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故事

合集下载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蠹的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在家中放置了一块美味的干肉,结果吸引了五种蠹虫前来侵蚀。

其中,有一种蠹虫认为肉的味道不够鲜美,于是它选择了离开。

另一种蠹虫则认为肉太干燥,便也离开了。

第三种蠹虫认为肉太硬,也离开了。

第四种蠹虫认为肉太腥,同样离开了。

只有最后一种蠹虫认为肉刚刚好,于是它留了下来,最终将肉侵蚀一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人总是对眼前的现实不满意,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更多。

故事二,《韩非子·言劝》。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别人借东西,借东西的人劝他说,“你不要借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如果弄坏了,你就会赔不起。

”但是那个人并不听劝,还是借了东西,结果弄坏了,果真赔不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的劝告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有时候,别人的劝告可能会避免我们犯下错误,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故事三,《韩非子·亡羊补牢》。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去追赶,结果羊跑得很远。

后来他才去追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羊追回来。

有人劝他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但是他却不听,认为已经追回来了就行了。

结果,羊因为长时间逃跑,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后悔。

有时候,一点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补救,不能掉以轻心。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狗猛酒酸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

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2.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6则很多的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去体会其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韩非子故事中的寓意更是深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一、欢以失日【原文】纣为长夜之饮①,欢以失日②,问其左右,尽不知也。

乃使人问箕子③。

箕子谓其徒曰④:“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⑤。

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

“ 辞以醉而不知。

⑥(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长夜:整夜。

②失日:忘记时间。

③箕子:名胥余。

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箕子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

因纣王无道,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当纣王闻知箕子情况,遂囚禁在“箕子台”。

④徒:随从人员。

弟子。

⑤为,治也。

—《小尔雅》。

天下主:指国家的君王。

其: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一定”。

⑥辞:推托,借口。

以:通“已”,已经。

故事解读;商纣王欢乐无度,却有嫉妒心,箕子即使知道也不敢说出来。

所以商朝败亡在他手上。

忘记时间尽心欢乐是很多富二代的表现,他们这样做很快就会败家。

二、鲁人救火【原文】鲁人烧积泽①。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

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③。

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

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

”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

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请徒行罚。

④”哀公曰:“善。

“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⑤”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积,聚也。

——《说文》。

按,禾谷之聚曰积。

倚:偏,这里指蔓延的意思。

恐:这里表示估计,相当于“大概”、“也许”。

国:国都。

③将众:率领众人。

趣,疾也。

—《说文》。

急,赶快。

④请:请,告也。

—《尔雅·释诂》。

又《类篇》受言也。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1.韩非子的短篇寓言故事原文《韩非子·五蠹》记载: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白话文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守株待兔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2.韩非子还写了那些文章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了笑话,但它还不独立,主要还是用来说明某一道理的工具。

从春秋时代开始,脱离宗法聚居地的士人(包括一些大夫和失去社稷国土的诸侯)游走各国,或寄食豪族、或游说国君,他们在闲谈、或阐明事理都不免要讲笑话,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记载笑话的书籍,这些笑话一般都收入他们著作之中(所谓“子书”)。

近代相声在嘲笑愚人时都会说“那是我们街坊”“您要问我住哪儿?我跟您说,我还没找着房呐”。

相声艺人不会他嘲笑的就是某地人,免得惹当地人不高兴。

先秦诸子不是这样,他们说笑话时,常常点明“某某国人”。

当时诸国林立,诸子笑话中所嘲笑的人物往往不是本国人,而是他国人。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韩非子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韩非子故事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详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评论。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篇11.宋人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

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2.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3.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_寓言故事大全引导语:《韩非子》中有哪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呢以下是YJBYS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一:讳疾忌医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

桓公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

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

”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

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

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

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

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

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

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

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

”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

桓侯不理睬他。

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

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

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

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

”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

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
骗小孩子的。

”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

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子罕不受玉
宋国有个乡人很爱夤缘攀附。

有一次,这个乡人弄到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心想拍马屁的机会又来了,连忙捧着这块宝玉跑进官府,献给新上任的京城长官子罕。

子罕执意不收。

马屁鬼胁肩谄笑说:“这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爱贿的小人可不配用。

您大人收下吧。


“请你不要再啰嗦了,”子罕正色答道,“你把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看作是宝贝。


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

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

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

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

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