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灭火的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自燃和缓慢氧化:
1.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2. 缓慢氧化:不易被察觉的缓慢的氧化反应。

五、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二、元素符号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初中化学第4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水资源丰富,但可用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

二、爱护水资源1、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但超过自净能力便会造成水污染2、水污染的因素:工业上三废的任意排放;(废渣、废水、废气)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生活中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

3、防止水污染: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课题2 水的净化一、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二、水的净化1、沉淀—加明矾后静置沉淀明矾溶解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

2、过滤—分离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①过滤用到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玻璃棒作用:引流②过滤操作三要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边缘。

(用水润湿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二低”:(1)、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2)、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盛浑浊液体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滤纸三层部分;(3)、漏斗下口紧靠下面烧杯内壁。

3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用活性炭4、消毒—用氯气或一氧化二氯消毒灭菌三、硬水和软水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3、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物质而达到软化目的。

4、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边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的方法。

(可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或分离挥发性与不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氢气1、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一节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

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

4%.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5.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二、过滤(见下图)【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注意事项】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N2 78%、O2 21%、稀有气体0.934%、CO2 0.034%、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02%。

【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红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不能用木炭、镁条、铁丝不用木炭原因:消耗气态氧气的同时产生气态的二氧化碳不用镁条原因: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也把氮气消耗掉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2Cu+O加热2CuO(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4)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还可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5)该实验要注意: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丝必须过量,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③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

④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6)误差原因:①结果偏大:反应后小气球的气体未挤出,②结果偏小:a铜丝用量不足;b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装置漏气d加热时间太短;e推拉次数太少。

(7)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4P+5O点燃2P2O5(2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可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初中化学 第4单元 基础知识(答案)

初中化学 第4单元    基础知识(答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表面约_71%_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储量的_2.53%_,可利用的只占其中的_30.4%_。

2.简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是怎么样的?我国总水量巨大,但人均水量少,且污染日益严重,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

3.爱护水资源的两个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1)工业废水_未达标直接排放水体中。

(2)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3)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5.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注意: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7.过滤实验(1)原理:固液分离。

(2) 适用范围:过滤常用于一种是可溶物质,另一种是不可溶物质的混合物分离。

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不可溶物质_。

(3)主要仪器用品:烧杯、漏斗、玻璃棒_、铁架台及滤纸。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引流,防止液滴飞溅。

(4)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5)如果过滤得到浑浊的液体,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操作?滤液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烧杯不干净等原因。

应该换滤纸,重新过滤。

8.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水的密度最大;在101千帕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9.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世界上最轻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生成物只有水,所以氢气是一种最清洁的能源。

(3)氢气的验纯。

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简称验纯)。

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一、水的组成1. 电解水实验实验装置:水电解器(或简易装置,由水槽、试管、电极等组成)。

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气体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O₂)。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H₂)。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化学方程式:。

2. 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氢气的验纯原因: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轻微的“噗”声,表明氢气较纯。

二、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静置沉淀: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自然沉降到水底。

吸附沉淀:加入絮凝剂(如明矾),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使杂质沉降。

过滤过滤装置:由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等组成。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吸附常用吸附剂:活性炭。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蒸馏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

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可认为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2. 硬水和软水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

取等量的水样,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一节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5.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注意事项】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3.“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4.“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5.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

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6.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硬水的软化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4.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5.硬水的危害:①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6.②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7.③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8.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9.注意:10.①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11.② 加热前按照图3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12.③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13.④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三节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氢气的性质1.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氢气化学性质:a)可燃性:2H2+O22H2Ob)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

c)还原性:H2+CuO Cu+H2Od)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

3.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Zn+H2SO4=ZnSO4+H2↑⏹反应物的选择:选用锌粒和稀硫酸。

◆不使用稀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不用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用铁是因为反应速度太慢。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可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不能验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如果集气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氢气收集满。

⏹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

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如果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检验:点燃。

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4.氢气能源的优点:5.① 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② 热值高,放热多;③ 生成物是水,毫无污染;④ 可以再生。

6.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7.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8.任何可燃气体或可燃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三、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①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H2↑+O2↑;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③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①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四、 物质的分类第四节 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如H 2O )的意义:3.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4.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5.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6.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7.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8. 化学式的写法:9.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10.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11. 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12. 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13.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4.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15.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NO 3)。

16.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排序、标价、交叉、检查”。

如P 2O 5 → P 2O 517. 数字的意义:18.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H 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19. 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

如2H 2O 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20.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

如CO 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他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 、Al )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特例:NH 3氨气、CH 4甲烷)。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所有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物质混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5 -2 -3 +521.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如Fe 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22.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

如Fe 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23.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 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4) 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5)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量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6) 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100⨯⨯⨯量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7) 【例】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 )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 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8) 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

9)t90%10016042t 100%1007256%100316256256t 100%100165656=⨯⨯=⨯⨯⨯⨯+⨯⨯⨯=⨯+⨯x x x 10)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

11) 【注意】列方程时所设未知数不能带有单位。

12) 某元素的质量=某混合物的质量×纯度×某元素质量分数 13) 某元素的质量=%100⨯⨯⨯⨯量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纯度某混合物的质量14) 【例】现在有一种化肥,主要成分是硝酸铵,测得其含氮量为34.3%(杂质不含氮),求这种化肥的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