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跟踪训练第三部分专题二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2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Word版含答案.doc

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

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

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

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

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苦瓜况味秦勇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一家人,或是约几个朋友,去到乡下的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题二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题二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第四节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逐点突破——散文表达技巧的三个常考点[学生用书P163]一、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香鱼的故乡林清玄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除了作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

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

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

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回不已。

……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鸟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鸟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我们食用的香鱼将不必从空中运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1.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要抓住排比句分析,第二句要注意修辞手法有两个,一是对偶,二是对比,还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三节 品位语言、鉴赏技巧课件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三节 品位语言、鉴赏技巧课件

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 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
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
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 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 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 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
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 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
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
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哧的一声,尖 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 的终结,哧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 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 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 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
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
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 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 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 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 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 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
它吃,于心不忍,垫麻袋,肥膘的颤动,猪哼哼唧
唧,奶奶的呼唤等。指出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 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这些细节在
内容上表现出的感情。最后分析“养猪送猪”这一
情节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
【答案】
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
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
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4鉴赏形象技巧课后对点集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4鉴赏形象技巧课后对点集训课件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 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 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 取材。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 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 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 “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 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 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 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 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 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 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 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解析 第⑦段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 结合,没有议论。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手法与表达效果。 (1)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 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 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 “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三 (二)散文阅读五 散文艺术技巧鉴赏2类题

高考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三 (二)散文阅读五 散文艺术技巧鉴赏2类题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
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4
答案:此句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花铺满地,写视 觉描写;脚踏花地,是触觉描写,运用这两种描写给读者 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落寞的心情。
答案分析:本题属于语言特色鉴赏题。这是一段描写 的句子,先概括所用手法,这里最主要的是运用视觉、触 觉描写;再举例分析如何从两个角度描写,视觉角度描写 花铺满地,触觉角度描写脚踏花地;最后指明效果,从两 个角度描写,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 落寞的心情。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10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 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 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 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 (多角度)的。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019年4月23日
你是我的眼专业文档
23
题型二 鉴赏语言特色题
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语言特色包括特点和风格两方面。这类题目有两种类
型:一是对全文语言特色的分析;二是就所给的一组或两
组句子(或词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材联想]
赏析下面文段的语言特色。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第一步:指出手法。
题干中已明确指出“交替使用‘你’和‘我’”的手
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
分析使用“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 第4讲 散文鉴赏的表达技巧与语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 第4讲 散文鉴赏的表达技巧与语言》
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8·天津卷)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 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虹关何处落徽墨》) 往 往 有 “ 分 (2)(2016·北京卷)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 析”“赏析”等作 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动词和“表现手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法 ”“ 细 节 ”“ 人
(3)(2015·山东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 称”等表答题方向表Biblioteka 效果。(《四堡雕版》)的名词。
☞熟知类题通法
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1] (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
文常用)。
表达方式
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 议论 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 行文技巧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 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 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 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 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 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 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 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 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 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 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首先确 定“养猪送猪”的描写在第4-8段。其次分析有哪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搔痒、梳理毛发、特意放些红薯皮和糠,垫麻 袋,肥膘的颤动,奶奶的呼唤等。指出这些动作、心理、语 言等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这些细节在内容上表现 出的感情。最后分析“养猪送猪”这一情节在内容上起到的 作用。
【答案】 ①“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 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 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 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②细节具体而形 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 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 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理解,要明确术语 “顺序”,体察这一“叙述方式”与标题的契合点,并结合 主旨加以分析。 【答案】 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 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 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例5 (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粮 食 学 群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1”例1) 题目: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顺序 倒叙
从侧面烘托中心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 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 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跟踪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二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跟踪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二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

逐点突破——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学生用书P83]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独特的手法或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等。

一、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古典诗歌常用的还有通感、互文、双关、顶真等。

1.(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

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文。

[触类旁通]2.读读下面的诗句,看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①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羽《未展芭蕉》)答:答案:比喻,拟人。

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以“未展芭蕉”喻少女;“怯”,拟人,娇怯含羞。

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答:答案: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答:答案:双关。

貌说天气,实说郎君对她的情意,使全诗语言活泼而含蓄。

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答:答案:夸张,对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点突破——散文表达技巧的三个常考点一、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香鱼的故乡林清玄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那种沉重来自香鱼的敏感,在许多人的眼里,所有的鱼除了作为食物以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

香鱼却不同,因为它的喜爱洁净,使我们更觉得应该有一个清洁的生存空间。

在某一个层次上,香鱼是比人更高贵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刺耳的噪音和汽车排放的黑烟,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甚至一点抗辩也没有。

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面对着一天比一天沉沦的生活空间,有时我们完全失去了警觉。

香鱼不然,它不肯自甘于污浊的溪水,不肯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更坏的环境。

于是它选择了死,宁洁而死,不浊而生,那样的气节,更使我们面对香鱼的时候低回不已。

……有许多饲养鸟类和热带鱼的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不管他们如何细心照料,鸟和鱼都会无故地死去,我想,鱼鸟的死都不是无故的,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现在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山林河海,由于人为的污染,许多动物都活得不快乐,恐怕在大自然里,只有一种动物对坏的环境能安之如常,那种动物的名字叫做“人”。

几年前,人们在新店溪“放香鱼”,让香鱼回到它的故乡,据说现在新店溪里已有为数极少的香鱼存活,如果河川不继续污染,我们食用的香鱼将不必从空中运来,而是本乡的土产。

1.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

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

【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语句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要抓住排比句分析,第二句要注意修辞手法有两个,一是对偶,二是对比,还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答案:(1)运用了排比手法,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的麻木不省,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

(2)运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说明鸟和鱼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

句式整齐,表意鲜明。

如何鉴赏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提示:首先要明确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对这种手法使用情况作细致的分析,最后要指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在散文中,尤其要注意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鉴赏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2.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我的理解】解析: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

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如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提示:①明确“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试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②答题时先明确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鉴赏表达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

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

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

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3.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我的理解】解析: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

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

这三段文字,前两段以议论为主,后一段以抒情为主。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答案: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

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如何鉴赏散文的表达方式?提示:①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②明确这种表达方式在这段文字中是如何具体使用的。

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寻找规律——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学生用书P165]文章的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除说明外,其他四种表达方式是散文中常用常考的,阅读中需要高度关注。

1.记叙记叙有多种功能: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

③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

④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

⑤可以联系故事,照应、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示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类不能没有故乡。

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

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

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

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

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徐怀谦《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答:答案: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丰富内涵,强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芥蒂”,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

2.描写描写的种类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有细描与白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仅就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等。

描写和记叙方式相近,它们同是对具体事物的反映与表达。

但描写与记叙有本质的区别。

记叙的着眼点是交代、介绍,是事物总体概括和过程的反映,其作用在于使广大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

描写的作用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体验情感。

记叙完成的是叙述事件的过程;描写完成的任务是塑造形象。

记叙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描写是最生动、最感人的表达方法。

记叙具有整体性、概括性、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描写则具有局部性、细致性、辅助性、主观性的特点。

[示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

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