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企业创新的动因与驱动因素分析

企业创新的动因与驱动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不仅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探讨企业创新的动因和驱动因素,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动因(一)市场需求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因。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收益率。
(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强大动力。
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为企业提供了一批新的机会和挑战。
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展的瓶颈期。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可能伴随着销售收益的下降,产品可替代性的增加,减少利润率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借助创新来延长公司的生命周期,以保持竞争优势。
(四)全球化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率,企业必须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强化品牌形象,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驱动因素(一)人才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需要聘请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雇用行业内专业人才,培养和吸纳创新型员工。
人才带来了独特的技能和知识,以及超前的市场洞察力,他们拥有创新的眼光,可以在面对市场和技术变化时作出预测和调整。
(二)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研发投入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可以持续地创新,并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
(三)管理管理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
管理较优的企业具有更好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收益率。
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分析

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分析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
但是,科技创新并非是简单的偶然事件或个人行为,而是具有内在的驱动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
1.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
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时,厂商就会借助科技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家用电器的需求不断增加,厂商不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升级,以便生产更加便捷、节能、环保的电器。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力度。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更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因此,市场压力也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促进因素。
2.政策支持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是国家层面的力量,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都会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
政策支持既包括财政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也包括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对科技成果的认证和鼓励措施等。
例如,各国政府在计算机技术、高科技的重要领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机构和团队创新,推广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中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中国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
因此,大力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
3.人力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有一支具有高水平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科技人才不断推动新技术落地和成长,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扶持和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包括提高人才待遇、建立创新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Ke y w o r d s :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I U R) ;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 d y n a m i c m e c h a n i s m; p o l i c y p r o p o s a l
《 软科学) 2 0 1 3 g - 7 月 . 第2 7 卷 . 第7 期( 总 第1 6 3 期)
我国产学研协 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周 正h, 尹玲 娜 , 蔡 兵玷 ( 1 . 四川 大学 a . 商 学院 ; b . 分 析测 试 中心 ,都 6 1 0 0 4 1 )
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 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 借助 网络交流 思路 、 信 息 及工 作 状 况 , 合 作 实 现共 同的 目
标” 。协同创新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 观层次
的协 同创新是指组织( 企 业) 内部形成 的知识 ( 思想 、 专 业技能 、 技术) 共享机制 , 特点是参 与者拥有共 同 目标 、 内在动力 、 直接沟通 ,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 源平 台 , 进行多方位交 流、 多样化协作 ; 宏 观层次 的协 同创新
Resear c h on Dy nam i c M ec hani sm of I ndus t r y— - uni v er s i t y— -
r esear ch I n s t i t u t e Co¨abor a t i v e- nnov a t j on i n Chi na
2 .S i c h u a n T e c h n i c a l E x c h a n g e C e n t e r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
些有效的实践策略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创”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而“双创”人
才的培养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建立一种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首先,建立行业联盟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将优秀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资源。
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建立产学研合
作平台,搭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桥梁。
其次,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交流,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流动渠道。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合作,拓宽“双创”人才的
视野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双创”人才。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
际先进经验和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双创”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所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随着中国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相信“双创”将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成
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组织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机制分析

组织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机制分析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组织创新已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手段。
在创新的过程中,驱动因素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驱动因素和机制两个角度来分析组织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技术手段,旨在为企业创新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一、驱动因素企业创新需要有合适的驱动因素,才能激发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动力。
一般来说,驱动因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企业开展创新的第一大因素。
只有紧跟市场动态和需求变化,才能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
市场需求的驱动,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
组织文化应该是鼓励创新,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创新的文化。
组织文化的建设,需要从领导力、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创新。
(三)制度机制制度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审批机制、知识管理机制、奖励机制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
合理的制度机制可以激发员工创新动力,并规范和推动创新实施。
在制度机制建设中,应该注意机制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个机制短板拖垮整个创新体系。
二、机制分析采取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组织创新的内在逻辑性和效率。
本文从组织架构、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角度展开。
(一)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实施创新工作的基础框架。
创新工作应该被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每个岗位都需要对创新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
组织架构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员工的训练和激励机制,实现员工动态和创新意识的引导。
在制定组织架构时,需要考虑到创新能力的集成问题,避免研发和营销部门之间的隔阂。
(二)人才培养人才是组织创新的最重要因素。
企业要开展创新,需要在员工培养上下功夫,从人才招聘、技能培训到创新意识的引导,都需要细致的打造。
针对不同部门和岗位,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
在创新中应该鼓励多元的人才结构,推动团队的多元化和协作,实现协同创新。
(三)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涉及到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协调。
企业协同创新的推动因素及实践

企业协同创新的推动因素及实践企业协同创新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需要与其他组织、公司以及个人进行合作,实现创新并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企业协同创新的推动因素及实践,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市场竞争驱动创新市场竞争是企业协同创新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变革。
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出新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
二、技术进步促进合作技术进步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共享和技术交流可以提高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不同公司之间可以共享研发成果、专利技术和数据资源,共同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三、创新文化的营造创新文化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基础。
公司内部的员工应该被鼓励提出新的创意和建议,并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以实现创新。
创新文化应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促进创新。
四、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是协同创新的关键。
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公司可以共享各种资源,如技术、人力、设备和市场渠道。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和风险,并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五、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
企业应该寻找与自身业务和战略目标相契合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应该具备相似的价值观和文化,并且能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
通过与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创新。
六、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众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践协同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例如,某汽车制造商与一家电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一款智能汽车。
这款智能汽车融合了汽车制造和电子技术的优势,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汽车体验。
通过合作,双方共享了技术和资源,实现了创新和市场竞争。
科技创新的驱动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的驱动研究与实践一、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驱动研究与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当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并探讨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二、驱动力的理论分析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
内部驱动主要是指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努力推进创新,以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此外,外部驱动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
外部驱动指政府、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
下面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1、政府驱动政府驱动是指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和投入资金等方式,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和推动。
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促进科技创新。
比如,政府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
政府还出台了税收政策、专利保护政策等,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
(2)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目前,政府针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越来越多,创新引领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3)建立科技创新环境和平台。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环境和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支持。
比如,政府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等,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场所和硬件设施。
2、市场驱动市场驱动是指市场需求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驱动促使企业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3、产业驱动产业驱动是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水平。
发达的产业基础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资源,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单位或个体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共同分享知识、资源和创新成果,通过相互合作、协同互补,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协同创新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集聚各方优势,加速创新过程,同时也能够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因此,加强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协同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它强调各方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协同创新能够形成“1+1>2”的效应。
其次,协同创新是一种多方合作的创新方式,它涉及多个单位、组织或个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
这种多方参与的特点,既可以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涉及国家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
再次,协同创新是一种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的创新方式,强调创新资源的共享和跨界合作。
通过与其他企业、组织或个体的合作,可以获取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资源,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最后,协同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方式,它强调创新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协同创新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创新成果。
针对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机制。
不同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会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政府引导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等。
其次,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参与方,激励和风险管理是促进协同创新进行的关键。
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同时,研究如何降低协同创新的风险,促进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再次,需要研究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和产权保护机制。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共享,但同时也需要保护各方的知识产权。
因此,研究如何确保知识的有效共享和保护,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各类创新成果和基地建设取得重进展,尤其是形成了初具规模且涉及创新各环节创新基础平台,为更好的整合各项科技力量、实现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基础。
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实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协同创新内涵及特点分析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更加具有开放性,知识的创新、创造和应用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开放式协同创新。
协同( synergy)概念是由Ansoff 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两个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共生互长的关系[1]。
系统提出协同理论的是Haken,他指出协同指的是在复杂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的合作行为产生超越各个子要素的单独作用近而形成整个系统联合的作用[2]。
协同创新是随着协同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所引申出来的。
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协同创新进行了界定彭纪生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讨了技术协同创新的概念陈劲和阳银娟将协同创新界定为
以知识增值为核心,所谓的协同创新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一些社会组织采取跨领域合作的模式,通过各自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来进行联合创新的一种新的合作组织模式。
所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协同创新可以通过联合来自各个社会组织的优势力量形成巨大的创新效应,这种社会效应仅凭单个社会组织是无法实现的。
协同创新可以从内部进行创新,也可以从外部进行创新,实现形势与途径多种多样。
其中,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企业内在要素之间的协同,其执行主体为企业家;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和其它主体的耦合,其执行主体为企业。
(二)协同创新特点分析
协同创新在组织构成的角度上来讲,整个创新组织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在整个系统构成要素上,不仅包括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还包括了各种创新性社会元素,比如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而且在整个系统的运行关系上,创新的社会组织要依托政府等一些非营利性的创新驱动平台,促进整个系统协同创新机制的良好运行,发挥应有的创新效应。
所以,从整个协同创新的系统中,可以发现系统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一性,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各种创新性的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运行关系组织构成,具有严格的统一性。
(2)时变性,协同创新是
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向前发展的。
所以,协同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促进创新成果形成、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
协同创新通过政府这个巨大的平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为创新的各个过程提供便利和优越的条件,实现各个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合作与共赢、开放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协同创新系统,发挥协同创新的组织作用,带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效率,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效益的形成。
所以,在开放的时代下,我们要注重调动和发挥各个协同组织的优势,通过系统的凝聚作用,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背景的事物凝聚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应。
二、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分析
(一)企业研发投入与效能
企业需要通过研发投入与效能提升推动管理创新、禀赋升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机构人员数、人均研发经费、有效发明专利等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二)技术引进与交流
近年来,我国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我国企业倾向于购买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不是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关键与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每年花费在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的费用高达数百亿元。
如2011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为449亿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达 202.2亿元,而同期,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220.5亿元,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5]。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获取的国外支持微乎其微,依靠国外技术来实现技术升级可能使我国企业产生技术创新惰性和路径依赖,成为发达国家同类企业产品研发创新的附庸者。
(三)政府研发支持
产业高端化的关键在于高端技术突破,需要政府对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进行资源整合。
我国政府对高校、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逐年增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新技术开发到新产业培育等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和资金支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各部门在科技创新支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散和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等问题。
政府整合机制相对缺失导致协同创新体系难以完善和发挥有效作用。
并且对于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项目申请审批往往繁琐且时间较长。
众所周知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因此有时政府的支持难以用于最精尖的创新项目上。
(四)市场需求状况
就市场市场需求而言,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需求市场很大。
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形成了极好的资源互补。
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研发的主体,为企业提供了基础研发成果,其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的科研经费来自于国家的财政薄款。
这类的财政拨款往往具有特定性,被高校用于某一特定类型的创新研究,且其申请立项、审批审核的程序都相对严格,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这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对于经费的巨大需求相比,无疑是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经费则来自于企业的投入。
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共同研发,直接转让专利技术给企业,接受企业的研发委托董方式来获取相应的经费。
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实质,过去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往往被冷藏在实验室,难以实现产业化。
因此需要企业以及高校的密切合作还实现[6]。
而企业通过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一方面可以引进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直接引进技术创新,弥补自身的各项资源的不足;这种产学的合作,使得创新成果的产出时间大大缩短,且质量大幅度提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也大大加快,增强了企业竞争优势其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升。
小结
为实现各个创新主体的共赢是协同创新的首要目的。
而官、产、学、研之间相互合作的协同创新比各自间独立创新更加利于提高各自的创新效率。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在外部寻求各种对自己有利的资源,以求得到发展。
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也同样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这种相互的需求更加促进了产学研的合作以及加深了合作的稳定性。
通过对驱动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要是分析,可知良好的协同机制运行需要各个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
而创新效率的提高则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机制的创新来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Ans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 (revised edition)[M]。
London: penguin BOOks,1987.35-83
[2] Haken H.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M]。
3nd ed.Berlin:Spring-Verlag,1983.
[3]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0(2):161-164.
[4] 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13(6):125-135.
[5] 刘明宇,张琰.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网络化治理机制与产业升级对策[J].社会科学.2013(4):37-42.
[6] 万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3):70-73.
[7] 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创新科技,2006(1):10-11.
[8] 陈劲,样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3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