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

合集下载

浅谈水稻集中育秧技术

浅谈水稻集中育秧技术

浅谈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育秧是水稻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是一种先育苗后移栽的水稻育苗技术,在水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水稻集中育苗技术的定义、特点、优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水稻集中育苗技术的定义水稻集中育苗技术是指利用专门的育苗场地,采用大田和温室相结合的育苗技术,将水稻的种子在较小面积的地块上统一分布,采用机械化播种和育苗管理技术,统一施用肥料和防治病虫害,达到提高成活率和提高移栽苗质量的目的。

1. 机械化作业:水稻集中育苗技术采用机械播种和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 集约化管理:集中育苗场地内统一生产管理,可以统一施肥、浇水、喷药,为育苗提供了有利条件。

3. 节约用地:水稻集中育苗技术通过对育苗场地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4. 高效成活:由于育苗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使得育苗过程更加科学,成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5. 增加苗质:集中育苗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移栽苗的质量,为后期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增加产量:水稻集中育苗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成活率和移栽苗的质量,从而增加水稻的产量。

2. 节约人力:机械化管理和集中化育苗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3. 节约成本:集中育苗技术可以减少种子的用量,节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4. 保护环境:采用集中育苗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减少。

1.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集中育苗技术的机械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精准化管理技术应用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水稻集中育苗技术中,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

3. 生态化育苗理念深入人心:水稻集中育苗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理念,通过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生态化育苗。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稻的种植现状和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水稻种植的现状1. 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

据统计,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3000万公顷,产量约为2.5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水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

2. 种植方式和技术水稻的种植方式主要包括秧插和直播两种,其中以秧插为主。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的种植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劳动成本。

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包括水肥一体化、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3. 面临的问题虽然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不断增加,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和污染,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供给不足,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严重,对水稻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了降雨量和温度的波动,加剧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的不稳定性。

再者是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和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最后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价格波动对水稻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1. 科技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水稻种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将为水稻生产带来新的种植方式和技术,包括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水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水稻种植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将加大对水稻种植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市场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农户增收致富,扶持农村产业发展。

早稻集中育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分析

早稻集中育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分析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早稻集中育秧是指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服务组织,或者村级组织为育秧主体,根据培训壮秧要求,实行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供秧的集约化早稻育秧方式。

本文根据笔者实践,就湖南省澧县早稻集中育秧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早稻集中育秧的好处1、有利于扩大面积一是通过早稻集中育秧,可以把农民不愿种粮的稻田集中起来,减少抛荒;二是减少一季稻种植面积,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从而达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目的。

2、有利于节省劳力早稻集中育秧实行规模化、工厂化育秧,解决了育秧花工费时的难题,为务工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3、有利于统一品种改过去各家各户分散选择品种、分散播种,为统一选择品种、集中播种育秧,解决了过去品种多、乱、杂、技术难指导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良种的普及率。

4、有利于提高产量由于早稻集中育秧做到了统一品种、培育壮秧、规范移栽,有利于提高产量。

二、早稻集中育秧方式与关键技术1、播前准备(1)品种选择以中嘉早17、湘早籼45号、湘早籼32号、潭两优83等中熟早稻品种为主。

(2)浸种消毒浸种前选晴天晒1天,提高种子活力,用清水选种,除去空瘪粒,消毒按照25%咪鲜胺2000~2500倍液浸泡8~10个小时,种谷捞起催芽破胸露白或略有浅芽待播。

(3)播种时间以3月20~28日为最佳播种时间,根据天气抢冷尾暖头播种。

2、播种方法(1)机插秧①常规机插秧。

大棚育秧提前一周整理秧床,要求整平无杂草,沟沟相通,并喷洒敌克松全面消毒。

小拱棚育秧提前半月翻耕秧田,每亩施入48%复合肥40公斤,灌水浸泡,播种前再翻耕一次,将秧田整平泥活无杂草,按每亩秧田面施壮秧剂20包防病。

每亩大田用9寸硬盘30~32盘(或7寸硬盘34~36盘),可以流水线播种,也可以人工播种,流水线播种也可以先叠盘暗出苗。

按2横摆盘,盘与盘间不留缝隙,盘与秧床要紧密贴合,提倡纯基质播种,分盘分厢过秤均匀播种,播后用基质盖籽至不见谷粒为度,既不能盖厚,也不能盖薄,最后喷施敌克松800倍液防病。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要点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要点

水稻集中育秧技术要点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育苗过程对水稻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水稻集中育苗技术可以提高育苗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水稻集中育苗技术的要点:一、选地选地是水稻育苗的第一步。

要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避免低洼地或多风处,以免对育苗造成不利影响。

二、田间管理在水稻萌发前要对育苗田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深翻整地、平整田面、施入熟化有机肥料等,有利于土壤的松软和养分的充足。

三、选种选择良种是水稻育苗的关键环节。

要选用抗病虫、早熟性好、生长势强的良种,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抗逆性。

四、浸种水稻育苗采用浸种的方法,即将水稻种子浸泡在适温的水中,持续12-24小时。

这样可以促进水稻种子的吸水膨大,缩短发芽期,提高发芽率。

五、育秧盘播在集中育苗中,采用育秧盘播的方式,可以减少播种量,提高育苗效率。

育秧盘的规格一般为50*30cm,育秧盘深度不宜太浅,以免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

六、控温湿化种子播种后,要注意控制育苗田的温湿度,对水稻幼苗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以上,有利于水稻幼苗的抽穗生长。

七、施肥水稻幼苗期要适量追施肥料,一般以铵态氮肥为主,有助于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

同时要注意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八、防治病虫水稻育苗期要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并防治水稻苗期病虫害,以保证水稻幼苗的正常生长。

以上便是水稻集中育苗技术的要点。

通过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育苗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

希望各位种植水稻的农户能够根据这些要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稻育苗工作,为水稻的丰收做出贡献。

早稻集中育秧情况汇报

早稻集中育秧情况汇报

早稻集中育秧情况汇报
今年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各地农民朋友们正在积极备耕,
有序进行早稻育秧工作。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汇总数据,现将早稻集中育秧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一、播种面积。

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早稻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XX万亩,相比去年同期有所
增加。

其中,南方地区播种面积较大,以江南地区为主,北方地区也有一定的播种面积。

二、育秧技术。

在育秧技术方面,各地农民朋友们都在积极采用新技术,比如水稻直播、秧田
覆膜、水肥一体化等,以提高育秧效率和稻谷产量。

农业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育秧管理。

在育秧管理方面,各地农民朋友们都非常重视,严格按照育秧技术要求进行管理,保证了育秧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了对稻田的水肥管理,保证了稻田的养分供给和水分充足,为早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病虫害防治。

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生长,各地农民朋友们都加强了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了早稻的生长健康。

五、产量预测。

根据目前的育秧情况和气象条件,我们初步预测今年的早稻产量将会有所增加,但具体的产量还需要根据后续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条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预测。

总结,目前,全国范围内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各地农民朋友们都非常重视早稻的育秧工作,采用了新技术、加强了管理和防治工作,预计今年的早稻产量将会有所增加。

希望各地农民朋友们继续加强育秧管理,确保早稻的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安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稻-油周年绿色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2022YFD2301405)。

作者简介孔令娟(1976—),女,高级农艺师,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3-06-31安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孔令娟杨森汪永武潘广元(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合肥230001)摘要本文从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的发展现状、主要方式、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以期为全面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4-0017-05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安徽作为中部粮食生产大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产量居全国前列,水稻产能稳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尽管受洪涝、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安徽省稻谷单产和总产仍呈现平稳态势,但持续增产的难度逐渐加大。

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仍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增产途径,而抓住育秧培育壮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首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安徽省落实增粮稳粮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工程。

为此,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水稻集中育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技术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和生产指导提供参考。

1发展现状与成效1.1集中育秧稳步推进,粮食安全供给得到保障安徽省自2013年开始扶持水稻标准化集中育秧建设,集中育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将该模式作为水稻关键生产技术进行大力推广[1],克服了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对育秧的影响,有效促进了安徽省早、中、晚稻稳定发展,单产持续增产,尤其是2017年以来在种植面积下滑的情况,连续6年总产稳定在1560万~1680万t (图1)。

据对合肥等10个地市的初步调查,建成有先进设施的育秧基地累计3735家,主要依托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实施,集中培育秧苗的秧盘数量达1.7亿盘左右,占全省水稻机插秧面积的48%,有效推进了全省水稻机插秧技术高质量发展。

水稻集中育秧实施工作方案

水稻集中育秧实施工作方案

水稻集中育秧实施工作方案一、背景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化生产体系下,水稻的育种、育苗和管理技术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其中,育苗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育苗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和资源的浪费,加快水稻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各地纷纷实施了水稻集中育苗的工作。

本文即是为了规范水稻集中育苗工作而制定的方案。

二、基本原则1.科学、规范。

按照农艺规程的要求,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和方法,保证苗期生长的良好环境和匀称生长的苗株。

2.集中、高效。

将分散的育苗和育种活动整合到一起,节约劳动资源和物资投入,提高育苗效率和成本效益。

3.环保、节能。

采用环保、节能的方式进行育苗,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实施步骤1.选择育苗场所。

育苗场所应选择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场地。

场地距离水稻种植区不宜过远,方便管理和生产作业。

2.准备育苗土壤。

选用优质的育苗基质,与化肥、有机肥等养份进行充分混合。

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量的石膏、硫磺等药剂进行调节和杀菌处理。

3.施肥揭膜。

根据实际情况和育苗需要,采用适量的化肥、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等材料进行施肥,并适时揭开膜料。

4.翻耙、平整。

将育苗土壤进行翻耙、压平,消除土壤的积水和松散状态,增强土层的质地和保水性。

5.播种、覆土。

选择适量的优质水稻种子,按照规定的播种量和深度进行播种,覆盖一定厚度的育苗土壤。

6.维护管理。

在育苗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浇水、施肥、控制病虫害等措施,保证育苗的健康和生长。

四、注意事项1.确保种子质量。

选用经过技术处理和检测的优质种子,保证育苗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2.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水质和育苗的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和营养元素,保证苗期生长需要的养分供应。

3.管理规范。

在育苗拼种作业中,要加强巡视、防护、喷杀等工作,及时排查和处理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科技支持。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一、现状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早稻种植区之一,早稻集中育秧是湖南省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了解,可以发现目前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

湖南省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早稻集中育秧的土地面积有限,导致了育秧规模无法大规模扩大。

这对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和提高粮食产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在育秧技术上相对滞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

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益。

这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劳动力的浪费。

此外,农民的意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种植的观念和技术知识。

他们往往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来进行操作,没有充分利用科学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益。

农民对于早稻集中育秧的重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

二、问题分析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土地资源有限、科技水平滞后和农民意识不高。

土地资源有限是制约早稻集中育秧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面积来进行育秧,无法实现产量的提高。

科技水平滞后和农民意识不高则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科学种植理念,使得育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浪费和低效问题。

三、对策建议为了有效解决湖南省早稻集中育秧的存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加大土地资源的配置力度。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早稻集中育秧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可以采用土地流转、集约用地等方式,确保早稻集中育秧的土地面积能够满足需求,并确保农民的收益。

其次,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

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育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推广先进的育秧设施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泸县依托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重点在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育秧专业户和村、社集中示范,提升了水稻育秧技术及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促进了水稻的规模化生产和农机化发展水平和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1 集中育秧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发展面积和增产情况
泸县位于川南长江和沱江汇合处,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晚秋温光资源丰富,中稻再生稻生产独聚特色,全县粮食产量54万t
左右,其中水稻产量37万t,占70%。

2008年前泸县水稻集中育秧发展不平衡,从2008年起泸县被确定为部、省、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以来,水稻集中育秧发展较快,促进了秧苗质量的提高和粮食增产,促进了水稻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化发展进程。

据统计,泸县2008年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集中育秧面积1257hm2,占示范区面积1570hm2的80.0%,带动全县集中育秧面积2833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7.5%;集中育秧一季中稻单产9480.0kg/hm2,比分散育秧增产637.5kg/hm2,增7.2%。

2009年示范区集中育秧面积
2247hm2,占79.9%,带动全县推广3088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8.2%;单产9510.0kg/hm2,增产660.0kg/hm2,增7.5%。

2010年示范区
集中育秧面积2102hm2,占89.2%,带动全县面积3435hm2,占9.1%;单产9570.0kg/hm2,增产675.0kg/hm2,增7.6%。

2011年全县集中育秧面积4800hm2,占12.6%,单产9615.0kg/hm2,增产
705.0kg/hm2,增7.9%。

2012年全县集中育秧面积7747hm2,占20.3%,单产9690.0kg/hm2,增产690.0kg/hm2,增产7.7%。

1.2 集中育秧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1.2.1 便于大面积统一技术指导
水稻集中育秧实现了统一供种、一个项目镇主推1~2个品种,一个项目村(社)主推一个品种,解决了因农户自选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便于大面积统一技术指导和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水稻单产。

1.2.2 降低育秧成本
集中育秧每hm2成本1650元,分散育秧2025元,每hm2节约生产成本375元。

1.2.3 有利于水稻集成技术推广
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留守劳力年龄偏老,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意识弱,单家独户新技术措施落实难,集中育秧减少了推广环节,促进了技术集成,新技术应用容易到位,有利于提高单产,因此集中育秧有发展前景。

1.3 存在问题
1.3.1 农户认识不到位
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老龄男女偏多,文化程度偏低,自觉搞集中育秧的能力差。

1.3.2 经营方式的制约
水稻集中育秧需集约化管理,耕地、技术、物质、劳力等生产要素越集中越便于操作,目前我县农村户平耕地面积只有0.25~0.34hm2,且分散经营,要把耕地和农户劳力集中起来搞集中育秧困难较大。

1.3.3 集中育秧如果太集中
那么离农户的稻田必定就远,对浅丘区尤其是深丘区农户运输秧苗就有困难。

2 政策支持及主要模式
2.1 行政推动模式
每年泸县财政投入80~100万元、项目镇投入30~50万元、县农业部门整合项目经费100~200万元投入到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在项目区统一实行“八统”技术落实,即良种统供、旱秧统育、三角形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促芽肥统施、田坎高粱(玉米)统栽、集成技术统攻,示范区以镇或村为单位集中育秧,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

如2010年在得胜镇接官坝村2社统育旱秧面积3.5hm2,其中采用双模覆盖0.5hm2,单模覆盖3hm2,可移栽本田面积100hm2以上。

2.2 以社牵头分户自育模式
在项目区以社为单位选择2~3处苗床地,采取集中地点分户自育的方式,由县农业局和项目镇联合补贴旱育保姆90~105元/hm2、旱秧净30~45元/hm2、育秧人工费105~135元/hm2,实行集中育秧,由各镇农技部门负责技术指导,这种方式每点、片所育秧苗可移栽本田1.5~2.5hm2。

2.3 种田大户模式
以种粮专业大户为集中育秧单位进行集中育秧,我县云龙镇种粮大户雷宇刚,每年集中育秧8000~12000盘,满足自己55hm2多机械化移栽需要,还为周边部分农户提供秧苗。

3 措施及政策建议
3.1 广泛开展宣传
充分发挥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让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水稻集中育秧的好处和作用,提高参与集中育秧的积极性。

3.2 落实集中育秧扶持资金
建议各地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集中育秧,调动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水稻集中育秧的积极性。

鼓励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社,也拿出一定资金支持水稻集中育秧,多途径解决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经费。

3.3 抓好集中育秧点布局规划
布局水稻集中育秧点要以“方便群众、规避风险”为原则,村
或多个社联合设立集中育秧点,每个集中育秧点秧田面积,育大苗一般以1.5hm2左右为宜,育中小苗以0.7hm2左右为宜。

3.4 抓好技术服务
强化技术培训,特别注重对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种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训,印发简单明了的技术要点“明白纸”。

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片进行蹲点,做到每一个集中育秧点都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严把技术关口,切实规避和化解水稻集中育秧技术风险。

作者简介:徐显中(1965-),男,汉族,四川泸县人,任职于四川泸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