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 (22)力的概念三种性质力学习、解析 练习
高三物理力知识点总结讲解

高三物理力知识点总结讲解高三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阶段,对于物理这门科学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时期。
物理力知识点在高三阶段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力知识点进行总结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力,弹力是弹性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分解力的大小根据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中的基本定律,共有三个定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使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力,动摩擦力是使物体在运动中不会无限加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物体之间的压力。
五、重力与万有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力,它是物体质量与地球质量之间的作用力。
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引起的吸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六、力的做功和功率力的做功是指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作的功。
功的计算可以通过力与位移的乘积来进行。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功率等于做功的大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七、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系统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三物理总复习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考点梳理】考点一:力的基本概念要点诠释: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基本特征(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2)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物理学中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4)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他力无关. 4.力的分类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向心力……按作用方式分⎧⎨⎩场力:万有引力、电磁力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按研究对象分:内力、外力.5.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考点二:重力要点诠释: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实际上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引力的一个分力,而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说明:①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③重力的施力物体就是地球.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计算,g=9.8 N/kg.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同的,纬度越高,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赤道受到的重力大.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他力的作用也无关系.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在地球表面和在地球附近某一高度的地方,一般认为同一物体受的重力不变.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说明:①重力的方向沿铅垂线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不一定指向地心,但在两极和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4.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要点三、弹力要点诠释:1.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要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如图所示,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弹力的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接触处的形变不明显,这就给弹力是否存在的判定带来了困难.通常用以下两种办法可以解决:(1)假设法:即假设接触处有弹力,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与当前情况一致,若一致,则假设正确,接触处有弹力;若不一致,则假设错误,接触处无弹力.但是“假设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对较简单的情况适用.我们深入思考弹力产生的原因可知,弹力是被动出现的,它属于被动力.弹力是否存在,是由主动力和运动状态决定的.(2)分析物体所受的主动力和运动状态,是判断弹力有或无的金钥匙.分析主动力,就是分析沿弹力所在的直线上,除弹力以外其他力的合力,看这些力的合力是否满足题目给定的状态,若满足,则不存在弹力;若不满足,则存在弹力.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量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形变量越小,产生的弹力越小.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计算出来;对于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5.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或者就是物体恢复原状的趋势的方向.弹力是接触力,不同的物体接触,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不同:例如,绳子只能产生拉力,物体受绳子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绳子指向其收缩的方向.桌面产生的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杆的弹力比较复杂,不一定沿杆也不一定垂直于杆,需根据受力情况或物体运动状态而定.要点四、摩擦力要点诠释: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2.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静摩擦力的特点:静摩擦力与外力有关,在两物体接触面上的弹力一定的情况下,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间实际的静摩擦力F 在零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max 0F F <≤.4.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压力成正比.用N F 表示正压力的大小,则有N F F μ=,其中μ是比例常数(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 要点五、关于摩擦力的几点说明 要点诠释:1.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方法判断物体间有无静摩擦力及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时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根据“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来判断.关键是搞清“相对”的含义.在具体应用时,可先假定接触面光滑,如果这时物体与接触面发生相对滑动,可知物体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即为假定光滑时物体相对接触面运动的方向. (2)根据摩擦力的效果来判断:如平衡其他力、做动力、做阻力、提供向心力等来判断其方向;再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计算大小.用牛顿第二定律判断,关键是先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ma =)确定合力的方向,然后受力分析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图中物块A 和B 在外力F 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使A 物体产生加速度,大小为ma ,方向水平向右.(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断.此法关键是抓住“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2.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但其最大值与压力有关,静摩擦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大小使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其大小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判断:(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与之平衡的外力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摩擦力,则F ma =.例如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物块靠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若还受其他力,则F ma =合,先求合力再求摩擦力.这种与运动状态有关的特点,与滑动摩擦力不同. 3.对滑动摩擦力公式N F F μ=的进一步理解(1)μ叫动摩擦因数,它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μ无单位. (2)滑动摩擦力F 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的大小也无关.(3)公式N F F μ=中的N F 是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大小也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要点六、常见三种性质的力的比较注意:压力与重力易混淆,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或者知道压力和重力不是同一个力,但误认为二者总是等大,至少水平支撑面的压力与重力等大.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的,压力与重力等大的条件是物体要静止放在水平支撑面上(或与水平支撑面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不能受到在竖直方向有分力的其他力的作用.分清压力和重力十分重要,例如:滑动摩擦力公式中的N F 是正压力,不是重力.又如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秤反映的是其产生的弹力大小,欲让弹簧秤能测出重力,物体必须静止竖直悬挂在弹簧秤下.【典型例题】类型一、对力、重力、重心概念的理解例1、(2017 河北一模)下列关于常见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弹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都是按照性质命名的B .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C .两接触面间有摩擦力存在,则一定有弹力存在D .物体之间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答案】C【解析】解:A、支持力属于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性质是弹力,故A错误;B、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重心,故B错误;C、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挤压;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可见,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故C 正确.D、接触不一定有弹力,还要相互挤压,故D错误.故选C【总结升华】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它们的方向.知道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举一反三【变式】关于物体重心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集中于一点,该点即为物体的重心B.有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即是其几何中心C.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该物体上D.物体的形状不变,当它被举高或倾斜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不变【答案】ACD类型二、弹力的产生及方向例2、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球.试分析下列两种情况下杆对球的弹力方向:(1)小车处于静止状态;(2)小车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运动.【解析】(1)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可知,杆对球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且大小等于球的重力mg.(2)选小球为研究对象,假设小球所受杆的弹力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a F ==θθcos ,sin 两式相除得tan a gθ=. 【总结升华】杆对球的弹力方向与球的运动状态有关,并不一定沿杆的方向,这与轻绳所产生的弹力方向是有区别的.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所示,各图中A 是否受弹力作用?若有,指明弹力方向,并作弹力的示意图.(图中各物体静止,①、②、③图中各接触面均光滑)【答案】类型三、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例3、如图所示,小球B 放在真空容器A 内,球B 的直径恰好等于正方体A 的边长.将它们以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不计空气阻力,上升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向下 B .若考虑空气阻力,上升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向下 C .若考虑空气阻力,下落过程中,B 对A 的压力向上 D .若不计空气阻力,下落过程中,B 对A 没有压力【答案】B 、D【解析】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B 整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物体B 的加速度也等于重力加速度,因此A 对B 没有作用力,同理,B 对A 也没有作用力,故选项A 错,D 对;若考虑空气阻力,则上升过程中,A 、B 整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则B 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故A 对B 有向下的压力,选项B 对;在下降过程中,A 、B 整体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则B 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故A 对B 有向上的压力,根据力的相互性,B 对A 有向下的压力,故选项C 错.应选B 、D.【总结升华】本题易误选A 、C.原因是没有正确判断物体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从而导致不能正确判断A 、B 间相互作用力的情况.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物体a 、b 和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 b =5N 、F c =10N 分别作用于物体b 、c 上,a 、b 和c 仍保持静止.则物体b 受力的个数为( )A. 3B. 4C. 5D. 6【答案】C【解析】以a 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到:b 对a 的静摩擦力大小F f1=0,否则a 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力不为零,不能保持平衡,以ab 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到:F f2=F b =5N ,再以三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得:F f3=F c ﹣F b =10N ﹣5N=5N ,方向水平向左,所以F f1=0,F f2=5N ,F f3=5N 。
高三物理一模考试知识点

高三物理一模考试知识点一、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2. 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和受到这个力相互作用的物体对它产生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简单机械1. 力的作用和机械优势(1)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2) 机械优势:机械优势可以增加力的作用效果,减小力的大小或者改变力的方向。
三、力学能与动能守恒定律1. 势能和动能(1)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力。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动能的变化等于外力所做的功。
四、力和变形1. 弹性力和变形(1)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
(2) 弹性变形:物体由原状发生形变后,去除外力后恢复原形状的变形。
2.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储存的能量。
五、电学基础知识1. 电流和电荷(1) 电流:一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2) 电荷:物体上带有的电的属性。
2. 电阻和电压(1)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2) 电压: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程度。
3.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六、电路1.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电流依次通过电路中的各个元件。
(2) 并联电路:电流在电路中不同路径上分流通过各个元件。
2. KCL和KVL定律(1) KCL定律:串联电路中,电流节电与电流出电等于电流入电。
(2) KVL定律:并联电路中,电压之和等于电压相等。
高三物理01_重力、弹力、摩擦力 知识点解析、解题方法、考点突破、例题分析、达标测试

【本讲主要内容】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要点:(1)一些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例如万有引力。
(2)任何一个力都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
2. 重力:(1)定义: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大小G =m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用悬挂法可以找薄板状物体的重心,重心由物体形状、质量分布两个因素决定。
3. 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要恢复形变,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且挤压。
(3)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切面)或沿绳的方向(又称张力),注意:杆受到的弹力不一定沿杆。
(4) 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劲度系数k(N/m)。
4. 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有正压力、接触面不光滑、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1)滑动摩擦力:①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N。
(2)静摩擦力:①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0~最大静摩擦力,常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和求解。
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稍大于滑动摩擦力,通常认为近似相等。
5. 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在产生弹力的条件基础上,增加了接触面不光滑和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因此,若两物体间有弹力产生,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若两物体间有摩擦力产生,必有弹力产生。
(2)在同一接触面上产生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相互垂直。
(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压力)大小成正比:f=μN,而静摩擦力(除最大静摩擦力外)大小与压力无关。
【解题方法指导】例1. 如图所示,轻绳下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S,轻绳竖直,斜面光滑,分析小球与斜面间是否有弹力?解析:因绳竖直,故绳对小球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小球的重力竖直向下,若小球与斜面间存在弹力,则小球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不为零,与小球静止相矛盾,故小球与斜面间无弹力。
高三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高三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模块,学生需要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三物理中力学基础知识点。
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可以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得合力。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斜面上时,可以通过力的三角法则将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计算公式: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同时存在着有向的反作用力。
四、重力1. 重力概念:重力是由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3. 重力计算: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F = mg,其中F为重力大小,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五、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向相对运动的力。
2. 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物体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3. 摩擦力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根据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和法向压力进行计算。
六、弹力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伸长或压缩弹性物体恢复原状时对物体的作用力。
2. 弹力与胡克定律:当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时,可使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
备战高考物理考点一遍过专题05力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

专题05 力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一、力1.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安培力等。
(2)按作用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浮力、回复力等。
(3)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3.力的图示和示意图(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弹力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
2.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表达式:F=kx。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4.弹力的大小、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①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知识点一、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力是引起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运动则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状态变化。
1. 力的定义和分类力是使物体产生形状变化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力的分类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通过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传递的力,如摩擦力和压力。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没有接触面而产生的力,如重力和电磁力。
2.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运动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F=ma;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物体,它受到的力和它施加给其他物体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弹力和弹簧势能弹力是弹簧或者其他弹性物体由于被拉伸或者压缩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形变的程度成正比。
弹簧势能则是由于形变而储存的能量,可以通过运动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计算。
4. 摩擦力摩擦力是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前者是使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力,后者是使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减慢或者停止的力。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二、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运动能量和形变能量之和,描述了物体的能量状态。
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即动能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乘以物体位移的积。
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在重力场中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可以通过重力势能定理计算,即重力势能的变化等于物体高度的差乘以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3.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被拉伸或者压缩而储存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系数有关。
弹性势能可以通过弹性势能定理计算,即弹性势能的变化等于弹簧度数的平方乘以形变的平方。
4.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和摩擦损失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考物理力部分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力部分的知识点总结在高考物理力部分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力的分解等内容。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探讨。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形状、速度和加速度等。
力的大小由物体受力的大小决定,方向则由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决定。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作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的力,比如摩擦力、弹力等。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距离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荷间的引力等。
3. 力的分解在物理力部分的题目中,经常涉及到力的分解问题。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通过对力的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力的大小和方向。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原有的状态,直到受到力的作用。
5.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力部分的重要定律之一。
它表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一定律被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6.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律。
它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一定律被表示为:F1=-F2。
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力的相互作用的对称性。
7.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
它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在相对运动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8. 弹力弹力是一种物体之间通过3-2弹簧或橡皮筋等弹性体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概念 三种性质力(试题展示) 试题展示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2.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成正比
C.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D.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3.如图1—1—1所示,两根相同的轻弹簧S 1、S 2,劲度系数皆为k =4×102N/m ,
悬挂的重物的质量分别为m 1=2 kg 和m 2=4 kg.若不计弹簧质量,取g =10 m/s 2,
则平衡时弹簧S 1、S 2的伸长量分别为
A. 5 cm ,10 cm
B.10 cm ,5 cm
C.15 cm ,10 cm
D. 10 cm ,15
cm
4.(2002年高考江苏试题)如图1—1—2所示,物体a 、b
和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 b =5 N ,F c =10 N 分别作用于物
体b 、c 上,a 、b 和c 仍保持静止.以F f 1、F f 2、F f 3分别表示a 与b 、
b 与
c 、c 与桌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A.F f 1=5 N, F f 2=0, F f 3=5 N
B. F f 1=5 N, F f 2=5 N, F f 3=0
C. F f 1=0, F f 2=5 N, F f 3=5 N
D. F f 1=0, F f 2=10 N, F f 3=5 N
5.一铁块m 被竖直悬挂着的磁性黑板紧紧吸住不动,如图所示,下列
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铁块受到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三个力的施力物体是黑板
B.铁块与黑板间在水平方向有两对相互作用力——互相吸引的磁力
和互相推斥的弹力
C.磁力和弹力是互相平衡的力
D.磁力大于弹力,黑板才能吸住铁块不动
6.(2001年3+X 理科综合试题)如图1—1—4所示,在
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块1和2,中间
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结起来,木块与地面
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
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A.L +k μ
m 1g B.L +k μ
(m 1+m 2)g C.L +k μ
m 2g D.L +k μ
(2
121m m m m +)g 7.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工件置于水平放置的钢板C 上,二者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光滑导槽A 、B 的控制,工件只能沿水平
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 1向右运动,同时用力F 拉动工件(F 方向与导槽平行)使其以速度v 2沿导槽运动,则F 的大小为
A.等于μmg
B.大于μmg
C.小于μmg
D.不能确定
8.如图1—1—6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
分别为k 1和k 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
离为 A.11k g m B. 12k g m C. 21k g m D. 2
2k g m 二、填空题
9.有一批记者乘飞机从上海来到西藏旅游,他们托运的行李与在上海时比较,行李的质量将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将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0.用一根橡皮筋将一物块竖直悬挂,此时橡皮筋伸长了x 1,然后用同一根橡皮筋沿水平方向拉同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橡皮筋伸长了x 2,那么此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
11.如图所示,一匀速转动的半径为R 的圆筒,角速度为ω,边缘固定一光滑的竖直杆(竖直杆不随圆筒转动).用力将质量为m 的滑块压在圆筒上让其沿杆匀速下滑,速度为v ,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支持力为_______.
12.如图所示,将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斜面上,并沿斜面向上施加一个拉力T ,为了使物体能在斜面上保持静止,所加拉力T 的最小值为T 1,最大值为T 2,则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
三、计算题
13.质量为 2 kg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了3 cm ,当拉着物体前进时,弹簧伸长2 cm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200 N/m(g =10 N/kg),求: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少?
(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14.如图1—1—9所示,一劲度系数为k 1的弹簧,竖直地放在桌面上,上面
压一质量为m 的物体,另一劲度系数为k 2的弹簧竖直放在物体上面,其下端与
物体的上表面连接在一起,两个弹簧的质量都不计.要使下面弹簧的弹力减为原
来的3
2时,应将上面弹簧的上端A 竖直向上提高多少? 答案
一、1.D 2.A 3.C 4.C 5.D 6. A 7.C 8.C
二、9.不变;变小10.x 2/x 1 11.mg 2
22R v ω-/v ;mg ωR /v . 12.(T 2-T 1)/2 三、13.(1)根据胡克定律,F=kx ,当弹簧伸长3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6 N ;弹簧伸长2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4 N.再由平衡的知识,可得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6 N.
(2)滑动摩擦力为F f =4 N ,正压力F N =G =20 N ,所以动摩擦因数μ=F f /F N =0.2
14.弹簧最初的压缩量设为x 0则x 0=1
k mg
当下面的弹簧被压缩x 1时,上面的弹簧伸长了x 2,则x 1=1
3
2k mg
x 2=231k mg A 端上移的高度为x =(x 0-x 1)+x 2=)1
1
(312
1k k mg +
当下面的弹簧被拉长x 1时,上面的弹簧伸长了x 2,则
x 1′=x 1 x 2′=23
5k mg
A 端上移的高度为x ′=(x 0+x 1′)+x 2′=)
11(3
52
1k k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