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合集下载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 中西 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 2 0 1 4年第 2卷第 1 期

1 6 7 ・
疼痛 , 然 而异体骨移植存在 着传 播疾病 的风 险 , 同时会 出现免疫 ( 无菌性 ) 时 已广泛 使用加压 钢板 。吴 军 等人 对 1 1例 长 骨干骨 排斥反应 的现象。为了防止这些 问题 的出现 , 可运用低温冷冻 以 折 后骨不连患者运用 钢丝 张力 带联 合加 压钢 板手 术治疗 ] , 结 及冷冻 干燥 等手段把移植物细胞成分破坏掉 , 这样就会 降低移植 果 显示 l 1 例患者 的骨不 连均有效 愈合 , 无感染 情况 。此 手术能 物 的免 疫源性 。 够使术 后关 节僵 硬的发生率得到减少 , 可 以有效 固定靠近关节处 自体骨髓移植 : 此 手术 对患 者造成 的创 伤小 , 从 采集 到注射 的骨不 连。然 而此手术 要把切 口暴 露出来 , 这就会加重对骨不连
[ 3 ] 吴军 , 张蜀平 , 武成兴 , 等. 钢丝张力带结合加压钢板治疗骨不连疗 效观察 [ J ] . 山东医药 , 2 0 1 0 , 4 8 ( 4 3 ) : 6 临床上在治疗胫骨 、 股 骨或者骨不连
病 毒 灭 活 血 浆 制 备 风 险 因素 探 析
终使骨折愈 合停 止。要 想使 骨不 连愈 合 , 就要 有效 控 制住 感染 小

总 而言之 , 随着现如今 D N A重 组技术 以及组 织工 程学技 术 灶 。其手段 主要 有以下三种 : ①对 患者 的合并症 进行 对症处 理 , 并实施全身 支持 治疗 , 可使患者对炎症 的抵抗 力得到提高 。②运 的 日趋提升 , 感 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技术 日新 月异。在 这些技术越 用感染灶根治术来 治疗处 于活动期 的感染 会起 到显著 效果 。把 来越成熟 的形势下 , 感染性胫 骨骨不连的治疗会 变得 越来越有 效 感染灶彻底 清除是此手术的关键 , 在 实施 当中需要把窦道和死骨 和轻松 。 完全切 除与摘 除 , 并把 肉芽 ( 不新 鲜 ) 与瘢痕组 织清除 掉 , 如 果清 参 考文 献 1 ] 张劲松 , 房 国军 , 钱万玉. 开放植骨治疗严 重感染胫 骨感染性骨缺 除不彻底 , 会 引发感染灶复发 。③应用抗生素 。应用方 式主要有 [ 损[ J ]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 志 , 2 0 0 9 , 2 4 ( 2 ) : 1 6 4 . 局部与全身应用 两种。局部应 用可 以让血 药浓度有 效达 到感染 [ 2 ] 宁金沛 , 黄声乐 , 庞彤 , 等. 经皮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临床 灶局部 , 从而使高血药浓度 引发 的不 良反应得到降低 。全身应用 观察 [ J ] . 华夏医学 , 2 0 1 3 , 1 5 ( 2 ) : 3 5 4— 3 5 6 . 抗生素则要 求在确诊 症 状时 就要 使用 广谱 抗生 素 , 一 旦得 出结 论, 要依 照相应结果针对性应用 。在选择抗 生素种类和剂量时要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查其性能的优劣 , 另一方面还要认真考虑其是否会对工作人员的劳动环境
带 来一 定 的影响 , 否会 对职 工的 身体 健康带 来 某种 损 伤 。 是
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 , 针对职业暴露问题, 加强 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在工作过程中, 分分秒秒谨记血液具有潜在的危害,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 S e Me i l dA kT e d ie 0 2 第 1 卷 第 4 e k dc An s h Me i n 2 1 年 a c 0 期
2 1 2
1 . 化 学消毒 剂 .3 2
应 用按 1 5 的 比例 配制 的 “4 溶液 进 行 消毒 处理 每 天 的 工作 完成 后 , :0 8”
1 环 境 因素 . 2 121 噪音和 辐射 . .
成分制备科的工作范围广泛, 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多而复杂的任务和 操作流程, 还要应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索, 严重影响了 自身的身心健康 。 因
此, 应加强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 认真做好各项职业防护措施, 以 便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危害。
血液 成分制 备 的整 个过 程必 须保持 冷链 , 温度 要小 于等于2 "。 环境 2( 3 在使用各种操作 台和仪器时, 温度应保持在2 " 长时间将身体暴露在 -6 C。
低温环境中, 会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尤其是女性工作者 , 还 可出现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 如痛经加重等。
(5 :5—29 3 )2 8 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吴 俊。 4 下排气 式压力蒸 汽灭 菌器对 氧 气湿化瓶 干燥 时 间的观察【 l J中 】 华 医 院感染 学杂 志 ,0 20 )04- 1 2 1 (2 :32 0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与质控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与质控

病毒 灭 活血 浆 的制 备 与质 控
郑 滢
( 北市 中心 血 站 , 徽 淮 北 淮 安 250) 3 0 0
摘 要 : 血过 程 存 在 很 多病 毒 性 疾 病传 播 的危 险 。对 血 浆 病 毒 进 行 灭 活 处 理 , 有 效 地 控 制 血 浆 引起 的 病 毒 传 输 能
有 众 多 患者 需 要 接受 输 血 治疗 , 中约 有 4 需 要 输 注 血 其 O
浆 。这 项 技 术 的临 床 应 用 , 以有 效 控 制 输 注 血 浆 引 起 的 可 病 毒传 播 性 疾 病 的发 生 率 , 幅 度 提 高 我 国 的 输 血 安 全 水 大 平 。血 浆 是 一 种 临 床 需 求 量 大 、 带 病 毒 风 险 高 的 血 液 制 携 品 。据 统 计 , 浆输 注 的危 险 程 度 为 10 0单 位 可 发 生 7 血 00 . 5 不 良反 应 ; 血 造 成 病 毒 传 播 风 险 为 1 30 0 目前 , 次 输 :4 0 。 预 防 病 毒感 染 最 有 效 的方 法 是 对 血 浆进 行 病 毒 灭 活 处 理 。
人 类 输 血 过 程 存 在 很 多 病 毒 性 疾 病 传 播 的危 险 , 乙 如
肝 ( V)丙 肝 ( V)艾 滋 病 毒 ( v 和 s RS等 , HB 、 HC 、 HI ) A 即使 对血 源进 行 初 检 和 复 检 , 由于 受 检 测 试 剂 灵 敏 度 和 病 毒 但
感染 窗 口期 等 问题 的 制 约 , 致 检 验 方 法 有 一 定局 限性 , 导 从 而不 能完 全 剔 除携 带 致 病 病 毒 的 血 液 。另 外 , 有 一 些 未 还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病毒灭活血浆若干问题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若干问题探讨
因子缺乏 , 活性降低引起 的凝血功能障碍 , 临床应用相 当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 医疗条件的改善 , 人们对输血传播疾 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 而血浆在各种血液成分中 , 是传播病毒危险性较大的一种 。 由于我国血浆输 注量较大 , 但病毒灭活 尚
未普遍推行 , 以血浆输注带来 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所 在发达国家 , 从全血分出的血浆的 1% ~2%直接用于临床输注 , 0 0 其余
可取 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 , 我国和德国 、 士等欧洲 国家 已分别 瑞 对亚 甲蓝血浆病毒灭活 的方法 、效果及安全性进行 了深入的研
究 并 已成 功 的用 于 单 袋 血 浆 病 毒 灭 活 目 是 目前 唯一 获 准 用 于 临 ,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献血法》 实施 十多年来 , 经过各方 的共 同 努力 , 输血的安全性 已得 到显著 的提高 , 留的输血危险 已大 幅 残 度降低 ; 但是 , 输血安全问题 , 特别是输血传播 H V等相关病毒 I 的问题仍受 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因为输血传播病毒一旦发生 ,
我站于 20 0 7年开始推广使用 亚甲蓝( ) MB 光照法进 行血浆 病毒灭活 , 目前已有 10 万 mL的病毒灭活血浆用T r床 , 10 - l 收到  ̄
良好 的 临床 效 果 。
脂素加光照血浆 已经在欧洲应用 , 核黄素加光 照对血浆 、 红细胞
和血小板 3种成分 中的病毒可能均有灭活作用 ,但仍处 于研 发
对 非 脂 质 包 膜 病 毒 如 H V、 I 。
限制 ; 、 3 人为差错 ; 、 4 有些 已知的可经输血传播 的病毒 尚未进 行 常规筛选检测 ;、 目前还有我们 尚不知道 的可经血液传播 的病 5 毒 。 目前我 国规 定的 采供血 机 构检 测病 毒 的种类 仅 为 HB V、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为了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了加强对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的筛选外,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但同时在灭活的工艺中也有部分凝血因子丢失,有研究表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Ⅷ、纤维蛋白原等显著低于新鲜冰冻血浆。

那么对血浆进行灭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根据相关标准[1],新鲜冰冻血浆由采集6小时内的全血分离而成,含有血液中的全部凝血因子。

而在采集6小时后才进行分离的全血,电脑系统自动将其归入普通冰冻血浆。

因此,灭活血浆其实是对普通血浆进行灭活,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即使这部分血浆不被灭活,也不可能成为新鲜血浆。

把普通冰冻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2、冰冻灭活血浆可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用病毒去除/灭活技术杀灭病毒能力应达到下列要求:1)病毒种类方面应能杀灭各种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HBV,HCV,HTLV,CMV等脂质包膜病毒,微小病毒B19为非脂质包膜病毒较难杀灭)。

2)在数量上应能杀灭所有可能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病毒。

(其要求为血液制品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其病毒滴度降低在106以上)。

理想的病毒灭活与去除方法在有效的杀灭和去除病毒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制品中的有效成分及活力,这里有效的成分主要指的是稳定的凝血因子和白蛋白。

3、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适应征不同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中要求:血浆禁止用作扩容剂,禁止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普通冰冻血浆(F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主要区别是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但仍保留了血清蛋白及稳定的凝血因子。

FFP主要的适应征为:大量输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血浆置换、甲型血友病、抗凝血酶Ⅲ缺乏及其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

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检测研究

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检测研究

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检测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具体制备当中,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进行制备的具体含量及活性等。

方法:选择本血站2016年一整年当中常规采集的100袋血液,每袋血液为400ml,分离出血浆之后将每袋平均分作两袋,将其中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将病毒灭活血浆作为研究的分析组,将两组血浆进行制备处理后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并对两组血浆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结果:分析组血浆的相关活性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两组血浆的相关指标在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冷沉淀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方面,以病毒灭活血浆为原料进行制备的血浆活性相对稍低一些,这一点值得血站工作人员关注。

【关键词】病毒灭活;制备;血浆;凝血因子;冷沉淀;活性冷沉淀主要成分包括有凝血因子Ⅷ、vw因子等,一般适用于临床中患有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的治疗当中。

目前,我国各地的血站在实际工作当中为了严格控制血液的质量,在制备过程当中减少或者完全避免凝血因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等,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去进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处理[1-2]。

本血站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处理当中选择了病毒灭活血浆的方式,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血站在2016年1—12月时间段内抽取的同一批次的新鲜血浆,并且选择四联袋按照标准化操作方法采集100袋,每袋含量为400ml。

在采集之后的3h以内,相关人员需要选择离心机将新鲜的血浆分离出来,具体的分离时间为10min,离心机的转速则为3800r/min。

工作人员需要选择无菌接驳处理技术将血浆均匀分成两份,将其中用常规方法进行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研究中的对照组,而将另外一组利用专门的灭活耗材进行过滤制备的血浆作为分析组。

相关人员利用速冻机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速冻处理,确保血浆可以在40min之内其自身的中心温度降到-30℃,且血浆的制备过程需要在全血采集之后的6小时之内完成操作。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前后凝血因子变化研究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前后凝血因子变化研究

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前后凝血因子变化研究目的研究病毒灭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因子差异,为以后制备血浆制品奠定基础。

方法依据处理方式不同将某医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份新鲜冰冻血浆随机分为两组,即为参照组(n=21)与实验组(n=21),予以常规处理样本数据作为参照组,实行病毒灭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样本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样本经不同干预之后组建数据差异予以分析。

结果实验组样本资料在凝血酶原时间(14.23±2.31)s、血浆纤维蛋白原(2.41±0.68)g/L、凝血酶时间(22.65±6.35)s等方面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样本资料在凝血因子VII(85.64±10.21)%、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8.65±5.23)s等指标与参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毒灭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虽然降低了凝血因子含量,但是也仍然超过国家标准,这种病毒灭活方式制备之后可以确保提升注射安全性,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标签: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研究[中圖分类号] R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8(b)-0041-02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resh Frozen Plasma with Virus Inactivated LIU FangLaboratory Department,Hez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Heze,Shandong Province,274000 China[Abstracts]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resh frozen plasma,and set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lasma products. Methods 42 bags fresh frozen plasma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with 21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thods of disposing,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disposing method,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virus inactivated disposing method,then the data discrepancy after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thrombin time (14.23±2.31)s,plasma fibrinogen (2.41±0.68)g/L,thrombin time (22.65±6.35)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coagulation factor VII (85.64±10.21)%,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58.65±5.23)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Using virus inactivated method to prepare the fresh frozen plasma can decrease the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content,but still exceeds the national standards. This method can increase the injection safety and need to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ituation.[Key words] Fresh frozen plasma with virus inactivated;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tudy新鲜冰冻血浆拥有的凝血因素相对丰富,适用于缺少众多凝血因子引发的严重贫血疾病[1],且也能用于凝血实验异常或者大量失血之后需要实行侵入性操作来避免出血。

热力病毒灭活对血液制品潜在影响的剖析

热力病毒灭活对血液制品潜在影响的剖析

有效 的工艺被采用 。此外 , 在 冻干 产 品的生 产过 程 中, 产 品 冻干后进行千热病毒灭活也较为 常见 。
但我们知道 , 蛋白质药 品作为 生物 大分 子 , 对外 界环境 及工艺操作都很敏感 。不仅仅 是生产 工艺 的操 作方 式的 细
微变化会给蛋 白质分子 的微观结 构带来变化 , 而在生产过 程
血液制 品病毒 灭活过程 中 , 蛋 白质分子 的活动性也将 直 接关 系到其微 观结构 的变化 。物料 配 比是通 过宏 观的其他 分子 为蛋 白质分子提供 一个 良好 的环境 。而热力病 毒灭 活
过程 中 , 随着制 品的温度变 化 , 其蛋 白质分子 的活 动性能 及 微观环境也可能 出现一定 的变化 。而这种 变化 随着温度 的
中的其他 细节也会 给蛋 白质分 子的微 观结 构带 来变化 。所 有 的这些 变化 都 会给 最终 的产 品稳 定 性带 来 潜在 的影 响。 而这些影 响是花冠 的质 量控制所不能检测 到的。
升高出现较大幅度 的变化 , 按 照化学 变化 的规律 , 温度每 提 高1 0 , 其反应 的速度将增加 1 倍, 血 液制 品的病毒灭 活过 程中 , 温度 降从 1 0  ̄ C以下升 温到 6 0 ℃, 按照 上述 的规律 , 蛋
摘要 : 蛋白质分子 对环境条 件极 为敏感 , 考虑到蛋 白质分子的微观结构 的潜 在变化 , 应通 过温度 的控制 、 物 料配 比的控制 、 药物分 子的运动性 能控制等方式降低热力病毒灭活对蛋 白质分子 的影响 , 确保 最大限度 的降低热力病 毒灭活 工序对 血液制 品稳 定性 的
影响。
的温差 ; 下 面逐一对上述 因素的影响进行剖 析。
正式考虑 到这 一因素的影 响 , 在那些对温度更为敏感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方法: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中发生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差错主要发生在血浆袋与灭活器材的连接、献血标签的转移、灭活仪的使用三个环节,共12例。

结论: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改进缺陷薄弱环节;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制定落实相应环节中的防范措施;控制、消除人为成因,从本质上降低差错的发生,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标签:血浆;病毒灭活;制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在我国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得到了推广应用,但制备技术和经验还存在不足,笔者试图和同仁们分享工作中的体会,以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资料与方法
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出现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按工作环节、差错原因进行统计。

结果
血浆袋与灭活器材连接环节:渗漏5例,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配3例;献血码标签转移环节:成品浆献血码标签缺失2例,两袋成品浆标签条码相同1例;灭活仪使用环节:灭活仪运转期间发生故障未及时发现1例。

原因分析
成品袋条码标签缺失主要与标签漏转、黏贴不牢脱落有关;献血码标签转移错误多与岗位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混乱,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常规化核查得不到有效落实有关。

两袋成品浆标签码完全相同是由于批量复制缺失的待转移标签,其中一袋被重复复制,加之批量黏贴、人-机核查落实不到位多方因素共同造成。

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的主要原因:血浆称量不准,标量分类错误;不同容量的血浆放在同一运血筐,操作人员不能明确分辨。

灭活仪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监控意识,设备运行期间缺少监控环节;二是缺乏对设备性能的了解以及处理异常情况的经验。

节假日、周末、工作量较大、人员安排欠缺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体能消耗过大,注意力不集中;为追求工作进度,怕麻烦,违反操作规程,是常规性操作出问题的因素。

年轻人员工作时间短,经验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存在不足,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判断或采取预见性处理。

岗位、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够细化;缺乏责任意识,对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①提高业务素质:工作人员上岗或转岗前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确保人人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工作流程。

对设备及高新技术制定培训计划,保证知识及时更新,提高工作技能。

②加强管理:完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各环节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常规化;实行岗位负责制,建立有效监控机制及追溯环节,增强责任意识;设立隐患自查报告登记,鼓励工作人员自觉进行隐患登记,及时报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人员防范隐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识不良事件报告的重要性,建立平台,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对科室内存在的隐患或发生的差错及时分析,查找问题环节,有针对性的分析,提高认识,改进工作,杜绝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加强血液标签核查管理及软件建设,增加计算机血液标签核查板块,利用“人-机双核对”确保血液信息的正确性,保证输血安全。

③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细化流程。

标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与生物信息的一致性及安全性。

转移标签必须严格执行“一对一转移黏贴,人-机双核对”制度,实行“岗位负责制”,标签转移岗负责第一关的检查、核对及黏贴,每次从血液转运筐中取出相连的一对,检查标签是否完整、清晰,标记号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将相应标签黏贴到成品袋上,完成一袋取一袋,避免漏转及转错;若待转移标签缺失,复制一袋黏贴一袋,禁止批量复制、批量黏贴。

加入亚甲蓝后,标签核查岗利用计算机血液核查板块分别对原血浆袋及成品袋标签进行扫描录入,逐袋核查;另外热合成品浆时一定要再次核查标签有无缺失,若有缺失可利用原血浆袋标签进行复制。

④建立设备运行巡视记录巡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不安全隐患的预防和纠正方面,有效的巡视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预防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事件的发生。

为掌握灭活设备的使用及运行情况,设备运转期间工作人员每15分钟巡视监控一次,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填写《灭活设备使用记录》。

⑤节假日、周末及工作量较大时要安排好班次,确保人员充足,避免超时疲劳工作。

另外对于年轻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由高资历人员进行“传-帮-带”以提高工作能力。

总之,供血机构所有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利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各个工作环节,积极消除人为差错成因,从本质上杜绝差错的发生和潜在隐患的形成,保证血液质量,使临床用血更科学、更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