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种情况

合集下载

(全)高考语文-文言文6种词类活用情形

(全)高考语文-文言文6种词类活用情形

高考语文-文言文6种词类活用情形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和"锐"是兵器,可见也名词化了。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1)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愚公》)(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促织》)"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平险"的"平"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险"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

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2)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3)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4)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quot;(《崤之战》) "生之"是"使我生"," 忿恚尉"是"使尉忿恚"," 勤民"是"使民劳累"," 闲敝邑"是"使敝邑闲",都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词类活用吧!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

使……吃惊)《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动用法。

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

《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意动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6.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动词活用为为动词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名词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济和设这两个动作,翻译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类句子还有很多。

比如:“夜缒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子。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充当谓语,是不直接带宾语的。

但是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名词或几个名词一起用的现象,那么就要让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来引出宾语。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词,按说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

补足这个句子应该是“刘邦籍吏民”,“刘邦”是主语,“吏民”是宾语,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谓语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谋其政,活用成动词“登记户口”。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在这个句子中,“之”是代词,代指头。

“函”是匣子。

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了,那么前边的名词“函”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匣子装”。

类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范曾数目项王”中的“目”都是这种用法。

名词也一般不受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判定是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

《荆轲刺秦王》在这个句子中,皆是副词,翻译为“全都”。

“白衣冠”是名词,翻译成“白色的衣帽”。

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说,副词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所以要让“白衣冠”活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的6种情况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语法现象。

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
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
(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

“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恐托付不效。

(《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或师焉。

(《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黏附在“者”的前面,作“指识其本名,说明白”讲。

(8)名词+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

“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名词+名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 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做,从事”讲。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
“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4.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手巾掩口啼。

(《孔雀东南飞》)
“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卿当日胜贵。

(《孔雀东南飞》)
“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躬”,亲身,作“耕”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黄山日记<后>》)
“蛇”,像蛇一样。

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作名词。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
“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作名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作名词。

6.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