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字数:10686)徽学是关于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学。

(注: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了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一文,其中就列举了数种。

)尽管它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是十分火红,然而对什么是徽州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至今还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与研究。

本文试在此方面做点工作,以抛砖引玉。

一、徽州文化的界定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

对此,可以说,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论及的界说。

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

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当然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范围。

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

如朱熹,尽管他在福建,主要活动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等;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

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资料汇总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是指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9.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0.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应从两方面认识:一、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二、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14.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答:一、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二、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三、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四、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

文化的含义(1)中国古代文化的定义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出现了。

《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现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其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一样。

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都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别有见地,他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部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文化的定义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我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祥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

直到现在,还可以做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是即自然的人化,是人类超本能的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文化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习俗;文化是社会的传统行为;文化是一种象征和意义体系;文化是人类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

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

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文化作为制序、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有两种定义文化的方式,一种是广义的,置于社会学视野下的。

根据这样的理解,文化被视为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

例如所谓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等;同时这一整体中的部分,因为能够体现该文化的特色,也可以冠之为文化。

例如基督教文化、茶文化、武士文化等。

这种社会学定义的文化,其核心即体现为“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价值”等。

正如罗杰·基辛所言,“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

”第二种定义方式是指狭义的,以民族精神和气质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的定义。

之所以说是价值形态的,原因有三:一是有着明显区别性的,关涉本民族传统与自尊心内容;二是关涉本民族的心理的深层结构;三是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交流体系,可以深度描写,并显示其独特的思维与世界观古人有句名言:人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说某种语言如英语的能力则是文化的。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安朱 熹 ” ; 时 , 州人 也 更是 强 烈地 认 同 朱 子 , 等 同 徽 视 朱 熹 为 徽 州 人 的骄 傲 , 思 想 意 识 、 念 、 德 、 在 观 道 伦 理 、 会行 为 及 活动 的诸 多 方 面都 自觉 不 自觉 地 深 社

徽 州 文化 的 界 定
故 学 要 研 究 徽 州 文 化 , 先 就 要 有 对 徽 州 文 化 较 为 受 朱 子 思 想 的 影 响 , 朱 子 的 思 想 、 术 活 动 等 亦 可 首
明 的 地 理 空 间 和 时 间 流 程 上 的 限 定 性 , 有 内 容 实 又
其 二 , 州 的 历 史 至 少 有 五 、 千 年 , 文 化 当 质 上 的 限 定 性 , 及 由 此 限 定 而 内 在 包 括 的 对 自 身 徽 六 其 以 然 可 归 为 广 义 的 大 徽 州 文 化 的 范 围 。但 严 格 和 典 型 限 定 的 一 体 化 超 越 , 定 了 徽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由 此 , 决
以下 四个方 面 的限 定 :
地 制度 、 史 人物 等等 。 历 如 此界 定 的徽 州 文 化 概 念 , 际 是 将 徽 州 历史 实
其 一 , 们 说 的 徽 州 文 化 是 指 历 史 上 徽 州 区 划 我
范 围 内 的 文 化 。 其 地 理 区 域 范 围 包 括 当 年 徽 州 府 辖 文 化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 元 的 、 列 的 整 体 , 有 显 多 系 既 的 6个 县 , 歙 县 、 宁 、 县 、 门 、 溪 和 婺 源 。 即 休 黟 祁 绩
繁 衰 ” 其 三 , 州 文 化 不 能 仅 仅 指 在 徽 州 本 土 上 存 在 文 化 产 生 、 荣 、 落 的 规 律 的 学 问 。 0将 宋 之 前 及 徽 的 文 化 , 还 包 括 由 徽 州 而 发 生 , 本 籍 包 括 寄 籍 、 鸦 片 战 争 以 后 的 徽 州 文 化 断 然 地 割 除 在 徽 学 研 究 之 亦 由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徽学是关于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学。

(注: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了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一文,其中就列举了数种。

)尽管它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是十分火红,然而对什么是徽州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至今还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与研究。

本文试在此方面做点工作,以抛砖引玉。

一、徽州文化的界定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

对此,可以说,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论及的界说。

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

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当然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范围。

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

如朱熹,尽管他在福建,主要活动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等;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

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如此界定的徽州文化概念,实际是将徽州历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多元的、系列的整体,既有显明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流程上的限定性,又有内容实质上的限定性,以及由此限定而内在包括的对自身限定的一体化超越,决定了徽学研究的对象。

由此,笔者不会同意有人将徽学(或称之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徽州这个封闭、落后、贫困的山区出现的一种具有丰富性、辉煌性、独特性、典型性、全国性五大特点的徽州文化产生、繁荣、衰落的规律的学问。

”(注: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载张脉贤、刘伯山等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1994年10月。

)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究之外,这里且不论其界定的内容是否准确,仅其忘记了徽州文化当有其来源即产生的历史条件基础及以后的演变来说,就应是不够完整的。

历史当是不能简单、武断地人为分割而将分割后的片断独立纯化成块的。

南宋至清末的徽州文化应是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内容而不应是唯一内容。

实际上,徽州文化只是徽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徽州早期的土著人是越人,最早的文化形态是笔者称之为的早期江南越文化,其时限当是从远古至春秋战国,其时,徽州历史文化尚未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母体中分离出来以走独具品格发展的道路。

其后是山越文化,其时限为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这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已开始从中华民族母体的社会文化发展中分离出来,但却是走着一条停滞发展甚或出现倒退的道路,越人“入山为民”,以成山越,“依山阻险,不纳王租”,生产方式上“刀耕火种”,生活习俗上,“志勇好斗”,烙有很深的半原始丛林社会与文化的痕迹,以至于有人称这一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的“ 黑暗”时期。

(注: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页。

)东汉末年至南宋的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是笔者称之为新安文化阶段(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徽州设新安郡,故称),徽州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北方诸多土家大族的移民而带来在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冲击、碰撞及最后的整合,得到长足进步和快速递进,封建化进程得到实现,至南宋时,越人已与迁居而来的北方汉人融合,徽州人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封建人”;徽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突出,由徽州本土向外的徽州历史上第二次移民――负移民的过程已经开始,它主要是通过科举和经商两条道路实现;徽州重儒、重文、重教的风气已经形成,“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

”(注:淳熙罗愿:《新安志》卷一。

)“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

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故四方谓‘东南邹鲁’。

”(注:赵@①:《商山书院田记》。

)并且也正是此时期,徽州已是作为了“程朱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注:见拙作:《程朱理学渊源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3期。

)而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恰是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所以说,我们不能割断地研究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只是徽州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孕育和发展于新安文化,后者是前者的基本来源。

(注:关于徽州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可参见拙作:《崛起的徽州文化学――关于文化学研究的一点意见》,《徽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 二、徽州文化的基本内容徽州文化在南宋崛起后,经元时的发展,至明清,其发展已达到充分化。

体系完整,内容深刻,特点鲜明,其辉煌性、丰富性,至少是表现在:其一,南宋以后,徽州人几乎是在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创造与发展,以至形成了各自有着自己风格与特点的流派。

如商业经营上有著名的徽商(后文再述)。

哲学上有新安理学,亦即朱子之学,其开山祖即朱熹本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婺源的程洵、休宁的程永奇、汪莘及程大昌等,渊远流长,特别是“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

”(注:道光《休宁县志》。

)考据学上有徽派朴学亦即江戴朴学(江即江永,婺源人;戴即戴震,屯溪人),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清江藩评价说:“三惠之学兴于吴,江永、戴震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

”(注:清江藩:《汉学师承记》。

)绘画上有新安画派,歙县江韬(即渐江)被认为是其祖师,近代有歙人黄宾虹等。

据有人统计,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乾隆间的不到200年时间里,徽州共出属新安画派的大画家60多人,其中的名家、大家的水平,按黄宾虹的评定,当“均在江浙之上”,可想影响之大。

(注:李明回:《谈新安画派》,《安徽文博》,第4期。

)篆刻上有徽派篆刻,它兴盛于明清,著名代表人有何震、黄士陵等。

据冯承辉编纂的《印识》记,仅明代一代,全国有篆刻家190余人,其中仅徽州的歙县、休宁两地就占35人,清代更多。

(注:郑清土:《何震和徽派篆刻》,《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刻书上有徽派刻书,它始于南宋,兴于明清,在我国雕版印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清“时人有刻,必求歙工”,(注:嘉靖《徽州府志》。

)徽刻俨然与常(州)刻、苏(州)刻齐名为当时全国三大刻。

版画上有徽派版画,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明代万历年间有“无剧不图”,“刻图必然求歙工,歙工首推黄氏”之说。

据统计,从明代万历到清初的100多年时间里,仅歙县虬村一村黄姓以版画为业者就达100多人。

(注:周芜:《徽派版画史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 83年。

)戏曲上有徽剧,它是京剧的前身,清乾隆年间,曾出现“四大徽班进京”,名噪一时。

到了道光年间,北京则是“戏庄演剧必徽班”。

(注:道光《梦华琐簿》。

)建筑上有徽派建筑,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

医学上,有极负盛名的新安医学,为我国医学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从东晋到清末,徽州仅有史料可查的名医就有668人,有225人撰写了461部医著,其中明清两代有名医605人,有245人撰写445部医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注:李济仁、胡剑北:《新安名医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棋艺上,新安围棋自古至今就高手辈出,明清时围棋界的新安派被誉为是与“ 永嘉派”和“京师派”齐名的三大派之一,其中歙县人程汝亮是被王世贞在《弈旨》一书中列四个“明代第一品”的第一人;而歙县人程兰如则被称为是与范西屏、施定庵、梁魏今齐名的盛清四大国手;(注:吴小汀:《明清时期围棋“新安派”初探》,《徽学通讯》总第17、18期。

)近代以后则有著名国手歙县人过惕生、过旭初兄弟俩。

徽州的传统工艺更是蜚名于外,涉及各个领域。

文房四宝艺术,徽州占有两宝,即徽墨、歙砚,元之前还包括澄心堂纸、汪伯立笔;饮食烹调上,有著名的徽菜,它精选料,重色、重油、重火功,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雕刻工艺上,除上述版画等外,还有著名的徽派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

此外,还有徽派盆景、徽漆及各种竹、木编织工艺等等。

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这些领域里的精萃,曾各领风骚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二,在文化发展的有些领域,徽州或许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派别,却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

如自然科学界,徽州是群星灿烂。

数学上有数学大师屯溪人程大位(1533-1606年),他著有《算法统宗》十四卷,最大贡献是将数学从筹码记数发展为珠算计数,确定了珠盘式运算并完善了珠盘口诀,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物理学上,有物理学家歙县人郑复光(1780―约1862年),他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特别是在光学上贡献最大,著有《镜镜冷痴》五卷,专论光学原理和光学仪器制造,是我国当时最主要的一部光学著作等等,以至有人说,一部徽州自然科学史也就是一部安徽自然科学史。

(注: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85年。

)徽州的诗词文学,虽然难以断定它存在一个流派,但至少是存在一个庞大的群体。

朱熹本人就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其古诗在南宋堪称第一,(注: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

)传世的就至少有1200余首;祁门人方回(1227―1307年)的词风、思想与辛弃疾相近;明歙县人汪道昆(1525― 1593年)不仅官居显位,且其文学造诣颇深,其文学被誉为是明中期文学复古派“后五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布衣诗上,王士祯曾记:“论明布衣诗,极推吴非熊、程孟阳,海内莫不闻两先生皆新安产也。

”(注:《新安二布衣诗》,清稿本,藏祁门县博物馆。

)有清一代270余年间,徽州至少可称得上词人的就有200多,词万首。

在其他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歙县人王茂荫(1798―1865年),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理财和经济思想史专家;休宁人朱升(1299― 1370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战略思想家,1337年他曾进言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明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黟县人俞正燮(1775―1840年)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和史学家;戏曲家有目连戏集大成者祁门人郑之珍(1518―1595年),有明代著名戏曲家休宁人汪廷讷(1573―1619年),特别是汪廷讷,其不仅作品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同时,他还是一位围棋理论家,著有《坐隐老人弈薮》一卷和《坐稳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5卷;语言学界,除朱熹、江永、戴震等硕儒大家多有研究外,不经名人士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如在徽州方言研究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伯山书屋”(注:笔者2000年以前在黄山市工作期间,曾在徽州抢救和收集一了一万一千余份(部)徽州文书原件,2001年5月19日正式捐献给安徽大学,为此,安徽大学特设“伯山书屋”以藏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