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相见欢》阅读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一般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
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
于宋国时所作。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相见欢阅读答案,仅供大家浏
览。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诗歌讲究炼字,字字传神,句句精炼。

请从诗歌中找出一例并加以赏析。

(2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
参考答案:
11、(1)“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或:用“深”修饰庭院,刻画了重门深锁、幽居独处、凄清空寂的`环境。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或: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

导语:练习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答:“无言”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愁苦神态,“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睛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词意作简要赏析。

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3、“相见欢”是词曲牌,又名乌夜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4、“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做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的心绪。

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5、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答: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7、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答: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3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阙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案】深秋月夜清冷幽寂的景色。

【解析】根据所描写画面,概括出即可。

注意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对画线部分作简要赏析。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麻比喻离愁,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根据感情的表达,作者表达的是离愁别绪,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丝麻比喻离愁,把抽象的化为形象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3分)【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相见欢》阅读答案「篇一」纳兰性德《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清】纳兰性德①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鲮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

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

此篇作于出使途中。

①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②恰与二句:意谓那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清晨那人(指闺中人)所画出的眉毛。

③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

这里指香气。

宋周邦彦《浣溪沙》:“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簧尽日水沉微。

”④黄茅野店:即黄茅驿。

参见《蝶恋花?散花楼送客》【翻译】: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着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赏析】:见到了冷溶溶的远山便联想起她清晓所画的眉形,于是不免怀念起她来。

故于下片待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正孤独凄清的情景。

但此时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又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呢!从词中所绘之情景看,此篇大约作于出使之途中。

【阅读训练】:(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词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

相见欢 答案版

相见欢 答案版

4、板书设计
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4、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相见欢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诗词阅读答案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

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3.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2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5.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3分)
19.词牌
20.B
21.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相见欢》朱敦儒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1. 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亡国哀思凄婉)
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西楼台夜晚秋天)
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
(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9.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10.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1.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2.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13.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4.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5.“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答: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1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答:“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17.“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孤独寂寞)
18.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答: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20.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比喻和情景交融)
21.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2.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答: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1.这首词是写愁情的名篇,请写出词中所体现的两种愁。

(亡国之愁、妻离子散之愁)
2.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
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3.“锁“在记号中的意思是指(C)
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
4.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也表现了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6.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7.“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8.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者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