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

合集下载

土__家__族__服__饰__讲__座(未完)

土__家__族__服__饰__讲__座(未完)

• 第二个时期——独立 发展期。土家族服饰 进入相对独立的发展 阶段。 • 1、“服饰不分男女, 皆为一式……衣裙尽 绣花边”,说明衣裙 的出现标志着土家族 服饰具备了自己的形 式和规范,形成了本 民族的独特个性。标 志着土家族服饰趋于 丰富和完善。
• 男女垂髻,把头发挽起高束于头顶脑后,以巾捆 扎。妇女喜垂耳环,两耳累累然,各赘至十; • 又有项圈、手圈、足圈(后去掉),为保平安, 象征富贵。质地多为银器,也有玉器和少数金器。 • 不穿袜子,光足穿草鞋。
(1)鞋帽类装饰
包括帽子、头巾、鞋子等形式。 帽子: 小孩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 确定帽形。 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 “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 “福禄寿禧”等花鸟和文字外,还在帽沿正面 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 等银菩萨。
• 土家族儿童帽——八卦帽
2、文化交融:辛亥革命之后大批汉族迁入,作为 一次大的外来文化输入,各民族经济交往更加密 切,使土家族服饰又一次发生巨大的演变,从主 体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服装的不断汉化,
3、主流社会的确立 • 新中国成立后至20 世 纪80 年代。土家族地 区融入我国的主流社 会之中, 无疑促使汉 族服饰的主流地位在 土家族地区越来越明 显,不可避免地导致 土家族服饰越来越边 缘化。
• 土家族“篮篮儿鞋” • 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是年轻女孩春秋季 节的穿着,因形似竹篮,故土语称“篮篮儿鞋”。 该鞋为绿布面镶黑边带绊女鞋。鞋面较薄,为布 质,镶边,有横绊;鞋底则是用棕麻与碎布相间 粘合,晒干,再用结实的棉线纳成的千层底。
• 绣花鞋垫
• 西兰卡普鞋垫
(2)头饰。 • 包括凤冠、簪子、耳环等。一般以金、银制成, 因家庭经济状况、年龄差异而略有不同,其中凤 冠是土家族贵族妇女佩戴的装饰,其他皆为一般 妇女佩戴的装饰。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的制作材料多为棉麻布料和丝绸,也有用锦缎等高档材料制成的。在制作过程中, 苗族人民注重细节和手工技艺,每一件服饰都是一件艺术品。此外,苗族服饰还与苗族人 民的日常生活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不同场合、不同节日、不同身份的人都会穿着不同的 服饰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花草图案
土家族的服饰材料多为棉麻布料, 也有用丝绸、缎子等高档材料制成 的。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土家族 人民注重细节和手工技艺,每一件 服饰都是精心制作的杰作。此外, 土家族的服饰还与民间信仰和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场合、不同节 日、不同身份的人都会穿着不同的
服饰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保护和 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和艺术家正在努力开展研究和创作工作。同时,政府 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广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美丽的民 族服饰
为了传承和发展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苗族的服饰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苗族服饰 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这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点。男性服饰以对襟短衣、 长裤为主,女性服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上衣、长裙、围裙、头巾等
苗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上面装饰精美、色彩斑斓、花样繁多。苗族妇女善于用银饰 装饰服装,从头到脚都有各种银饰,如头饰、颈饰、手饰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大 方,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头饰可以保护头发、颈饰可以保护颈部等
土家族苗 族服饰文

-
1
土家族服饰文化
2
苗族服饰文化
3
土家族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人类的文明发展至今,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是保暖和保护身体的工具,更体现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观念。

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服饰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与传统。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多姿多彩,融合了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的特征,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土家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大类,下面将对这两个类别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男性服饰风格土家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以“茶花装”为代表。

著名的“蛇纹八字鞋”是土家族男性服饰中的一道独特景致。

这种鞋子有着特殊的图案和编织工艺,代表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蛇纹八字鞋的鞋面是用竹编成的,鞋底则使用精选的柳条经过纺织工艺制成。

穿上这种鞋子,不仅舒适耐穿,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滑。

在传统服饰中,土家族男性穿着短衫、宽裤,上衣为古朴的蓝色,下身则穿着宽松舒适的长裤。

腰间系着一条精美的腰带,上面镶嵌着华丽的银饰物。

正如土家族人民所说,“腰间挂一杆银枪,一生挺硬直如鞭”。

这种银饰不仅彰显了男性的阳刚之气,更是土家族人民对于银器制作工艺的热爱和推崇。

二、女性服饰风格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饰被称为“长衫褂”。

长衫褂通常是由丝绸、棉布等材料制成,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女性上身穿着宽松的长衫,下身则穿着颇具装饰性的长裙。

长衫褂上的花纹大多以云朵、花卉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图案精美细腻,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土家族女性还会佩戴许多漂亮的饰品,如红丝带、珍珠项链、银饰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土家族女性头上的发髻和发篓。

发髻通常使用黑亮的丝绸编制而成,形状各异,精美细致,饰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珠子。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女性还会戴上银筒,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土家族的服饰风格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外表,更是一种展示身份与地位的重要方式。

土家族人民通过服饰来表达自我,并且将其传承下来,成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也随之改变,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服饰
3、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 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 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 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 “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4、沿河土家八仙
五、沿河土家山歌
1、沿河土家山歌简介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 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 会发展、军事战争、宗教信仰、民族情感、 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 总称。
2、种类 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 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 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 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 歌。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 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 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土家山歌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 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 活动中,也要唱山歌。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 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按歌 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 唱等。
3、沿河“土家八仙”传说



龙清潭——麻阳河里的仙子——沿河旅游资 源未开发的处女地。 我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下游西岸边,有 个叫天门槛的地方,沿着这道门,转过九十 九道弯,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 爬过九十九根坎,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龙清潭 的地方。 龙清潭里有两个潭,潭的四周野草四季常青, 从没凋零之态,景色实在迷人。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现状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现状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及现状土家族服饰文化及内涵土家族服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涵,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以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

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

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土家族服饰文化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家族服饰逐渐发生了深刻的时代变迁。

一方面,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土家族传统服饰逐渐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困境,穿戴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穿戴各种现代时装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土家族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我州生态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各种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增多,使土家族服饰重新受到关注。

关于土家族和苗族服饰的介绍资料

关于土家族和苗族服饰的介绍资料

在我国的多民族地区,土家族和苗族是两个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民族群体。

他们的服饰文化向来引人注目,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本篇文章将从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特点、历史渊源、传统工艺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两个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

一、土家族服饰1. 传统服饰特点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彩色为主,注重绣花和刺绣,在织物纹样、服饰款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男性主要穿着黑色或灰色的长袍,腰间束着一条彩色的腰带;女性则穿着精美的对襟褂,色彩艳丽,袖口和下摆常常镶有彩色的绣花。

2. 历史渊源土家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

在古代,土家族服饰主要是以麻布、棉布为主要材料,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服饰在粗犷中不乏细腻,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也展现了优美的艺术风格。

3. 传统工艺土家族服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纺织、刺绣、染色等工艺。

其中,土家绣是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土家绣以其艳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刺绣工艺,被誉为“东方刺绣艺术明珠”。

二、苗族服饰1. 传统服饰特点苗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以银饰、织物图案等为特点。

苗族男性的服饰以黑色为主,上衣常常配以蓝色长裤;女性则以深蓝色为主,身穿长袍或长裙,头戴花冠,脚踩踏板鞋,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2. 历史渊源苗族服饰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

苗族服饰的图案多为民歌、神话、动植物等自然元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宗教神秘感。

苗族服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3. 传统工艺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纺织、织布、刺绣等工艺,其中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图案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银饰艺术明珠”。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

土家族传统服饰研究土家族传统服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物质载体,是土家族社会发展、历史源流、经济环境、美感需求、个人情感、族群意识、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唐崖土司城位于我国鄂西边沿,古有“荆南雄镇”之誉,今有“湖北西大门”之称的咸丰县唐崖镇唐崖河畔,作为土司遗址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得名,世代居住着土家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土家族作为唐崖土司城的主体世居民族,在该地区拥有独立的土家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以及聚居村寨,同时受到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唐崖土司城目前仍然保存着相对独立的土家族文化特征,是研究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地域。

唐崖土司城址始建于元朝末年,鼎盛于明朝天启年间,废于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是山居社会形态与皇权思想结合的代表。

唐崖土司城土家族服饰受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周边民族文化的交叉影响,随着土家族的社会发展变迁,于远古“茅古斯”时期的雏形,先秦到唐宋时期的成型,元至明末逐渐发展,改土归流的涵化,这些变迁使土家族传统服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记录的重要表现,反映了以土家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共存、碰撞,并最终相互融合为具有西南山区特色的中华文化的交流过程,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有效例证。

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有序的传承,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年轻人的光荣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随着土家族服饰文化生态的变迁,于改土归流时期服饰涵化现象严重,并囿于留存资料的匮乏,土家族古代服饰的风貌已静默地湮没于岁月流逝中,不甚明了,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土家族服饰面貌,以达到对土家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目的。

本文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方法。

第一部分为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文献资料、馆藏文物资料查询与梳理,第二部分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分析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形成与演变成因。

第三部分对土家族传统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唐崖土司城土家族人物服饰进行调查研究,从服饰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原貌,并根据其服饰特色探讨土家族服饰文化与社会性的关系。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土家族服饰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

研究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进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土家族服饰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民族服饰往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家族服饰经历了形成阶段(宋代以前)、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土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社会变革的过程及贫富悬殊的差距。

首先,它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土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形成阶段,土家族服饰曾经历了由皮草服饰向布衣服饰发展的过程。

土家族传统舞蹈毛古斯身穿的稻草服装,表明土家族先民最初曾以树叶、稻草和动物毛皮遮身,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尚不掌握纺织技术,只能结草为服,这是其衣着状态的一种折射。

土家族服饰由皮草服饰向布衣服饰的演变,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在汉文化、楚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逐渐脱离了结草为服的原始阶段。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逐渐采用自织的“躴布”制作衣物,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独特个性。

据文献记载,巴人曾以纺织“躴布”著称,如许慎在《说文》中称:“蜼,南郡蛮夷躴布也”。

“躴,南蛮赋也”。

《溪蛮丛笑》描绘它“绩五色线为方,文彩斑斓可见。

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可见,尽管当时巴人纺织躴布主要向封建王朝纳赋,但仍有一部分用于制作本民族服饰,从而带来了土家族原始服饰的两大变化:一是皮草服饰逐渐向布衣服饰演变,二是色彩更加丰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独特个性。

在发展阶段,土家族服饰的布料基本上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机布”),款式相对简单,佩饰相对单一,色彩相对单调,故文献载土家族“土司时,服饰不分男女,皆为一式,头裹刺绣花帕,衣裙尽绣花边”;“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的一个山地民族。

黄柏权认为,土家族有两个源头:一是古氐羌人的伏羲族团的一支——巴人;二是自古就居住在峡江和武陵的土著——濮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伴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土家族服饰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家族服饰变迁就是展示土家族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

因此,梳理土家族服饰变迁历程,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土家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程度,而且可以总结土家族服饰变迁规律,为社会转型时期与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经验,并以此弥补土家族服饰文化研究之不足。

这就是本文写作目的之所在。

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历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土家族传统服饰发展史就是一部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史。

因此,笔者以为,土家族传统服饰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改土归流前的土家先民服饰。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相当落后,人们生活艰苦,可谓衣不蔽体没,食不果腹。

因此,此时土家先民服饰发展缓慢,样式单一,质地也较为质朴。

原始部落时期,土家先民在还没有纺织技术的情况下,就只有选择树叶、草根、兽皮等自然物,并在简单加工后作为遮羞御寒的饰品。

在《毛古斯》、《摆手舞》等土家族古老的歌舞中,就出现了稻草毛人与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这可谓当时土家族先民服饰的遗存。

秦汉时期,土家先民已掌握纺织技术,初步具备了制作简单服饰的能力。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纻……皆纳贡之。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至秦惠王并巴中……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

其民户巾家布八丈二尺。

”同时,《后汉书南蛮传》还有关于包括土家族先民在内的五溪之民服饰形态的记载“织绩树皮、染以草实,好五服衣服,制裁皆有尾服”。

可见,此时賨布不仅是土家先民主要的服饰原料,而且也是主要贡品,纺织技术和服饰工艺也都有了一定提高。

唐宋时期,土家先民多采用“峒布”为主要服饰原料。

宋《蛮溪丛笑》中“溪布”条释为“绩五色线为之,文采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永顺府志物产志》载:“棉花,可给本境织成布,皆粗厚。

汉时令蛮输賨布,大人一匹,小儿二丈。

宋朝时,辰之诸蛮与保靖、南渭、永顺三州接壤,岁贡溪布,皆此类。

”同时,宋代,黔州地区也还有土产蓖麻布、竹布、苎布、土布等。

可见,此时土家族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了较大提高,“溪布”亦因为贡品而被誉为“宝布”。

明清时期,土家族服饰有了很大变化,民族特点越显突出。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载“施州、保靖、永顺土人”为“短裙椎髻”。

明土司志《宣慰司》志记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足、跣衣,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重农桑,男女合作。

”明《明一统志》也载:“短裙椎髻,常喜渔猎,铜鼓祀神,刻木为契。

”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记载:“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重耳圈,而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

”同治《来凤县志》记载:“那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服色。

”民国《永顺县志地理志》卷六引《府志杂记》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

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

”可见,此时土家族传统服饰具有以下特征:喜斑斓服色;男女服饰不分;跣足椎髻;戴耳环、项圈等饰品。

2、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服饰。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极大改变了土司地区的社会面貌。

对土家族地区而言,土司制度地废除,地主经济取代土司封建领主经济,客观上都极大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带来了土家族服饰的变革与更新。

改土归流后,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对土司地区的风俗进行改革,使得土家族民族服饰也有了很大改变。

清同治《保靖县志》载雍正钦命:“今蒙皇恩改土归流,凡一切有关民俗事,宜相应兴举,从前陋习,合行严禁……即将衣屡改换。

”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条也载:“服饰宜分男女也。

查土司地处万山中,界连诸苗,男女服饰皆一式,头裹花布巾,前裙尽刺花边,与红苗无异。

分别服制,革除唱和,应加严禁。

”伴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土家族传统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为:男女服饰分开;男子不再穿裙子,女子穿裙子的也越来越少。

男子穿对襟衣,衣袖小而长,不绣花边,裤子短而大,白布镶作腰;女子服饰样式增多;女子上衣主要有大襟、银沟、三股筋和露水衣等类型,下装主要有统裙、百褶裙、背裙等主要类型。

男女都包青布或者白布帕,穿青色布面、白色底子的圆口鞋。

可见,此时土家族传统服饰变迁的最大特点为在汉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土家族)男女服饰分开,女性服饰样式也逐渐增多。

民族时期,土家族服饰变化不大。

1938年《四川东南边区酉秀黔彭石五县垦殖报告》载:“人民衣服,色重青蓝布料,其形式与内地无异,女衫长不过膝,男衫这夏短冬长。

”1943年《石柱督查外记》载:“农妇装束,迥异城市,耳挂大环,头束白帕,髻重而加锡饰,长袖短裤,缠足之习似去未之。

”可见,民国时期,土家族民族服饰变化不很明显。

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土家族服饰。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历来备受压迫的土家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社会生产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衣、食、住、用等都得到了很大改变。

随着思想的开放、观念的更新、生产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信息流通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家族开始追求时髦服装,列宁服、青年服、学生服、军装等走进了土家族的日常生活,部分土家族也就开始逐步放弃自己的传统服饰。

同时,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青布、蓝布、花布等流入了土家族地区商品市场,使得“的确良”、“灯芯绒”等机织布逐渐取代原先土织布,成为土家族服饰的主要布料。

在1952~1966年间,湖北恩施地区就销售棉布多达1.82亿米,1967年共销售1,866万米,人均购入7.53米。

因此,在1950~1969年间,湖北建始县就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服饰。

1970年后,各种涤良、涤卡、涤纶、晴纶等化纤开始上市。

但在较为偏僻、消息闭塞的高山地区,仍有少量老人或者妇女还穿戴传统服饰。

可见,此时土家族服饰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和时髦化特征。

4、改革开放后的土家族服饰。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和国家政策的逐渐宽松,使得土家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土家族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迁。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生产的逐渐增加和社会供应的日益充足,以化纤为主的毛料、的确良、皮料、羽绒材料的机制服装走进寻常土家族家庭。

在湖北建始县,各式大衣、西装、弹力紧身衫、茄克衫、拉链衫、连衣群、弹力长袖衫、直筒裤、喇叭裤、运动衫、健美裤颇为流行,各式中青年时装不断更新,款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但高山边远山区着老式服饰者仍多。

在鹤峰县,到80年代,西服革履开始在城乡年轻人中出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土家族地区已基本上看不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就是连原先老人的丝帕都很少见,而代之以尼龙或毛线、羽绒料手工或机制的帽子。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走出大山的土家族年轻一辈已经没有了祖、父辈的相对保守和害羞,开始大胆追求流行服装。

土家族女孩子和外面年轻人一样追求如吊带、超短裙、“迷你裙”等前卫服装;男孩子则开始讲究时装品位与高雅,高级西装、礼服、领带等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

据《来凤县民族志》记载,近几年来,来凤县(土家族)已大大改变(过去)只重饮食、不重衣饰的习惯。

特别是年轻人,好赶时髦,不仅讲究衣料质量好,还要求款式新。

此外,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土家族民族服饰的符号化、商业化趋势增强。

现今,除了民族节日外,几乎没有土家族穿民族服饰,甚至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家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已近失传,年轻一辈的土家族族已经不知道、甚至没有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

可以说,土家族民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即将成为土家族集体记忆中的美丽象征。

近几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对土家族传统服饰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发展创新,但也仅用于服务行业和舞台表演,并未普及于民间。

可见,土家族服饰的商业化、符号化趋势十分明显,现实生活中土家族所着服饰已和外面大中城市的服饰几乎没有区别。

二、土家族传统服饰变迁的当代启示服饰文化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土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通过梳理和回顾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对当前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文化变迁理论的反思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从土家族服饰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人类学家认为,社会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规律,每一种文化都处于恒常的变迁之中。

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民族服饰,经历了从古代“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到现代流行服装的巨大演变,服饰制作面料也从古代植物果茎到现代高档布匹,制作方法从古代粗糙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精密机器编织的变迁过程。

同时,土家族服饰也从“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到男女服装分开,从防寒、保护身体到体现社会地位、财富、性别、年龄以及满足审美需求等的巨大转变。

可以认为,从植物原料到人工原料、从手工工艺到机械工艺、从人力到机械力,这一巨大变迁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服饰的变迁历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土家族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历史,是展示土家族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2、从理论角度来看,分析和总结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规律,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很多人类学家看来,在当前民族地区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来自“文明”社会的旅客渴望了解和体验“原始”的土著民族和异国情调,旅游地人们为了商业利益,往往大肆渲染异族群和文化的表述以迎合游客的口味。

于是,旅游者将追求定位于“异文化”和“原始土著”文化的这种倾向,一定程度上就促使了民族旅游的文化商品化。

而民族旅游开发中文化商品化最终会使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原生的含义:传统节日庆典可以缩短、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随时举行,手工艺品可以改变形状、材料和颜色,尤其是文化商品化的进程会导致一种“舞台真实”的出现,即旅游目的地人们在已经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旅游者对“原汁原味”风俗习惯的追求,仍然扮演“职业土著”的角色,将“传统文化”表演给旅游者观赏。

这必然使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发生扭曲和变形。

为此,人类学家关注到外来人口及其文化对本土或者本地文化的冲击和巨大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或者延续了人类学对人及其文化的保护与宽容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