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篇第一章汉字系统

合集下载

第一篇汉字

第一篇汉字

第一章汉字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制造并利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

本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咱们中华民族的先人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期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活着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

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适应以至思维方式相一致,因此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接踵消亡以后,唯有咱们的汉字依旧维持旺盛的青春,得以继续进展、完善,一直延用数千年,至今仍能显示出壮大的生命力。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

不管是要研究中华文化仍是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进展、转变,具有传统的字学知识。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转变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进展而不断进展转变。

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

因此汉字的进展转变也同时表此刻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转变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放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期(专门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时期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专门大的不同。

因此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把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无就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

所谓演变,确实是演化和变革。

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存;变革,是演化的时期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份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利用进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良而约定俗成的结果。

其中有一脉相承、转变轨迹较为清楚的一面(要紧方面),也有半途断裂、分合乖而纷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咱们那个地址只介绍一些大体的情形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汉字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归纳

汉字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归纳

汉字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归纳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字文化的代表。

作为中文学习的基础,大一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汉字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学生应该掌握的汉字学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

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简化字,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变化和演化。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本质和特点。

二、汉字的构造与结构汉字的构造与结构包括部首、笔画以及字形各个方面。

部首是汉字的构成成分,也称为字头或部首,常用的部首有水部、木部、火部等。

笔画是汉字的基本书写单位,了解每个汉字的笔画数目和顺序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至关重要。

字形则是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汉字的字形多种多样,学生需要通过多次书写和认读来掌握每个汉字的字形。

三、汉字的读音与发音汉字的读音与发音是学习汉字音韵规律的重要内容。

汉字的发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声母是汉字音韵中的辅音部分,韵母是汉字音韵中的元音部分,声调是汉字音韵中的音调部分。

了解汉字的读音与发音,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读写汉字,并掌握汉字音韵规律。

四、汉字的意义与用法汉字的意义与用法是汉字学习的核心内容。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汉字的意义对于学习汉语词汇和语法非常重要。

此外,掌握汉字的用法,如词语搭配、词义辨析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五、汉字的记忆与运用汉字的记忆与运用是学习汉字的关键所在。

通过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记住大量的汉字,并能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流畅地运用。

记忆汉字的方法包括联想记忆、搭配记忆以及多次书写等。

结语汉字学基础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基础,了解汉字的起源、构造、发音、意义以及记忆与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掌握汉语水平,提高汉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学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说文解字第1课汉字启蒙讲解

说文解字第1课汉字启蒙讲解

说文解字第1课汉字启蒙讲解中華汉字的根源,始于数,演于十八点(横竖撇捺点),成于思,立于人心。

汉字经久不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汉字的灵活性,准确来讲汉字有象形的身影,属于情景文字,符合自然之道,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汉字属于集体创作,古代众多文人國士倾尽心智,造字立规,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难免心智枯竭,人浮于事,唯有限欲以全心智,方能顿悟其中。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汉字数的部分,从一到萬,领会其中的博大精深。

由于水平有限,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一同精进,进入古人的思想境界。

一:指数字1,也可以指万物,考虑到还有其他数,暂且定义为天。

二:指数字2,也可以指天地,一横指天,一横指地。

下面部分我将不在赘述代表数字的部分,直接阐述汉字中数另一面。

三:指天地人。

上面一横指天,中间一横指地,下面一横指人。

四:地上人人撇捺一统谓之四。

笔画分析:下面一横指地,两竖指人人,上面一横指一统。

关于撇捺的含义“八”这个数下面会讲到。

五:天地间的九谓之五。

笔画分析:上面一横指天,下面一横指地,中间是个九。

五不离九,所以古代皇帝称九五至尊。

大家也可以看看象棋盘,也是九纵五横。

六:撇捺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笔画分析:一横跟一点可以都指人,也可以都指天。

天的概念中有中天跟上天之分,人们常说的开天辟地指的是中天。

七:对外一统谓之七。

笔画分析:乚指对外,一横指一统。

八:指刀剑痕,也可以指正反一巴掌。

九:对外乂人谓之九。

笔画分析:乚指对外,一横指人,一撇指刀剑痕。

九在汉字中分上九跟下九之分,上九指天上的皇帝,下九指人间的皇帝。

湖北一带民间有正月初九拜玉皇大帝的传统,正月初九又称之為上九日。

十:指阴阳,也指上九為人后的代称。

天地间的十谓之王,王者横跨三界,怎么横跨三界呢?必定是天生成佛(地界阴神转世),后天得道(天界阳神),什么叫得道?有阳神从天界来与人的灵魂合二为一称之为得道,也叫天人合一。

百:上有一人、一统谓之百。

第1节字之初_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第1节字之初_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手采摘树上的果实 人关在笼子里 两个人一前一后,紧紧跟随 二木为林
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 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 重叠起来。
一“木”是“树”,两“木”成“林”,三“木”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車”是“车”,三“車”成“轟”; 一“魚”是“鱼”,三“魚”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
⑴野径无人草丛生 ⑵一口咬去多半截 ⑶大火烧到耳朵边 ⑷牛角上边来一刀 ⑸东南西北无弯路 ⑹雨余山色浑如睡 ⑺空山之中一亩田 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
( ( ( ( ( ( ( ( (
茎 名 耿 解 置 雪 画 踵 击
) ) ) ) ) ) ) ) )
6.汉语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有 新的理解,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下列汉 字中任选三个进行重新会意: 示例: 诗——寺庙里的语言,自然是超越平常人的。 挣——依靠自己的双手,勇敢地去拼搏竞争。
)
3.下面都不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A.材 C.管 银 脑 露 草 B.闷 D.武 闻 栽
)
休 树
【答案】 D(D 项中“武”是会意字, 金文的“武”上部 表示武器,像戈,下部表示行走,像脚趾(止)。表示的本义为 征伐示威,即确定战功,停止战争。“休”也是会意字,人倚 在树(木)上,表示休息。)
拆字组谜
成事在天
乾坤水上萍
谋事在人
无 涯
天 道 酬 勤
字 形 游 戏 :
字 形 游 戏 :
字 形 游 戏 :
字 形 游 戏 :
字 形 游 戏 :

中国汉字系统

中国汉字系统

汉字
来“ 有 石还 非 这 此 同 完 没 别 从 世 一 碑是 机 些 。 一 全 有 值 拓 说界 对 上以 械 字 原 个 相 哪 得 片 明” 特 的手 印 出 因 汉 同 两 注 上 这, 别 。工 制 自 很 字 , 个 意 来 一可 的 篆 , 手 简 也 即 字 的 看 点以 字 刻 并 写 单 是 便 外 是 , 。用 , 在 且 而 : 如 是 形 , 特
“世界”在佛经里的出现率很高,左图将拓 片上出现的24组词汇总在一起,可以看到, 他们很相似但是每一组都有细微差别。 有些“世”字横画收笔比另一些要突出; “界”字中撇捺的起笔也各有不同;如果扫 视所有“界”字上半部的“田”,其方形、 十字与四小格的形状之中,许许多多区别都 会一一呈现。 原因:抄经者的无意。*
• 中国汉字系统
• ——主讲人成满

2014.12.22

毋庸置疑,拥有五万多个汉字的中国文字是独一无二的。
发明这样一个形式系统,在其中能够创制总体数量如此
庞大而又可一一辨识的单元,应当说是中国人最卓越的 一项成就。 • 这项成就为中国的一切创造建立了数量与复杂性的标准。
汉字的构造原理
• 为了说明这一形式系统,先用一则古训作为一个直观的例证。“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文书写这句引文包括两行共十个 字,引用内容附加作者名称与文章标题。
定的树叶以特定的形状生长在特定的枝干上)

而且,一棵树上长多少叶子并无定数。但经文的字数却是确定的。* 因此植物的叶子是无
序组合,即形状大小不十分确定的统一体。文本则有特定的长度,是文辞的序列而非字样 的堆砌。显然,不同汉字之间的区别远远超过树叶的差异。

序列和组合

【汉字学概要】上篇

【汉字学概要】上篇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篡》、《殷契粹编》 主编《甲骨文合集》在甲骨文收集、著录、分期断代、文 字考释、断片缀合。(多选) 金文研究(金文、甲骨文、小篆等古文字结合一起进行研 究),成绩显著有: 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唐兰、杨树达、容庚 金文研究(金文、甲骨文、小篆等古文字结合一起进行研 究),成绩显著有: 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唐兰、杨树达、容庚
绪论 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
考点回:
第一章 绪论
1.文字:秦代以前叫做“名”、“书”、“文”或“字”。 (多选) 2.文字一词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时所刊立的琅 邪台刻石(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80千米处)的“器械一量,同书 文字”一语中。(单选)
3.小学—本指小学校—专门研究汉语汉字学科的代称--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科总名。(多选) 4.秦隶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秦隶以后的汉字,称为今 文字。(名词解释)
2.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多选)
汉字始于八卦 (近人刘师培。他在《小学发微》一文中说:“大约《易 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 汉字始于结绳 (晚清近代学者朱宗莱在《文字学形义篇》一文中,明确 提出:文字之作,肇始结绳。把结绳当作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于图画 (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指出:“文字本于图画, 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吕氏春秋·句躬篇》说“史皇作图“《路史》载:”颗 首作画。“这都是有关我国绘画起源远古传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概要》 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
13.甲骨文研究专家有罗振玉、王国维 (单选) 罗振玉专著《殷墟书契考释》为甲骨文研究奠下基础。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把甲骨文的考释、 断代、断片缀合等方面也有很大成绩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泌阳与沁阳一撇之差酿失败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

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

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

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

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

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拼音化始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卢戆章、王照、 劳乃宣等纷纷提出了数十种切音方案,但基本无果而终。 在1918-1958年期间,“注音字母”(由许寿棠、周树 人等制订)取得了法定地位,大行其道。这是第一套由 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拼音字母,但有 不少缺点(未采用拉丁字母)。 在此期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推出了“国语罗马 字”,瞿秋白、吴玉章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在此 基础上,国家于1958年正式制定并颁行了汉语拼音方案。
(3)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
1.由象形到不象形; 2.由不定型到定型; 3.由繁体到简体; 4.由非方块形到方块形。
(4) 汉字演变的动力 a、客观因素:书写工具、方式方法和 承载材料的变化; b、主观因素:写字者对汉字的简易要 求和美观要求(对字形的科学性、艺术 性要求)。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四)定序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音序法按照字音排列字的顺序。主要优点是简明,
便于查检;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主要可分为笔画法、 部首法和号码法。
附录:汉字的不足
汉字结构复杂, 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结构复杂,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汉字笔 画很多, 以7000个通用汉字为例, 笔画在7画至15画 的多达5000个以上, 最多的一个汉字笔画多达36画 ( 齉) ; 另一方面, 汉字的结构单位笔画和部件, 在组 合成字时不是按照统一的方向排列组合的, 而是上 下左右全方位展开, 多向行进, 具有平面型特点, 而 且结构单位的组合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笔画组合 有相离、相接、相交几种,部件组合有左右结构、上 下结构、包围结构、框架结构等, 而且很多字往往 是几种方式的组合,结构就更复杂了。汉字不像拼音 文字那样是按一个方向行进的。所以学习汉字,只知 道笔画部件, 不知道结构方式, 依然无法把一个字写 出来。
现代汉语常用字大约3000字,其中最常用 字有2500字。 目前尚待制定各种专用字表,如人名用字表、 地名用字表、译音用字表、科技用字表等。 (二)定形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整理异体字 ※整理异体词
(三)定音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
《汉语拼音方案》(1958)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
3、篆书
※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狭义
的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小篆: 时代: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进行文字改革, 把之前的大篆简化后推行到全国,这种经过整理的 文字就是小篆。 特点:线条带弧形,圆转而匀称的线条使字形略带 椭圆,非常整齐。 意义: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把原来不 固定的偏旁统一,笔画也基本固定,使字体定型化。 符号性和规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 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1、甲骨文 时代:商代,公元前1300-1100年间的通行 字体。是王室占卜时用的刻在龟甲牛骨上的 文字。 特点:字的大小不一,线条纤细,棱角鲜明, 字形瘦削挺拔,结构未定型,方向可变,偏 旁、点数不定。
甲骨文发现于清 光绪25年(1899), 地点:河南安阳城 西北五里处的一个 村子,那是当年殷商 的故都。 甲骨文的结构已由 独体走向合体,有了 形声字,已是相当成 熟的文字了。
汉字篇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二章 汉字修辞
第一章 汉字系统
第一节 汉字概说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与标准化 第五节 使用规范汉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文字常识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 交际工具。 理解:语言是符号,文字也是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起辅助作用是指: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起 辅助作用,语言诉诸于听觉,记录下来可交流,不记 录下来也可交流,更多的是不记录。语言使用比文字 更多,是更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文字又是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能把语言内容记下来,扩大交 际范围,对积累和保存人类文化起了很大作用。故汉 语是语言和文字并重的完整的系统。
独体字和合体字
(三)独体字和合体字
独体字——无法分离出两个部件来的汉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字。
★需要注意的是:
(1)所谓独体、合体是就现代汉字而言的, 有些字在古代本是独体,到了现代却成了合体, 如“泉”。反之,有些字在古代本是合体,到 了现代却成了独体,如“及”。
(2)独体字在现代汉字中约占3%至5%,绝 对数量为300上下,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独体字十分重要。
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偏旁。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偏旁则是构成汉字的 预制件。
(一)笔画
1、笔画: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分为单一笔画和复合
笔画。
2、汉字的基本笔画:汉字的基本笔画历史上被称 为“永”字八法。现代则定为五种(横、竖、撇、 点、折) ☆汉字的笔画多(平均10.75画),计算笔画向来是一大难题。
汉字的拼音化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 目前实际处于搁置状态。
二、汉字的整理 (一)简化笔画 公布并推行《简化字总表》,(含2235个简化字)。
汉字简化方法
(1)简化偏旁 優→优 蘋→苹 貝→贝 貨→货 棗→枣 庫→库 (2)同音代替 鬆→松 籲→吁 嚮→向 穀→谷 撲→扑 貸→贷 婦→妇 燈→灯 販→贩 霧→雾
隶变的意义:
⑴ 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同 时也是汉字由繁趋简的演变现象。使形体发生了一 次大变化。 ⑵ 隶书之前的古汉字具有图形意味,而隶书是由 笔画组成,是真正的书写阶段。隶书之前是古文字 时代,隶书之后是今文字时代,隶书是古今汉字的 分水岭。
5、楷书 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准的意思。 ☆ 时代: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 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 特点:由隶书变来,是点、横、竖、撇、捺、钩 笔画的进一步发展。泯去了隶书的波,使书写更 为便利,规整易变,成为通行文字,一直至今。 ☆ 意义:楷书的出现,使汉字成为方块字就定型了, 完全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此后,汉字只 有不同风格的书体和美术字,再也没有创造出取 代楷书的新字体。
3.统一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1977年7月,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关于 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精简了20个。
三、汉字的标准化 定义: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 础上,对汉字进行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一)定量
规定现代汉语的用字数量。
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 1965.1 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印 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 1980年国家标准总局发布GB2312-80《信息交换 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收6763字,分两级: 一级常用字3755字,二级次常用字3008字。 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收字7000个,其中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收字3500个)。
二、汉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集体 智慧的结晶。 2.汉字的性质 汉字能表意而不能表音,音有限而意无穷。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 。 3.汉字的作用 保证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维系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 促进了汉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
现行汉字的形体
• 常规形体:楷书和行书;非常规形体:草书、隶书、
• • •
• •
篆书等。 1.楷书和行书 楷书在印刷品中占主流,行书则主要用于日常书写。 2.印刷体和手写体 汉字的印刷体习惯上只指楷书的以下各种变体:1) 宋体(老宋体、古宋体)2)仿宋体(真宋体)3) 楷体(大宋体)4)黑体(黑头字、方头字)。 印刷体按字体大小分为不同的字号,大到初号,小 到七号。 汉字的手写体一般不超出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 以行书为主,楷书为辅,草书主要见于书法作品。
※笔画三种组合
1.相离关系 八 儿 三 川 心 2.相接关系 人 几 丁 口 正 而 臣 3.相交关系 十 又 也 井 及 车 丈
(二)偏旁与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 1. 按照能否独立成字划分 (1)成字偏旁 岩 界 坐 盆 静 (2)不成字偏旁 字 侍 煮 恭 衫 2. 按照能否再切分成小的偏旁划分 (1)单一偏旁 分(八、刀) 仍 (亻、乃) (2)复合偏旁 湖—胡—古 月—十、口 3. 按照偏旁切分出的先后划分 一级 二级 三级等 部首 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 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
2、金文 时代:周代,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又称钟鼎文。 特点:线条有肥笔,点画圆浑,体 势雍容。 文字变化的特点:形声字增加; 出现简体字。
周宣王时铸成的 《毛公鼎》上的金文 很有代表性,其铭文 共32行,497字,是 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最长者。字体结构 严整,瘦劲流畅, 布局不驰不急,行 止得当,是金文作 品中的佼佼者。
二、笔顺
笔顺是指笔画书写时的先后顺序。
※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 、汉 从外到内 月、同 先外到内后封口 四、国 先中间后两边 小、水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汉字改革问题 汉字改革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化字,二是拼 音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如何简化值得深思。 汉字简化举足轻重,事关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汉字简化举足轻重, 事关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 简化汉字绝不意味着笔画、字数越少越好。
(大篆)
(小篆)
4、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时代:秦代就有,汉代成为正式字体。 特点和意义:笔画趋于平直,增添了波 势和挑法,字形渐成扁方形。
隶书的法帖—张迁碑
此碑立于186年即东 汉灵帝中平三年,明 代初发现,地点:山东 东平,现保存在山东泰 安岱庙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