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2-优质课-原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原电池

Z实n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C录u 如负下极,其:中(正氧确的化是反( 应B)) ①③电Zen- 子为是正由极Z,nC经u外为电负路极流;锌向片Cu:②;ZHn+-向④2负Ceu-极=极移Z上n动2+;
有的HHe-22产为生0.5;m⑤o若l;有1mo正l电极子:流(过还导原线反,则应产)生
⑥A.正①极②的③电极B反H.+③应④式⑤为Zn铜C−. 2片④e:⑤−═2⑥ZHn+2++D2. .e-②=③H2④↑
Zn2+
总反应:
H+
Zn+2H+=Zn2++H2↑
8
四、原电池的应用
1、设计原电池 2、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3、加快反应速率 4、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课堂练习: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 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 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 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 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为:
还原反应
Cu 溶液中阳离子
3.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Zn-2e=Zn2+
+
2H++2e-=H2↑
4。电极变细
Zn2+
H+ H+ SO42-
产生气泡 或电极 变粗
5.三个流向:负极
阴离子 阳离子 正极
电子流向: 负极
正极 电流流向:正极 负极
- 课堂练习:
+ Cu-Zn原电池:
2. 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
高一化学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 化学能与电能---原 电 池 人教版

《原电池》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量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很兴奋。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总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从学生常见的干电池引入原电池的内容,通过对探究干电池给电路中用电器供电的原理,激起学生的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首先通过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了解生活中对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应用

第三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3.掌握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课前预习案【新课预习】学生阅读教材P70~P73,并思考下列问题: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理;2.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意义,半电池的概念、电极反应式的书写;3.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何设计为原电池;4.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课堂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探究】1.分析下列装置,回答下列问题⑴上述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⑵分析上述装置中形成的原电池装置的构成条件、装置缺点。
2.如图装置,可使原电池不断地产生电流,试分析其原理和盐桥的作用。
⑴构成原理:①盐桥中通常装有,溶液中,逐渐溶解,形成盐桥存在时,ZnSO4进入溶液;从经过流向铜溶液中的从铜片上得到成为铜沉片;CuSO4积在铜片上;随反应的进行,左边烧杯溶液中增大,右边烧杯溶液中减小。
同时,盐桥中的Cl-会移向溶液,会移向CuSO溶液,使溶液4均保持,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原电池不断地产生电流。
②取出盐桥后,不能形成闭合回路,造成电流中断,构不成原电池。
⑵结合上述分析,对比无盐桥的原电池装置,试分析盐桥的作用。
①通过盐桥将两个隔离的电解质溶液连接起来形成,中的离子向定向移动,可使电流持续传导。
②盐桥将两个半电池完全,使副反应减至最低程度,可以获得单纯的电极反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在使用盐桥时。
【总结:】(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理;2.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意义,半电池的概念。
二、【合作探究2:原电池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1.回顾以前的知识,怎样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根据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如下图所示装置,通过分析判断下列各组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方程式:2O,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池的总反应为Zn+Ag2O+H2O===2Ag+Zn(OH)2。
高一化学必修2原电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2原电池专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专题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例题分析】例1、在如图所示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A.①④ B.③④⑤C.④⑧D.②④⑥⑦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教学案例---原电池

鲁科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组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内容(第一课时)。
本节知识内容在高一化学必修2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原电池,这节课要求学生利用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的能量变化,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对比了双液原电池与单液原电池的优缺点,归纳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金属电极,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实质、电解质的电离、电极反应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的电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3. 教法与学法:教法: 实验探究法(4人为小组实验和讨论)、讲授法、探究法、阅读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原电池课件)、烧杯、导线、电流表、发光LED 灯、石墨棒;稀硫酸、NaOH 溶液、酒精、蔗糖溶液、橙子、Cu 片、Zn 片、Fe 片、Mg 片、Zn 片、Al 片 等。
《课程标准》活动探究建议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3.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1.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2.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
3.查阅资料并交流: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
4.教学思路与设计本节课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主线,通过四组活动探究实验研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双液原电池的设计和特点、正负电极判断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说课--原电池(共19张PPT)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电池的概念;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 科学探究的意义,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 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4时48分54秒下午4时48分16:48:5421.7.2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问题二:氢离子变成氢分子有时从哪里来 的呢?
• 问题三:根据电学知识中电子的流向,你 能判断装置的正负极吗?
4、设问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形成条件
Zn Cu
Fe Cu
Zn Zn
Fe
Cu
√A
√B
C
“原电池”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

“原电池”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何轶【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7(000)018【总页数】2页(P46-47)【作者】何轶【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正文语种】中文1.1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2》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掌握原电池反应的原理,理解原电池反应的实质及构成条件,为《选修4》中电化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1.2 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能熟练分析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为本节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打下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意识及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转移电子,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情况,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尚不清楚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时,通过何种方式传递电子.2.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原电池的概念; 2) 掌握原电池反应的实质; 3) 熟练分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的总反应; 4)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2 过程与方法1)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 2)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实验,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1) 重点:原电池装置特点及工作原理. 2) 难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环节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教师展示实验】将直流电源与汽车模型连接.发现小汽车能够转动起来,说明这是一款电动小车.【教师提问】这辆小汽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动力装置、多功能电化学装置以及氢气、氧气收集装置.请阅读学案中的使用说明,使小汽车在不直接使用电池的情况下转动起来.【分组实验】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学案上,并请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汽车的动力系统只与氢气和氧气的气体收集装置相连,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什么物质为小汽车提供电能呢?环节2 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探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有哪些现象呢?(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从能量的角度思考,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教师分析】在刚才的实验中,氢气和氧气反应为小车提供了电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电流计我们也证实了:当氢气、氧气反应后确实有电流产生.【提出问题】图1-甲是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图1-乙是课本中氢氧燃料电池的装置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样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除了能量转化形式不一样,让学生再找一找这2个反应的不同之处.【学生回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氢气把电子转移给氧气,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氢氧燃料电池的反应,氢气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2个区域完成,在这2个区域依靠“桥梁”连接,电子通过“桥梁”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的能量转化,分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引入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称为原电池.【教师提问】通过“桥梁”连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形成原电池,请思考: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环节3 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师提问】在容器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当锌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锌片上会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分析】锌的表面有大量气泡,氢离子直接在锌片的表面获得电子,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教师提问】与氢气和氧气反应一样,这也是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变呢?请结合氢氧燃料电池的装置图,利用已给实验材料(2个锌片、1个铜片、1个石墨棒、稀硫酸、2个反应容器、导线、电流表),把这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证明有电流产生.(设计意图:结合不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的能量转化,再次强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分组实验】学生利用实验材料,将Zn+2H+=Zn2++H2↑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学生投影学案并介绍装置】当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后,发现不仅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也有气泡.锌失去电子产生锌离子.电子通过导线传导给铜电极,电解质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电极附近得到电子.【教师总结】刚才给大家展示的铜锌原电池中:有2个电极,分别是锌电极和铜电极.将2个电极同时浸润在硫酸的电解质溶液中,并用导线连接2个电极构成电子的通路.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锌失去电子,是电子流出的一极,因此,锌片是原电池的负极;电子通过导线流入铜电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是原电池的正极.【教师提问】其他组同学有没有使用不同的材料也产生了电流?【学生投影实验报告】投影锌碳原电池的装置图.【学生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并分析得失电子情况.【教师分析】在刚才同学们设计的原电池装置中,一组同学用锌片和铜片作为2个电极,另一组同学用锌片和碳棒作为2个电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使用电极不同,但它们得失电子一样.因为铜片和碳棒的作用都是导体,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因此,金属和非金属导体都可以构成原电池的电极.老师还发现有一组同学将2个锌电极同时浸润在硫酸的电解质溶液中,并用导线连接,电流表指针并没有偏转,说明没有电流产生.【学生分组讨论】请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学案中.(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实验,分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环节4 总结和展望.介绍新型化学电源,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设计意图: 感受到化学科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1) 以电动汽车模型为本节课的导入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学生动手组装了氢氧燃料电池电动小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氢气和氧气反应后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电池.2) 注重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作用.教学中电动小车的使用,让学生感悟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到化学科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对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从情境出发,构建电化学模型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中设计“氢气和氧气的反应”“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使学生体验到对同一反应,当反应条件不同时,能量转化形式也会随之不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氢气把电子直接转移给氧气,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在氢氧燃料汽车中,氢气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2个区域完成,在这2个区域依靠“桥梁”连接,电子通过“桥梁”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这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称为原电池.在对比了氢气和氧气反应后,以学生熟悉的锌片和稀硫酸反应,从化学能到热能的能量转化分析,让学生设计实验,将该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并在实验分析和讨论中,明确原电池反应的实质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实验探究的作用,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生活的过程.。
原电池教案必修二

原电池教案必修二篇一:人教版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案含习题和答案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资料卡片】热电厂生产的过程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
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
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尘排放量基本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彻底解决。
【问题探究1】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结束能量是怎样转化的?火力发电利与弊?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化石燃料燃烧蒸汽发电机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问题探究2】能否设计一个装置,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可以设计一个装置使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发生。
化学电池:化学电池化学电源:化学能电能(氧化还原反应)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实验探究】探究Cu-Zn原电池原理实验:【实验结论】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Cu极上会产生气泡,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归纳小结】⑴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本质是:自身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⑵Cu-Zn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为例):负极(锌片):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的一极-+正极(铜片):2H++2e==H2↑(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 2+ 总的离子反应:2↑⑶原电池原理: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一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极
原电池工作原理小结
电子沿导线传递,产生电流 正极
活泼金属
失去电子 Zn-
氧化反应
不活泼金属或石墨
Cu 溶液中阳离子
得到电子
Zn-2e-=Zn2+
还原反应
Zn2+
H+ H+ SO42-
2H++2e-=H2↑
阳离子
正极
负极
阴离子
研究性学习
在一 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别插一小铜片和铝片,把
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试试 能否听到“嘎嘎”声。若能够从耳机中听到“嘎嘎” 声,说明了什么? 用其他金属、水果、液体再试一
电池
风力 水力 火力 太阳能
发电机
电能
思考:什么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普通干电池
充电干电池 钮扣电池
笔记本电脑 专用电池
摄像机 专用电池
手机电池
那么,电池是通过什么产生电的呢?
土豆 西红柿
萝卜
探究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不可以)
(可以)
(可以)
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实验探究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
×
√
√
×
练习反馈
2、以下电极、电池反应相同的装置是?
AC
A
B
C
负极反应: Zn-2e-= Zn2+
正极反应: 2H++2e- = H2↑ 电池总反应: Zn+2H+= Zn2++ H2↑
探究:简单原电池的设计
将反应CuCl2+Fe=FeCl2+Cu设计成原电池。 画出装置图,判断正负极并标出电子移动方向
高一化学-必修2-优质课-原电池
必修2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有了电,电灯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 电能
有了电,风扇可以给我们带来风,
使我们感觉凉爽。
电能
光能 机械能
(动能)
思考:电能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各种电池
发电机
寻找电能来源:
干电池 蓄电池 太阳能电池 纽扣电池
试。
铜片
铝片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
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结语
谢谢大家!
负极
Fe
e-
正极
石墨或铜
CuCl2溶液
总结:设计简单原电池应如何选择“两极一液”?
镀
锌原电池的应 铁管用:金属的 腐蚀与防护
在轮船外表水线以 下位置附加锌块
在铁管外镀锌
21
你知道了吗
热能
化学能 光能 电能
失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氧化反应 负极 原电池 正
(可以)
(不可以)
形成条件二: 电极需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不可以)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设计如下图所示 的原电池装置,能解释它的工作原理吗?
盐桥是离子通路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 的KCl饱和溶液
此装置优点:能稳定长 时间放电
练习反馈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能构成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