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特性学案2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声音的特性》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p〔一〕教材特点“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根底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生疏,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理论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
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时机。
〔2〕注重联络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表达,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
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四〕教学难点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根底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根底概念的缺乏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2.2 声音的特性

第2节声音的特性【自主预习探新知】【新知初探】一、音调1.音调:声音的______。
2.频率(1)定义:物体______内振动的次数。
(2)单位:______,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3)物理意义:频率可以反映声源振动的______,频率越低,音调______。
(4)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
(5)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
(6)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
3.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________,频率低则音调________。
二、响度1.定义:物理学中,声音的________叫做响度。
2.振幅: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___。
3.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物体的振幅______,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2)距离:人距声源______,声音越______,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三、音色1.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本身有关。
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四、声音的波形图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中,就能在荧光屏上显示出与声波相对应的图形。
图形曲线中单位时间内的__________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声源振动频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______的大小。
【预习自测】1.小军朗读课文时声音太小,离他较远的同学听不清楚,老师请他声音再大一点,这里的“声音大一点”指的是声音()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2.“小明,上学去喽!”正在吃饭的小明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刚在喊他,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征判断出来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合作探究破疑难】【要点突破】1.蜜蜂带着花蜜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振动频率是300 Hz,而不带花蜜飞的时候,翅膀平均振动频率是440 Hz,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蜂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声音的特性学案

2.2声音的特性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特性。
2.理解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
3.通过亲身体会得出人耳听到的声音的范围,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二、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2-35页,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5分钟),再小组交流,明确疑难问题音调:1.声音的叫做音调。
2.振动的快慢常用振动的次数——来表示,其单位是。
3.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越高,音调越,越低,音调越。
4.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____Hz到____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20000Hz声叫______________;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_________;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一般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要大,如:猫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_____到___________Hz;狗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__Hz,海豚能听到声的上限是___________________Hz。
5.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的高低。
6.一般情况下,大的物体、长的物体,振动比较慢,频率比较,音调比较。
响度:1.声音的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越大,响度越。
3.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有关。
音色1.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称为。
2.音色是由发声体、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
3.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________的,即___________相同。
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不同。
(二)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材2.2-1)【猜想与假设】请大胆猜想:【进行实验】先分组实验,思考后回答问题a.将一把直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b.拨动直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直尺振动的快慢。
(伸出1/2长度)c.改变直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伸出1/3长度(注意使直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2.2 声音的特性(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2声音的特性1.物理观念:(1)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掌握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特性的方法。
2.科学思维:学会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3.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重点:1.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响度的因素;3.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响度的因素。
趣味导入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提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决定了声音的特性?”任务一响度活动1:用扩音器的不同音量播放同一首歌。
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两次声音的强弱不同,一次强,一次弱。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提出问题: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证明?活动2:尺子伸出相同长度分别轻拨、重拨,听听声音的响度有什么不同?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动的幅度。
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用力敲铜锣,锣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
活动3:后排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小,为什么?想喊住远方的人,我们经常会把手放在嘴边,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听到的声音强弱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
任务二音调活动4: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烧杯,发出的声音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相同,声音的高低不同。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有关音调的例子:女高音、男低音。
提问: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1.仔细辨别老师用卡片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之处。
2.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慢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低。
3.多媒体播放纸片刮过疏密不同的齿轮实验。
结论: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介绍频率:(1)定义: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频率。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研学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研学案班别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的范围。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4)知道回声的产生条件及其应用。
2、重点:1、能对生活中乐音的三大特征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二、自主学习:【知识回顾】3、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产生的。
4、声音传播需要。
、、都可传播声音。
5、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m/s。
三、预习活动阅读课本p32.——-p.35.中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6、音调:物理学中来表示物体的振动的快慢,它的单位是,它决定声音的,越高,音调越高。
7、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频率是Hz到Hz。
通常把高于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低于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8、声音的叫响度。
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有关。
9、我们通常分辨讲话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也可分辩出它们的不同,原因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它与发声体的和有关。
10、、、是反应声音特征的三个物理量,常将™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四、合作与探究11、活动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观察到的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钢尺振动得越,听到的声音。
(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比较声音的音调。
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3)改变同一根琴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结论:振动越,频率越,音调越。
振动物体的长度越,音调越高,振动物体的粗细越,音调越高,振动物体拉得越,音调越高。
《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学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前提测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