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中国翻译读书报告

《中国翻译》读书报告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对翻译作品的质量与传播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中国许多翻译家都对中国文学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是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
但中文主要是象形文字,和西方语言大不相同,不能完全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词,且中国传统文学中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以"抒情"为主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以表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情感为核心,感性的东西比较多。
而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严谨,理性的东西较多,这就衍生了不同翻译家对文学翻译的不同的思想和策略。
《中国翻译》对译家研究的文章,为翻译学者做文学翻译提供了许多前人思路和经验,文章中展现了不同翻译家针对文学翻译这方面翻译观念、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我对这些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从翻译思想来看,许多翻译家都站在“古今沟通,中西融通”的高度打造中国翻译的世界性。
在对张柏然翻译思想哲学分析的文章中,作者就全面梳理张柏然教授的翻译书写与论说,探析其翻译思想中体现出的整体意识、对话意识、辩证意识与创新意识。
张柏然教授在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体现出的翻译哲学思想,彰显了中国古典哲学—“天地人”融合交互的辩证思想。
为推动中国翻译学以独特的标识平等参与国际翻译学对话做出了典范性探索。
而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朱湘翻译思想述评》中也写道,朱湘在翻译领域锐意创新,坚持要借助“外力”打造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将外来文学“为我所用”。
他的译文吸收了西洋诗歌的章法特点,但又并非完全“归化”或者“异化”,使读者很容易将其与中国文化的意象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让译文接近读者”。
许渊冲在《谈诗歌英译》一文中提到,英美译文主要是依靠不逾矩的原则,所以不利于走向世界,应该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心所欲,求真求美,才是文学翻译之道。
诚如斯言,求真与求美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矛盾,所以说这是文学翻译的矛盾论,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就解决了文学翻译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2翻译简史

第二讲翻译简史教学内容: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翻译简史及西方翻译简史有清晰地认知教学重点:中国翻译简史及西方翻译简史教学手段:讲解、讨论2.1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至今,我国翻译历史经历了四次高峰,依次是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以及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一时期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这一时期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时一千多年。
伴着佛经的翻译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翻译活动主要体现为宗教传播。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翻译大师,其中玄奘、鸠摩罗什、真谛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第二时期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朝雍正年间,先后有数十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包括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和采矿冶金等学科,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马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这些译著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第三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至“五四”之前中国翻译界的代表人物是林纾和严复。
林纾是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他最著名的译著有《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 《王子复仇记》(Hamlet)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这些译著可读性强,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严复是清末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作者:刘玲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
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一、概述《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
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
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
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
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
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
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中国译学史》书评

- 246-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中国译学史》书评兰州交通大学/刘恋《中国译学史》原名为《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由陈福康教授于1992年编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又修订出版,并在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获得语言学著作类三等奖。
2010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国译学史》为名将其收入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并出版发行。
其结构上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内容上有所修订补充。
该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译学理论专题史,不仅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而且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翻译学的跨学科交流奠定了基础,在译学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中国译学史》全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四个主体章节、“余话”、“翻译论文参考篇目”、“初稿绪”、“后记一”、“后记二”。
主体部分为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四个章节:“古代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涵盖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翻译的社会功用等。
这四个章节都主要以描述和谈论该时期内著名译论者的翻译思想和译学主张为线索,间或对一些有共性的译论综合谈论,譬如“少数民族零星译论”,但为数较少。
每章最后附带“章末片谈”,是作者对该时期译论的总结。
本书是一本挖掘的比较深的翻译史著作。
例如大多数人谈到翻译史时总是从支谦的《句法经序》说起,但本书竟然从孔子的言论中找到了相关话语,“名从主人,物从中国”从周作人谈论译名音译一直到我们今天都是音译外国人名地名的原则,却很少人提及此句出自孔子之口,而作者是一名研究文学史的专家,对史料的源头敏感,因而提及,这对学习翻译理论和研究译学史的人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他还深挖了不少直到当时仍被大多数翻译史研究者所忽略的人物和论述,例如关于支谦的“文质”主张,大多数人认为其仅反应了“质”派的译学观点,而作者从《中国佛教史》找出“文”派的角色。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述评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述评作者:刘丹娜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9期【摘要】马祖毅在他的著作《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将历史事实和翻译活动结合起来,系统的回顾了中国自夏商开始直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翻译活动,对帮助翻译初学者了解中国翻译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翻译活动重要性一、主要内容《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自夏商至“五四”运动以前历代翻译活动的著作,共包括五个章节。
第一章:从夏商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我国原始社会的翻译活动已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也极少。
周朝时,异族杂居,语言不通,译者应运而生。
秦汉时,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事礼仪及对外活动。
在《史记.匈奴传》和《东观汉记》中记载有当时匈奴的民歌,极其珍贵。
第二章: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对从佛教的创立及至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进行概述,然后将这一历史时期的佛经翻译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草创时期(从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发展时期(从东晋到隋),全盛时期(唐代),基本结束时期(北宋)。
作者围绕着四个时期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进行充分论述。
第二部分中,作者介绍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北宋的外事活动及翻译情况,医学历数等书籍及其他宗教如景教和摩尼教经典的翻译活动。
第三部分介绍了主要少数民族如西藏、辽、金、西夏及高昌回鹘的文字创立史以及翻译活动。
第三章:元代的翻译活动。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蒙古族文字的创制历史、元代的翻译机构和配备人数、译员的培养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元朝对皇帝诏书及官方文书的翻译、汉文典籍的翻译、汉族大臣奏章的翻译和国史的翻译;第三部分对蒙古文与其他文字之间的互译,以及汉文与蒙文以外其他文字的互译情况进行梳理。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史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以及对外与各个国家民族各方面的交往都抹不开翻译的痕迹。
有交流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翻译。
翻译从来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的方面,它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之后融合发展的一种产物。
根据《中国翻译简史》中的论述,我国的翻译历史记载最早且较为详细的存在于周代,其余远古历史不可考,夏、商的翻译史也光有少数史料的不完全记载。
此后根据书中描述的由远古至我国“五四运动”期间,我国翻译史共经历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第二次主要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第三次主要是近代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最早的翻译史发展中,根据周代的史料记载,因为当时的各民族已经逐渐融合发展,共同接受管理,因此由于语言不同带来的交往的诸多不便也逐渐显现出来,于是相应的产生了一类人,他们主要被成为“象胥”。
《中国翻译简史》这本书中关于此处的史料引用非常详细,“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而现在主要的理解为“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
其中这类官员对于不同地区民族的翻译又对应了不同的称呼,例如对于东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寄”,而对于北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译”。
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翻译文化并不完善,但也有一套基本的发展道路,对于翻译者的分工也有了较为基本的分类,各司其职,以便达到“术业有专攻”的效果。
根据书中介绍,当时的翻译者也被称为“舌人”,韦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这样的称呼就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略微显得不雅,同时也显现出当时的翻译者的受重视程度也许远没有我们如今的翻译者所受到的重视程度高,这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史的不断变化发展。
在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来临之前,我国的翻译也在不断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又另设典属国。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4页精选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中国翻译简史》是由谢天振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有关中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它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10月第一次出版,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此文本,是因为在与其它同类著作进行对比后发现,所有文本都只是单方面地谈论中国或者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而只有《中西方翻译简史》是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发展史以平行式的结构呈现。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它们进行对比学习,成果会更加突出。
一、内容简介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说明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更新对翻译的观念。
第二章提出作者以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为依据,将中西方翻译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
从第三章至第十三章这十二章的内容以平行交互式结构进行论述。
第三、四、五章回顾了中西方宗教典籍的翻译。
第三章讲述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主要讲述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宗教改革和圣经翻译以及圣经译本随时代的需要不断涌现。
第五章梳理了圣经中译的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翻译特点、译名之争、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三项内容。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六章首先论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的翻译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后提到中世纪巴格达翻译中心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主要提及明末清初徐光启等人和意大利的利玛窦通过翻译将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此外,清末民初洋务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阐述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首先提出翻译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德语的发展受拉丁语和许多欧洲语言的影响。
一些欧洲民族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的形成和发展多受拉丁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