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野望》王绩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
“徙倚”,即徘徊,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和内心的苦闷之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①画面:树木都染上秋天的颜色,山峰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②情景交融:一片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画面: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回猎获的鸟兽。
③四个动词“驱”“返”“带”“归”,凝练自然。
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冷清。
4,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近景。
②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③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一层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5,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②用典及作用:借“采薇”的典故,直抒胸臆,道出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暗含隐居不仕之心。
③感情:抒发知音难觅、孤独与彷徨、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传说,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构成强烈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惆怅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情景交融: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白云在空中飘荡。
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岁月易逝,世事茫茫,更显失落惆怅之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画面: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极其茂盛。
②写黄鹤楼前实景:写登楼所见,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空明悠远、生机勃勃的景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技巧

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 抒情的特征和方式在第三单元中,学生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抒情的表达方式。
抒情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写作者,需要从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入手,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1.抒情的表现方式一般来说,抒情的表现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指笔者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间接抒情则是通过环境、人物、事物等,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情感。
2.抒情的特征抒情的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充满感情。
•明确某种情感或情绪。
•通过语言形式表现情感或情绪。
•与主题意义相契合。
2. 诗歌欣赏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在学习诗歌欣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的学习在诗歌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诗歌中的词语进行理解与解释。
建议学生在欣赏诗歌时,注意认真读每个单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韵律的学习诗歌的韵律是其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学生在学习诗歌欣赏时,需要注意韵律的作用与特点。
比如,可以通过读诗时的停顿、抑扬顿挫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
3.内容的理解在学习诗歌欣赏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诗歌的主题与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背景、时代、人物等进行了解,帮助自己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文章的串起与衔接在语文学习中,文章串起与衔接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段落的划分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将文章划分为若干个段落,以便于表达思想。
段落可以根据逻辑关系、语序关系、语义关系等进行划分,同时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2.连词的使用连词是文章串起与衔接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连词的使用,尽可能将句子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
比如,可以使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对比关系等。
3.联想的使用联想在文章的串起与衔接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联想,可以将文章中的不同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让文章更加流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中,主要讲述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该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技巧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字词更加繁复: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为繁复,需要读者有较强的词语理解和辨析能力。
2. 语序较为固定:文言文的语序相对固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使用虚词较多:文言文使用的虚词较多,需要读者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断。
4. 表达方式较为间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常常较为间接,需要读者把握其含义和内涵。
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包括:1. 词义猜测与辨析: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的含义,辨析近义词的区别。
2. 语序分析与归纳:通过分析句子的语序,推测句子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义。
3. 标点符号的作用:注意文言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理解标点符号对句子的语气和结构的影响。
4. 上下文的理解:通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和意义,推断文言文中隐含的信息和含义。
5. 补充背景知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第二部分:文言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文言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1. 修辞手法的应用:修辞手法是文言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言文的表达效果。
2. 篇章结构的组织:文言文写作需要注意篇章结构的组织,包括开头的引子、中间的论述和结尾的总结。
合理的篇章结构能够使文言文更加有层次和条理。
3. 词语的运用和搭配:文言文的词语使用要求偏正、具体、精炼,需要注意搭配的准确性和准确度。
4. 句式的运用和变化:文言文的句式灵活多样,需要适当运用句式的变化,使文言文更富变化和节奏感。
5. 文字及书写格式:文言文的文字要求规范工整,注意字迹的美观和可读性。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应用和拓展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9《三峡》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①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②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4、重点字词:1、[略无]毫无。
略,几乎。
2、[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3、[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4、[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有时。
[宣]传达。
7、[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8、[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回]回旋。
9、[巘(yǎn)] 险峻的山峰。
10、[漱(shù)]冲刷。
11、清[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12、[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13 、[曦]阳光或日光。
14、[旦]早晨。
[肃]寂静。
15、[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16:[沾]沾湿。
三声:[三]表示概数。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②能以径寸之木(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7.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复习9.三峡❶生难字阙.(quē) 嶂.(zhànɡ) 曦.(xī)襄.(xiānɡ)溯.(sù) 御.(yù) 湍.(tuān)(yǎn)涧.(jiàn) 属.(zhǔ) 转.(zhuǎn)❷重点词语解释①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②自非亭午夜分....(正午;半夜)③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④夏水襄陵..(升到高处;山陵),指水漫上山陵。
⑤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⑥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⑦不以疾..也(比得上;快)⑧素湍.绿潭(急流)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绝,极高的山峰。
⑩飞漱.其间(冲荡)⑪清荣.峻茂(茂盛)⑫良.多趣味(甚,很)林寒.涧肃:(肃杀、凄寒)⑬属引..凄异(连接;延长)(凄惨悲凉)⑭空谷传响.(回声)⑮哀转久绝.(停止,消失)❸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略无,完全没有。
❹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己)②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多生怪柏(极)沿溯阻绝.(隔断)③疾⎩⎨⎧不以疾.也(快)君有疾.在腠理(小病)❺古今异义①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表选择关系③属.引凄异属⎩⎨⎧古义:连接今义:属于❻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③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④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⑤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放晴;名词作动词,结霜)⑥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❼特殊句式省略句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主语“三峡”,“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两岸”,“两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❽重点句子默写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018年秋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古诗文背诵填空(含答案)

2018年秋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古诗文背诵填空(含答案)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填空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此物何足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刘祯亭亭山上松,。
风声一何盛,!,终岁常端正。
,。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
柴门何萧条,。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填空课文重点句子默写9. 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②文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应的句子是,,,,。
③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④写高猿长啸声音特点的句子是,,。
10.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②《答谢中书书》中赞美江南山水美景的句子是。
③《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豁达乐观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11.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②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③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写视觉感受的句子是,。
,。
④写山“奇”的句子是,,,,,。
⑤文中“,”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⑥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12.①《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诗中于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②《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③《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④《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⑤《钱塘湖春行》中写莺燕报春的诗句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三单元文学、文体常识(一)作者作品1.《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苏轼,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4.《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是南朝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二)文体知识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朝,盛行于隋唐时的一种文体,以四、六句为主,注重藻饰、讲求平仄,韵律和谐,词句整齐,惯用对仗与声律,通常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3.律诗。
(1)概念。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2)基本特征。
①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②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3)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所著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 “山中宰相”。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二、重点字词《三峡》: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沿溯(sù)、飞漱(shù)、御(yù)风、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长啸(xiào)、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等。
《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等。
《与朱元思书》: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 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谷等。
三、通假字《三峡》: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 (通 “啭”,鸟鸣,文中指蝉鸣);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四、古今异义《三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 “至”和介词 “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等。
《答谢中书书》: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篇目文体作者容精要写作关键词三峡散文郦道元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书信陶弘景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苏轼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与朱元思书书信吴均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
动静忽见,骈散结合唐诗五首野望律诗王绩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黄鹤楼崔颢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至塞上王维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渡送别白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第9课《三峡》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字词字音: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沿溯(sù)飞漱(shù)御(yù)风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lì)道元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第11课《与朱元思书》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容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重点字词字音: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窥(kuī)谷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词类活用: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特殊句式: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倒装句: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重点问题(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第12课《唐诗五首》学常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 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
2.文章思想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送别》:通过对出蜀至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重点问题(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