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主要汇报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开题以来做了哪些工作,二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三是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特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材。它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引导为主线。小学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家政、技术初步。家政又分为六个项目,每个单元又分成了若干主题。

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二度开发,使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省统编与自编相结合,使教材真正为教学、育人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它要求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根据本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对现有教材进行增、换、扩、改,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一、增一增,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项目

广阔的农村天地,具有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基于这样的宝贵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例一]风味小吃学问多

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传统的炊食有许多,如各类小吃、各类点心等。我们可以进行调查,如《当地小吃知多少》;我们可以进行制作,如《学做__》;我们可以进行采访,如《采访__店》;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如《我的创意:__点心制作》。

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望,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将劳

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文化的经验与感悟。

于是,学包馄饨、学做月饼、学包馒头等简单易行的活动,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也增加了“家政?烹饪”的内容。

[例二]《粽子飘香》项目设计:

1、主题由来:

端午佳节,是这些传统节日中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个节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等相关习俗,亲自动手包粽子,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兴趣。

3、活动准备:

搜集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准备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学会材料的处理方法;了解粽子的种类;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包法、煮法及吃法;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4、活动过程:

(1)分组开展调查、采访与收集活动,并做好记载。

(2)各组汇报交流调查、采访、收集的成果。

了解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粽子的种类(如从外形和馅料上可分为几种);了解包粽子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怎样选择粽叶,如何制作馅料等)。

(3)了解粽子的包法并学习包粽子。

(4)、展示各组所包粽子,小组派代表介绍、展示。请指导老师们评价,选出优秀作品。

(5)、交流粽子的煮法以及吃法。有条件可以煮一煮,品一品,评一评。

(6)、根据之前收集材料,汇报端午节的其他风俗习惯。

5、活动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畅谈活动收获和体验,并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我们要以此活动为范本,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中秋月饼、重阳粘糕、春节元宵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三]粉笔盒制作

在《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小木工”中,也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

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粉笔盒。通过对粉笔盒的设计、对材料的选择、对工具的合理使用、对粉笔盒的美化装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服务意识。

1、想一想,画一画。

想一想所要制作的粉笔盒的用途,画一画它的结构图。这样,在制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如何画图,教师需要指导。结合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掌握画立体图形,并标注上大小尺寸。

2、认一认,选一选。

认一认各种板材,了解各类板材的特性。板材分三类,一类是原材,即由原木锯成的厚薄不一的木板木条;二是夹板,从夹层上可分为三夹板、五夹板、多层板等;三是合成板,如木工板、木屑板、合成板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材质,应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板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图纸”选一选。

3、试一试,做一做。

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可试一试。在做的过程中,鼓励合作。

二、扩一扩,丰富教材略显单薄、内容单一的结构

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如在“家政?烹饪”中,仅仅是要求做一些家常菜。其实,我们可以引入地方资源,学做地方特色小菜。

[例四]绿色食品——野菜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野菜,已经从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

春天一到,广袤的田野就慷慨地奉献出各种野菜。池塘边,田埂下,柳树旁,处处有野菜的踪影,像马兰、荠菜等。我们不能对这些宝贵资源熟视无睹,应该为我所用。于是,围绕“野菜研究”这一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前这毫不起眼的野菜,现在可成了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在荠菜飘香的三月天,同学们来到河畔、田边、菜畦里……手持镰刀,臂挎小篮,开始挖采荠菜。回到家,同学们将荠菜洗净,学着烧制各种美味佳肴。

“三八”妇女节快要来临了,六(2)班的同学们决定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学做一道菜,给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孝心。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荠菜松子羹,用实际行动,为妈妈献上一份节日礼物!当父母亲喝着孩子们动手烹制的荠菜松子羹时,激动得连连夸孩子懂事。

学生从网上还得知,光是荠菜的吃法就很多,如凉拌、炒肉、做汤、煮粥、笼蒸、做馅包水饺等都可以,清香味美,老少皆宜。于是,有的学烧荠菜汤,有的学包荠菜馄饨,还有的学做凉拌荠菜……

同学们还建议开发荠菜菜谱,开展“家乡野菜知多少”调查活动,全面了解家乡的野菜资源,制作常见的野菜家常菜,学习烹饪一道道野菜佳肴。

将多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获得了成长的快乐蕴藏其中,让野炊成为学生的最爱。

随着野炊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地加深,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为今后的独立生活积淀了体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每个学校都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果将它们与劳动与技术教育整合,老枝发新芽,大有可为。

三、换一换,调换与当地资源不相匹配、难以操作的内容

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泥工”这一项目,看似简单易行,但实际操

作起来,就存在许多问题。

1、当地缺乏像宜兴那样的紫砂泥。教材中所需要的陶土缺乏。农村中的自然泥,

含有杂

质多,受污染的多,且粘性不足,易干,干后易裂、易碎。还所用的橡皮泥数量少,价格高,也不宜制作稍大的物品。彩面泥更需要专门技术制作,且不适合做精细东西,价格昂贵。泥工材料来源

以前的河堤下虽有乌金泥(粘性大,且有一定硬度,干后发亮,故名乌金),但现在早就

难觅踪迹。

我们可以将其换成橡皮泥等材料,也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制作效果。

2、作品制作后难以保存。半成品易干、易碎,不宜长久保存。如需长久保存,

必须进行

烧制或专门的保存室。这对一般学校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知道,一座烧制炉,那可价格不菲。与其最后成为一抔泥土,难以保存,不如改做其他项目。如让学生学着用白面、米粉制作一些常见的点心、糕点等,将手工制作与食品制作相结合(当然得注意食品卫生)。

3、制作泥工需要专门的工具,这也是难以制作和购买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制

作一些常

用的点心制作工具,提高制作效率。

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实际,进行调换,为我所用。

[例七]秋天的名片——叶贴画

对“纸工”部分,可删去改成“叶贴画”。农村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秋天一到,树叶变黄,一片一片从树上轻轻飘然落下来。以往这些树叶只能作为垃圾处理掉,可它们是叶贴画的好材料。这些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学们采集来千姿百态的各色树叶,先分组集思广益,构思草图,再合作制作。有

的制作“水底世界”,各种树叶成了灵动的鱼儿,水草是那细长的柏枝;有的制作可爱的金鱼,那红红的枫叶,成了漂亮的鱼尾;有的制作小鸟,自由飞翔在蓝天里……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树叶贴画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

[例八]小小书签

也可将纸工删去,增加制作小书签这一内容。

在书签制作过程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可用厚薄不一的纸张、易拉罐壁料、薄木片等。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式,如粘贴、刻压、编织、剪纸等。可设计出形态各异,如盛开的桃花;飘零的树叶;粗大的萝卜。还有蝴蝶状、星星样、小鱼形、苹果貌、小房项等。

同时,激励同学们发挥大胆的想像,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着小小的书签。如添加一朵朵小花,系上一根根穗条,粘上一条条花边,精心设计,细心装扮,使书签更加惹人喜爱。

在书签上可书写与读书有关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或表现诗词意境的,或摘录优美句段。

这样制作而成的书签就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制作出来的一枚枚与众不同的书签,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造的快乐。这远比按部就班的纸工制作有趣得多。

四、改一改,改编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教材的最优化

教材中的“种植”项目,要求认识常见的观赏性植物,进行花卉种植、小花圃的管理。根据季节和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常见的花卉进行种植,如菊花的栽培(选种、扦插、打头、修剪、留蕾、支撑)、水仙的水培等,并对花卉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

我校则根据地处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种番茄和大蒜等常见蔬菜。

[例九]学种番茄

番茄是一种常见蔬菜,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离学校不远的赵庄村,就有许多种植番茄的蔬菜大棚。当地农民靠种植番茄发家致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家住赵庄的殷惠惠老师,也耳濡目染,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一手种植番茄的技术。殷老师就发挥自身的这一特长,指导同学们了解番茄,学习利用扦插法种植番茄。

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梅形花圃中,挖坑、放苗、培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同学们一有空,就给苗儿除草、搭架绑蔓、整枝打杈、去掉老叶、防治病虫害等。通过种植,才知“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种好番茄,决不是一种轻而易举之事。通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不辞辛劳,番茄终于由小变大,由青泛红。当同学们品尝着一只只亲手种植的番茄,心中无比甜蜜。这一番茄种植活动,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要想吃到甜美的果实,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农村中可供种植和饲养的对象很多。蔬菜类有青菜、茄子、辣椒、黄瓜、蚕豆等,农作物有黄豆、油菜、小麦、玉米等,花木类有各种易栽种的植物花卉等。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

[例十]《种大蒜的学问》活动设计

1、活动课题的产生和确定

同学们身在农村,家中都种有各种蔬菜,经常与各种蔬菜打交道,日积月累,都掌握了一定的蔬菜种植常识。大蒜易种,且生长期和食用期长。因此,选择种植大蒜,便于日常管理、过程体验。

2、活动过程:

(1)活动前,采访家长,了解种大蒜的基本技能;准备工具。鉴于学校没有空地,但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花盆,所以,选用花盆种植。选好种,了解大蒜种的选择方法。

(2)活动时,观察大蒜生长,进行日常管理。并记录大蒜的生长教程。

(3)活动后,收获劳动成果,交流种植经验、制作大蒜佳肴、汇报活动收获。

[例十一]“春蚕到死丝方尽”

在饲养项目中,养蚕成了同学们的首选。一是因为晨风集团的千亩桑园就在河头中塘村,便于参观和学习;二是当地有许多农民养蚕,便于指导和借鉴。同学们从蚕农处选来小小蚁蚕,虚心地向蚕农请教,学习养蚕。在养蚕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养蚕常识,掌握了一些养蚕技术,如刚出壳的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捏;蚕蜕皮时,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沾了露水的桑叶要擦干后再喂等。

同学们兴趣盎然,那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儿,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养蚕活动在教室里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同学们按小组分好工,采集桑叶,轮流饲养,天天记载养蚕的过程。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收获也真不少。

[例十二]我的毽子我作主

《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用塑料材料制作》中《塑丝毽子》,可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或其他材料做出其他样式的毽子。制作毽子时,可改用一些其他的实用材料和制作方式。

毽子历史悠久,制作材料繁多,制作方式多样,还有各种不同的踢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对活动加以有效指导。结合“冬季三项”阳光体育活动,创设学生制作毽子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制作的材料和方法,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同学们另具慧眼,独具匠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身边常见的鸡毛、塑料袋、纸扎线、彩色纸、绒毛线、棉毛等材料,通过包、剪、扎等方法,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毽子。踢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毽子,心中的感觉就是不一般。

同学们根据毽子的美观、牢固、耐用等标准,评选制毽小能手,还评选出最佳合作、最佳创意小组。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时时整合当地资源,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建构体现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做课程实施的有心人。

立足《劳动与技术》教材,注重教材的二度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其他学习领域内容,从而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深刻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

应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益资源,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一是保证课程目标的整体性,3-6年级,每个年级对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实施,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各个方面,避免单一性。

二是突出任务取向和目标的可操作性。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要求,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不同环节里面提出一些具体的目标,可操作的、可观测的、可以作出动作的目标。在某一个环节学生究竟应该完成哪些任务,通过任务来确定目标。

三是要强调整合。据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研修小组召集人李坤崇教授所作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课程纲要之修订、困境与展望》报告介绍,台湾综合活动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生活实践能力。将其分为四大主轴:自我发展、、生活经营、社会参与、保护自我与环境,又将其分为十二项核心素养。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整合在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之中,其中在饮食部分,各学习领域主轴如下: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强调饮食造型创作与装饰,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强调饮食食材的物理化学变化,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强调饮食营养、热量控制与食材卫生,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强调饮食实际制作。如制作铜锣烧,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强调造型创作,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强调食材的物理化学变化,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强调热量控制与食材卫生,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强调实际制作。

照其思路,《劳动与技术》实施还可以通过与各学科整合,从而避免孤军作战,做到学以致用,携手共进。

研究取得的成绩有:

从课题申报至今,课题组成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组长徐锁平老师:

1、《春城无处不飞花——农村小学劳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2007年江苏省“一品梅杯”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2007年度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技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淡妆浓抹总相宜――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获得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一等奖;

3、《天生我材必有用――农村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六次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4、《综合实践活动,你的指导有效吗?》获金坛市“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

5、《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中的“几多愁”》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一等奖;

6、《学生的快乐来自何方——“我是缝制小能手”活动点评》、《小木工活动中要提倡“三省”原则》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三等奖;

7、《放飞春天——走进风筝》2007年全年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方案评比一等奖。

8、2007年12月,被聘为金坛市教师研训中心兼职研训员。

9、被评为2007年度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

副组长郑彩霞:

1、《“我是缝制小能手”案例及评析》获得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三等奖;

2、《洞察种植皆学问》获金坛市“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三等奖;

3、《种大蒜的学问》获金坛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果现场交流评比二等奖;

4、《聆听花开的声音——谈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捕捉学生的心声》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一等奖;

5、《小锤儿响叮当——“我做小板凳”》综合实践活动手记获2007年金坛市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评比三等奖;

6、《我是缝制小能手——“钉纽扣”活动方案》2007年全年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

组员周开发、殷惠惠、马卫红、彭秀文、周群老师的论文和案例均在市级以上获奖。

同时,也有一些论文发表。

《“杯垫”说课稿》发表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

《例说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发表在《中国综合实践教育》2007年第4期(双月刊)

《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江苏教育》2007年8月

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当代新发展阶段论的必然结果,它是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当代的课程观、知识观、发展观的转换,为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的操作工程中,我也有诸多的困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确定的标准。一节在课堂内解决了所有问题的课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过程,那么一堂课如何完整地体现其过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学科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但在实际开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该如何评价,有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差异,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完整的完成每项课程内容。这该如何评价?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形成具有系列性和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

2、虽建立了劳技室,但还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教师的指导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4、对已积累的案例需要进一步整理;

5、进一步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让大家都参与到网上论坛中来;

6、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专家的指导。

我们将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努力,使学校的特色更特、亮点更亮。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pdf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劳动节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有序的、负责的、合作的高质量地完成。这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也是形成其他个人下级单位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个人竞争的重要品质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意性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小制作、小民明的氛围和条件。在工艺制作中,引导学生从仿制向创意发展,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搞创造发明活动。自主创意、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理念

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家政”和“技术初步”两大部分。“家政”和“技术初步”都包括“操作活动”和“技术信息”。每个部分都有“操作活动”和“技术信息”,因此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家政 1.学习简单菜肴制作,并作简单评价,体验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2.了解物品洗涤的基本常识,学会清洗衣物、器皿,形成良好的习惯。 3.学会使用部分家用电器,增强安全意识。 4.通过调查、讨论、购物等活动,形成健康的消毒观念与初步的理财意识。 5.学会菊花、月季等花卉的种植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 6.了解手缝、编织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和说明。 (二)技术初步 1.通过调查、比较、试验等活动,认识木、塑料和金属等常用材料及其不同用途。 2.通过测量、绘图、材料加工等活动,学习使用一些常用手工工具。 3.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4.根据制作要求和操作示意图进行纸、木模型制作。能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设计并制作手工作品。 5.认识一些简单图样,并用简单的图样进行简单的设计,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6.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方法采用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模仿、体验、探究、反思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融合好,使劳动和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2.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努力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尽可能注意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的快乐。 3.把积极的劳动与技术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与技术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4.劳动与技术课还要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结合起来,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课堂上做手工要注意清洁卫生,剪下来的废纸屑不能乱扔,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四、教学进度安排周次246810121416 教学内容我们爱清洁洗茶具、洗餐具洗衣服拖地板、擦玻璃用纸制作多面体摩天大楼多面体纸多面体的种类课时11111111备注 扩展阅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术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Musi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二、表现 三、创造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题开题报告: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课题方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支撑下,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可进行个性化修改和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辅助系统。它不但要反映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更要能够便捷地为师生提供有结构的教与学的材料、辅助教师备课、支持教学实施、实现资源共享。科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学、教研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应该直接面向课堂教学。它既可以用来上课,实施课堂教学;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的、便利的教学资源系统。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特别是在“科学课”的课堂。那么,怎样让科学课堂成为进行科学教育的沃土良田,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和教研员全力探索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点,积极引导“课堂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力促进“课堂教研”新成果的推广与共享。 小学科学课在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答案。科学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自然界去,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活动来熟悉世界、发现世界。农村小学教

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不依赖于教材,广泛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很强的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科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堂教学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资源。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研究也不得力。科学课堂教学一方面在校内教学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堂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堂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堂资源和校外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主要汇报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开题以来做了哪些工作,二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三是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特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材。它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引导为主线。小学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家政、技术初步。家政又分为六个项目,每个单元又分成了若干主题。 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二度开发,使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省统编与自编相结合,使教材真正为教学、育人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它要求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根据本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对现有教材进行增、换、扩、改,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一、增一增,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项目 广阔的农村天地,具有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基于这样的宝贵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例一]风味小吃学问多 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传统的炊食有许多,如各类小吃、各类点心等。我们可以进行调查,如《当地小吃知多少》;我们可以进行制作,如《学做__》;我们可以进行采访,如《采访__店》;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如《我的创意:__点心制作》。 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望,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将劳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学校和音乐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畴宽广,既包括教材这一人所共知的关键性课程资源,又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 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环境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各地、各校可以编写地方的音乐乡土教材和本校音乐补充教材。 本课程是光明小学的校本课程《口琴》器乐演奏课中的一节,是光明小学基于自己的:“我能行”特色办学理念开发的音乐校本课程。本课程选择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口琴器乐教学,补充教材中器乐教学的不足,以拓展探究的学习方式践行光明小学的办学理念——我能行,既拓展了学生的学识视野,增长了学生自信和实践能力,同时又充分挖掘了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优质音乐资源,对课本教材的资源是一个恰当的补充和实践性的拓展,成为一门不可多得的适合小学阶段学习和掌握的器乐教学课程。 从本课可以看出,教师所教的内容系统、详实,知识结构与音乐课本教材相辅相成,是课本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和实际应用,较好的巩固和落实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有器乐教学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学手法和器乐教学策略不是沿用普通教学策略,而是有自己的方法和独到的见解。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尤其注重理法兼容,在口琴器乐演奏的法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大量渗透了识谱、曲式、情感、音乐分析等丰富的音乐要素,为学生今后的初、高中乃至大学、成年阶段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几乎没有设计器乐教学,而在国外许多国家,器乐教学的已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的必修内容,成功的经验也引起我国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本课程的实施,无疑对今后我国音乐教材的改革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 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来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 一、我国教育评价系统的现状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题的提出 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担负着培养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 据统计,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日产量人均为0.7-1.0kg,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全国大、中、小城市(镇)生活垃圾产量接近2亿吨。垃圾的利用率却很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据专家测算,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水资源为8000~95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一年的用水总量已经达到5600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极限。有关专家发出警告,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将进入严重缺水期,而到2030年,我国所有可利用的水资源都可能严重枯竭,被人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将成为中国最短缺的物资。就地收集利用自然雨水、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淡水资源,是节约水资源,减少城市污水排放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自然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 据调查,我们徐州市城东小学平均每月用水量350~400吨,水费支出800~1000元。而流排到水沟的废水都是清洁无毒无害的,经过净化处理是完全可以作为打扫卫生之用;大自然每年降到我校园数千吨清洁自然雨水,除少部分降落在花坛的雨水渗透到土层,90%的雨水都流到排水沟与污水混合在一起流入自然水域。 水是一种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息相关。地球上虽然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人类需要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3%。就是这很少一部分的淡水还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变成了冰山冰川。所以可直接供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水十分有限。 所谓污水、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过倒掉的废水,其中大多数用过的水是无毒无害的,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后是可以在循环利用的,比如,人们在生活中淘米、洗菜、洗衣、洗澡,刷牙、洗脸、等水都是无毒无害的,经过在家庭简单的沉淀、过滤处理,可以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循环利用,而我们生活用水大多都是一次性使用。 我们学校用水也不例外。据我长期观察研究,我们学校排到污水沟的水,大多都是无毒无害,里面只是混入了一些不溶于水的泥沙,(全校师生洗手脸、洗衣物,打扫卫生、拖地擦桌椅门窗),这些污水经过沉淀、过滤净化处理,作中水循环使用,除了不能饮用外,用来打扫卫生,冲刷厕所、养护校园绿地是完全没问题的。 为提升我校科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创设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氛围。利用科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在校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制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技创新能力,故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宗旨 1指导思想: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思想; 2.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初 探 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它被被增设为必修课程、法定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是科学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缺乏成型的教学模式这一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开展。如何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与教育这项内容,初步建立教学模式,今天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更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这是宇宙从形成开始演变到今天这样一个文明世界的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证明了劳动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只有靠人类的高能思维劳动和劳动实践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人类各个方面的劳动,宇宙就会停止发展,人类社会就会倒退。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中央全教会议又再次强调在学校中必须实行素质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10T15:24:13.83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4期作者:屈建航[导读] 音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陕西省商南县湘河镇春蕾小学屈建航【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成为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音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从两个方面对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了简要阐述。【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认识不够。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在坚持校长专治的作风,这种理念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影响很大,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校长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音乐的重视度,同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对音乐课程根本不重视,他们认为与其它课程相比其根本不重要,于是就把音乐课给占用,导致该课不能正常进行,慢慢的该音乐课程也就变成了一门摆设。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缺乏整合意识。就目前的小学来看,音乐教师是非常紧缺的,特别是对于偏远的农村来讲,更是很少,在音乐课上大多分都是被一些其他课教师兼职,有的甚至就不上了。另外,大部分学样的音乐教师综合水平也有限,在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有的学校对于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根本不重视,更不会去做出一些有益的工作。有些教师久而久之也习惯了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他们只是一为按布就搬的讲课本上的知识,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不是教材的研究者,更别说是教材的创造者。 3.学生家长对于学习音乐的认识不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家长都不喜欢让孩子唱歌跳舞,认为这些没有多大用处,在加上高考时不计入总分,造成了音乐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不受重视。有很多家长只有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才会想起,让孩子参加艺考。这种局面对于学校来讲,就是把音乐课程搞的在好,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严重阻碍了音乐课程的资源开发。 二、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加强校内音乐资源的开发。加大教材资源的开发让教材丰富起来。小学音乐书本是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是音乐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资源,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教材作用,还能发挥师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教师不仅要搜集相关资料,还要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教材的资料,用活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时,教师要在刘前准备一些景色图片,让学在观看美景的画面后,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在学完歌曲后,让学生欣赏多个版本的歌曲录音,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各个版本的特点。在此,教师可以出示几首校园歌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唱,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还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加强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课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能不能把学到的内容转到实践中去。音乐课和其他的课程不同,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等,而这些还不能由教师来讲解进行传授,只能靠学生在生活和体验中慢慢培养。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让学生在乐器中培养自身的创造力。让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音乐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另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目前的音乐课程来讲,音乐资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功能也很强大。 3.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为学生制造校园艺术活动。校园中播放的音乐是学校教育学生最好的学习内容,它是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效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同时结合学校的广播站,定期播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音乐,以此来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之处。另外,在课外活动时,学校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开设管乐、合唱、民乐等艺术社团,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训练中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歌唱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给学生创造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学校感受校园音乐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经过不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音乐教学有用的指导意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生为本,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相关资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边境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本文阐述了边境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适合本地的科学教学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课程资源问题。课程资源对小学生的发展乃至相关学科课程的实施状况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致力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关注和思考,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换句话说,为了有效的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当前我国边境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然而,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的理解为教材。诚然,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这种情况是适宜的。而且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将它们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误认为教科书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会想到编教材、订教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是这种僵化观点的长期存在,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外,长期以来我国边境地区在课程资源

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和资源的内容等方面也很落后。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赖少数的学科专家,而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从而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样的课程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说明,我国边境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二、边境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广阔而丰富的边境环境资源就是天然的科学课堂,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1、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努力发现、采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管是自然环境资源,还是社会环境资源,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使其用于教学,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及家长帮助发现教学资源,或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找到更多、更好、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周围环境问题的情境创设,资源材料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其中每个环节要真正做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解,噪声对人的危害时,教师和学生谈起我国的传统习俗:

云南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验课本三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

三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

第1课梳洗 教学目标 1、懂得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意义,从而重视仪容美观、整洁,并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2、掌握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方法,学会梳头、洗头和洗澡。 课前准备 每组脸盆一个,盛水的水桶一个,装废水的水桶一个,毛巾两条,洗发剂一支或者香皂一块,棉花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明确要求 (1)讲述头发的作用:人的头发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头部的皮肤因为新陈代谢而

或活动中,头发、头部皮肤会粘附者许许多多的灰尘、脏物,甚至沾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东西,不但会使人的头部肮脏、发臭、发痒、甚至能使人患上皮肤病、传染病等。因此,我们必须勤洗头,保持清洁,使仪容整洁。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至6页。 2、引导示范动手实践 (1)指导洗头的方法。找一位同学现场示范洗头,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听懂、看清每一个细节步骤。 洗头过程:(边讲解边适当板书。) 第一步:淋湿涂洗发剂。 第二步:揉搓漂洗。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着头皮造成皮肤感染。如果觉得头发还是比较脏,可凃些洗发液重洗一次。 第三步:用水冲洗。用温水冲洗干净,直到冲洗过的水清而不浊。注意眼睛要闭紧。 第四步:抹干。用干毛巾擦干。有条件的可使用电吹方把头发吹干。 第五步:梳理头发。梳头时,要从发根数道发稍,理顺后再梳成一定的式样。 (2)指导洗澡的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明确洗澡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淋湿。 第二步,凃沐浴液或浴皂。 第三步,全身擦搓。 第四步,冲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裤。 (3)分组练习洗头,组员互相帮助,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3、展示评比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6.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 )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 ),丰富教学曲目的( )( ),增加乐器演奏及( )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7.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 )( )()等。 8. 《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9.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10. 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教育 A、专业 B、职业 C、育人 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 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三、简答题(40分) 1、请写出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8分) 2.音乐课程评价原则有哪些?(8分)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2分) 4.《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12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方面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2011-12-04 21:53:15| 分类:课题研究| 标签:|举报|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 2011年5月至今我们课题组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已经过近两个学期的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研究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而所谓“生活化”,即在科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性。然而目前的科学教学中对生活材料的运用存在几方面的误区: 1、有些教师对生活材料重视不够,利用不够,只是注重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目前材料箱里的材料很多与教材不符,且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有些教师虽然课外收集生活材料,但选择、组合不恰当,解决不好当然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3、客观条件局限难以满足要求。如有的学校经费紧X,地处偏远山村等。 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实验与生活脱节致使科学课堂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生活化、创造性的课堂势在必行。鉴于此,我展开了“创造性的运用生活材料学习科学课”方面的研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生活中俯拾即是、触手可及、活生生的材料去实验、探究,从而实现科学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材料为依托,寻求优化科学教学的真正出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成为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科学是一体的,生活是科学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科学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科学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整合 ——《编花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编织立体形态作品的训练,编花篮的制作难度在于从平面到立体的编织过程,也就是从花篮底面到四周围边的转换环节。为了降低难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只要能编出立体形态的筐篮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实用的小花篮。 教学难点:花篮侧面编法。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植物小花篮、剪刀、绳子、橡皮筋、在劳动教育基地采摘的柳树条、喇叭花等。 设计理念: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体现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在必要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漂亮的小花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出示一个自编的装饰精美的植物花篮。伴着音乐,手拎小花篮展示给

学生们看,告诉学生这是老师自制的,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制作积极性。让他们欣赏、审视其美。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自己编制花篮,板书课题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此处激趣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行为冲动,让其呈现出行为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师把自制的植物花篮每组分发一个,请学生首先从外观上观察花篮,然后动手拆花篮。要求达到的目标: (1)花篮由几部分组成 (2)各部分怎么做(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拆开) 2、各小组讨论花篮的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 3、生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花篮是由篮提手、篮沿、篮身、篮底、装饰物几部分组成,及量、剪、粘、编的制作过程。(量、剪过程难度较大,教师可简单演示。) [鼓励学生大胆探讨花篮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编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测量篮沿、篮身、篮底、篮提手各部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劳动课中,体现学科间整合。] 三、动手操作(放轻音乐) (一)师强调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班六个小组进行评比(分设六个展示台)①制作时看哪个组分工合理,进展顺利。②制作后看哪个组作品最漂亮、最有创意。(教师要强调合作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人才等方面在各国间竞争的日趋剧烈,使得科学在各国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各国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此次我国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我国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此次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1]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本文主要就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途径与方式作出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强化教师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3],它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转变,因而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过去科学课的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孩子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事实上,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此外,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日标,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便愈显突出,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家乡的资源利用得当,还易于培养孩子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故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上,强化科学教师的科学课程资源意识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教程文件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 关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 新课程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老师遇到过困惑,如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有交叉和重叠,如研究性学习那是一种方法在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不仅要单独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还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那么在其他学科也要注意渗透,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离不开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四大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劳动与劳动技术,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载体、主体。 一、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小学阶段过去就一直开设过劳动课程。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相比,它已有很强的学科建设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基础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在总结劳动技术教育时就有过“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劳中创新”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理念。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就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课题研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音乐教育 论文作者:马静 作者单位:沭阳县东小店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郑重承诺:本论文是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并没有在期刊杂志上发表;同意主办单位将本论文作非营利性展示、上网或发表。 承诺人(签名):马静 单位推荐意见(盖章):

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 音乐文化素质,为我国音乐艺术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以及表现与创造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将其自身体系中诸要素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让学生在简单的基础知识与艺术之间亲手编制一座七彩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校内校外 小学音乐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并没有能够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有效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如何对小学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和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已成为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校内、校外两大方面来分析课程资源如何被开发、被利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