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关于修订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关于修订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相关领域独立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数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2.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涵盖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动态。
4.实践课程:实习、实践项目、案例分析等,占总学分的一定比例。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我思考着如何安排实践教学,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
1.实习: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实习,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导师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想起了过去与学生一起度过的日子,决定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
1.导师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导师。
2.导师职责:导师要关心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导师评价:建立导师评价机制,确保导师质量。
五、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思考着如何加强学术交流。
1.学术讲座: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
2.学术论坛:举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3.学术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六、质量保障为确保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1.学术评价: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
2.教学评价: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毕业审核:严格毕业审核,确保毕业生达到培养要求。
写着写着,天色已渐暗。
我看着电脑屏幕上满满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吉林建筑大学学科代码:0813 学科名称:建筑学一、培养目标为适应2 l世纪的人才需求,建筑学硕士生的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适应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为此要求研究生做到:1.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有一定外语听说能力。
3.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体格。
二、培养方式培养方式采取系统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可分阶段进行,也可平行交叉进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指导工作实行在学院领导下导师负责制或指导小组集体负责制。
指导教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研究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类型、制定培养计划。
在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研究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向0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2建筑历史与理论03建筑技术科学04历史建筑保护与技术05室内设计及其理论06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主要针对吉林省以及东北严寒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市特色研究,吉林省乡土、民族及民俗建筑及其文化研究,寒地城市的绿色、低碳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研究,寒地生态建筑环境控制与环境心理研究,寒地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寒地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基于地方建筑特色的设计手法与理论研究。
四、学习年限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至两年,可与论文工作同时进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
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前言为加强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分类制订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不包含工商管理硕士)。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鼓励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学科,按照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制订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仍按二级学科进行硕士生培养的学科,参照按一级学科制订的要求,尽量拓宽培养口径,修订现有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注意把握好定位,充分体现全日制与专业学位两个特点,要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学分要求、考核方法、实践环节、培养计划、论文工作、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考核方法、培养计划、论文工作、答辩与学位授予等9个方面的内容放在总则中论述,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在遵循总则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对学科专业(领域)简介、专业培养目标、学分要求、研究方向、课程设置5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各学科专业在设置课程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按宽口径培养人才设置课程。
学位课基本上按一级学科甚至按学科门类设置;根据各研究方向的培养要求相应设置方向必修课。
(2)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
研究生根据导师确定的研究方向应掌握的课程,不一定要列入培养方案中,研究生应通过自学掌握这些知识。
(3)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的课程可采取“专题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教学。
2006年9月,我校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国民航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实施办法》,该办法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求以及综合能力要求(包括英语六级能力与论文发表等)做了较大修改,该文件收录在附录1中。
工商管理培养方案太湖学院

【工商管理(1202)】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2003年我校获得“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6年该学科被列为江南大学重点学科,是商学院唯一的校级重点学科。
2010年我校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该一级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企业管理”以及“会计学”。
本学科人才梯队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其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太湖学者特聘教授2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
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商业部科技进步奖”、“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奖”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出版教材12部。
多年来该学科一贯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和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4-2012年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34名,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及教育等部门及行业,许多人已成为了单位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商管理领域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规划能力、组织设计与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统计与数量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收集、阅读和理解管理及经济领域的外文资料。
毕业生应能胜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各类企业的管理实际工作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三、研究方向1.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0808)电气工程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0808)】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电气工程是一门以电磁场理论和电路理论为基础研究,以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和电机电器等构成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背景紧密结合的学科。
电气工程学科紧密围绕电机和电器控制、工业节能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源变换、绿色制造与先进电机驱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及创新技术研究。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涵盖:电机与电器(学科代码: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代码: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代码: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代码:080804)、电工理论新技术(学科代码:080805)五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1.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2.进一步掌握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还应该掌握解决涉及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电机与电器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4.机电一体化技术5.新能源发电及节能技术四、学习年限学制2.5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本学科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课程分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管理学门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覆盖面广。
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环境与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与应用统计”、“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历背景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0余部。
我校自2006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位授予权以来,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和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业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全面专业素养、良好知识结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实践的亲身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使本专业硕士生牢固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方向领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能独立探索和协作研究管理问题,熟练地听说读写译一门以上的外语。
毕业的研究生面向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等。
本专业的硕士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系统掌握管理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2.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不断提高的学习能力;4.具备独立承担与专业研究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5.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江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江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江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4年我校共有17个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详见“江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招生专业目录)。
一、培养目标及学习方式我校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包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硕士生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我校在学术学位及大部分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在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硕士生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
原则上全日制硕士生按“非定向就业”类别录取(专项计划除外),非全日制硕士生按“定向就业”类别录取。
二、报考条件(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根据我校专业培养要求及社会需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建议不报考我校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无锡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的各专业。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江南大学学术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江南大学学术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与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硕士学位申请的资格(一)课程学习硕士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达到规定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
(二)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独立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
具体要求为:1.硕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与总结。
2.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生在硕士学位申请前其研究工作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在公开发行的杂志(有CN、ISSN刊号)上以江南大学为责任作者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含接受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以下情况之一可视为达到发表论文要求:(1)在省级以上报纸的理论版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2)参编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著作(2万字以上)并已出版;(3)作为主要参加者(前3名)完成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项目通过省级鉴定;(4)有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前3名);(5)本人在全国性专业比赛中获奖(前2名);(6)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评议参考值在三星及以上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硕士发表论文的录用通知必须与原投稿一并交学院研究生秘书,方可进入硕士学位答辩程序;待文章刊出或导师签字确保文章按录用通知上的内容及格式刊出后,方可领取硕士学位证书。
(三)各学位分委员会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不低于校级标准的学位标准,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执行。
(四)硕士研究生在超过正常学制半年后仍达不到发表论文要求,可先申请毕业答辩,但不得申请学位;在毕业后的一年时间内持发表文章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硕士学位申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大校办〔2012〕48号
一、培养目标
(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二)进一步掌握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需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培养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三、课程及学分要求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
(一)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学位课和选修课。
公共课为必选课,学位课和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学术背景和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进行选课。
三类课程学分要求如下:
1.公共课7学分:硕士英语3学分、专业英语1学分、政治课3学分。
2.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0学分。
3.选修课学分根据总学分要求确定。
(二)入学前为大专学历的研究生,须补修2~4门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在论文研究阶段,须结合论文至少作两次学术交流报告(含开题报告),并提交书面材料,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2学分。
(四)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的一个环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内容由导师及所在学院研究、安排。
教学实践环节结束后,研究生本人应提交总结报告,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
四、培养方式
(一)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在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导师应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在研究生入学两周内,根据培养目标及专业具体情况,初步制定培养实施方案。
经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在第八周内,对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形成最终方案。
(三)新生入学时,须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试,考试通过时限为一个月,考试未通过不得进入论文开题环节。
(四)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
教师授课方式可采用讲授、答疑、讨论、导读等形式,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导师指导方式,导师可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要求研究生阅读和翻译一定数量(不少于10000单词量)的外文专业论文,经导师考核合格后按考查课程给出相
应成绩,计1学分。
(五)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开题论证至少有三位同行专家参加评审,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六)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进行,也可由导师指定到有关生产或科研单位进行。
需在校外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申请,填写《江南大学研究生校外完成课题(实验)申请表》,并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备案。
(七)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所在学院党委(党总支)负责,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教研室[研究室(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配合学院党政领导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一)课程、教学实践和学术论文等环节考核分为考试、考查和答辩等形式(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考查成绩可按百分制也可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学位论文答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计。
(二)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考核内容为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包括课程学习情况、论文开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健康状况等。
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可继续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对学习成绩差、缺乏科研能力、不安心学习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培养者,终止其学业,并按《江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进行学籍处理。
六、选优机制
按照《江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进行硕博连读培养。
七、学位论文要求
(一)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二)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图表清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学术深度,能反映作者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三)学位论文中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应以研究生本人的科研、实验或计算结果为依据,并在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
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的研究,须在论文中明确标注。
(四)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应遵守《江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严禁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有违反,学校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参照《江南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九、本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原《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江大校办〔2011〕34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