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教学教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教学教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教学教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精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模式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

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

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评价。写完的同学可以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四、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

一、导入新课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汇报。

2、进入情境。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欣赏、讲评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

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

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

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识字”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的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

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的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的哪一小方面。

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的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课外部分)

一、分组活动

二、整理资料

三、商讨如何展示

▲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形式。

▲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教师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操作范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调整。

数学教学模式总结

◆总模式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

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

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加强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自由的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的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备课顺序,按照学生的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的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学生自我创造

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使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的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的数学作业方式。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2. 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趣味化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3. 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2.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

4. 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

(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的。”

(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的”。

(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的”。

(二)合作学习

1. 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建立。

2. 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

1. 小组展示。

2. 组际切磋。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设计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题量适当。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上,练习层次有以下几种:1. 专项练习。2. 跟踪练习。3. 变式练习。4. 拓展练习。

★小学数学练习课基本教学模式

※简要流程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回顾整理,唤起记忆

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原有分散学习的知识点得以梳理,由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时,创设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事物、事件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建立与新知的联系。趣味化情境的设计应努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和情感需要,实现以趣激情,以情导思。

二、自主探究,巩固内化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完善,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智慧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使课堂变活,就必须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必须把检测中的填空、选择、判断等知识点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填空、选择、判断是经常见的题目,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此,练习课以此为主要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探究的能力。

三、应用创新,总结升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四、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

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有哪些

【摘要】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形成的具体场所,更是生命体验生成的真实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充分领略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特质。 【关键词】语言艺术情感美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一、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应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文学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如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 时下许多地方的示范课与公开课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大多热闹非凡,时而鲜花,时而掌声,时而绘画,时而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缺失的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当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兴趣和审美效果,但是过于重视外在形式,忽视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说是成功的吗?因此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教学的个性生命价值,不能为艺术而教学,为表演而教学。要用教学艺术奏响语文课堂的生命旋律,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展开生命的探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传道授业型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的教师转变。通过研究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反省,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创新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 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就是指教育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双方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教学教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精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doc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有章可循;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等四个显著特征。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认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 (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课文,即使是教过几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永远是新课。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 (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发表时间:2011-08-19T11:56:17.35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4期作者:杨娥 [导读] 要想达到此效果,“艺术”则会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中学杨娥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穷则思变”,让自己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要想达到此效果,“艺术”则会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一支催化剂。 一、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戏曲对学生来说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热衷于流行歌曲。因此,在课前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在导入时先唱一支好听的流行歌曲《千古绝唱》(白雪):“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莺莺张生红娘子,十娘怒沉百宝箱……。”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这样,通过老师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导入,既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曲天地。 二、内容讲解不妨来点表演艺术。 “表演”是演员通过对某个角色的演绎,利用多种渠道让观众接受自己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以期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而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选择多种渠道把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即刻心领神会。这就需要老师具有精湛的“表演”才能,能灵活胜任各种角色,这也就使课文内容的讲解成为了一门“表演艺术”。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中的处处美景;像一个睿智的演说家,引导学生去针砭文本中的各种时弊;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的形象达成和谐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积累丰富的鉴赏经验,才会形成一个能力上的飞跃。 在讲授《三峡》一课时,我们的角色就应成为一位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带动学生驰骋想像的导游,引领学生去欣赏三峡旖旎的自然风光;在讲授《古代英雄的石像》时,就应成为乐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告诉他们如何去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板书设计不妨来点绘画艺术。 板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教师对课文内容知识点的重点把握与否,是整节课的提纲挈领。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非常注重优化板书设计。因为板书不光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安排,也是对课文重要知识点的归纳。为了能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教师的板书设计通常应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这就需要教师不妨会点绘画艺术。如果板书设计,也能充分利用绘画艺术的这一特点凸现出课文内容的重点,就不仅能使学生把握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有老师在上《爱莲说》时,先将文中描述莲的内容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将这些内容用莲花的图形串联起来,最后随图画归纳出莲的品质。这种板书,使学生的眼前一亮,得到了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并且莲的图画与本课内容一致,使知识点一目了然。 四、归纳总结不妨来点辩论艺术。 总结,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的课文总结,同样应学习这种辩论艺术,善于捕捉课堂上有用的信息,再与课文的重点内容加以整合,用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令其回味无穷。如教学《愚公移山》这课时,就“愚公”移山的行为,我安排了辩论这一环节,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可谓是难分高下。因此,在学完后,我作了如下总结: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受益匪浅。有人认为愚公是名副其实的“愚”,有人认为愚公实则“不愚”,我看都很有道理。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篇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是由于愚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感人至深,这无疑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至于其移山的行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看同学们似乎都意犹未尽,那就请以《假如我是“愚公”》为题写一篇作文,大胆表达你的观点,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哟!…… 这样总结,既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老师也点出了重点,又给了学生课外延伸的机会,使课堂能够“余音绕梁”,让学生回味无穷。 可见,艺术是相通的,语文课不妨引进其它艺术形式为我所用,使语言艺术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在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尝试运用各种艺术吧!相信你的语文课堂定会熠熠生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班班通环境下的自主导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

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语文知识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提问,即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或老师来回答,以达到传道、解惑之目的。几乎是每一个老师的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提问,这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是组织课堂的重要环节,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论证、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 例如:提问题的内容,要有主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克服随意性;提问题的时机要恰到好处;不能局限于对上节课的复习和回顾;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适合你的学生,适合当时的情景;提问之后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予以鼓励等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其要讲述的内容或要表达的思想的浓缩。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够激起读者的欲望,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因此,我们可以再揭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那?是多大级别的?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带着之前想要知道的问题进入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本文,走进作者,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方法等几个角度去提问。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在读文之后,很多学生提出后面的问题:这是怎样一对父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课文中在描述父亲的时候,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这一环节提问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的问题往往很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此时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地进行引导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理解本文。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中,在学生提问之后,笔者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文章几次出现了“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写? 3 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后提出问题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两课时的教学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想要知道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更大的领域探索更多的秘密,正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更加要重视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有的学生提到:警察和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帮帮他呢?难道他们就没有被这位父亲的行为感动吗?有的学生说:我还要去了解更多的发生在危机时刻的人和事,也像课文中这样写出来,歌颂人类身上那些令人感动和震惊的精神。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人类到现在对地震的预测还那么不尽如人意?我将来想在这个方面做点什么…… 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师在提问时如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提问,就一定能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计划 怀仁镇中心小学赵海英 一、构建“以读为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志公先生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指出:“带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是根据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特点进行教、学语言的有效办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地反复地读,通过读而生疑、而求解、而品位、而欣赏、而启情,通过“读”去引发、连结、落实所有的语言训练,构建了“以读为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 (一)、初读课文,识字,解题,分清主次 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放手让学生完成以下四个步骤的练习:1、通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并理解;2、逐步朗读,理解题意,并且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速读全文,分清主要内容

与次要内容;4、找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语句。然后由学生交流自学的收获并质疑。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语固然可以很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再三地读,对所学课文有所知,便会跃跃欲试想更深入领悟它。 (二)、范读课文,品位、生情,把握基调 范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通过范读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把握住课文的基调。 教《笋芽儿》一文,我以高兴、激动、欢快的语调、语速范读课文,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同时感受到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精读课文,析文、解疑,表情达意 精读,指对课文的重要内容、重点词句通过圈画、质疑、批注、点评等形式进行体味、研读,并展开想像,反复诵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格式。 教《雷雨》一文描写雷雨前的语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先让学生找出中心词(黑沉沉),指导学生朗读,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的象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再引导学生理解“压”,“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出示图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这句话的朗读指导是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压”,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学模式

【引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 (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纵观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未完全落实,教学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 一、语言艺术。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拔,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并试着将炎具体为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凝练性四个特征。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在我们地区由于经济、环境、历史等原因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习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

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二、肢体艺术。肢体艺术是教学活动中无声语言。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以自身表情和体态来表现的。肢体语言的运用,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容的。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姿态越自然,身体各部位表现出来的动作就越亲切,反映的思想感情就越真实,在课堂上,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作为教师只有表现出不做作、不矫揉和不失态,才能使体态语言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形神”自如,“意音”到位。这样,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即兴”艺术。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艺术。在教学中的即兴能够学生带来新鲜感,同时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即兴艺术需要教师有丰富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四、提问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