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乡村四月》注释、译文及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翻译】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

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古诗《乡村四月》

古诗《乡村四月》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 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江夏南美农景村(初写子绿规遍声山里原雨白如满烟川。,
景)
乡村四月闲人少, 紧张繁忙的才了蚕桑又插田。
劳动景象 (写人)
这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 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 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字词学习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
子规:杜鹃鸟。
才了:才料理完。 蚕桑:种桑养蚕。
诗歌大意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 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蹄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诗歌大意
乡村四月闲人少,
古诗《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
[宋]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读古一字灵舒。浙江柳市人。 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 最高。有着重要的诗篇。
永嘉四灵:徐照 (字灵晖)、徐 玑(号灵渊)、 赵师秀(号灵 秀)、翁卷(字 灵舒)。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

《乡村四月》原文及赏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和繁忙的农事活动,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坡田野间草木葱茏,一片碧绿,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白茫茫一片。

这“绿遍”和“白满”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生机勃勃。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满山遍野的绿色,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不小心打翻了绿色的颜料瓶,让整个世界都被绿色所浸染。

而那白茫茫的稻田水,就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天空,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鸟的啼叫声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回荡。

子规,也就是杜鹃鸟,它的叫声总是那么哀怨凄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而那如烟的细雨,更是给这乡村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感。

就好像是一位羞涩的少女,轻轻地蒙上了一层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揭开,看看她那美丽的面容。

我记得有一次,在这样的细雨中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雨滴轻轻地打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

路边的野花野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月的乡村,人们都忙碌起来,没有一个闲人。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忙着去插秧了。

这一句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在乡村,人们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一刻也不敢停歇。

我曾亲眼看到过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他们弯着腰,手持秧苗,一株一株地插进田里。

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他们却顾不得擦一擦。

他们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希望。

他们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有丰收的喜悦。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却生动地描绘出了乡村四月的美景和农民的忙碌。

翁卷用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繁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

《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乡村四月》古诗原文翻译赏析曾经的他们年少不知,曾以为那样的时光堆积成叠。

可如今想来却是太过美好,甚至无法判断真实与回忆的距离。

--UUMOB《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乡村四月宋翁卷诗意解析

乡村四月宋翁卷诗意解析

乡村四月宋翁卷诗意解析原文: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7、如——好像。

译文: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一年级古诗词乡村四月赏析翻译

一年级古诗词乡村四月赏析翻译

景:江南 农村初夏 美景
绿遍山原 白满川 ,
子规 声里雨如烟。



人:紧张 繁忙的劳 动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 蚕桑又插田。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词赏析《乡村四月》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古诗词赏析《乡村四月》
注释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 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 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 。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 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
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
秧了。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 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 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 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 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 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挥墨了 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 园生活。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 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 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 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 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 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 ,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 《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 卷八有传。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乡村四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乡村四月体裁:诗题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名字:翁卷年代:宋代描述: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翻译: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烟雨蒙蒙下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在杜鹃声声啼叫下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四月到了所以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赏析三:艺术特色“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乡村四月》原文及译文

《乡村四月》原文及译文

《乡村四月》原文及译文《乡村四月》原文及译文《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四月》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乡村四月翁卷〔宋代〕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词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四月
宋代:xx卷
绿遍山原白xx,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xx:xx和原野。

xx: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xx。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xx。

插田:插秧。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
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间原野。

白,白色,指水。

川,河流。

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

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

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

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这两句写自然风光。

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

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

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