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紧急处置及护理

合集下载

早产儿五大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五大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五大关护理要点早产儿就像娇嫩的小花朵,需要我们特别精心的护理呢。

一、呼吸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的呼吸常常不太稳定,这可需要我们多留意啦。

他们的呼吸中枢发育还不完善,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

咱们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哦,温度和湿度都得刚刚好。

一般来说,温度保持在32 - 34摄氏度左右比较合适,湿度在55% - 65%之间就很棒啦。

就像给小宝贝打造一个温暖又舒适的小窝。

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呼吸频率和状态呢。

如果发现小宝贝呼吸突然变得很急促或者很慢,甚至有暂停的情况,可别慌,但要及时通知医生护士哦。

有时候轻轻拍拍他们的小脚丫或者小后背,也能刺激他们重新开始正常呼吸呢。

二、体温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可差啦,就像一个小火炉还没完全烧热呢。

他们皮下脂肪薄,热量很容易散失。

所以保暖是超级重要的大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合适的环境温度,给小宝贝包裹也很有讲究。

要用柔软、温暖的小毯子,把他们裹得舒舒服服的,但也不能太紧,要让他们的小胳膊小腿能有一点点活动的空间。

就像给小宝贝包一个温暖又宽松的小粽子。

在给小宝贝测量体温的时候,也要特别小心。

不能用那种很凉的体温计直接就往小宝贝身上放,要先把体温计捂热一点再测量。

而且测量的时间也要准确,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体温数据呢。

三、喂养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的小胃可娇嫩啦,喂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刚开始可能不能像足月的宝宝那样正常吃奶,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鼻饲来喂养。

如果是母乳喂养,那可是再好不过啦。

母乳里有好多对小宝贝有益的成分,就像魔法药水一样,能让小宝贝快快长大。

要是妈妈的母乳不够,也可以选择专门的早产儿配方奶。

每次喂养的量要慢慢增加,不能一下子喂太多,不然小宝贝的小胃可受不了。

而且喂养的时间间隔也要根据小宝贝的情况来调整。

就像对待一个小小的美食家,要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喂养节奏。

四、感染关护理要点。

早产儿的免疫力就像还没建好的小城堡,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所以预防感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哦。

早产儿呼吸暂停早期护理措施

早产儿呼吸暂停早期护理措施

早产儿呼吸暂停早期护理措施作者:张玲琴钟静霞来源:《上海医药》2015年第07期摘要早产儿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反复发生会导致早产儿脑损伤或猝死。

应当给予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呼吸暂停发生率降至最低,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减少患儿痛苦,避免产生后遗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暂停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72; R72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7-0039-04ABSTRACT Apn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in preterm infants, which may result in brain injury or sudden death in case of late detection or recurrent attack.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such as early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apnea,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reduce the suffering of infants and avoid sequelae.KEY WORDS preterm infant; apnea; nursing intervention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体重小于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其脏器发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并发症多。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 s和(或)伴心率减慢(心率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分型原发性呼吸暂停原发性呼吸暂停不伴其他疾病,主要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未成熟有关[5],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6]。

新生儿呼吸暂停名词解释

新生儿呼吸暂停名词解释

新生儿呼吸暂停名词解释
新生儿呼吸暂停,也被称为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在出生后的呼吸系统中出现的短暂停滞。

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胎儿窘迫、呼吸道阻塞、呼吸肌无力等。

新生儿呼吸暂停可能会导致缺氧,对婴儿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

新生儿呼吸暂停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中枢性呼吸暂停: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引起,包括呼吸调节中枢的发育不良、脑干功能异常等。

2.外周性呼吸暂停:由于呼吸机械问题导致,包括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力量不足等。

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方法包括:
1.管道通气:使用呼吸机或呼吸囊对婴儿进行人工通气。

2.气道疏通:通过吸引器或吸痰球等工具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分泌物。

3.给予氧气:提供充足的纯氧气以增加血氧浓度。

4.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药物来刺激呼吸中枢或提高呼吸肌力量。

此外,一些预防措施也可采取,包括孕期保健、提高分娩质量、避免产科操作时对婴儿的不良影响等。

总的来说,新生儿呼吸暂停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较早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婴儿的呼吸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以保障婴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应急预案演练

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应急预案演练

一、背景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新生儿在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停止的现象,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死亡率,本演练旨在模拟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真实场景,检验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认识和警惕性;2. 熟悉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应急处置流程;3. 增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4. 优化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救治流程。

三、演练时间及地点1. 时间:2022年10月26日(星期三)下午14:00-16:002. 地点:新生儿科病房四、参演人员1. 演练组织者:新生儿科主任2. 演练指挥:新生儿科护士长3. 演练参演人员: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科护士、新生儿科医生、儿科其他科室医护人员4. 观摩人员:医院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医院领导、护理部、质控科等相关人员五、演练内容1. 情景模拟:新生儿科病房内,一名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症状。

2. 应急处置:医护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救治。

3. 救治过程:包括评估病情、紧急复苏、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等。

4. 总结评估:演练结束后,对救治过程进行总结评估。

六、演练流程1. 演练前准备(1)确定演练场景,模拟新生儿呼吸暂停症状;(2)通知参演人员,明确各自职责;(3)准备演练所需的设备和药品;(4)召开演练预备会,讲解演练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演练过程(1)发现新生儿呼吸暂停症状;(2)立即通知医护人员;(3)医护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救治;(4)救治过程中,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5)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等;(6)救治成功,新生儿呼吸恢复。

3. 演练总结(1)参演人员总结救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2)演练组织者对救治过程进行点评;(3)观摩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4)医院领导对演练进行总结。

七、应急预案1. 发现新生儿呼吸暂停症状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2. 立即进行紧急复苏,包括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3. 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4. 给予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5.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6. 及时与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和救治措施;7. 按照救治流程,逐级上报。

呼吸暂停早产儿的护理

呼吸暂停早产儿的护理
者 , 用经 口滴 喂法 , 2— 喂 1次 。操 作 时 取 2rl 采 每 3h滴 I r一 次性 针 筒 抽 取 奶 液 后 , 注 射 器 乳 头 贴 在 婴 儿 口 角 , 护 士 将 由
3 5周 , 平均 3 . ; 34周 出生体质量 9 0— 8 , 6 240g 平均 19 0 8
o l15 3 ( : 8 to,92,5 3) 3 .
复, 减少 了术 后早 期滤 过过强 致浅前 房发 生 , 而提 从
高 了手术成 功率 。
[ ]谢依明 , 4 刘元荣 , 玉莲 , 丝裂霉素 C及可 调整缝线 在小梁 吴 等. 切 除术中的应用 [ ] 眼外伤职业 眼病杂志 ,0 3。5 363 8 J. 2 0 2 :2 -2 .
纤维 细胞有 明显 的抑 制 作 用 , 而 可用 于 阻止 手 术 因 区的血管再 生 , 制青 光 眼滤 过性 手 术 后 滤过 道 的 抑 纤维 细胞增 生 和瘢 痕形 成 , 持 滤 过道 通 畅 J 保 。可 调整缝 线技 术可 通过 术 中密缝 巩 膜瓣 , 房水 经 滤 过 道流 出不 至 于过 多 、 快 , 术 后 早 期 前 房 迅 速恢 过 使
[ ]Kofl P . h hmi ldmos ao ft nenu ci lps 3 rned C T ece c e nt t no a sojn ta a— a ri r v sg f qeu tr nil cm t s prtn [ ] A O hhl aeo uo s f t a o ao eai s J . m J p ta a aea g u uo o ・
[ ] 真, 5 刘 于东珍 , . 陈玮 小梁切除术 中应用丝裂霉 素 c与术后应用
肝 素的对 比研究 [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0 7 2 ( ) 2 5 J. 2 0 ,1 3 :4 —

早产儿呼吸暂停观察处理护理论文

早产儿呼吸暂停观察处理护理论文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观察处理与护理【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204-02【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62例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观察处理和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并给予正确处理。

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恒定、合理喂养、防止感染,给予适当的腹部按摩。

结果使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减少,也缩短了发作后恢复的时间。

结论通过医护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早产儿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暂停护理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引起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s;或虽然不到20s,但伴有心率减慢(180次/分)胃潴留、利尿或低钠血症时应减量或停药。

3 护理体会3.1 一般护理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55%-65%为宜。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少、散热快,体温偏低,应根据日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

使体温保持恒定(皮肤温度36-37℃),体温过高、过低均易发生呼吸暂停[2],体温不稳定者每半小时测体温1次,有条件者可放入暖箱,升降箱温每小时≦1℃,直到体温正常改为每2小时1次.同时各项护理操作如喂奶、穿衣、试表及换尿布等,需在暖箱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及移动,以减少刺激、动作以迅速、轻柔。

3.2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重要措施之一。

护理时将患儿头部放在中线位置,肩下和颈部垫上小软枕,使颈姿自然,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上呼吸道梗阻。

本组有25例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呼吸暂停的患儿,采用此法后明显减少了呼吸暂停发生的次数,也缩短了发作后恢复的时间。

应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痰压力<20kpa,时间<10s,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边退边吸,若出现呼吸不规律或呼吸暂停,要立即停止吸痰并报告医生,给予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若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应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和纳洛酮、氨茶碱静脉滴入,缺氧引起呼吸暂停者,根据缺氧程度,给予低浓度氧气吸入,浓度不宜超过25%为宜,使经皮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5%-95%之间,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供氧,提高预后的生活质量。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抢救及护理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抢救及护理

2 4 1 低 流量鼻 导管或 面罩吸 氧 ..
患 儿 1h内呼
吸暂 停发作 2 ~3次 , 即给予低 流量 鼻导管 吸氧 , 如 SO p 维持 (8 则予 面 罩 吸氧 , 5 面罩 吸 氧时 避 免
颌下 受压 。吸 氧 时 加 温 湿 化 , 氧疗 过程 中密 切 监 测 SO 和 P0 , p2 a 2 维持 S 0 8 %~9 、a 20 p 25 5 P 0 5 ~ 8 0mmHg 视情及 时调整 吸氧浓 度 , , 一旦 临床 症状
死 亡 1例 。 关键 词 : 产低 出生 体 重 儿 ; 吸 暂 停 ; 救 ; 理 早 呼 抢 护 中 圈分 类号 : 4 3 7 R 7.2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1 8 5 2 0 l 1 0 1 2 1 7 —9 7 (0 9 0 —0 5 —0
阻 即清 理 气 道 , 录 分 泌物 的颜 色 、 质 、 , 立 记 性 量 及时供 氧 。
2 2 心 电 监 护 4 ~ 5 的 早 产 儿 在 新 生 儿 . O O
2 4 2 1 非 气 管 插 管 持续 气道 正 压 ( P P) . . . CA : 对药 物治 疗 无效 、 作 频 繁或 合并 其 他 需 辅 助 呼 发 吸治 疗 的患 儿 , 采用 C AP 常用 双 侧 鼻 塞法 或 鼻 P , 罩 法 , 般 吸 氧 浓 度 2 ~ 4 , EE 一 1 0 P P 3~ 4
龄 : 8周 6例 , 8 3 <2 2 ~ 2周 1 9例 , 3 3 3 ~ 7周 1 3
例; 出生体 重 : 10 ,0 1 1 9 6例 , < 0 0g2例 10 ~ 4 9g1 10  ̄1 9 6例 , 0 0g4例 ; 生儿 娩 出时 5 0 9 9g1 ≥2 0 新 的窒息程度 按 出生 后 1mi n的 Ap a 评分 ,~3 gr ]0

呼吸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呼吸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呼吸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呼吸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采取立即行动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关于呼吸骤停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预案:1.呼吸骤停的定义:呼吸骤停是指由于心脏骤停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暂停或显著减少,丧失自主呼吸的能力。

2.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心脏骤停、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哮喘发作等。

3.呼吸骤停的预警信号:突然昏迷、嘴唇发紫、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

4.呼吸骤停的应急设备:应急呼吸袋、口罩、气管插管、氧气瓶等。

流程:1.发现患者不正常:如果有人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停止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警并通知医疗人员。

2.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可以摇动患者或喊话,如果无反应,则说明患者意识丧失。

然后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可以靠近患者的嘴鼻口部位,听取呼吸声音,并观察胸部的起伏情况。

3.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和呼吸,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首先打开患者的气道,将患者平放在坚实的平面上,将头部后仰,用手指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异物。

如果有异物,应立即清除。

4.进行人工呼吸:使用应急呼吸袋和口罩,将袋子与氧气瓶连接,将口罩覆盖在患者的鼻子和嘴巴上,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每次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1.5秒,每分钟进行12-20次的呼吸。

5.进行心脏按压:在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按压,通过按压心脏来使其继续循环血液。

按压的部位是在胸骨下方的中央部位,使用手背或掌根,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

6.注意氧气供应:同时应监测和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供应,使用氧气瓶和面罩或气管插管。

7.等待医疗人员到来: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疗人员到达现场。

8.辅助检查和治疗:医疗人员到达后,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心脏除颤、气管插管或抢救药物等。

9.患者转运:等待医疗人员判断患者的状况是否适合转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总结:呼吸骤停是一种危急情况,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心肺复苏来挽救患者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紧急处置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2-19T10:16:42.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钟华玲[导读] 呼吸暂停是在一定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

钟华玲(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535000)【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紧急处置及护理。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26例呼吸暂停早产儿实行皮肤刺激、供氧、吸痰、针对性治疗的临床紧急处置及保暖、病情观察、控制感染、避免诱发因素等护理。

结果除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全治愈。

结论快速而有效的处置及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暂停处置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46-01 呼吸暂停是在一定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1]。

早产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暂停,如不及时处置及正确护理,长期缺氧可引起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26例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现将其紧急处置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胎龄28~30周8例,31~34周10例,35~36周8例。

呼吸暂停原因:原发性呼吸暂停9例,继发于低血糖3例,低血钙2例,严重感染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气道分泌物阻塞4例,环境温度过低3例。

经放置MICU认真监护及精心护理,除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处,其余均治愈出院。

2 紧急处置
2.1 皮肤刺激: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常出现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时常伴有心率减慢、面色青紫或肌张力减低等表现。

当发现患儿有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伴肤色改变时,即当机立断给予皮肤刺激,如弹足底、按摩胸部、拍臀部、托背等,通过刺激皮肤而达到刺激呼吸的作用。

刺激有效时,患儿很快恢复呼吸运动,心率增快,面色由青紫转为红润。

2.2 供氧:呼吸暂停者给予皮肤刺激数秒内仍无反应时,即给予吸氧,吸氧方法及吸氧浓度应根据缺氧程度来决定。

轻度缺氧者可通过蒸馏水湿化氧气后予间断鼻导管吸氧,中度缺氧者可使用头罩或面罩吸氧,氧气浓度以30~40%为宜,呼吸暂停频繁发作或重度缺氧者可使用CPAP治疗,压力为3~4cmH2O,氧浓度为21~40%,CPAP治疗能使气道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维持早产儿肺部的功能残气、改善氧合的作用[2]。

在使用CPAP过程中,注意使患儿口腔成闭合状态,否则患儿呼吸道内不能产生一定的正压而影响疗效[3]。

无论选择何种给氧方法,应避免高浓度吸氧,因高氧对早产儿可造成损害,是慢性肺部疾病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2],而需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以防发生晶体后纤维增生症及肺间质纤维化。

2.3 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暂停经皮肤刺激呼吸、吸氧后仍未恢复呼吸时,应立即使患儿头部后仰,颈部伸展,用面罩接呼吸气囊加压呼吸作辅助通气,直至呼吸恢复为止。

在进行辅助通气前,一定要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如果分泌物过多,应首先吸痰清理呼吸道。

吸痰时要避免过分刺激,动作要轻,吸引压力要小,一般为1
3.3~20kpa,不超过21.3kpa,且在没有负压时插入鼻咽部,以免损伤出血。

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戴无菌手套。

2.4 查找原因,针对性治疗:呼吸暂停经处理恢复呼吸后,还应及时查找引起呼吸暂停的病因及诱因,并积极对症处理。

如体温是否过低或过高,有否低血糖及低氧血症,有否合并颅内出血而继发呼吸暂停,有否食物返流及抽搐等。

对原发性呼吸暂停的频繁发作,经吸氧、皮肤刺激等对症处理后仍不能制止者,可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治疗,无效时,应给予气管内插管用呼吸器作机械通气治疗。

3 护理措施
3.1 保暖
3.1.1 调节环境温度: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在冷的环境中,体温常偏低或不升;在高温环境中,因散热(如出汗)功能不全,体温易过高。

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均可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因此必须重视环境温度的调节,调节时应将早产儿与足月儿分室居住,室内温度调节到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为55~65%。

3.1.2维持体温稳定:一般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应尽早将其置于事先预热到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保暖,并根据体重及日龄调节箱内温度。

病重或呼吸暂停频繁发作需随时进行抢救的早产儿,可放置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无条件者,可用热水袋保暖,水温55~60℃,用布包好,放在被下,避免烫伤,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注意体温变化,每小时监测一次,维持体温在36.5~37℃。

3.2 病情观察
3.2.1 全身状况的观察:护理早产儿时,要经常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哭声、反应能力及皮肤颜色,尤其要注意呼吸的变化。

观察呼吸时要注意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必要时可双肺听诊,注意呼吸音有无异常以及胸廓起伏运动情况。

3.2.2 呼吸暂停伴随不同症状的观察:呼吸暂停伴有心率减慢、面色发绀,而胸廓仍有起伏的呼吸运动,应注意观察呼吸道是否有分泌物堵塞;如果呼吸暂停伴有面色发绀,而心率增快,四肢肌张力增高,应注意有否颅内出血,注意观察神志、瞳孔、脉率的变化。

3.2.3 继发性呼吸暂停的观察:定时监测血糖、血钙、血氧饱和度、电解质、血清胆红素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3 控制感染
3.3.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早产儿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切医用、生活用品均应消毒后单独固定使用,并注意做好奶具、奶液的消毒。

医护人员入室应穿清洁衣、鞋,戴好口罩及帽子,每次护理患儿前后均应洗手并消毒手。

室内应有空气调节设备,保持恒温恒湿和空气新鲜,每天紫外线照射1次,地面、桌面用消毒液湿拖湿擦2次。

3.3.2 加强呼吸道护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调换体位1次,口腔有分泌物应及时吸净,并适当刺激患儿足底引发啼哭而达到预防肺炎及肺不张的作用,但早期不宜过多刺激,因为可导致早产儿疲倦,增加能量消耗,加重心脏负担,呕吐及出血等[4]。

3.3.3加强皮肤护理:病情允许时,应每天用1‰新洁尔灭药浴1次。

口腔用1%SB涂擦,每天2次。

脐部用2%碘酊及95%酒精消毒,有脓性分泌物时,可用2%双氧水消毒。

每次大、小便后,应用温水擦洗臀部,并涂鞣酸软膏。

3.4 避免诱发呼吸暂停的因素
3.4.1 早产儿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易发生呼吸暂停,所以早产儿头部垫枕时切忌枕头太高,用面罩吸氧时,面罩下缘不能放在颈部,应放在颏部。

3.4.2 给早产儿鼻饲时,不可剧烈抽吸胃管,注奶速度宜缓慢,要记录入奶量,出现胃潴留,应减量或暂停鼻饲。

鼻饲后予俯卧位或侧卧位以减少返流,并观察奶后有否呕吐。

总之,呼吸暂停是早产儿最常见的症状,医护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做到勤巡视,早发现,快处置,护理好,这样才能减少生命危险,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0.
[2]潘绍曾.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41~142.
[3]郭岚峰.简易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7,12(4):31.
[4]赖仲玲.早期新生儿死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