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衰的诊疗进展

合集下载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11例诊治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11例诊治分析
实用 心脑 肺血管病杂志 2 1 年 2月第 1 01 9卷第 2期

2 9・ 6

短篇 论 著 ・
病 毒 性 心 肌 炎 合 并 急 性 心 力 衰 竭 1 例 诊 治 分 析 1
陈 爱 民
【 要】 目的 从 临床 中发现符合急性病毒 性心肌 炎合 并急性心 力衰竭 患者 大部 分单纯抗 心力衰竭 治疗 效果 摘
及早期发作 的心肌炎 患者 ,肌 钙蛋 白通 常会 升高 ;而本组
病 例 只有 3例 患 者 肌 钙 蛋 白 T 明显 增 高 与 此 不 符 ;本 组 病 例 临床 上 单 纯抗 心 力 衰 竭 治 疗 效 果 差 ,与 张 永 健 等 报 道 治 疗 5
治愈率不符 ,更差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 心肌梗死等病 因引起 的
型 可 能 引 起 各 器 官 的 损 害 严 重 性 不 同 , 如 引 起 严 重 流 行 的
室传导阻滞 1 ,s T改 变 1 例 。胸部 x线片改变 :1 例 T— 1 1例
均 显 示 心 影 大 ,肺 血 增 多 ,提 示 心 力 衰竭 。超 声 检 查 中 左 心 室
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减退 1 O例 ,全心 扩大 7例 ,单纯 左心室 扩大 3例 ,有节段性室壁运 动障碍 2例 。血气分析 :动脉氧分 压 <8P ,同时伴动脉二氧化碳 分压降低 。 k a8例
例 ;其 中,3例合并急性心包炎 ,2例 同时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全 部 患 者人 院后 查心 肌 酶 ,在 1 内血 清 磷 酸 肌酸 激酶 ( K) 周 C 及 谷草 转 氨 酶 ( S ) A T ,乳 酸 脱 氢 酶 ( D ,均 明 显 增 高 ,无 L H)
酶峰变化规律 ,但 只有 3例患 者肌钙 蛋 白 T明显 增高 。心 电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和诊疗也在不断发展。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在心肌细胞受到病毒感染的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心肌细胞进行攻击,导致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从轻度症状到心肌功能不全,甚至心衰均有可能。

由于其病理、生理和信号变化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了更好地诊疗病毒性心肌炎,我们需要对其病理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运用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诊疗的一些进展:诊断方法:1.磁共振显像(MRI):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炎程度,还可以检测心肌纤维化和浆液间隙增生等。

2.心肌活检:心肌活检是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最直接的方法。

它通过穿刺心肌组织来获取心肌细胞和组织样本,以便进行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

3.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便捷、可靠的诊断方法,可以监测心肌炎的进展和变化。

ECG检测心肌病患者时,可以检查R波幅度、S-T段、QT间期等指标,这些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通常会有变化。

治疗方法:1.支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支持治疗包括安静卧床、补液、电解质的平衡,以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治疗。

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针对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进行的治疗。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和奈米化疗药物等,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多种副作用,需要严格监测。

3.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治疗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取决于病毒类型、免疫状态、感染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预后较好。

但对于已经发展到严重状态的患者,预后较为严重。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肌功能、电生理指标和生物化学指标等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

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进展(全文)

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进展(全文)

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进展(全文)爆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的一种最严重的和特殊的类型,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上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等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极高,其诊断及临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进展研究进行如下介绍。

1定义爆发性心肌炎又称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凶险。

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心力衰竭、循环衰竭(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以及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可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高达50%-80%。

通常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来维持基本循环,或者需要机械循环和呼吸辅助治疗。

2 流行病学特点病毒性心肌炎呈全球性分布,发展中国家居多。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及40岁以下成年人居多,其中10-30岁患者约占35%。

冬春季发病较多,长期疲劳易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既往认为腺病毒和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

近期研究最常见的病毒是细小病毒B-19(PVB19)和人疱疹病毒-6(HHV6)[1],PVB19是小儿爆发性心肌炎最主要病原体[2]。

3 发病机制3.1直接损伤:病毒侵袭心肌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引起心肌变性、坏死和功能失常;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继续感染其他细胞及组织,同时释放出细胞因子造成损害。

3.2 免疫损伤:病毒侵袭心肌细胞后,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双重作用下,对心肌及其他器官造成损伤。

3.3 扩张型心肌病:由细胞免疫的持续激活介导,左心室扩张和重塑导致神经激素激活、收缩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4 诊疗进展国内国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咳嗽、胸痛、全身酸痛、心悸、腹痛、呕吐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

起病急骤,数小时或1-2天,即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临床上往往是排他性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进展引言: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是一种心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发生溶解性坏死,心功能下降,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具有广泛的重要性。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学研究(一)病原体病毒性心肌炎通常由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为常见。

病毒一旦侵入心脏,就会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发展为病毒性心肌炎。

(二)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病毒入侵细胞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抗原蛋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但是,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大量抗原蛋白会使机体免疫系统失控,进一步加深炎症反应,对心肌细胞造成更多的损伤。

(三)遗传因素病毒性心肌炎的易感基因也是其病因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和核心抗原(CNA)等基因的多态性与病毒性心肌炎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一)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减少病毒感染是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最有效方法。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不喝酒等;注重饮食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二)传统治疗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抗心力衰竭药物和抗炎药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人工起搏、心脏转流手术、心脏移植等。

(三)免疫治疗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治疗方法日益成熟。

目前国际上已经应用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干细胞移植、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至臻二磷酸盐等。

此类治疗方法在治疗患者时已经发挥出了不错的效果。

(四)心脏细胞再生治疗心脏细胞再生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方向。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激活心肌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干细胞内的生长因子来增加心肌细胞增殖等方式来促进心脏的再生和修复。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观察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观察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痊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护理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痊愈12例、有10效例、无效8例,护理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护理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进行临床确诊后,需实施心电监护以及保持卧床休息,且应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以便提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关键词】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护理效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其是由感染病毒造成的严重、广泛急性心肌损害,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可达11.2%左右【1】。

一些患者还会逐渐发展成为难治性心力衰竭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

而尽早采取系统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科学干预,则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以及生存质量【2】。

因此本文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44岁,平均年龄为(34.12±5.28)岁。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5.23±4.37)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高强度的治疗和护理。

预见性护理措施是指在病情尚未发展到最严重阶段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干预措施,以预防和减轻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

一、患者情况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常常因心脏和肾脏功能受损而出现严重的生命体征异常。

早期干预对于这类患者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干预措施,往往可以避免疾病的最严重阶段。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内容1. 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针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定期进行心电监护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连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及时观察到心脏功能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也是重要的,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2. 血液透析对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血液透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减轻肾脏负担,从而提高肾功能。

在早期实施血液透析,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3. 药物治疗针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抗病毒药物、心脏支持药物、利尿剂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减轻疾病的症状,改善心脏和肾脏功能。

4. 营养支持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营养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补充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体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通过实施以上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

定期的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监测,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恶化。

急性心衰心力衰竭临床诊治及新进展(52页)

急性心衰心力衰竭临床诊治及新进展(52页)

1、紧急期治疗
在最初的90-120分钟内,应设法减轻 气促,使一般情况好转,心率变慢,尿 量达到1ml/kg/min, 血压维持正常,低灌 注的体征消失。 A、急性心衰的病人到达急诊室后,应立 即进行监测,快速了解病史及体检,迅 速的明确病因或诱因。
监测项目: 常规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 率,血压,心电图,出入量,手指血氧饱和 度等,有些实验室检查需要反复测定,包括: 血电解质,肌酐,血糖,感染及代谢紊乱的 标志物,血气分析(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酸碱平衡,碱缺失等)。 有创性血液动力学监测的指标:急性心衰 的常规治疗无效,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既存在淤血又有低灌注征象时,为了保证有 效的容量负荷,合理的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正 性肌力药,可以考虑有创性监测血压,中心 静脉压或肺毛压及心输出量。
4、影响BNP 或NT-proBNP 的因素: ( 1 )老年,女性,肾功能不全,肺心病,急 性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高心排血量状 态和败血症等均可出现BNP的升高。 (2)急性肺水肿,急性二尖瓣返流,二尖瓣狭 窄和心房粘液瘤时, BNP 水平降低。肥胖的 病人,BNP水平是低的,可能与脂肪组织存在 较多BNP 受体有关。 以上这些情况在解释BNP的结果时均应考虑。
6、因气促急诊的患者,特别是左室射血 分数正常或代偿的,如果患者血BNP 水 平增高(>100pg/ml),又伴有组织多普 勒超声心动图的某些指标的异常(E/Ea), 则急性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1、老年人群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2、年青患者中,扩张性心肌病,瓣膜型心脏 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较为常见。 3、虽然各种心脏病变均可引起急性心衰,仍 以心肌病变为主,如:急性大面积的心肌梗 死及其并发症,严重的急性心肌炎,心肌病 急性失代偿,围产期心肌病等。急性的瓣膜 及心脏的结构受损病变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如:急性的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瓣 狭窄,腱索断裂,主动脉夹层分离,心脏填 塞等。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S a . C r i ac lrD p rme t f F u t s i l f B n b 。 h i2 3 0 , hn ) h n ( a d o s a e a t n o rh Ho t e g u An u 3 0 0 C ia v u o p ao
[ sr c] Ob e tv To e au t h l ia t ea e t fia y o rmea iiei c t i lmy c r is wih Ab ta t j cie v lae t eci c l h rp u i efc c fti tzdn n a u evr o a dt t n c a i
【 摘 要 】 目的

将 4 例 急性 病 毒 性 心心肌 炎合 并心 力 衰竭 患者 的 临床 疗 效 。 方法
肌 炎合 并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2组 : 照组 2 例 , 疗 组 2 。 疗 组在 对 照组 治疗 基 础 上 加 用 曲 美他 嗪 4周 , 对 4 治 O例 治 对
p o e b iu l . e e f c i e r to i h r a e r u ( 7 5 )wa i n f a ty h g e h n t a n t e c n r l r v d o v o s y Th fe t a i n t e te t d g o p 8 . 0 v s sg i c n l i h r t a h ti h o t o i g o p( 0 0 ) P< O 0 ) CK— B a d c ru 6 . 0 ( .5. M n TNI o h wo g o p r p e o a l n c m p rs n wi r t e a y b t ft e t r u s d o p d n t b y i o a io t p e h r p u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衰的诊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复杂,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严重的心肌损伤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

关键字: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复杂,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严重的心肌损伤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

如患者有病原学证据,并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可考虑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1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
尽管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金标准为心内膜心肌活检,但此项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病人不大愿意接受。

目前临床主要根据病毒感染史、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TnT等的升高、心肌酶谱的异常升高、NT-proBNP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增大或伴有左心室整体收缩活动普遍减弱、心电图异常,并排除其他继发性心肌病进而方可明确诊断。

重症弥漫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属于心肌泵血功能衰竭,左右心同时发生衰竭,引起心排血量过低,故除一般心力衰竭表现外,易合并心源性休克。

主要是因为心肌炎症时,心肌能量的产生、利用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造成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2.1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抗病毒治疗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近年来提出用干扰素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安全有效的。

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亦被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但均存在个体差异,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

2.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如出现心力衰竭多提示炎症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可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一般抗心衰治疗措施,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由于心肌炎症或坏死等病变,对洋地黄的耐受性差,应用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发生毒性反应。

2.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认为由于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损害主要由病毒的侵袭力所致,此时应用激素不利于限制病毒复制并可抑制干扰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使病毒繁殖加速及病变程度加重。

这可能与激素降低单核细胞活力、损害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有关;也可能是激素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而使心脏对病毒易感,从而使病变加重。

目前临床大多数学者认为,至少在发病1014日内不主张应用激素,以免引起病灶扩散。

然而在下述情况下应当使用激素不必考虑感染时间:①严重的毒血症;②心源性休克;③严重心力衰竭;④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其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上述情况下应用激素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有利于局部炎症和水肿的消失。

此时激素虽可能使病程延长,却能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为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得益率
尽早应用。

波兰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免疫抑制剂后2年内初级终点事件(死亡、心脏移植和再次入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次级终点事件(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
径、舒张末容积和NYHA分级)有显著差异。

2.4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改善能量代谢治疗
外源性磷酸肌酸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其可能机制为:在心衰发生时,磷酸肌酸可直接渗透到心肌细胞内,为Na+-K+-ATP泵供能,并使细胞内Ca2+顺利进入肌浆网,同时为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的滑行提供能量,使心肌收缩力迅速恢复,纠正心衰。

此外,外源性磷酸肌酸可通过各种途径维持ATP水平,使氧自由基生产减少,增加膜稳定性,使心肌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有报道,在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心衰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万爽力是一种3-酮酰辅酶A硫解酶(3-KAT)抑制剂,经选择抑制3-KAT而减少脂肪酸氧化,刺激葡萄糖氧化,在实验诱导的缺血心肌中,万爽力可增加葡萄糖氧化达210%,葡萄糖氧化率的增加减少了氢离子与乳酸的堆积,限制由于细胞内pH下降而造成的“能量消费”效应。

有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经万爽力治疗后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左心室收缩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近年来,对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已有应用万爽力治疗,其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ACEI/ARB治疗
ACEI/ARB近年更多地用于治疗心衰,这类药物可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浓度显著降低,解除小血管收缩及水钠潴留,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心排血量增加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衰得以控制。

实验与临床研究认为ACEI/ARB类药物可能防止心衰、心脏继续扩大,是重症患者长期治疗的有效药物。

2.6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机械辅助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ECMO)适用于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是近年兴起的非常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手段,该系统能在20min内取代心肺功能,适用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急性可逆转的疾病,能够让患者度过心肌损伤的急性期。

部分进展极为迅速的患者还可采用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经皮心肺支持(PCPS)等治疗措施降低急性期病死率,为其他治疗争取机会。

2.7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的中药治疗
黄芪是一味传统的补气中药,功擅益气理虚,扶正固本。

其有效成分皂甙类可诱生干扰素,提高心肌细胞抗病毒能力,可减轻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同时可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作用,纠正心功能不全。

多糖类则明显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加白细胞数量,促进抗体产生,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

另有研究报道,黄芪可促进体内蛋白合成,并能抑制蛋白丢失,有利尿、抑菌、增强心肌收缩、扩张血管、恢复毛细血管的舒张功能,解除血管淤血状态,降低肺动脉压,使心脏动力学改变,心脏负荷减轻。

2.8 其他
脑钠肽BNP药物奈西立肽(nesiritde)可以均衡地扩张动脉和静脉,增加心输出量和尿量,新近逐渐应用于临床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