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公文对比

合集下载

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

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

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作者:钱思荻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通过对比研究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中的“文”与“质”变化,探寻“文”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日渐缺失、“质”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备受重视的原因,探究今后现代公文在公文语言文学性发展方向上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要求。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公文文学性发展趋势与要求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文质兼备”发展到现代公文以质为主,本文的中心论题便为古今公文的文与质的变化。

本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方面,深入了解与分析古今公文的文学性语言特点,并结合古今社会背景等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践意义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公文要以“质”为基础,力求纠正部分人的偏见,提出公文语言发展的新要求。

一、古代公文文质并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质兼备,虽属公文,却文采斐然;人们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之目的。

古代公文保持了文学色彩和公文本质内容的合理平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古代公文往往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丰富和独具个性的感情。

以古代公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例,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入木三分。

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

”在这一段尉缭评政中,司马迁运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给后世留下了除却公文反映出的客观事实之外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文学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

中国古(近)代公文100种为了让大家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以供参阅,尚祈斧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典】典常。

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

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

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

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

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

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

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

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

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

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

《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公文作为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重要文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文文种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分别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个时期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治者对公文文种进行了统一规范。

这一时期,公文的文种主要包括诏令、奏疏、策令、制书、檄文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诏令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和行政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汉代时期,奏疏成为官员向皇帝进言的重要途径,包括章、表、议、奏、对策等形式。

策令、制书、檄文等文种也在不同场合得以运用。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需求。

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高度集中,因此,统治者需要规范公文文种,以确保政令畅通,有效地维护国家稳定。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公文文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唐代的公文文种主要包括诏、令、敕、表、状、策、判、笺八类,其中诏令作为皇帝的最高命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宋代在承袭唐代文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若干文种,如札子、申状、牒等。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在于统治者对行政事务细化管理,以及满足日益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丰富的公文文种使政府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表达各类事务的实际情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需求。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公文文种逐渐简化,主要保留了圣旨、御批、题本、奏疏等。

其中,圣旨和御批代表了皇帝的最高意志,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应。

题本和奏疏则成为地方官员向中央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的主要途径。

这一时期公文文种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的进一步需求。

随着政治体制的日益严苛,公文文种数量逐渐减少,以突出皇帝的权威性。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擅权和专权,中央政府对题本和奏疏的内容和程序也进行了严格规定。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doc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doc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历代沿什么应用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晚清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

他们记录了从殷朝从盘庚东迁到纣王被灭的273年间的政治(世系、王石、征服)、经济(年增长、狩猎)、文化(祭祀、日、旬晚)等。

它们具有原始官方文件的性质。

《尚书》是六经之一,据说是孔子编纂的。

它包含唐代的口头或书面文件。

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文件和政治理论汇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大臣之间交换文件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

大多数是“书”。

那时,书籍通常用于政府事务,不像后来的书籍广泛用于私人事务。

《左传》记载了许多书籍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高嘉赵子轩”,范文澜是历史上所见最早的破书体例;又如成公七年的“晋代陈武子冲子之乱”和相公二十四年的“子产梵高紫萱冲子冲子”等文献,都是极其谨慎的文献。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纷争,文件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三代的政治休闲时期,寒若珉相当稀少,春秋时期,许多人被雇佣,书籍被引进以缓解这种情况。

”然而,由于使用竹简和木简来传递书籍是沉重的、乏味的和难以完成的,外交交流必须由擅长修辞和口才的外交使节陪同,以口头补充君主的话语和命令。

《吕湘诀·秦》是一部典型的外交抗议书,记载了魏翔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责秦穆公背信弃义。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罕见的完整可靠的纪录片。

它记录了孔子所描述的郑国外交语言的形成过程。

它必须经过规划、讨论、修改、润饰的过程(孔子说:“为人生,毕创造了它,石叔讨论了它,装饰了它,子制作了它”)。

这表明先秦诸子对公文写作的重视。

秦与六国合并后,制定了公文制度,变序为制,变序为诏,变书为戏、议。

焚烧书籍后,官员被用作教授法律文件的教师,官方文件往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公文制度。

根据秦朝对书籍的划分,分为四种类型,章、戏、表、讨论。

据《文心雕龙》说,这一章是用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和恩宠,报告弹劾和揭露,陈述情况和讨论不同的意见。

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的比较

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的比较

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的比较引言中国古代辞章是指古代中华文明中使用的正式书信和文件,而现代公文写作则是指在现代社会和行政机构中使用的正式文件。

本文将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在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形式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采用了一些独特的形式,如竖排文字、篆书字体和红印等。

文件往往有精美的封皮,并由官员或者贵族亲笔签署,显示了身份地位和权威性。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以便捷、规范为特点。

通常采用横排文字,并使用标准字体,加上专业排版使得整个文件看起来整齐且易读。

官员或者负责人通常使用印章或者电子签名来认可文件。

内容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内容十分庄重且正式,常见的有国家命令、州县官吏任免和赏罚决定等。

清晰地阐明了文件的目的和执行意图,同时注重表达对各级官员的期望和要求。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包括各类文件,如法令、行政命令、报告和备忘录等。

内容通常根据特定的组织结构来规范,清晰表达文件目的、责任分配和具体实施事项。

语言运用的比较中国古代辞章中国古代辞章中使用了华丽而雄辩的文言文,充满了修饰性词语和修辞手法。

语言通常更加正式,并注重表达者的身份地位。

此外,还会使用一些象征性或礼貌性语句来显示尊敬之意。

现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通常采用简练明确的现代汉语,在语言上注重准确、简洁和规范化。

公务员需要遵守专业术语和标准化说法,避免个人感情色彩和修饰性词汇。

结论中国古代辞章与现代公文写作在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古代辞章强调身份地位、权威性和雄辩风格,而现代公文写作更注重规范、简洁和专业性。

然而,两者都具有表达目的和引导行动的功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辞章和公文都是重要的官方文件载体,对于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 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 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 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 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 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 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 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 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简洁凝练
公文作者要有惜字如金的精神, 巧用文言词语,删繁就简,以使 文无冗句,体现出公文语言的简 洁凝炼,要言不挤,意尽言止的 特色。
★(1)有的人不符合上级有关规定,有的
人超出标准支取费用,这两种费用,以及 寻找各种漂亮借口以出派名义游览,利用 公款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是不能也是 不可给予报销的。 ★ (2)凡不符合制度规定而超标的费用开 支,或以出差名义游山玩水的,一律 不予报销。
从文质兼备到以质为主
———试论古今公文的对比
主要内容
一、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二、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三、古今公文语言对比
古代公文写作特点
• 一、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 二、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 三、文学色彩浓厚, 具有审美价值
eg: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 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 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 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 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 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 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
上文中的鲍照处于社会混乱状态下的南 北朝时期,统治者即使再昏庸无能,但 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还要 “躬役”,而且,用语谨慎谦恭“伏愿 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触龙说赵太后
•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 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 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讲究文采,艺术美感浓烈
• 李斯的《谏逐客书》饱满的感情, , 瑰丽的词藻,生动的形象,使人们看 到的不只是一条条令人信服的道理, 而且是一幅幅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的画面。
现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在古代公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特点: 在古代公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特点: ※ 简洁凝练 ※ 庄重典雅 ※ 规范实用
丰富而独具个性的感情
• 曹操的《军谯令》是对家乡牺牲将士家属 抚恤的公文,感情浓郁深沉。文中“使吾凄 怆伤怀”,“吾百年之后何恨哉!”的感叹, 真切动人。 • 刘邦的《求贤诏》与曹操的《求贤令》同 是征集人才的公文,前者是成就帝业者的求 贤若渴:“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 安利之,可乎!”而后者则因“今天下尚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内心世界是深沉而复 杂:“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 世!”
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1.古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写法没有严格区别。 • 2.古人在文章分类时无法将文学与非文学进 行本质区分。 • 3.古代公文写作理论的提倡。
作者本身的原因
• 古代公文写作者,大都是擅长辞笔、有较高 文学修养的文人。一些公文写作的大手笔, 更是政治家、文学家兼于一身。在公文与 文学的写法没有严格区别的条件下,公文写 作者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运 用文学笔法撰写公文,在公文中展示文学才 华,从而使公文带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无有。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 此其近者祸及身, 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 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奉之以膏腴之地,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奉之以膏腴之地,多 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 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 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 恣君之所使之! “诺,恣君之所使之!
从词语因素分析:
• (1)不同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或者以一业为主, 搞多种经营。 • (2)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奉中国政府之命发 表郑重声明……
从句法因素分析
• (1)凡违反规定、私自出售者,凡进入或经 过中国领路、领水、领空的外国航空器、 航船、车辆、物资、生物等,必须遵守本 法和其它有关环境条例规定。 • (2)值此大会召开之际,谨表祝贺。 • (3)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古今公文语言不同点
古代公文用语典雅凝重,温润浑厚,现代 古代公文用语典雅凝重,温润浑厚, 公文要求通俗明白。 公文要求通俗明白。因此古代公文比现代 公文更具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 公文更具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
不同的原因
• 一、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 • 二、古代文学理论的局限 • 三、作者自身的原因
古代公文的文学色彩
• 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有丰富而独具个性 的感情 • 讲究文采,艺术 美感浓烈
鲜明生动的形象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 已”的忠臣形象。 • 汉武帝刘彻的《贤良诏》,表达了对治国之 术“夙兴以求,夜寐以思”,对“明于古今王 事之体”的贤良们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一代 帝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的胸怀。 • 晁错的《论贵粟疏》通过典型的概括将当 时农民的贫苦现状,描述得生动逼真。
再如: 你省《关于…...&)(x发(2002)x 号)收悉。现对有关问题签复如 下: 以上各项,知蒙同意, 迅即互派主管人员就有关问题 进一步理商,以达成协议。 特此函达,务希研究见复。
庄重典雅
★一要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排 斥使用口语、方言、土俗俚语; ★二要选用朴素、平实的词语, 不宜采用文学笔调,不宜运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 辞手法; ★三要酌情使用一些文言词。
政治体制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创作目的不同
• 任何写作都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公文写作更是如此。具体的公务活动,决定 公文的内容写什么,公文的读者,决定公文的 作者怎样写。因此,为了现实写作目的,公文 的作者不但要使公文的内容条理清楚,有逻 辑性,而且要想尽办法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意 志和建议,使公文的具体内容得到实施。
6.期请用语:如拟请、恳请、谨请、务请、 烦、务、务即、希予、盼、切盼、渴盼 等; 7.表态用语:如应、理应、本应、确应、 迅即办理、拟予、级议等; 8.结尾用语:如此复、此令、此布、特此 函复(函达)、为盼、为荷、自……起施 行等; 9.判断用语:如系、确系、果系、纯系等;
10.征询用语:如妥否、当否、可否、是否 可行、是否妥当、请予批转、当否,请批 示等; 11.受事用语:如象、承、承蒙、荷、是荷、 为荷等; 12.报送用语:如呈请、呈报、呈文、呈送、 呈上、迳报、送达等。
规范实用
• 公文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行文 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相对 固定的框架语言形式。这种词语词形确定, 事务含义特定,功用稳定专门的语言就是 公文专用语。 • 具有文言色彩的公文专用语,经长期使用、 淘汰、选择,已趋于定型。使用位置也较 固定,带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 该(第三人称)等;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 著、兹因、鉴于、为了……特等;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 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 4.经办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 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
为什么现代公文不适合有文学色彩
• 首先,现代公文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 快节奏,讲实用。 • 其次,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相对平等, 没有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