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很实用)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
一、断句的定义
断句是为了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便于理解而对文章进行分割。

文言文断句具有难度较大的特点,需要考生们平时多加练,掌握基
本方法。

二、基本规律
1. 断句基本遵循文句,句内成分必须完整,句子成分必须齐备。

2. 具体的断句方式有多种多样,需要考生们根据上下文语境,
合理进行断句。

3. 在句子之间进行适当的停顿和转折,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也利于阅读和理解。

三、常见断句方法
1.主谓断句
在句子中以主语和谓语作为断句依据,通常情况下是指主语和
其谓语动词短语之间的断句。

例如:仲尼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定语从句断句
在长句中可以通过定语从句来划分“大句”,同时,在定语从句
的从属关系中,它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主句的意思。

例如:君子有三戒:少言、少欲、少斗。

凡听受我一技之长者,当以君子之心,使身毫无羞耻之心,以江湖相传此艺也。

3.地点时间断句
通过时间和地点等信号词语来断句。

例如:去年,我在小区里买了一套大房子。

今天,我在家中度
过了一个美好的日子。

以上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考生们可以多加练习,灵活掌握
断句技巧,提高文言文水平。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 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湖阳公主新寡/ 帝与共论朝臣 / 微观其意 / 主曰 / 宋公威容德器 / 群臣莫及 / 帝曰 / 方且图之 / 后弘被引见 / 帝令主坐屏风后 / 因谓 弘曰 / 谚言贵易交 / 富易妻 / 人情乎 / 弘曰 /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 / 糟糠之妻不下堂 / 帝顾谓主曰 / 事不谐矣
复音虚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 复音虚词得保持完整,

若、至于、足以、何以
不能点断
句中连词、以,而,于,为,则 介词
往往用于句中,在他 们前后一般不断句。
叹词
嗟夫,嗟乎、呜呼
独立,断句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 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 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法 (三)抓虚词,理关系
类别
句首 发语词 句首 时间词
句末 语气词
常见例词
夫、其、盖、唯、盍、斯、今、凡、且、 请、窃、且夫、若夫、至若
“顷之”、“未几”、“已而”、“既而”、 “俄而”、“向之”、“斯须”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断句技巧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就在其前面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就在其后面 断句。
1、(2021·全国Ⅰ卷)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word文档良心出品)

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分,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分析句子成分。

主谓宾。

然后关注句首句末语气词。

现在高考文言文断句都是选择题,有明显标志词之处都已断开,只在没有标志词的地方让考生断句。

这其实很简单,只要会分析句子成分,就能迎刃而解。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如果断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分析句子成分"马(主语)无缘无故地(状语)跑进(谓语)胡人的地界(宾语),主谓宾齐全,说得过去。

但后一句"都来(状语)安慰(谓语)他(宾语),很明显缺主语。

由此可以判定断句错误,应把"人″还给"皆吊之″作主语。

从“矣,也、曰、”等字看二、从排比和对称看。

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三、从人名看,一个人的人名连续两次,必断。

还有很多小技巧,自己慢慢看。

就懂了。

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考文言文断句十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十法

高考文言文断句十法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文言文断句十法,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文言文断句十法1.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如《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里的“师”与“师”就是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复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总结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总结

先生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媒人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本人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身高一米七八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媒人 身高一米七八,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本人 身高一米七,八年收入20万,人老,实话不多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诸葛亮出兵北伐,军队暂时驻扎在渭水南岸,此事引起关中魏国的内外震动。当时 魏明帝曹叡非常忧惧司马懿会出战诸葛亮,所以派遣了心腹辛毗去军中担任军师。
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光 映 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 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 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 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 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 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 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 而 灭 世。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共五个)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共五个)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一、明(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语文微专题——文言断句一基本知识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二断句四法:1.依名、动、代词断句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余、予、彼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下、足下2.依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微点拨]用虚词断句要灵活(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共七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总结(共七种)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判分标准
断句考试中发现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 少断”的想法,而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 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 分,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另外在阅卷 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然也能准 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 是要扣分的。
高考命题规律
试试你的牛刀: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 / 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 / / / 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 / / 然后能事亲
文言断句之步骤: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寻找标志,各个击破
末了,再回读全文,以查漏补缺… … 其中, 所在啊!!!
通读与理解最是关键之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
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 利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
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
★ 5.观修辞标志
排比 对偶 对称 反复 顶真
【课内回顾】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
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 易乎学之则难者易矣不学则易者亦
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3.寻找对话的起止点。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言”“谓”为标志, 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 使用的标点。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文言文断句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 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 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 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 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 “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 以叫断句读。
2、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 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 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 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 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 遂舍之。
2009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 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 七十七章》)

2009北京卷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 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 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 七十七章》)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 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 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 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 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 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 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 为陛下禽也。
例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 万岁。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 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 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吕氏春秋•听言》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 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 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 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 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 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 大/安用照二百里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 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 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 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 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 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断句方法1: ★ 1.寻找主干定句读(找名词、代词)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
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方法1: ★找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 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 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 的位置。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 宾短语一般在句末。需要注意的是,文言 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 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 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 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 不再提姓了。
例3 例4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路 点拨
古人十分讲究行文的音乐美和文 辞美,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使用 修辞手法和一些特定的句式。我们可 据此定句逗。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 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 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 “沛公、左右”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文言文断句
文 言 文 断 句 的 常 见 方 法
最简单、最有效:语感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 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虚词断句。 三、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 话的动词断。 四、借助修辞断句。 五、借助句式断句。
2、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 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 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 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 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 遂舍之
1、断句材料来源于第一卷文 言文阅读材料 2、50--80字左右 3、主观题型,用“/”断句 4、能力层级: E级(运用)
【文言文断句方法】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一、【通读全文,、【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找词语 ■观句式 ■看总分
是故、然则、于是等虚词;如:顷之、未几、已
而、既而、俄而等时间词。
(2)常在句尾:也、矣、欤(与)、 邪
(耶)、焉、哉、乎。
【句中】“以、于、为、而、则、也、者”等连 词
(3)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
前后都可断。
虚词断句标点歌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边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
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 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 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对称
《史记·魏公子列传》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 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 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反复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 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
/ / / / / /
/ /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断句方式一: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 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给女婿 断句方式二: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给幼子
断句不同 遗嘱迥异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谁”“孰”“何”; “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 “奚”“胡 “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 词有 “此”“是”“斯”“兹”“夫” 等,另“之”“其”“彼”除作人 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 2. 寻找虚词定句读
(1)常置句首:如:夫、盖、惟、凡、故、
例如: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 断开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 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 事寡败矣。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包括人名、官名、谥号等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 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 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 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 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 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 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排偶定句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 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