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引导语:高中学文言文时要看懂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判断及,那么应该怎样学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一、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判断句练习题(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
四、……,……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翻译: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丽的人。
文言文中判断句
五、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辞别 什么?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翻译: 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大功劳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关注我们
前言
判断句的困惑
判断句是特殊句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所以本 课在系统的讲解判断句之余,插入了两个重要的 词类活用,以使本课充实。
本课目标
通过30钟的学习彻底掌握判断句,并掌握两类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活用。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省略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判断句
七、“非”表否定判断。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 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翻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文言文中判断句
八、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2014(福建卷) 《张祖传》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实用技巧:句子中没有谓语动词加个“是”试试
2014(广东卷) 《宋史•刘敞传》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高考真题检测
2013江西卷 《村落嫁娶图记》 ⑴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文言判断句

例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3.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用“非” 表示否定,可译为“不是”,但严 格地说,“非”只是否定副词而不 是判断词,是“不”而非“不是”。 例句: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子非鱼 4.子固非鱼也
4.在判断句谓语之前, 常出现 “乃”“即”“则”“皆”“是”“诚”“本”“为”等副词。多 为语气副词或范围副词。它们在表示肯定的情况 下,给判断句赋予各种不同的辅助性意义。语气 副词表示的是判断的强弱,范围副词表示的是判 断的范围。
文言文之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 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等形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
5.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城北徐公,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美丽者也
“……,……者也”
2.古时用“为”表示判断的句子一般不用 “也”煞尾。
例句: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为与此同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2. 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委实的冤情不浅。(
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 确实是冤情不浅 呀。
②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 在座的都是不相识 的异乡人。
?主语后面不用“者”,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这是自然的道理。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 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不应当立为国君, 应 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 都是病病残的。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三、……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不用“也 ”,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 这种句式比 少。如:
粟者, 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 ……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 也相当于“……是……”。如 :
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 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
“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