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起阻碍作用。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实践是认识的根底。
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篇)

1,理想性:追求自由,公平,正义,人的解 放和发展,社会进步与完善
2,革命性:敢于摧毁一个旧世界,改造社会 3,科学性: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统一 4,发展性:可以被证实,就有可能被证伪。
不是终极真理,而是路标和灯塔,照亮人类解 放的道路 5,阶级性:由代表无产阶级走向三个代表
义 贯 彻 到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
直 观 性
猜 测 性
非 科 学 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物论和辩
证法有机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把辩证唯物主
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
会发展,创立了历史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进行理论探讨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择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确立如何根据我们 已知的东西更好的生活。
哲学家的爱情故事
结果:
哲学家回到家里,后悔不已,他烧掉了自 己所有的书,只留下了一张纸,上面 写 着: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则前半段的人生 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 悔
冯友兰语
“哲学不能增进人们对于实际的 知识,但能提高人的精神境 界。”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意识的产生
刺激感应性
人类的意识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 语言
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作为思维外壳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猿脑
人脑
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6c47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突出其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主动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系。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理不是抽象的、固定的概念,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否相符。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和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通过实践来解决和改变现状。
实践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并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实践是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和验证。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认可,才能被接受和确认为科学理论。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和依据。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真理的标准、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和科学的基础。
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总体功能
a
27
1.哲学具有描述功能
❖ 哲学的描述功能在于其通过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描述性解答,能够为人们 提供一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这是哲学能够成为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重要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本质性思维,它要逾越间接性,诉诸事物的本质 和根据;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就是要把握人与世界关系 的本质和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反身思维即人对自身的反观,其实质是要人与世
界的关系、特别是从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反观人这种特殊存在物
的性质、地位、作用、能力、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等,以便求得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全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a
17
第二节 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正是在前述持续不断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特定 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哲学展现出了自身独有的性质、 特点和功能,它们构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根据
对哲学的性质、特点、功能等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a
30
一是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审视和批判,即它不仅是 时代要求的体现者,而且是时代的提问者、质疑者和批 判者,它总要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状况及其合理性 进行分析和评判
a
18
一、哲学的性质
1.哲学具有思想性质
●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它是理论思维的意 识形式,是人类理性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特别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独立、自由的思考及其结果, 与迷信和盲从是截然不相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考
是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都是原因和结果 的关系? 不是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 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 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 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告诉我们什么?
(1)、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 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 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 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 动的反映。” —— 恩格斯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 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 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 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因此,可以 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揭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 事物现象先后相继、彼此制约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引起 与被引起的必然关系。
思
动画片
电视剧
歌曲 戏曲 绘画
(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 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 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 取实现好的可能。
2、必然性和偶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1. 辩证唯物论中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认识论主要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科学理论与时间的关系;3.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发展的观点(质变与量变、前景性与曲折性),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着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无限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明确唯物主义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础,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以及对物质的反作用,进一步把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基本要点:
1.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批判地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和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内涵。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基本特性。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由实践主体,客体和手段构成。
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践决策,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
实践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结构。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思考题:
试述列宁对物质下的科学定义及其意义
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如何理解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如何理解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懂得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般过程和方向道路,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基本要点: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类别与层次性。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把握这些基本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科学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形式与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
偶然与必然及其辩证关系。
科学认识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将偶然性等同于必然性或彻底否定偶然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反对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和宿命论。
可能与现实及其辩证关系。
在
努力使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条件性,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实现最好的可能。
思考题: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说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应该怎样对待新生事物
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认识和尊重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试述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6,讨论:A,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现实的事物”与“现存的事物”。
B,抽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