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2页)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缺少激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原文及译文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秦亦不以城予赵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驱猛兽而百姓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译文《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古诗孟子对滕文公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对滕文公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对滕文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iàn)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1间于:在之间。
2事:侍奉,动词。
(这里并非通假)。
文中解释为投靠。
3是:这。
4谋:策略。
5及:办到,做到。
6无已:不得已。
这里引申为:一定要说。
7斯:这。
8效死:拼死。
效,献出。
9去:离开。
10是:这就。
11为:行。
【翻译】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孟子回答说:“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滕文公问孟子道:“齐国人将要修筑加固薛城,我很害怕,像这样我可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以往周太王居住邠地的时候,狄人侵犯邠地,他们就迁到岐山之下去居住。
不是选择去做的,实在是不得已啊。
假如你行善政,后代子孙当中一定会有君王的呀。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译文赏析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
②诐:偏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治理。
B.孔子惧,作《春秋》惧:忧虑。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易: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坏宫室以为污池秦亦不以城予赵C.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驱猛兽而百姓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6·1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
’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⑥,终曰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⑦。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⑧。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⑨,终曰不获一;为之诡遇⑩,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11)”我不贯与小人乘(12),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①陈代:孟子弟子。
②宜若:似乎。
小:小节。
③枉:屈。
直:伸。
寻:八尺。
④旌: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按礼仪,以旌召大夫,以皮冠招虞人。
齐景公做法不合礼节,所以虞人没有来。
⑤元:脑袋。
⑥赵简子:晋国的卿。
王良:著名的御者。
⑦贱工:拙劣的工匠。
⑧掌:专执掌。
⑨范:规范,法度。
⑩诡遇:不合规范、法度。
(11)“《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车攻》。
(12)贯:同“惯”。
6·2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⑤:‘往之女家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孟子时的纵横家。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④。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
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
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
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
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
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
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
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
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
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
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
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
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
“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