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效应
垃圾桶决策理论

垃圾桶決定理論壹、前言:傳統對於決策的觀點,總認為決定之所以會被下,它往往是深思熟慮的產物,必然符合目標-手段的要求,甚至應該會有完美的結果。
可是自從行政學者賽蒙提出「有限的理性」觀點,認為:決策者受限於外在資訊之不足、個人內在理性之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出完美的決定,之後,愈來愈多人質疑:古典決策理論-產出完美結果的可能性。
晚近的學者,如March、Cohen等人,更從組織的鬆散結構性來看做決定,因此提出「垃圾筒決定模式」(Garbage-can model),這個名詞充滿巔覆和慫動,引起我的好奇,所以便以此題目,做為我研究的對象。
貳、文獻探討與回顧:一外文部份:(一)Cohen 、March & Olsen(1972)在「行政科學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第一次提出,文中探討處於「組織化的無秩序」的大專院校如何進行決策。
(二)March & Olsen (1976)合編了「曖昧和選擇在組織中」(Ambiguity and Choice in Organization)一書,其中詳細探討了非傳統層級結構組織的決策過程,以及補充原先提出的概念。
(三)Padgett(1980)發表了「經營的垃圾筒體系」(Managing Garbage Can Hierarchies)一文,認為垃圾筒模式不只能有效適用於學校中,也適用在層級結構中,強調分化、集權的組織裡。
(四)March & Baylon (1986)合編了「模糊和控制」(Ambiguity and Command-organizationalperspectives on military decision making)一書中,檢視垃圾筒模式的限制,同時也做了些修正。
(五)Masuch & Lapotin(1989)發表「超越垃圾筒:組織選擇的人工智慧模式」一文,建構出以垃圾筒模式為基礎的組織決策的人工智慧模式(AIModel),嘗試結合模糊選擇與層級結構下的決策方式,以彌補垃圾筒模式的不足。
垃圾桶的杠杆原理

垃圾桶的杠杆原理垃圾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它的杠杆原理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地丢弃垃圾。
虽然它看上去简单,但背后蕴含着精巧的设计和物理原理。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详细描述垃圾桶的杠杆原理,让读者对垃圾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杠杆的基本概念。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力臂是指从支点到施加力的距离,而支点则是杠杆的旋转中心。
当施加力在支点的一侧时,能够产生一个力矩,使得杠杆绕支点旋转。
根据力矩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杠杆的杠杆效应来实现力的放大或方向的改变。
垃圾桶的设计利用了杠杆原理来提供便利。
通常,垃圾桶的底部设有一个脚踏开关,当我们用脚踩下脚踏开关时,垃圾桶的盖子会自动打开。
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垃圾桶的脚踏开关实际上是一个杠杆。
当我们用脚踩下脚踏开关时,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通过杠杆传递到垃圾桶的盖子上,使得盖子绕着支点旋转。
盖子的重量和形状使得它在旋转过程中能够提供一个向上的力,从而保持盖子的开启状态。
垃圾桶的盖子通常会通过一个弹簧来保持关闭状态。
这个弹簧也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弹簧的一个端点连接在垃圾桶的盖子上,另一个端点连接在垃圾桶的身体上。
当盖子关闭时,弹簧被压缩。
而当我们用脚踩下脚踏开关时,盖子打开,弹簧释放出压缩的能量,通过杠杆作用使盖子绕支点旋转。
这样,盖子就可以保持在打开的状态,方便我们投放垃圾。
垃圾桶的杠杆原理不仅使得投放垃圾变得更加方便,还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止垃圾散落。
垃圾桶的盖子保持打开状态时,我们可以将垃圾轻松地放入桶内。
盖子的设计使得它能够在旋转过程中提供一个向上的力,这样就可以防止垃圾散落出来。
同时,盖子的重量和形状也起到了一个遮挡的作用,使得垃圾桶内的垃圾不会被外界看到,保持了环境的整洁。
除了脚踏开关,一些垃圾桶还设计了其他形式的杠杆原理。
例如,一些垃圾桶的盖子上设计了一个手柄,当我们拉动手柄时,盖子就会打开。
这里的手柄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拉动手柄施加力,实现了盖子的打开。
27个有趣的社会学定律2014-10-21

27个有趣的社会学定律2014-10-2127个有趣的社会学定律第一社会学定律:蝴蝶效应小翅膀引起大飓风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造成遥远国家的一场飓风。
第二社会学定律: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译为“毕马龙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是对此效应的形象描述。
它意味着,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可能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第三社会学定律:鲶鱼效应引进外部机制,刺激内部力量鲶鱼效应,源自挪威的一个故事。
鲶鱼本是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
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
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特点来保证沙丁鱼活着,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鲶鱼效应也就是说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第四社会学定律:水桶效应水桶效应,也可称为短板效应,是指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水桶要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第五社会效应:破窗理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破窗理论讲的是,假如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及时找人修理,隔不了很长时间,剩下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别人打破。
一面墙壁,如果被人乱涂乱画,没有被及时清洗,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方,人们通常不会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垃圾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丢,丝毫不会感觉到羞愧—这就是破窗理论。
常用100个管理学定律

一、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1.奥格尔维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2.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3.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4.蘑菇管理定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5.贝尔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6.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
8.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9.雷尼尔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
12.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13.大荣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
14.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
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1.南风法则:真诚温暖员工。
2.同仁法则:把员工当合伙人。
3.互惠关系定律: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4.蓝斯登定律: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
5.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6.坎特法则:管理从尊重开始。
7.波特定律: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
8.刺猬法则:与员工保持“适度距离”。
9.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10.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三、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1.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
2.马蝇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
3.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4.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
5.“保龄球”效应:赞赏与批评的差异。
6.末位淘汰法则: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
7.默菲定律: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8.“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办事拖沓作风。
9.比马龙效应:如何在“加压”中实现激励。
10.横山法则: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
11.肥皂水的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12.威尔逊法则:身教重于言教。
13.麦克莱兰定律: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
14.蓝柏格定理: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
15.赫勒法则:有效监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6.激励倍增法则:利用赞美激励员工。
垃圾桶模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垃圾桶模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发展与人口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来说,垃圾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垃圾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到环境与卫生,还关乎公共政策制定。
本文将探讨垃圾桶模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以及在垃圾管理中的可能影响。
首先,垃圾桶模型是由高尔德纳和科恩于1972年提出的。
垃圾桶模型认为,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快速决策的过程,政策问题、政策选择和政策创造者可以相互混合。
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元素混合在一起。
这种模型在垃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
其次,垃圾桶模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复杂性。
垃圾管理问题既涉及到环境保护,也涉及到人类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垃圾桶模型,政策制定者可以同时考虑到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出更全面的政策。
例如,在垃圾管理中,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规定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具体措施,从而解决垃圾问题。
此外,垃圾桶模型还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垃圾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
对于垃圾问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技术更新等。
垃圾桶模型认为,垃圾管理问题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政策选择的混乱和偶然性。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准确定位问题,设计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注意到问题的不确定性。
而垃圾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多方面的合作。
垃圾桶模型认为,公共政策可以由各种参与者共同决策,形成政策制定的复杂性。
因此,在垃圾管理中,政府需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开展合作,形成政策制定的共识。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清洁环境的意识、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垃圾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另外,垃圾桶模型还提出了“机会窗口”的概念,即政策制定者通过抓住政策机遇,在特定的时机制定出政策。
常见100个管理学定律

常见100个管理学定律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1.奥格xx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2.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3.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4.蘑菇管理定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5.xx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6.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8.xx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9.xx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12.xx法则:网罗一流人才13.xx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14.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15.xx法则:真诚温暖员工16.xx法则:把员工当合伙人17.互惠关系定律:爱你的员工,他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18.xx斯登定律: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19.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20.坎特法则:管理从尊重开始不要总盯着下属的错误22.刺猬法则:与员工保持“适度距离”23.热炉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24.金鱼缸效应:增加管理的透明度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25.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26.xx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27.xx效应:xx期望的激励28.彼得原理:xx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29.“保龄球”效应:赞赏与批评的差异30.末位淘汰法则: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32.“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办事拖沓作风33.比xx效应:如何在“加压”中实现激励34.xx法则: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35.肥皂水的效应:将批评夹在xxxx36.威尔逊法则:身教重于言教37.xx定律: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38.xx定理: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39.xx法则:有效监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40.激励倍增法则:利用xx激励员工41.倒金字塔管理法则:赋予员工权利42.xx定理:不做一个被累坏的主管沟通是管理的浓缩43.xx: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44.xx亨利法则:运用坦率真诚的沟通方式45.沟通的位差效应:平等交流是企业有效沟通的保证46.威尔xx定理: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47.踢猫效应:不对下属发泄自己的不满48.xx法则:认识自己和尊重他人49.特里法则: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崇尚团队合作精神比尔?盖茨说:“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脚踏垃圾桶的缓降器的原理

脚踏垃圾桶的缓降器的原理
1. 缓降器的作用
脚踏垃圾桶的缓降器是一种减缓垃圾桶盖关闭速度的装置,主要作用是防止盖子狠狠撞击桶身发出巨响。
2. 运用阻尼减速原理
缓降器使用了阻尼或减震的技术原理,通过增加阻力或减小系统的质量,来减缓垃圾桶盖关闭的速度。
3. 气动减震最常用
当前最常见的是利用气体的压缩来吸收垃圾桶盖的动能,将快速关闭变为缓慢关闭的气动减震方式。
4. 利用活塞-气室结构
气动缓降器通过活塞和气室的结构设计,当盖板关闭时,推动活塞进入气室, squeeze压缩气体,消耗关闭的动能。
5. 气体压缩形成缓冲作用
气体被压缩后,会重新向外推动活塞,形成一个压力缓冲效应,使得整个关闭过程时间延长,速度减缓。
6. 调整气室大小控速度
通过调整气室的大小,可以控制压缩气体的效果,进而精确控制垃圾桶盖关闭的速度,达到减震抑音的目的。
7. 简单有效的减震结构
气动缓降器结构简单可靠,通过基本的气动学原理就可以实现减速效果,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缓降器结构形式。
垃圾桶效应

垃圾桶理论垃圾桶理论(The Garbage Can Theory)什么是垃圾桶理论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
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
实施后,收效甚微。
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
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垃圾桶理论的启示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
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
须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垃圾桶理论案例分析[编辑]案例一: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1]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化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同样,在安全管理中,如果只是硬性地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否则受怎样的处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这是因为,一方面容易诱发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抑制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比如,让我们头痛的习惯性违章问题,喊了几十年“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口号,监管的手段不断在增多、处罚的力度不断在加大,然而习惯性违章现象仍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垃圾桶理论
垃圾桶理论(The Garbage Can Theory)
什么是垃圾桶理论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
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
实施后,收效甚微。
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
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垃圾桶理论的启示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
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
须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垃圾桶理论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1]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化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同样,在安全管理中,如果只是硬性地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否则受怎样的处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这是因为,一方面容易诱发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抑制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比如,让我们头痛的习惯性违章问题,喊了几十年“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口号,监管的手段不断在增多、处罚的力度不断在加大,然而习惯性违章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是为什么?除了完善的制度和严厉的处罚力度,难道我们还缺少什么?是的,我们还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管理中强调硬性的太多,而人性化的太少。
我们常说,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处罚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
既然是一种手段,我们就可以让其人性化一点,更易让受处罚者接受,比如,有企业就将“违章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在处罚的同时还告知违章的危害及发生事故的后果,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
没有人愿意受到伤害,除了自杀者和精神病人。
对于习惯性违章,我们应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者就要从物和人这两方面入手来考虑对策措施。
一方面,分析出现违章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员工不愿戴安全帽,我们要分析安全帽舒适性、透气性是否存在问题。
通过不断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另一方面,意识决定行动,人的不安全行为源自人的不安全意识形态。
必须消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引导员工自觉遵章守纪,而不单靠在违章要被处罚的大棒威慑之下维持的安全秩序。
这就要求我们以安全生产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通过文化的微妙渗透与暗示,使员工对安全价值观念、目标、行为准则认同,并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有形的、无形的、强制的、非强制的规范作用。
把注意力集中到员工行为上,通过对人这能动主体的研究,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高目的。
[编辑]
案例二:垃圾桶理论:有效纠正错误行为[2]
“垃圾桶理论”来自于城市管理中的一个有趣的实践:荷兰有一个城市的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十分严重。
该市卫生部门试行许多解决办法,希望能使城市清洁。
第一个方法是:把乱扔垃圾的罚金提高一倍,实施后收效甚微。
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员的人数,然而实施成效亦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每两个星期换一次。
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这个实践证明,用一种柔性引导的方式,让人们在遵守规范、维护秩序的行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愉悦,效果远比惩罚手段好得多,也不致引起大家对“管理”的抵触。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疏堵结合”,当员工发生了影响绩效的行为时,多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垃圾桶”,吸引他们主动丢弃诸如此类的行为“垃圾”。
比如,为了防范员工上班打电话影响其他同事办公或者影响卖场柜台形象,在严肃工作纪律的同时,可以在办公区之外或店铺内部设立一个“绿色通话区”,既能方便员工在有紧急私事时能及时处理,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改掉影响工作的习惯;再比如,面对客户投诉率高的现象,在加压刺激的同时,可以面向员工按时评选“服务之星”、“客户满意之星”等奖项,并给予适当奖励,服务质量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这种管理思路同样可以用来解决时下困扰许多管理者的员工上网问题。
据报道,许多企业甚至自发组成了“反庐舍(loser)联盟”,对迷失于网络社交游戏的员工进行监督、教育甚至严惩。
种种严肃的管理手段当然无可厚非,但对员工的这种状况不能简单以“偷懒”“不思进取”下定义。
客观公正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根据员工的岗位情况评估心理压力程度,适当调节他们工作和游戏的比例,给予员工“理直气壮地”偷懒和放松的机会。
比如合理设定员工每天上外部网的时长。
在此基础上调整工作内容,适当施压、教育、监督,让员工在放松之后尽快产生紧迫感,主动将造成低效的行为限制在某个时段或空间里。
[编辑]
案例三:管理中的垃圾桶理论[3]
案例:
F药店的苏店长具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为了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他先后完善了药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常常抽时间到卖场去“盯岗”,监督员工的履职情况。
最初,因为制度缺席,部分员工工作作风散漫,比如上班期间经常说笑,随意接打手机等。
苏店长遂提出了“颁制度,严管理,高要求,狠处罚”的管理方针。
该办法推行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员工的行为,但苏店长很快发现还是有店员阳奉阴违。
有一次他在卖场“监工”,发现有位店员在货架前接听手机,他严厉地批评了该店员,并处以经济处罚;还有一次,他发现一位店员并没有按照药店《服务规范》要求的那样,先对顾客微笑,然后说“您好”,马上就批评了该店员。
但是,严格的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大家反而觉得苏店长更像一个“监工”,暗地里给他起了一个“苏老虎”的绰号。
这令苏店长哭笑不得,他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严格的管理却换不来团队的执行力?
解疑
很多管理者认为:管理就是“严格要求”,提高执行力就是“敢于处罚”。
于是,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制度的制定和处罚的落实上,这些固然可以起到较为直接的管理效果,但却很容易造成下属的“敢怒不敢言”——表面服从,但从内心抵触。
案例中苏店长遭遇的困境便是如此。
对于门店管理,完善的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固然必不可少,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样非常必要。
如果管理者能转换一下管理思维,调整管理方法,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这则“垃圾桶理论”也许会给管理者一些启示。
“垃圾桶理论”告诉我们:要纠正下属的某种行为,单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者必须学会运用发散式思维,引导下属主动避开触犯制度的“雷区”。
锦囊
苏店长在管理中过于墨守成规,希望通过单一的“严厉”和“处罚”来换取团队的执行力,这显然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背道而驰。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苏店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新思路。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任何惩罚手段有效得多,既省钱,又让受众乐于接受。
在门店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学会“疏堵结合”,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什么下属会违反规定在卖场接打手机?为什么下属没有按照要求提供服务,微笑工作?难道仅仅是因为“忘了”吗?作为店长,应该先弄清楚事实,再酌情处理。
其次,要有新策略。
在对下属下达一项处罚指令之前,一定要先与其进行必要的沟通,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要让下属意识到,你并不是为了处罚而设立制度,而是为了能够让所有店员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导向。
在“处罚”失效的时候,管理者不要试图用强硬的行政手腕扭转下属的心理定向,而应通过耐心的沟通,善意的提醒,高屋建瓴式的引导来为那些行为“失控”的店员指明前进的方向。
最后,要有新方法。
这里的新方法就是上面讲的“疏堵结合”。
员工如水,如果只“堵”不“疏”、要求严苛,可能会造成“漫堤”的结果;如果只“疏”不“堵”,他们又会“随波逐流”。
荷兰的城市为了让市民养成“垃圾进仓”的习惯,最终选择了让垃圾桶给自觉的群众“讲笑话”。
在药店,员工上班接打手机可能是因为事态紧急,来不及到外面去,苏店长不妨在药店设立一个“绿色通话区”,让店员有接听电话的地方。
同样,店员的服务质量不高,苏店长可以在药店开展每月评选“服务之星”、“微笑之星”的活动,并给予入选者相应的奖励,相信服务质量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