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共28张PPT)

——彼得· 曼德尔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7: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2、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东方从属西方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877年
经济结构:农业比重相对减少,工业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轻工业为主)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中的主要阶级
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
一块展牌上写着:“秘密社 团:在18 和19 世纪早期, 有技能的男工组建社团以改 善劳动条件。……但这些社 团是非法的,只能秘密聚会。 所以,嘘!不要告诉任何 人。”
秘密社团由哪个阶级组成? 工业无产阶级
1750年,占世界人口2/3的亚洲人生产出世界4/5的产 值,而占世界人口1/5的欧洲人仅生产出其余1/5产值 中的部分,另外的部分是非洲人和美洲人的贡献。
世界经济主要是以亚洲为基础。在哥伦布和达伽马之前的几 个世纪里欧洲人就一直叫嚷着要归顺它。正是这个原因驱使 着他们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道路,尤其是最佳道路。但 是,在这些欧洲开拓者(不是世界开拓者)之后的几个世纪 里,欧洲人还是十分艰难缓慢地爬行,勉强地搭上亚洲经济 列车。他们只是到了19世纪才在车头找到一席之地。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2:工业革命有哪些主要成就?
年份
1765年 1769年 1779年 1785年 1785年
成就
发明者、 国别 改良者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877年
经济结构:农业比重相对减少,工业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轻工业为主)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中的主要阶级
曼彻斯特人民历史博物馆
一块展牌上写着:“秘密社 团:在18 和19 世纪早期, 有技能的男工组建社团以改 善劳动条件。……但这些社 团是非法的,只能秘密聚会。 所以,嘘!不要告诉任何 人。”
秘密社团由哪个阶级组成? 工业无产阶级
1750年,占世界人口2/3的亚洲人生产出世界4/5的产 值,而占世界人口1/5的欧洲人仅生产出其余1/5产值 中的部分,另外的部分是非洲人和美洲人的贡献。
世界经济主要是以亚洲为基础。在哥伦布和达伽马之前的几 个世纪里欧洲人就一直叫嚷着要归顺它。正是这个原因驱使 着他们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道路,尤其是最佳道路。但 是,在这些欧洲开拓者(不是世界开拓者)之后的几个世纪 里,欧洲人还是十分艰难缓慢地爬行,勉强地搭上亚洲经济 列车。他们只是到了19世纪才在车头找到一席之地。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2:工业革命有哪些主要成就?
年份
1765年 1769年 1779年 1785年 1785年
成就
发明者、 国别 改良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D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 B 五千年左右
• C 七、八千年 • D 一万年左右
D
课堂练习
• 2、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
• A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 B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欧
• C 西欧、中南美洲和东亚
• D 西亚、拉丁美洲和东亚
A
课堂练习
• 3、中国原始农业在种植业方面,北方以()为主, 南方以()为主。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 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 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 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 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 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 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 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耙
耱
都江堰全景
外江 内江
鱼嘴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玉米、甘薯
羊驼
水稻、粟
狗、猪、鸡、 水牛
(二)奴隶社会的农业 (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 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2、生产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4、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5、耕作方式: 集体耕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优质PPT课件

夏、商、周: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4、主要成就和影响: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历史悠久;素 称发达;世界 领先。
第二页,共29页。
(1)高超的冶金技术:
技术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铁剑 )春秋战国:使用铁农具,并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 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
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第七页,共29页。
鉴宝
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其它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瓷器大国”
第二十页,共29页。
探究小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三种家经庭营手形工态业并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
器、纺织、酿酒、编织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 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明清时代的某些手工业部门, 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工场中,都已具有相
"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
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
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
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 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7: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洋务运动的诱导 鸦片战争后开始在通商口岸出现,
是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4)外商企业的刺激
1895年《马关条约》后取得合法地 位,迅速发展。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代表企业:
(2)地点:上海、
广东、天津等沿海、
沿江地区
a.交通便利
(3)途径
b.受外国侵略
①手工工场引进机
早,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着资本 主义萌芽;(注意: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由明清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而来)
(2)主要:鸦片战后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
——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主要原因
③民族危机加深,“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热潮
高涨。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荣宗敬论述过“实业救民御侵略”思 想,有人认为他们找到了救国的正确途径。你认为通过发展资 本主义实业的道路能救国吗?为什么?有何启示?
原因: ①建国后,社会相对稳定; ②主要——建国后采取了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 策(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 斗争:1952年针对私营工商业开展了“五反”运动(反 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国家骗取 资财、反偷工减料)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 结果: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发展;建立了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但没有改变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是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4)外商企业的刺激
1895年《马关条约》后取得合法地 位,迅速发展。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代表企业:
(2)地点:上海、
广东、天津等沿海、
沿江地区
a.交通便利
(3)途径
b.受外国侵略
①手工工场引进机
早,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历史: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着资本 主义萌芽;(注意:近代民族工业并不是由明清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而来)
(2)主要:鸦片战后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
——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主要原因
③民族危机加深,“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热潮
高涨。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荣宗敬论述过“实业救民御侵略”思 想,有人认为他们找到了救国的正确途径。你认为通过发展资 本主义实业的道路能救国吗?为什么?有何启示?
原因: ①建国后,社会相对稳定; ②主要——建国后采取了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 策(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 斗争:1952年针对私营工商业开展了“五反”运动(反 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国家骗取 资财、反偷工减料)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 结果: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发展;建立了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但没有改变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 必修2 经济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与其它国 家相比,是否具备更有利于技术 变革的政治保障?
3、手工技术的进步需要众多的操作 者。那么,英国能否满足劳动力 的需求?
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工
场里已实现了精细的分工。 如制造一根针,需要18道工 序,每人只需完成1道工序。 平均起来,每人每天能制造 4800枚针,如果一个工人独 立制针,一天制一根针都不 容易。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自由贸易、自由放任政策)
教法二:图示教学法
表格比较
动态地图
学生阅读
突破重点:5、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20—185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40年 45
-
12
11
1850年 39
-
课后延伸(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近代英国工业化的历程, 对我们家乡滨海新区的现 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劳动力 资本 市场
珍妮机
手工 技术
机器 蒸汽机 生产
政治因素 思想因素
轮船 火车
社会革命 经济革命
世界市场
七、 设计感悟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依托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的教 育理论,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小组 活动、多元史观、课后延伸等方法, 将学生的新知和旧知、历史和现实 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 习,主动探究的环境。
学情 分析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 经历感知、思考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概括工业革命的条件; 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其成就;在探究学习中 分析其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感悟 工业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巨大影响;能联系 现实,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得失。
15
15
1820—185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27
9
-
6
1840年 25
9
8
7
1850年 22
11
8
7
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法德美三国比重变化说明了什么?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学生回归阅读教材,梳理脉络,内化知识
多元史观
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五)应用探究、思维升华
突破难点:辩证认识工业革命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在 《双城记》中,这样描 写工业革命,“这是个 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 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 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 满希望的春天……”
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有何 态度?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用史实说明自己观点。
得出自己的认识 评价史料中的观点 提炼史料中的观点
感谢您的关注!
(三)化静为动、小组合作 (了解工业革命的成就)
• 1851年,英国在伦敦召开第 一届世博会,主题是展示第 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假定 让你们小组布置展览,请向 组委会提交设计方案:推荐 3—5项技术发明或工业品参 展,并说明推荐理由。
第一届世博会在水晶宫举办
• 要求:(1)活动时间3分钟。 (2)请一名同学说明本组的 方案及理由。
课标
五、教法学法
解读
教学 目标
学情 分析
教法: 问题引领法 史料研习法 图示教学法 联系现实法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阅读法;论从史出法。
六、 教学过程设计
话题引入 激发兴趣
问题引领 指导归纳
小组活动 化静为动
应用探究 思维升华
多元思考 论从史出
(一)话题引入、激发兴趣
第二个苹果指什么?它如何改变世界?
2、城市生活的变化
• 瓦特的家乡格拉斯哥,在18 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 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是20 几万人口的大工业都市了, 拥有328部蒸汽机,分装在60 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中。
• 伦敦,1873、1880、1892和 1952年,发生过四次毒雾事 件,造成非常惨重的死亡
城市化加快;环境污染加重
3、社会关系的变化
•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 工业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
4、思想意识的变化
• 我们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酿 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 心,……而是为了他们的自 利。……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 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 利益。——《国富论》
• 应该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 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 源的作用。 ——《国富论》
牛顿缔造了工业革 命的钥匙,瓦特拿着 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 革命的大门。
——《大国崛起·解说词》
(二)问题引领、指导归纳 (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
1、为什么技术变革首先发生在 英国?
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市场
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占领的印度地区 加拿大、图中绿色部分
1733年飞梭 提高了织布效率, 棉纱供不应求
量变:手工工场技术日趋成熟
日趋发达的手工工场是否解决 了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 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 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市场上如 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
——《大国崛起》
市分析主要发明之间的促进作用
棉纺织 机器
动力
万能 能源 蒸汽机
煤炭
交通
(四)多元思考、论从史出 (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法一:史料研习法
* 经济发展 * 城市生活 * 社会关系 * 思想意识
1、经济发展的变化
16世纪的纺织业
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
19世纪的纺织业
①生产力: ②生产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
课标 解读
教学 目标
三、学情分析
学情 分析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 拥有感性知识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 喜欢质疑、探究; • 具备理性思考的潜能。
课标
四、重点难点
解读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学情
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对
分析
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作用。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PPT
课标
二、教学目标
解读
教学 目标
学情 分析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因。
(2)理解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 的内在联系。
(3)梳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 响,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课标 解读
教学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