》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撰写而成。

《论语》收录了许多格言,其中最著名的是“十则”。

下面来看一下论语十则的原文及其翻译注释。

一、子游曰:“恭己者,天之道也。

”翻译:子游说道:“谦虚待人,是天道的完善。

”注释:子游的言论提醒人们要谦虚,谨慎发表言论,不要自大,不要虚伪,这是天道的精神。

二、子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当把事情留待时机成熟时再采取行动。

”注释:君子要深藏若虚,不要急于求功进取,要先观察环境,了解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方可采取行动。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狡辩者多言做作者,他们的善行少有人能见到。

”注释:孔子认为,只会巧言做作的人,他们的仁义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子曰:“弟子孝而好学,长民之义也。

”翻译:孔子说:“弟子要孝顺父母,且热爱学习,这是长久祖先传给子孙后代的传统义务。

”注释:弟子应当孝敬父母,谦虚好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价值观。

五、子曰:“子夏闻道,五月而行。

”翻译:孔子说:“所谓夏子,就是听取贤人的教诲,五个月后就可以行事了。

”注释:夏子指的是那些听取贤人的教诲,只要学习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自身的充实和进步。

六、子曰:“安上治民,由下而上;可耻,从上而下。

”翻译:孔子说:“要平定民心,就得从下而上,千万不可从上而下。

”注释: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有以民心为本、以仁德为主、由下而上,才是可耻的政治方针,而从上而下、施以暴力,则是可耻的。

七、子曰:“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不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大烦恼:没有事情可做,不够勤奋,尤其是不懂审慎行事。

”注释:君子要有责任心,有才智能力,不要沉浸于被动之中,而要勤奋好学,懂得审慎行事。

八、子曰:“安居乐业,知足不辱;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孔子说:“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勤俭节约,以养德行,要淡泊名利,方能明志立业;要宁静自守,方能致远超越。

论语十则(背诵)(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背诵)(翻译+注释)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

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

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

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①礼:指周礼。

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

③节:节制,约束。

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翻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注释:①道:通‚导‛。

治理,引导。

②齐:整治,约束,统一。

③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

④格:正,纠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礼呢?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乐呢?‛注释: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孔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懂天命,就无法做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分析辨别别人的言论,就无法了解认识他人。

‛注释:①命:命运,天命。

儒家以为人在一生中的吉凶、祸福、生死、贫富、利害都是上天所主宰,都是与生俱来而命中注定的;人对之无可奈何无力改变。

这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哲学观点。

不过,孔子所说的‚知命‛,也包含有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内涵,如提倡要面对现实,识时务;要了解与顺应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不应与之违背;要明确人生的道义与职责等。

颜渊问仁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②。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

《论语十则》分析

《论语十则》分析

《论语十则》分析(一)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分析: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

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

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拓展:论语中另有‎三章与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境相似‎。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啊。

至于那些用‎不合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不‎过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

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

《里仁》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嘴里‎说着要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但却又认为‎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是为可耻‎,如此之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任何东‎西的)。

论语中另还‎有两章也可‎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急迫‎。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及讲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子说:“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

”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