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T弋口服抗凝药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1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房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_OK

节律控制
转复律药物心律平、胺 碘酮、依布利特、多非 利特、决耐达隆; 现状:持续性AF中即 使成功复律,长期维持 窦律者仅50%左右
AFFIRM研究
➢ 累计病死率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两组间无差异;再入院率 室率控制者优。
➢ 节律控制组在总死亡率和血栓栓塞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控制
31
抗栓治疗-中国房颤患者治疗现状
14
房颤机制的现代认识
心房基质的作用 入心静脉的作用 电重构与结构重构 自主神经的作用 体液因子的作用 房颤的遗传机制
15
定义 分类 病因及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危害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内容
16
房颤危害
临床症状:心悸、胸闷、运动耐量下降 心功能(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栓塞(卒中占80%,外周血栓栓塞占20%)
房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科 王红雷
1
定义 分类 流行病学及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危害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内容
2
定义 分类 流行病学及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危害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
3
定义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 速无序的颤动波,为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连续、快 速、不规则的心房激动波,频率一般为450~600 bpm。等电位线消失。
8
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60岁后每10年增加1倍
中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房颤患者约800万人。
Go AS, et al. JAMA. 2001;285:2370-2375
房颤的诊断标准

房颤的诊断标准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及时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详细介绍房颤的诊断标准。
首先,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房颤的重要依据之一。
典型的房颤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
此外,房颤还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卒中等并发症。
因此,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于房颤的诊断至关重要。
其次,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之一。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心房快速而不规
则的电活动,呈现出“无规律不规则”的特点。
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P波的缺失和R-R间期的不规则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房颤。
此外,24小时动态
心电图和心脏监测等检查方法也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房颤的诊断。
另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
观察到心房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房颤。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心脏病变,并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辅助检查可以帮助确认房颤的诊断,如血液检查、心
脏磁共振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房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房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诊,接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房颤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房颤的机制
• 房颤触发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心动过 缓、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旁路和急性心房牵拉等;其中肺静脉 电活动触发房颤最为常见,也是房颤导管消融的重要理论依据;
•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持续性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 常需药物转复或电转复;
•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医生和患者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 转复为窦性心率;
• 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医生判断房颤不能转复或转复后将在短 时间内复发;患者也接受房颤的现状,不再寻求转复为窦性心律;
主要不良反应
2.5-5mg 2min 可重复使用3次
0.25mg/kg 2min 0.075-0.15mg/kg
2min
5min
2-7min 3-5min
—— 5-15mg/h
——
Bp、哮喘 心衰 Bp下降 心衰 Bp下降 心衰
150mg 10min
数天
0.5-1mg/min
Bp、HR下降
0.4-0.8mg 150mg 10min
•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心室律突然规整应考虑: • ① 恢复窦性心律(尤其是急性房颤病人); • ② 演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呈2:1 或4:1 下传; • ③ 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等; • ④ 如果使用了洋地黄类药物,应考虑洋地黄中毒;
房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评价
• 2. 心电图表现:P 波消失,f 波代之,频率约350-600 次/分;
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常用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洋地黄类药物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等;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前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很高兴发布2023年的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关于房颤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新的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建议。
指南依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对房颤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电生理评估和干预以及患者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1. 房颤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1.1 流行病学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据估计,房颤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2 病理生理学房颤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慢性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
房颤时,心房无效收缩导致心房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与评估2.1 临床表现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悸、气促、疲劳和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称为“沉默性房颤”。
2.2 评估房颤的评估应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心率和心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等。
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还应考虑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更高级别的检查。
3. 房颤的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液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甲状腺功能测试)、尿液分析、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3.2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心电图(ECG)、 Holter监测、事件记录器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非侵入性方法。
3.3 侵入性诊断方法对于难治性房颤患者,侵入性电生理研究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4. 房颤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率控制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和节律控制药物(如氨碘苯和普罗帕酮)。
4.2 电生理干预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
电复律适用于症状性房颤患者的紧急治疗,而射频消融则适用于长期治疗。
4.3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房颤

心房颤动的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一、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多种疾病和诱发因素可以导致房颤。
孤立性房颤是指年龄小于60岁,没有(找不到)临床或心脏超声显示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压)的证据。
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低,预后较好。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因年龄增加并出现左房增大等心脏结构的异常时,不再隶属于这一类别。
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的患者发生房颤。
二、房颤的危害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
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
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
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
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
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
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房颤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选择能量水平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 择合适的能量水平进行电复律 。
同步电复律
确保电复律与心电图R波同步, 以减少对心脏的损伤。
射频消融术适应症和效果评估
适应症
射频消融术适用于药物难治性房 颤、症状性房颤等患者。
效果评估
术后进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 ,评估手术效果和房颤是否复发。
并发症预防
注意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心包填塞、血栓栓塞等。
01
胺碘酮
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用于房颤的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它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
的。
02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对房颤患者的
心室率控制有良好效果。
安全有效原则
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 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肝功能和肺部X线检查。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力衰竭加重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 应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
03
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它们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
,减慢心率,对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也有一定帮助。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合并症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
长期治疗原则
房颤患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因此应 选择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的药物。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

三、口服抗凝药物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 轻度出血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 h 后抗凝作用即显著 减弱。
➢ 中重度出血可予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 NOAC 在 2~4 h内的患者,可 服用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
➢ 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需立即逆转 OAC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和 Andexanet alfa 可分别用于逆转达比加群和 Xa 因子抑制剂的抗凝活性,不能及时获得 NOAC拮抗剂或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无凝血酶原复合物时可用新鲜冰冻血浆)。
病、主动脉瓣狭窄)及心功能不全,也可见于房颤转变为心房扑 动(房扑)或合并预激综合征导致心室率极快时。
防卒 中 预 70
卒中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口服抗凝药物 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 卒中后的抗凝治疗
一、卒中风险评估
一、卒中风险评估
二、出血风险评估
三、口服抗凝药物
2)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3)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肿瘤 ③不健康生活方式(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 ④遗传 ⑤严重疾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
二、房颤的诊断与分类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
➢ 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活动耐力下降和胸部不适; ➢ 约 1/4 的患者自述无症状; ➢ 血栓栓塞或心衰等并发症也可为房颤首发表现; ➢ 房颤发作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静脉注射维生素 K 需 6~8 h 才能起效。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5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6
房颤危害
临床症状:心悸、胸闷、运动耐量下降 心功能(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栓塞(卒中占80%,外周血栓栓塞占20%)
略高于女性; <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 0.44%,≥60岁分别为1.83%和1.92%,≥80岁达 7.5%。 • 中国有房颤患者约800万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8
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60岁后每10年增加1倍
中国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房颤患者约800万人。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Go AS, et al. JAMA. 2001;285:2370-23975
years.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ischemic stroke history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cidence of AF related stroke.
Ma C, et al. Chin J cardiol 2002; 30: 165-167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8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
与普通人群相比:栓塞率
➢非瓣膜病房颤:5倍 ➢ 瓣膜病房颤:17倍
特点:
➢ 多发性梗死、面积大 ➢ 易发生出血性卒中 ➢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重 ➢ 死亡率高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9
无症状脑栓塞(潜在危害)
无脑栓塞症状房颤患者26%CT检查有梗死灶
➢ 年龄>65岁且左房直径>5cm者 >50% ➢ 年龄>65岁或左房直径<5cm者 24% ➢ 年龄<65岁且左房直径<5cm者 11%
➢ 慢性房颤 ➢ 阵发房颤
34% 22%
Arch Intern Med 1990;150:2340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20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Fra bibliotek21药物治疗--节律控制
复律的药物:
➢普罗帕酮(Ⅰ,A) ➢伊布利特(Ⅰ,A) ➢胺碘酮Ⅱa
中国AF患病率 ---年龄/性别分层
Rate per 100
8 7 6 5 4 3 2 1 0
30-39
男性 女性
(n=13358) (n=15521)
7.5 7.4
3.6 2.6
1.4 1.1 0.5 0.6 0.3 0.2
0.7P7<0.05
0.9 0.7
40-49
50-59 60-69 70-79 ≥80 Overall 年龄,岁 Hu D, et al. 2004 Chin J Intern Med;
Framingham研究 年卒中率平均5% 50-69岁为1.5%, 80-89岁为23.5%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率 普通人群的2~7倍
约2/3外周栓塞在下肢血管,其中上肢占15%,肾动脉加 内脏血管占15%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7
AF患者卒中发生率:每年5.3%
Without risk factor %10
维持窦性心律的药
物:
➢胺碘酮 ➢普罗帕酮 ➢β-阻滞剂 ➢决奈达隆 ➢索他洛尔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地高辛、索他洛 尔不建议用于药 物复律
22
药物治疗--节律控制药物特点
β-阻滞剂
➢ β-阻滞剂有预防房颤复发的作用; ➢ 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差于Ⅰ类和Ⅲ类AAD,但不良反应明
显少。
普罗帕酮(心律平)
➢ 口服2~6h起效,静脉注射后起效更快,对近期发生的房颤 口服600mg后57%~83%可转复为窦性心律;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5
分类
• 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2006年 ACC/AHA/ESC
临床防治需要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6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流行病学及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7
(一)流行病学
• 患病率:总体人群为0.4%~1%,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 Framingham研究:≥80岁的AF患病率高达8.8%。 • 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男性患病率为0.9%,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0
(二)病因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1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病因及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2
发生机制
1.多发子波折返 2.局灶驱动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3
Heart Rhythm, Vol 4, No 6, June 2007
房颤的多子波理论
• Moe & Abildskov 于 1959年提出multiple reentrant wavelets (多 个折返性子波)假设;
• Allessie 于 1985年以动 物实验“证实“;
• Cox的“迷宫术”强化了 多子波学说的地位;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14
房颤机制的现代认识
•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 速无序的颤动波,为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 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连续、快 速、不规则的心房激动波,频率一般为450~600 bpm。等电位线消失。
VV1 1
Ⅱ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4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流行病学及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流行病学及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2
内容
• 定义 • 分类 • 流行病学及病因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与危害 • 房颤的药物治疗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房颤临床表现与治疗
3
定义
With risk factor
7.9
8.8
7.7
5.1 3.1
4.0
1.0 1.6
0
<60
60–69
70–79
>80
Age Range (years)
520 consecutive nonvalvular AF patients without taking warfarin were followed 6.7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