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小 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二年级社会行为教育教案(全册)

二年级社会行为教育教案(全册)

二年级社会行为教育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

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集体的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基本礼仪第1课:问候与介绍- 学习问候语和介绍自己的方式。

- 实践如何在不同场合进行问候和介绍。

第2课:礼貌用语- 学习礼貌用语的使用,如“请”、“谢谢”、“对不起”。

-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礼貌用语。

第3课:餐桌礼仪- 学习餐桌上的基本礼仪,如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夹菜等。

- 角色扮演,模拟餐桌礼仪的场景。

第二单元:团队合作第4课:认识团队- 讨论团队的重要性,学习团队合作的意义。

- 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

第5课:团队沟通- 学习有效的团队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协调。

-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运用沟通技巧。

第6课:团队协作- 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如分工、合作、解决问题。

- 小组项目,让学生实践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尊重他人第7课:尊重他人- 讨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学习尊重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模拟尊重他人的场景。

第8课:包容与理解- 学习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同,培养宽容的心态。

-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他人不同看法的理解和包容。

第9课:关爱他人-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式,如帮助、关心、鼓励。

- 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实践关爱他人的行动。

三、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教师评价1. 教师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2.理解社会行为的作用;3.掌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4.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社会行为的概念–概念定义: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为适应生活环境和生存需要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种类:包括亲子行为、交配行为、群居行为、竞争行为、协作行为等。

2. 社会行为的作用•资源利用•安全保障•繁殖后代•培养后代•增强合作能力3. 鸟类的社会行为•对合情况的鸟类:黑天鹅、啄木鸟•群居生活的鸟类:喜鹊、孔雀、企鹅•合作繁殖的鸟类:黑鹳、农家鸡•善于社交的鸟类:冠羽鸟、橙尾虹雉4. 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树栖动物的社会行为:长臂猿、金丝猴•群居动物的社会行为:非洲狼、大象、草原狗、狐猴、海狮•群居捕食动物的社会行为:狮子、豹子、野狼•繁殖的合作行为:抱卵动物、哺乳动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社会行为。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种类较多,部分种类的知识深入较为困难。

四、教学方法•PPT讲授法;•告诉故事法;•实物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导入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通过PPT、图片和实物讲解鸟类、哺乳动物的不同社会行为的种类,探讨社会行为的作用。

3. 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实物,分配小组进行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观察,让学生相互交流归纳社会行为的作用与种类。

4. 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拟定情境,分别演绎不同社会行为的过程,培养合作和观察能力。

5.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并对鸟类、哺乳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六、教学听力资料•本讲授并不需要听力资料,仅需要文字的学习材料即可。

七、教学评价•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参与的感受和经验;•比较不同的社会行为,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它们的作用;•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再次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估所学的效果。

5.2.3 社会行为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  社会行为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什么是社会行为,并列举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类。

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动物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领导者、跟随者等)及其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在动物界的普遍性。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及其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析动物社会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动物社会行为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如蚂蚁、蜜蜂、狼群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知识点、案例分析、图片和视频等。

实验探究所需的材料(如模拟动物社会行为的道具、计时器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要点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如蚂蚁协同搬运食物、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等。

提问学生:“这些动物在做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过渡语:“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动物的社会行为,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和繁衍的。

”【新课讲解】(25分钟)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意义(5分钟)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

强调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如提高防御能力、提高捕食效率、促进种群繁衍等。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5分钟)列举并讲解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蚂蚁的协同合作、蜜蜂的分工协作、狼群的等级制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社会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机会的。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2. 社会行为的重要性3. 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4. 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5. 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分类- 教师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社会行为的分类:道德行为、法律行为、宗教行为等。

- 学生举例说明各类社会行为。

3. 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讲解社会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性。

- 学生讨论社会行为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文明礼仪、诚信、友善等。

- 学生讨论如何遵守这些规范。

第二课时1. 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 讲解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行为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 学生举例说明社会行为与个人品德的关系。

2. 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讲解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学生讨论如何通过良好的社会行为来维护心理健康。

3. 互动环节- 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社会行为问题。

-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制定改进计划。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掌握程度。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社会⾏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向全体学⽣,让学⽣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的⾃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

⼆、学情分析:初⼆学⽣多半主动学习能⼒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活中的⼀些现象⽐较熟悉,但⼜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针对学⽣的特点从学⽣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为”主题之下。

动物运动和⾏为的知识对学⽣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常重要。

动物⾏为是⽬前⽣物学研究中的⼀个⼗分活跃的领域。

动物⾏为的知识与⼈类的⽣活和⽣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性,并注意引导学⽣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为,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学习兴趣。

2、教学⽬标知识⽬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为,描述动物的社会⾏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合作对于动物⽣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标:1)、培养分析和运⽤资料的能⼒2)、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为。

3)、加深对“⽣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个统⼀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的⽅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1)、认同群体的⼒量⼤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物与环境是⼀个整体。

2)、培养对⽣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法,激发学⽣对⽣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请举例说明你了解的动物社会行为,并分析其特点与适应意义。”
b.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社会行为,进行交流、分析;
c.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d.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生物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关于社会行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和验证社会行为的规律,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4.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
4.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漫画、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作品需包含对社会行为特点、适应意义的阐述,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
5.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生物社会行为相关的书籍、文章,如《动物世界的社会行为》、《蚂蚁的奇妙世界》等,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作业评价:
1.观察报告:关注学生的观察过程和思考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的社会行为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特点及其适应意义。但受限于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学生在对社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再如: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你有何感想?学生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回家!”“求求你,别碰我,我很疼。”“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能送我回家吗?”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 究
蚂 蚁

通 讯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7)动物行为有很多具体的恶类别,如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你能判断出下列动物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吗?
A 雄海豹为争夺一群雌海豹而发生血战属于()行为
B 母鸡发现天空出现老鹰时,发出一种警戒的鸣叫声,让小鸡躲避起来属于()行为
C 雄鸟占领了巢区,造好了鸟巢,引诱雌鸟的到来属于()行为
D 美洲狮捕到猎物后,先饱餐一顿,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藏在树丛中,第二天在回来吃,一连数日,吃完为止。这属于()行为
E 群居的蚂蚁具有()行为
2、达标提高
1)下列昆虫中,有社会行为的是()
A 蜻蜓、蝴蝶 B 蝗虫、蟋蟀C 蜜蜂、白蚁D 苍蝇、蚊子
2)下列动物行为中,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语言”()
A乌贼用腕足捕捉食物 B狗沿途撒尿 C蜜蜂的“8”字摆尾舞 D萤火虫发光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如果没有就阅读教材的文字内容)。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看录像后(或阅读完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教师提供资料: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方案
开阳县第五中学蒲毅
课题名称
《社会行为》
科目
生物
年级
八年级(1-2)班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A 母鸡带领一群小鸡觅食 B 蜂王从小到老全由工蜂喂养
C 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D 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5)某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俗称“臭大姐”)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A 椿象放出的气味 B 椿象发出的声音
C 椿象发出的亮光 D 椿象的挣扎动作
3)下列不属于蜜蜂社会行为特点的是()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嫩提高独立生存下去
D 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4)下列不是狒狒群体中首领行为的是()
A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C 负责指挥整个社群行动 D 首领狒狒一般是雌性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维拓展
情感教育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A 个体间彼此平等,不分贵贱 B 身体形态几乎没有差别
C 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 D 多数个体是最占优势者
3)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之间的()
A 通讯 B 摄食 C 运动 D 产卵
4)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6)下列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作用的是()
A 鸟类的各种鸣叫 B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C 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 D 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的分泌物
7)下列各项中,可用于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① 动物的体温 ②动物的动作 ③ 动物的声音 ④ 动物的气味 ⑤性外激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5)以下现象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羊群跟着头羊走 B 养鸭场里成千上万只鸭
C 一窝蜜蜂彼此分工合作 D 一群狼围捕一只羊
6)鸟类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 声音 B 动作 C 气味 D 性外激素
7)群体组织中的通讯联系是()
A 由群体中的“首领”发号施令
B 由雌性个体分泌的物质来联系
C 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
学生准备: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导 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8)下面措施中,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
A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B 把大片的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C 在菜地里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 在田间释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小 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领都是执行一样的功能么?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