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

目录

《家庭用药指南》 (1)

目录 (1)

一、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3)

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3)

2.怎样认识药品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3)

3.什么是缓释制剂?它有什么特点? (4)

4.药物新剂型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 (4)

5.怎样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5)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简介 (5)

1.怎样理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5)

2.哪些作用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5)

3.过量服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损害? (6)

4.怎样科学认识药物的过敏反应? (6)

5.怎样理性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7)

6.怎样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7)

三、家庭用药存在的误区 (7)

1.家庭抗菌药物使用的误区有哪些? (7)

2.打针和吃药对疾病的疗效有区别吗? (8)

3.服用中成药的误区有哪些? (8)

4.加大用药剂量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吗? (9)

四、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9)

1.怎样理解一天3次服药? (9)

2.饭前或饭后吃药有区别吗? (9)

3.服药后马上睡觉好不好? (9)

4.何时是高血压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

5.何时是胃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

6.什么时候服晕车药最合适? (10)

7.中药的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0)

8.有哪些抗菌药适合空腹服用? (11)

9.何时服维生素类药最合适? (11)

五、正确选择用药的方法 (11)

1.口服药物有哪四忌? (11)

2.哪些药物不能突然停服? (11)

3.药品的服用方法能随意改变吗? (12)

4.不能用热水送服的药物有哪些? (12)

5. 为什么不同药物一天的用药次数会有区别呢? (12)

6.服药的姿势有什么讲究? (12)

7.缓、控释片剂能不能掰开服? (13)

8. 适宜嚼碎服用的药物有哪些? (13)

9. 如何正确贴膏药? (13)

10.为什么创可贴不能随便用? (14)

六、用药合理性与疗效的关系 (14)

1.自行用药者须警惕什么? (14)

2.为什么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反而疗效不理想? (15)

3.怎样区别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 (15)

4.怎样合理使用止痛药? (15)

5.消炎药和抗菌药有哪些区别? (16)

七、服药与饮食 (16)

1.服药与饮食有哪些关系 (16)

2.服中药讲究哪些“忌口”? (16)

3.为什么服用西药也要“忌口”? (16)

4.哪些药在服用时不宜饮酒? (17)

5.为什么不能用牛奶、茶水及饮料来服药? (17)

八、非处方药(OTC)使用须知 (18)

1. 什么是非处方药? (18)

2. 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是如何区分的? (18)

3. 怎样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18)

4. 可以同时服用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吗? (18)

5. 如何看懂药品说明书? (19)

6. 怎样理解“遵医嘱”? (19)

九、特殊药品的使用知识 (20)

1.麻醉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

2.精神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

3.毒性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

4.怎样区别麻醉药与麻醉药品? (20)

5.“毒药”、“剧药”、“限剧药”有什么不同? (21)

十、家庭必备药物及贮藏知识 (21)

1.管理“家庭小药房”时应注意些什么? (21)

2.家庭急救药箱应准备哪些药物? (21)

3.哪些外用药物是家庭需常备的? (21)

4.家庭存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22)

5.贮存不当易受潮的药物有哪些? (22)

6.家里如何保存中药? (22)

7.暑期家庭如何储存药品? (23)

一、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片剂、胶囊、乳膏、针剂等。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部分药物还可减轻不良反应。到目前为止,药物剂型已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二三十种。现选择最基本、常用的10种介绍如下。

(1)注射剂。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注射剂因其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注射剂一般分为以下5类:①水溶性注射剂,又称水针(如头孢噻吩钠注射剂——先锋Ⅰ号);②油溶性注射剂,又称油针(如黄体酮注射液);③乳状液型注射液,又称乳剂(如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脂维他);

④混悬液型注射液(如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⑤注射用无菌粉末,也称粉针(如注射用青霉素G);另外,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又称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盐水”等)。

(2)片剂。是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剂型之一。片剂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其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但存在婴儿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等缺点。随着药物新辅料和制剂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片剂也由最初单一的普通片(素片)逐渐发展到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的新片剂。比如利胆化瘀糖衣片、对乙酰氨基酚薄膜衣片(百服宁)、阿司匹林肠溶片(博尔心)、维生素C泡腾片、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爱森)、胃仙U双层片、头孢克洛分散片(恒运)、硝酸甘油舌下片、健民咽喉片、复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如美息伪麻片(白加黑)、复合维生素片(金施尔康、善存)、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3)胶囊剂。是指将药物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它是目前常用的口服剂型之一。可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和肠溶胶囊剂。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利用度,使之发挥更大的疗效。此外,肠溶胶囊可保证遇胃酸后易被破坏的药物的药效。

(4)液体剂型。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可供内服或外用。其中又包括了溶液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等其他液体剂型。液体剂型的剂量容易掌握和调整,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而且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发挥药效,但液体剂型放置时间长会使疗效降低甚至失效,且易霉变,不方便携带。

(5)颗粒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又称冲剂。它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因其味甜、粒小、易溶化,特别受儿童欢迎。一般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型颗粒剂。(6)软膏剂。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比如大家熟悉的冷霜和雪花膏就属于乳剂型软膏剂。软膏剂在医疗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表面,具有抗皮肤感染、保护创面、润肤、隔绝空气、软化痂皮、刺激肉芽生长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协助药物渗入皮肤,持续发挥药物作用,比如:鱼石脂软膏、新霉素软膏、皮康王软膏。有些药物还可以通过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涂于胸前,可治疗心绞痛,使其作用时间延长。

(7)栓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分为肛门栓、阴道栓和尿道栓。栓剂适用于胃肠道服用有困难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对幼儿和昏迷者更适用。比如:复方小儿退热栓、九华痔疮栓以及用于通便的甘油栓和用于治疗阴道炎的甲硝唑栓(孚舒达)等。

(8)气雾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或吸收部位,作用迅速且剂量少,副作用小。气雾剂可在呼吸道、皮肤或其他腔道起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目前气雾剂在医疗上已用于治疗哮喘、烫伤、耳鼻喉疾病以及祛痰、血管扩张、强心、利尿等,均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9)喷雾剂。是指应用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雾剂或雾化器喷出药液雾滴或半固体的制剂,也称气压剂。如氮卓斯汀喷雾剂(爱赛平)、曲安奈德喷雾剂(珍德)等。

(10)中药剂型。亦有很多,传统制剂如丸、散、膏、汤、丹、酒剂。一般而言,汤剂即煎剂,如槟榔煎,吸收较快,适宜于急性病;丸剂,比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大活络丸吸收较慢,作用缓和,药力持久,适宜于慢性病;流浸膏剂,比如蜜炼川贝枇杷膏用于止咳,或复方阿胶浆用于补养;酒剂,如骨刺风痛酒,多用于风湿疼痛或跌打损伤。

2.怎样认识药品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脂质体、纳米粒等,使用时请注意选择。

(1)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不同。有少数药物由于应用的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完全不同。例如:硫酸镁注射吸收后抑制中枢神经,松弛骨骼肌、有镇静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口服可用来导泻,外用则消炎止痛; 甘油,外用有吸湿、保湿作用,使局部组织软化,直肠给药可用于治疗便秘,与抗坏血酸钠配成复方注射剂静脉给药可降低眼压,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即为脱水剂,一般用于治疗脑水肿。酒石酸锑钾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但少量口服(复方甘草合剂)则作为祛痰药;醋酸氯己定(洗

必泰)的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外用杀菌剂,但制成栓剂用于治疗妇科阴道炎或宫颈糜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的快慢、强度、持续时间不同。氨茶碱为支气管扩张药,它可以制成注射剂、片剂、栓剂、长效制剂等几种不同的剂型。注射剂是速效的,适宜于哮喘发作时应用;栓剂直肠给药,避免了氨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心跳较快的副作用,且吸收较快,维持药效时间较长;缓释片剂可维持药效达8~12小时,保持了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峰谷现象,减少了服药次数,使哮喘患者免于夜间服药。此外还有硝酸甘油药膜在体内起效的时间比片剂快3倍等等。

(3)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副作用、毒性强度不同。吲哚美辛(消炎痛)开始用于临床时为片剂,其1日剂量为200~300毫克,消炎镇痛作用虽然好,但副作用也多,如头痛、失眠、呕吐、耳鸣、胃出血等。其主要原因是片剂在保存中逐渐硬化而影响崩解度,所以吸收量很低,生物利用度差,如果剂量加大时副作用就更大。如制成栓剂给药,就可以避免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引起的一系列胃肠反应,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者用药更为安全。

(4)同一药物,制成不同剂型、规格时,其疗效各异。肠溶阿司匹林0.3克/片,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而0.025克/片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

此外,同一药物,制成同一剂型,由于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不同,作用快慢及副作用等也会不同。比如阿司匹林栓剂、红霉素片、四环素片由于不是同一厂家的产品,或不是同一批号的产品,其粒子大小、粒径类型、原料晶型、赋形剂和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包衣材料以及工艺条件不同,都会导致生物利用度的明显差异,影响药品的疗效。再比如灰黄霉素微粉化可使其体内溶解速率加快,胃肠道吸收量增多,疗效增加1倍。总之,药物与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本身的疗效虽然是主要的,但剂型对药物疗效作用的发挥和毒副作用的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缓释制剂?它有什么特点?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该类药物具有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较小、给药途径多样化、刺激小而且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在上市和开发的各种缓释制剂中,主要是以口服缓释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缓释药物也由消炎、解热、镇痛、抗菌、抗癌发展到细胞生长因子等。目前缓释制剂的形式主要有微胶囊、微球、微粒、纳米微胶球和膜等。缓释制剂具体特点如下。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感冒通片每日4次,一次1~2片。制成缓释制剂后,如新康泰克则改为每日2次,一次1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对于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尤其适用。例如抗心绞痛药—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抗高血压药—乌拉地尔缓释胶囊剂等。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药物。如硝苯地平普通片,作用维持时间仅5~6小时,每日需服用3次,血压波动大,不能控制清晨高血压。现制成硝苯地平缓释片(艾克迪平),每日服用2次;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每日服用1次,就能平稳降压。为减少癌症患者痛苦,吗啡、可待因等麻醉药品,也有厂家把它制成缓释的单方或复方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如硫酸吗啡缓释片。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使用时并不需要过高的浓度。采用以往的剂型,经常会把握不好浓度。要么是浓度过高,对人体会有副作用;要么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使用缓释技术,维持药物的相对浓度,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奥格门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

当然,缓释制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①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因此增加缓释制剂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毫克等规格;②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③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因此缓释制剂的价格也比较高,患者不易接受。

不过,当我们在享用缓释制剂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正确的服用方法:应整片或整粒吞服,不能掰开分成多次或研碎服用,避免失去缓释效果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服用,以防药物在体内积蓄产生不良反应。

4.药物新剂型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

总的来看,新剂型肯定要比老剂型要好。与老剂型相比,新剂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毒性更小,对人体的损害比以前降低了。有些药物使用膜剂后,局部给药效果更佳,并能大大降低其毒副作用,如克霉唑药膜。二是疗效更好,使用缓、控释技术的药物,能够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保持稳定的浓度,治疗效果更有保证,如乌拉地尔缓释胶囊剂(压宁定)、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使用靶向技术的药物,能够直接指向病变部位,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如喜树碱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对淋巴癌和脑肿瘤有靶向作用,能浓集在肿瘤处,提高疗效,降低对肾脏的副作用。三是用药比以前要方便。以前一些需要打针吃药的情况,患者会比较畏惧,现在改用贴剂或植入剂等对人体刺激较小的新剂型,不仅使用起来更方便,也更受患者的喜爱和欢迎,如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诺雷德)。

但是选择新剂型不要太盲目。很多新剂型是针对儿童和老人而开发,成人没有必要盲目选择。比如头孢类药物,以前主要是注射,让儿童很难接受。现在将其做成了带有水果味的颗粒剂冲服,如头孢克洛颗粒剂(希

刻劳颗粒),服用起来就方便多了,非常受儿童的欢迎。但对成年人来说,这样的颗粒剂则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

另外,还要考虑价格因素。如脂质体两性霉素类药物,具有靶向治疗的特点,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正常组织浓度低,这降低了毒性,提高了疗效,但价格高。

5.怎样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一部分患者认为吃药不如打针见效快、作用强,只要感到身体不适就会要求医生给他打针或“挂盐水”;而另外一部分患者的想法恰恰与之相反,患病后,总希望多吃药,少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显效快,但不良反应发生迅速且严重,中药注射剂尤为突出。因它引起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差,缺乏相应的抢救措施,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抢救相当困难。口服给药,药物经过体内代谢,显效慢,但安全性高。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针剂、胶囊剂、丸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那么,患病后,应怎样选择用药途径呢?

(1)针对不同病症。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结合临床病症选择给药途径。氢化可的松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时,应大剂量静脉滴注;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应小剂量口服。庆大霉素用于肠道感染应口服给药,用于绿脓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应注射给药。

(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对理化性质稳定、耐酸耐霉的药物,可选口服给药方式,如阿司匹林、氨苄青霉素;对理化性质不稳定,如胰岛素等多肽类药物在胃肠道中受到酶破坏而被分解,链霉素在胃肠道中不被吸收,这类药物宜制成注射液;对首过效应大(在肝脏内易被破坏)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舌下片,睾丸素贴片等等。

(3)针对不同个体及疾病情况。老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首选口服制剂长期用药,既安全方便又经济实惠,如复方丹参片,复方降压片等。不过,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药物代谢慢,用药应适当减量;儿童对于药物反应较敏感,用药应谨慎,如果长期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易造成抗生素耐药,破坏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引起二重感染,损害儿童身体器官,尤其是肝肾损害,造血功能障碍。因此,儿童轻中度感冒咳嗽应首选口服药,如小儿感冒颗粒、小儿咳喘糖浆等。

此外,有些患者把口服用抗生素片或胶囊掰开研磨成粉末,自行涂抹于炎症处,认为这样局部消炎的效果好。其实,这样做可能会使患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易导致抗生素中毒反应,假如抗生素应用不当还会产生耐药性,影响全身的治疗;还有些患者,把抗生素滴耳液当作滴眼液使用,这种做法更危险。因为滴眼液严格要求无菌以及一定的酸碱度和渗透压,而滴耳液不符合这样的质量要求。擅自将滴耳液替代滴眼液使用,可能会刺激眼部,造成红肿、刺痛等不良反应,眼部炎症不仅没能很好的控制,还有可能造成细菌二次感染,加重病情。

因此,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做出最佳选择,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简介

1.怎样理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物用得合适,能够治疗疾病;用得不当,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危害生命。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全世界的死亡病例中,有1/3是由于用药不当致死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我国的情况推算,全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用药不合理造成的。

药物的治疗作用众所周知,然而,提到药源性疾病,却鲜为人知。我们把因用药引起的、与治疗目的不相关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通俗地说,就是药物的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导致的耳聋,氟哌酸引起的儿童关节病变,阿司匹林引起的胃溃疡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反应停是西德、英国等推荐的安定药和催眠药,于1960年前后又被作为治疗妊娠呕吐药物。推荐使用不久,即有短肢缺指、伴有心脏、胃肠道、泌尿道、生殖器官及耳异常畸形儿降生。汉堡大学医院儿科1959年发现1例,1960年发现30例,1961年发现154例,西德共有6000~8000例。欧洲各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拉美及非洲各国和日本(约100例)等均发现过这种“海豹肢畸形儿”,各国畸形儿发生率与反应停销售量呈正比关系,成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

可见,药源性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要充分重视其危害,科学、合理的使用药品,以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哪些作用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正是由于药物所具有的双重作用──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还欠成熟,因此临床上由药物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屡见不鲜。我们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至今还很难找出一种只治病而毫无任何不良反应的药物。

一般说来,不良反应分为下列几种。

(1)过敏反应。是某些特殊体质(一般称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特殊反应。多见于抗生素和生物制品,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各种疫苗等。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重者则可出现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使用一些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前一定要作过敏试验。

(2)副作用。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像麻黄碱在止喘的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止喘是它的治疗作用,失眠则是它的副作用。阿托品在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等,解痉是它的治疗作用,口干、视觉模糊则为它的副作用。

(3)毒性反应。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引起耳蜗前庭器官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注射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等造成肝损害,形成药物性肝炎;服用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磺胺类药物引起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4)继发性反应。这是由于使用药物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像长期安定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状,次日引起的昏睡感。

(5)成瘾性与依赖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吗啡、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即使用中毒剂量病人也不至出现毒性症状,使药效降低。

(6)致畸作用。主要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而造成胎儿畸形、四肢短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胎儿发育的前3个月,各器官、系统都在进行分化,最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致畸作用。这就是一些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的原因之一。

(7)致癌作用。指的是用药后,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而诱发机体致癌。

3.过量服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损害?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人体自身健康的损害尤其体现在肝脏和肾脏,对于器官尚未发育完成的儿童和器官功能衰退的老人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很多药物都在肝脏解毒和代谢,这就使得肝脏容易受到损害。如果说肝脏是个解毒器官的话,那么肾脏就是一个排毒器官,当然,肾脏同时也承担了部分药物的代谢任务。它浓集了大量的药物及其代谢物,从而使其容易受到损伤。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各种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和中草药的大量应用及药物滥用,导致药源性肝肾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药源性肝肾损伤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至少在200种以上。本文对这些药物作一简单介绍,以期在家庭用药中引起注意。(1)能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很多感冒药中均含有此类药物。②抗菌药。如抗结核治疗时使用的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红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等也容易出现肝损害。

③降糖类药。大部分降糖药都有此严重的副作用,如优降糖、糖适平等。④内分泌用药。如口服避孕药、甲睾酮、蛋白同化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⑤抗肿瘤药。如硫唑嘌呤、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⑥精神类疾病用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安定、奋乃静等。⑦麻醉用药。氟烷、氯仿、甲氧氟烷等。⑧中草药类。黄药子、麻黄、苦楝(川楝子)、苍耳子、关木通、菊三七、鱼胆、青黛、雷公藤、小柴胡汤等。

(2)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抗菌药。如两性霉素B、新霉素、先锋霉素Ⅱ、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多黏菌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磺胺等。青霉素类:一般无直接肾毒性,但如果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肾损害。②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布洛芬、芬必得、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等。解热镇痛药肾损害的发生常与长期大剂量服用有关。③造影剂。在血管造影、增强CT造影、静脉尿路造影中使用的造影剂,可因其高渗性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常见于原本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或年老、脱水的病人。④抗结核药。利福平、对氨水杨酸钠、乙胺丁醇等。⑤抗癫痫药。三甲双酮、苯妥英钠等。⑥利尿药:汞利尿药,噻嗪类利尿剂如双克,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⑦抗癌药:顺铂、丝裂霉素等。⑧中草药。目前认为,中草药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大剂量服用容易造成肾脏损害。如雷公藤、关木通、防己、益母草等,若过量应用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另外,草乌、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等草药亦有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发生。

4.怎样科学认识药物的过敏反应?

以往曾用过或经常用但从未引起过敏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

一些药物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

药物过敏反应不只发生在用药的当时。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例如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后20余天。

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它的剂量无关。例如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者,临床上常采用小剂量分批注射,但事后绝大多数人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敏反应。

皮试阴性者有时也会过敏。有个患者在连续注射青霉素的第35天发生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不过敏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也可能会过敏。头孢类抗生素与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3%~

9%。

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径用药也会过敏。而其他途径给药,诸如含服、雾化吸入、治疗牙病用的内塞药和充填剂,以及各种造影用的碘制剂,均可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

抗过敏药也会引起过敏。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非那根、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丁、西替利嗪(赛特赞)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的中药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

5.怎样理性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传统认为,中药源于天然因此安全无毒或不良反应很少,甚至认为中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而盲目选用或加大剂量。然而,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中药的不良反应已成为医务人员、患者和大众宣传媒体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中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不论是龙胆泻肝丸、鱼腥草注射液,还是排毒养颜胶囊都出现了有潜在副作用的报道。因此,把中药说成纯天然、安全且完全无毒副作用很不科学。

但目前中药的实际情况也绝非某些媒体所言,已成为仅次于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的药品不安全的三大隐患之一。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论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如法炮制等。严格的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组方不合理,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也很多。中药制剂不良反应问题多在制剂的粗制滥造上。而近两年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是:中药使用范围扩大;中药制剂增多,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均浓集,疗效提高,毒性亦增强;假冒伪劣产品,不合理用药,长期、大剂量用药增多;中药安全性研究、监测、管理不够,对不良反应缺乏警惕等。

中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剂量本来就缺乏明显的界限,如甘草作为调和诸药的一味药,在很多处方中均会用到;而砒霜作为剧毒中药,只能在特殊疾病特殊情况下如癌症时微量使用,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上用药时往往对病人的病症了解记录不清或不准,出现问题时很难界定。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

6.怎样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是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种武器,人类借此来与疾病抗衡。药物的发现与人类文明共始,时至今日,新老药物已越来越多,人们在认识利用药物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医生在开处方用药时,既要考虑到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但作为家庭用药,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有效。要知道大多数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长期使用或较大剂量使用时,更容易出现毒副反应。家庭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患者服用前应该认真地阅读药品的说明书,尤其要认真阅读其中有关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服用药品时一定要遵守说明书的有关规定。

(2)服用剂量不能过大或过小。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一般是指18~60岁的成年人一次用药的平均用量或用量范围,低于这个量就可能没有疗效,超过这个量就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合理的治疗剂量范围里也可能出现毒性反应,应该引起注意。

(3)尽量减少使用药物的种类。许多药物单独应用时,在合理的剂量范围不会产生毒性。但是当与其他药物合用引发毒性反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丙磺舒与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用。

(4)服药前后不能饮酒。酒中含有乙醇。乙醇除了加速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降低疗效外,也能诱发药品不良反应。长期饮酒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使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增加。特别是服药时饮酒,可使消化道扩张,增加药物吸收,从而易引起不良反应。

(5)老年、儿童、孕产妇用药尤应慎重。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而言,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等。因此,老人、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不要选用不良反应多的药,适当降低用药剂量,避免长期用药,还要尽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不仅本人可能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不少药物还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发育。如病情需用药,一定要充分听取医务人员的意见,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

(6)肝肾功能不佳者服药须当心。许多药物能加重肝脏和肾脏的损害,如前文所述,例如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抗菌药等。具体哪个药是对肝脏还是肾脏产生损害,关键在于这个药品进入体内后在哪个器官代谢,由哪个器官排泄,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或向医务人员咨询。

(7)避免再次使用曾经出现过不良反应的药品。曾经出现过不良反应的药品,如果患者再次使用,由于已经对该药物是过敏体质,有可能导致再激发从而再次发生不良反应。

三、家庭用药存在的误区

1.家庭抗菌药物使用的误区有哪些?

不少家庭都备有小药箱,但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有以下五大类。

误区一:认为抗菌药越贵越好。不少病人点名要求医生开新的、贵的抗菌药,而事实上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误区二:模仿他人用药。有的人看到跟自己得同一种病的人在用某种抗菌药时,便自行服用。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用同一种药的效果不一定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身体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比如很多人用抗菌药物治疗感冒,虽然抗菌药物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病毒感染,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三:症状缓解便即刻停药。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就即刻停药。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液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液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四: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有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如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误区五:“药到病除”就得下猛药。有些病人为了“药到病除”,就下“猛药”,不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还会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及耐药菌产生。

2.打针和吃药对疾病的疗效有区别吗?

有调查显示:门诊注射室里输液病人近一半是主动向医生提出输液要求的。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其实,这是一种医疗误区。

输液效果不见得比药物快。现在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也可以达到90%,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高效药物,像接受手术后病人营养差,以前只能靠注射给药,现在则有很多种高效的营养补充剂来完成补充营养的作用,不必再依赖注射液。

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对人体来说,任何形式的开放血管都不是一件好事。注射液特别是输液虽然纯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其中存在不溶性的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体后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可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严重的是异物还可从血管侵入组织,由于巨嗜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肉芽肿。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高。所以吃药能治的病尽量别打针。

安全用药的四个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比如休克很多都是来自于注射类药物,口服的很少,所以从安全角度讲,口服药物更好。而且口服药物相对来说价格便宜,服用方便。医生建议,如果不是严重感染最好不用注射剂。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

有些病必须使用注射给药:有的情况是必须使用注射给药的,像病人有吞咽困难、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和其他类型的吸收障碍,还有在病情严重或发展迅速,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做紧急治疗的情况。有的病人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吃药,医生也可以建议他用注射给药,但还是要遵循安全用药的原则,尽量减轻注射给病人可能造成的伤害。

3.服用中成药的误区有哪些?

(1)肆意加大剂量。许多人认为中成药药性缓慢,需加大剂量才会有效。但有的中成药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服用时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即使有一些不含毒性成分的药品,也不可过量使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芦荟和朱砂,功效是泻火通便,适应于心肝火旺的烦躁不眠和大便秘结,其中朱砂为矿物类,不易消化,适量服用可镇静促眠,量大反而适得其反。还有的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如消渴丸中含有优降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低血糖。

(2)不对症选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对症下药。比如咳嗽,有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之分,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对症选用,止咳的效果必定不好。例如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者不宜;消咳喘则偏热,黄痰带血者又不宜。

(3)盲目与西药同服。中西药各自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性,合理同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也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因此,中西药合用者,即使没有药物禁忌,也应相隔一些时间服用,这样比较安全。

(4)煮沸与沸水冲服。大多数中成药均应以温开水吞服。沸水冲服甚至是煮沸后服用不但不利药效发挥,而且部分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也会由此丧失。另外,滋补品所含的糖酵素和不少营养素很容易在高温下分解变质而遭破坏。

(5)服用苦味中成药加糖。常言道“苦口良药”。苦味本身也有治疗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药,是靠苦味来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加糖后会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时药物化学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酸可与糖起化学反应,因此加糖不但影响药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6)不注意使用期限。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成药可以长期使用,我们且不说中药本身时间长会变质,或药效丧失,就是中成药的包装外壳也是有限期的。如丸剂外壳多用蜡制成,起封闭、保护药效的作用,时间过长后会出现干、裂现象,影响药品质量。

4.加大用药剂量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吗?

有些人生病吃药时,常常要超过医师指定的剂量。他们认为:多吃药,病就好得快,病好得快慢,取决于用药量的多少。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随意加大用药量,不但不能治好疾病,反而容易出问题。专家们认为,一般药物的疗效,不会因为剂量增加而提高,因为药物在肠道被吸收有一定限度,加大用药剂量只不过是增加排泄而已。据统计,病人用药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90%以上都是由于用药过量而引起。比如过量服用四环素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都会损害肝脏;链霉素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和耳聋;庆大霉素用量过大,可引起尿蛋白和血尿。

常用的营养药物,多吃也没好处。比如大量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会引起骨痛、皮肤发痒、毛发脱落、食欲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总之,只有按医嘱,合理用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增进健康的作用。

四、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1.怎样理解一天3次服药?

大多数患者认为“一天3次就是每天饭前或饭后服药”。其实这是错误的。

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白天药物在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中毒;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1天3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1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同样,“一天2次”指的是每隔12小时服药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因为早究竟是何时,晚又是何时,没有统一的概念,时间误差较大。

所以广大患者在服药时要注意服药的时间要求。

2.饭前或饭后吃药有区别吗?

为了使药物在体内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同时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在服用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地安排在饭前、饭中或饭后服用。

宜安排在饭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对胃无大的刺激,饭前胃空,服药后能充分吸收,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迅速发挥药效。如健胃片、痛痉平、安胃灵、654-2等胃肠平滑肌解痉药物就宜在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对胃肠道有明显刺激的药物,最好在饭后服用,如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巴氏合剂、苯妥英钠、氯丙嗪等;有些药物需要和食物在一起,才可以及时并且最大地发挥作用,为此,这些药物宜在饭中服用,如胃酶片、淀粉酶、稀盐酸等;为了使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高浓度,有些药物宜在清晨服用,临床使用硫酸镁导泻就安排在早晨空腹时服药。

3.服药后马上睡觉好不好?

许多人有在晚上临睡前或卧床服药的习惯,认为服完药后立即休息,能帮助药物的吸收。其实,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当饮水量又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引起食道损伤。许多患者药物性食管溃疡者就是因为曾在近期睡前服过胶囊类药物,如抗生素胶囊、感冒胶囊等而造成的。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时应坐着或站着,服药后不要立即仰卧,稍停留片刻,利用药物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其快速通过食道,以免在食管内滞留,延缓药物的作用及损伤食管黏膜。服药时应多喝点水,一般用温开水200~300毫升送入,最好活动五六分钟再躺下睡觉。如果服药时感觉药物堵塞在食道中,且情况严重,则应立刻上医院检查。另外临睡之前不可服用降压药,否则易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4.何时是高血压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血压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血压在昼夜24小时内呈周期节律性变化。清晨,一觉醒来,血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上午9~11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下午3~6时再次升高,随着夜幕降临,血压再次降低,入睡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午夜后至觉醒前这段时间,血压又有少许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低平的。这“二高一低”的时间是高血压的危险期。

由于老年人多患有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弱,血压自动调节作用减低,故夜间血压下降的更为明显。当血压下降至低于自动调节能力的下限时,血流缓慢,脑部血流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发生脑梗死。传统降压药的服用法一般为一日三次,或临睡前服用。应该说,这种服法是不够合理的,不仅不能理想地控制血压,甚至增加了诱发脑梗死的危险性。

合理的服药时间是:应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来选择。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时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半小时至1小时给药效果最好。不可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1次,应清晨醒后即服用。经研究发现,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的意义,既能使白天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同时,实践已证实这样服药比均衡给药的脑中风发生率低50%~70%。

5.何时是胃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胃药的服用时间切不可随意,要科学选择服药时间,以保证最大的药效,最小的副作用。

饭前服号称胃动力药的多潘立酮(吗丁啉)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及莫沙必利(加斯清、快力)等,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中食物排空,宜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待进食时,药效恰到达高峰,使整个上消化道在药物的疏通下能正常运转。另外,它们均不宜与阿托品、颠茄片、山莨菪碱等合用,否则降低药效。饭后服某些碱性药物,如氧化镁、氢氧化镁、三硅酸镁等,主要对过多胃酸起中和作用,可放在饭后1至2小时服用,但皆不宜久服,否则会引起镁中毒。对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饭间服即指两餐之间服。慢性胃炎及溃疡病,常用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或麦滋林-S等治疗,以保护胃黏膜。近些年来,发现隐藏在胃黏膜内的幽门螺杆菌,竟与慢性胃炎有着不解之缘,于是采用含有胶体枸橼酸铋的得乐、迪乐等治疗,予以杀灭。可是它们皆需与胃黏膜直接接触才能发挥作用,故宜在饭间服。硫糖铝若为片剂,需嚼碎后用水吞下,但不宜与含高蛋白的饮料同服,如乳制品、豆制品等,以免降低疗效。睡前服抗酸药如西咪替丁(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高舒达)及奥美拉唑(洛赛克、奥美)等,均是强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它们不仅能缓解因溃疡或胃黏膜糜粒而引起的疼痛,促使溃疡愈合,而且可制止因溃疡病或胃黏膜糜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张早晚各服一次,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晚服维持量。

6.什么时候服晕车药最合适?

对于有晕车、晕船、晕机史的旅客,都有在出远门前使用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等防晕药的习惯,但如果不掌握服药时间,往往难以达到防晕效果。因防晕药和其他所有药物一样,口服后需要在体内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才只有防晕效果,而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达到防治浓度的快慢取决于服药量和乘车、乘船、乘机前的服药时间差。

一般来讲,多数用药无效者均属临开车、开船、或坐上飞机后才开始服药的,有的甚至已发生恶心时才服药,这时候服药已经来不及了。

正确方法是:在出发前半小时至一小时空腹服药,以缩短药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使药物尽快达肠道吸收,以便在乘车、乘船、乘机时,药物达到有效浓度,获得满意效果。如需长时间旅行,可因人而异每隔4~6小时重复服用,以保持机体内持续性有效药物浓度,有效防止晕动症的发生。

7.中药的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

饭后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空腹时服用。驱虫药(如乌梅)和泻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睡前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但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服药次数: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服药温度: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一般解表及滋补药宜温服;实热症、躁狂不安者,药则冷服。

8.有哪些抗菌药适合空腹服用?

抗菌药物的服用,很多人都认为应在饭后,理由是抗菌类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大,饭后服用可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其实,这是个误区。每一种药宜怎样服用,都是经过实验室实验,临床试用观察多次,取得可靠数据,国家医药管理部门才审核通过,同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现在有些常用的抗菌类药物,恰恰应是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可影响药物吸收或使药物利用率明显降低。为纠正这种误解,现将宜空腹用的抗菌类药介绍如下:

头孢氨苄(先锋4号)、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先锋6号)。

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

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

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

9.何时服维生素类药最合适?

为了使人体组织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各种维生素,维生素类药一般应在饭后服,而不宜在饭前服。其原因如下:

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若饭前空腹服,维生素较快通过胃肠,很可能在人体组织未充分吸收利用之前,即从尿中排出,从而起不到最佳的作用。而饭后服,因肠道有食物,可使维生素缓缓通过肠道,较完全地被吸收而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油类食物有助于它们的吸收。

此外,有些矿物质利于维生素的吸收;相反,有的维生素也能促进一些矿物质的被吸收。人们的饭食中含有许多矿物质。因此,需要补充维生素时最好在饭后服用,或配合吃一些含矿物质更丰富的食物,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正确选择用药的方法

1.口服药物有哪四忌?

有人贪图省事,口服药物随随便便,这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还会出现副作用。因此,口服药物应注意如下“四忌”。

一忌干吞药片:有人服药时借唾液干吞,这对身体的危害较大。干吞时药物易卡在食道中刺激食道黏膜,可引起食道炎、食道溃疡等病症。

二忌用饮料服药:茶水、可乐、豆浆、咖啡、牛奶等饮料中有多种化学成分,易与药物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

三忌服药后饮酒:酒中含有浓度不等的乙醇,它与多种药物相互发生作用,会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忌躺着服药:躺着服药会使药物粘附于食管壁上,在食道中慢慢下行或滞留,不能及时进入胃部,造成呛咳和食道炎,甚至灼伤食道,形成溃疡。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站着或坐着服药并保持约2分钟,用温开水或凉开水至少100毫升送服。

2.哪些药物不能突然停服?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些药物不能突然停服,这主要与药物所治疗的疾病有关,一旦突然停药,轻者症状复发,重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下面介绍几类,希望引起重视。

(1)洋地黄类药物。最常用的是地高辛片,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此类药应严格按医嘱使用,家庭绝对禁止自选使用。经医生诊断为心力衰竭和顽固性心律失常者,往往需要长期用地高辛,停药的机会较少,若要停药也必须经医生同意,逐渐减量缓慢撤药。

(2)防治心绞痛类药物。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突然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而抗心绞痛的药物,如消心痛不但能起到速效抗心绞痛,而且长期适量口服有预防作用。服用此类药物的病人不能以自我感觉而随意中断,否则易导致心绞痛发作,甚者引起心肌梗塞。

(3)防治高血压类药物。高血压病是慢性病,药物治疗主要目标是使血压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降压药物的使用不能停停服服,也不能随意增量、减量,否则可能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很容易产生脑血管意外。所以对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要坚持服药,就是血压平稳了,调整一个最低维持量也不要停药。

(4)心得安类药物.此类药物除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外,也可用于冠心病患者。若突然停药有发生心绞痛,甚者引起心肌梗塞的危险。因此,必须采取逐渐减量、缓缓停药的方法。

(5)抗癫痫及抗精神病类药物。此类患者常需持续服药,以预防和控制病人发作,若突然停药,使病情难以控制。

以上几类药物所治疗的疾病都是慢性顽症,药物治疗是长期的,但疾病还不易根除,而且这些疾病一旦

发作,都随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家庭用药者,一定要遵医嘱,切勿突然停药。

3.药品的服用方法能随意改变吗?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方法,这样可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很多患者在用药时却随意更改药品的使用方式。

(1)将胶囊里面的药粉倒出来服用。比较常见的是家长将药粉倒出来给儿童服用。由于许多胶囊属于缓释药物,在人的肠胃里慢慢释放剂量,使药物作用持久,体内药物浓度均衡。若倒出来吃,破坏了原药设计,就会影响药品疗效。

(2)将糖衣片压碎服用。这种方法经常被家长们采用,他们认为,将药片捻碎不仅方便给孩子灌药,而且还利于孩子吸收。岂不知,糖衣一旦破裂,便失去了特定保护、遮味、隔离等作用,不但会降低疗效,而且还可能对胃黏膜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胃出血,特别是儿童和老人,用这种方法服药更不安全。

(3)将口服改外用。有些人将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等放置于阴道内,用于治疗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其实,口服制剂很难在阴道中释放崩解,所以疗效甚微,甚至还会出现不良反应。

(4)针剂改口服。有些人害怕疼痛不愿注射,或认为针剂质量高、疗效会更好,所以将葡萄糖注射液等直接喝进肚子,殊不知这样喝针剂会影响药效发挥。因为针剂一般剂量要比口服小,加上胃液破坏,药效会大打折扣。

(5)含片改口服。有的人嫌含片麻烦,时间长作用慢,便一吞了之,这样做根本不能达到服药目的。如将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药片能在唾液中迅速溶解、扩散,经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2~3分钟即可奏效。但如果将其口服,不但吸收慢,还会被胃液破坏,使其功效大大降低。再比如治疗咽喉肿痛的含片,含服的方法能直接对咽喉局部发挥作用,口服药效也会大大减慢和降低。

因此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正确服药,以确保药品疗效和用药安全。

4.不能用热水送服的药物有哪些?

(8)助消化类。如多酶片、酵母片等,此类药中的酶是活性蛋白质,遇热后即凝固变性而失去应有的催化剂作用。

(9)维生素C:水溶性制剂,不稳定,遇热后易还原而失去药效。

(10)止咳糖浆类:止咳药溶解在糖浆里,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能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粘膜稠度,不能生成保护性薄膜。

5.为什么不同药物一天的用药次数会有区别呢?

药物在体内的最终结果是被逐渐排出体外,如不及时补充,血中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作用将随之减弱。但是如果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频繁给药,就相当于增加了用药剂量,会加重药品不良反应,易造成药物中毒。因此,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一定的间隔时间给药是必要的。临床上,服药的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的。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半衰期在1~4小时的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在4~8小时的中等消除类、半衰期在8~12小时的慢消除类和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极慢消除类。每日给药的次数,是根据24小时内药物在人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制定出来的。

(11)欲使超快或快速消除类药物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他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O~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

(12)中等消除类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O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11.5小时,因此每天给药3次。

(13)消除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4.8小时,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O~2O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

(14)极慢消除类可按每天给药1次。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O~45.O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1次。

由此可见,药物的用药间隔时间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每种药物各不相同的。因此,患者服药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按时服用。

6.服药的姿势有什么讲究?

用药也需要讲究姿势。用药讲究姿势是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副作用。

有些药物因服药姿势不当会引起食管损伤。躺着服用药片、药丸,如果送服的水少,唾液分泌和吞咽能力均下降,这样药物只有一半到达胃里,另一半会在食管中溶化或黏附在食管壁上,造成胃黏膜损伤。

最科学的服药姿势是站立,食道呈自然垂直状态,服药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动1分钟,以利于药物下行滑到胃内,便于尽快吸收。一般病人服用药片,至少要引用100毫升温开水,并保持站立姿势1.5分钟,以防止药物对食管造成损伤,并有助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卧床病人最好采用坐式服药,并以60毫升温开水送服。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口服药物都应站着服用,服药姿势也有例外。如硝酸甘油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

物,若病人站着含服,可能因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引起一时性贫血而昏倒。而且含服药物半小时左右,会有头昏、头胀的感觉,此时若站立,就容易摔倒;若卧床服用,会增加静脉的回心血流量,使发病时间延长。因而,含服硝酸甘油片时,以坐式服药为宜。

婴幼儿患病时,若需服用药片,可将其压碎溶化,加糖调匀,然后抱起患儿,取半卧位,用手捏住下巴,以小汤匙盛药液,慢慢贴紧患儿的口角,轻轻灌入。等患儿咽下后再放开下巴,喂一些温开水即可。

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其药理作用是药物与胃黏液中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而促进溃疡愈合。所以,服抗溃疡药后应该静卧片刻,并根据不同的溃疡部位,采用不用的卧位,溃疡在胃底后壁,宜仰卧,溃疡在胃体后侧壁,宜左侧卧位。这样既可减慢药物排空时间,延长药效,又可减少胃酸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减轻对胃黏膜的侵腐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7.缓、控释片剂能不能掰开服?

现在很多药物被做成口服控释、缓释片剂,它在服用后并不立即被完全吸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药物才缓慢释放出,不仅疗效维持时间更长,而且减少了用药次数,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这种剂型常用于需要长期用药的疾病中,以心血管类药物为多见。

氨茶碱缓释片是治疗中老年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心痛定缓释片则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吗啡控释片常用于晚期癌症的止痛。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为了便于吞服,常将药片掰成几块,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控释、缓释类药物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并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膈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

药片被掰碎后控释膜或控释骨架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来,这样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长效的目的了,有时还可因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因此,一定不要将控释、缓释片剂掰开服用。正确的用法是病人在服药前要仔细看说明书,确认是否为控释、缓释制剂。服药时尽量让老人站位或坐位,慢慢用温开水送服,可适当多喝一点水。每日仅用1~2次,一定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准时用药,以适应人体生物钟变化规律。

8.适宜嚼碎服用的药物有哪些?

有些药物要求嚼碎服,嚼碎服的目的是为了使药物能够尽快释放,加快对药物的吸收,或为了增加药物与病灶的接触面积,更好更快地发挥疗效。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心源性休克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急症时,将药片嚼碎含于舌下,否则达不到速效效果。

硝酸甘油: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将药片嚼碎含于舌下,扩大粘膜吸收面积,比整粒含服奏效更快。约2~5分钟便可发挥疗效。

硝苯地平(心痛定):用于治疗高血压,患有重度高血压时嚼碎后含于舌下,可在10分钟内出现降压作用。

色羟丙钠:用于治疗急性过敏病症时宜将药片嚼碎服用,尽快发挥作用。

二甲硅油:消化道排气剂,嚼碎后服用可在1小时内消除胃肠道胀气。

乳酸菌毒和干酵母:助消化药,嚼碎服用可使其尽可能在胃内容物中均匀分布,增加助消化作用。

酚酞(果导片):用于治疗便秘,咀嚼后服用效果更显著。

哮喘咳嗽病人在选用喘息定、甘草片药物时也宜嚼碎服用,可以覆盖在咽喉部黏膜上,减轻局部炎症的刺激,迅速发挥平喘镇咳祛痰作用。

抗酸药和治疗消化道溃疡病的药物,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盖胃平等,适于饭前半小时或胃疼发作时嚼碎服用,药物经咀嚼后覆盖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使炎症或溃疡的黏膜尽快愈合。

还有些钙的制剂,如氧化钙、碳酸钙、葡萄糖酸钙、多种钙等,此类制剂质地较重、崩解较慢,嚼碎后服用不但利于钙离子的吸收,还可以减少胃蠕动的次数,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9.如何正确贴膏药?

膏药是传统中药的四大剂型之一,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不污染皮肤及衣服等优点。家庭中常用的有黑膏药(如跌打膏、镇痛膏、狗皮膏等)及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消炎镇痛膏等)。贴膏药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膏药的使用上,需要注意不少细节。

(1)掌握好适应症。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症,不可随便“通用”。例如,因受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愈者,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救心膏是选用活用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一片贴于心前区,五六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一次,可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2)在贴膏药之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待拭干后再贴。贴膏药应剃净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否则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时带起毛发引起疼痛。冬季气温低,膏药的黏度降低,附着性较差,不容易贴上去。这时,应该用微火烘烤膏药后粘贴,或者粘贴好了以后,再用

热水袋敷一下。应当注意的是,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原因是膏药大多含有麝香、冰片、樟脑等香窜之品,高温下容易挥发失效。再次,烘烤方法要正确。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膏药放在热水壶或酒精灯、蜡烛的微火上烘烤化开,等烘烤后的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可持续贴1至2周。然而,有的人在使用此类膏药时,喜欢直接在煤炉上烘烤,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及水分所吸收,并经皮肤渗入人体,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3)贴膏药前一定要选准位置。很多人贴膏药时,喜欢“估摸”着贴,这可能会导致贴敷位置不准,影响疗效。其实,粘贴前先摸准疼痛点,使止痛膏的中心能贴于最痛处。粘贴时先将膏药与橡胶衬垫分开一部分,将这部分粘贴于最痛处附近,顺着痛点方向边粘边将衬垫撕去,这样可以准确地将膏药中央置于痛点,并且可使膏药粘贴平整无褶。很多人贴上膏药后,不知道该何时揭去,甚至贴上两三天。实际上,在贴膏药8~12个小时后,最好将它撕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皮肤已经将膏药的有效成分吸收完了,如果延时不撕掉,将会加重皮肤的负担,妨碍毛孔的通透,阻滞汗液排出,甚至会出现局部皮炎等。

(4)应注意禁忌证。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口服抗过敏药物,局部外涂激素类软膏,进行抗过敏治疗。

10.为什么创可贴不能随便用?

创可贴,顾名思义,有了创伤便可贴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用来治疗小型伤口的外用药。我们会经常用到创可贴,所以有必要了解其正确使用方法。

创可贴是由一条长形的胶布,中间附以一小块浸过药物的纱条构成。由于创可贴的结构所限,一般只能用于较为表浅、伤口整齐干净、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从而起到暂时止血、保护创面的作用。但应注意创可贴的吸水性和通气性比较差,常常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及脓液的引流和排放。如果见伤就贴,就会给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提供条件。因此,凡是污染的伤口、感染的伤口、挫伤、严重的皮肤擦伤、烫伤、脚癣等创面,是不能使用创可贴的。同时要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过久的使用,创可贴外层的胶布不透空气,便会使伤口和伤口周围的皮肤发白、变软,导致继发感染。另外,如果贴在伤口上的创可贴被水浸湿,要立刻更换,在户外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创可贴的吸收能力很好,如果置之不理,伤口等于直接泡在水里,反而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现在,虽然目前市面上已出现了一种防水创可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贴在户外活动中最容易受伤的手关节部位,防水性能完全得不到体现。

注意在以下一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创可贴:①创伤严重、伤口有污染者,应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以前,不可使用创可贴。②深而窄的伤口,如铁钉、刀尖扎伤等,不能用创可贴包扎。止血后应当使伤口暴露,以防破伤风菌感染伤口,如有必要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破伤风血清。③创面不干净或伤口内有异物时,不能直接用创可贴一贴了之,应先清洗创面或取出异物后再做消毒和包扎。④水、火、烫伤后出现的溃烂、流黄水也不能用创可贴来贴,以防分泌物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⑤对皮肤轻度擦伤、仅有少量出血者不必使用,用碘酒或乙醇涂一下,就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再用紫药水薄薄地涂敷一层。⑥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创面有分泌物或脓液的伤口也不能使用创可贴。

六、用药合理性与疗效的关系

1.自行用药者须警惕什么?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碰到一些自认为“无关大碍”的小伤小病,为省事,人们往往根据平时获得的健康知识自行用药。自行用药虽然简单、方便,但由于人们缺乏医药学常识,难以很好把握用药原则、剂量和时间。凭借经验,或者他人的介绍、或药房人员的推荐而购药来用,盲目性极大,用药不当还会引起不良反应,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具体表现如下。

(1)药不对症。同样的症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在没有搞清病因之前,胡乱买些药物使用,可能会造成药不对症问题,花了钱,还耽误了病情。例如嗓子痛这一临床表现,可以是普通感冒所致,也可能由急性扁桃体炎引起。前者是病毒感染,对板蓝根、双黄连及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敏感;后者是细菌感染,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罗红霉素等抗菌药物敏感。再如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患者往往自行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流感治疗是无效的,只有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2)忽略不良反应。许多人在自行用药时,大都只看重其治疗作用而忽略其不良反应。药物具有两重性,既有防治疾病的有利一面,即临床称之为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一面,即不良反应一面。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反应。即使是滋补药,胡乱服用也会引起不良反应。我们通常都是为治病而用药,若不了解和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就有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新的病变产生。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此药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可能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或不愈。只有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才选用激素。患有皮肤病、瘙痒的患者不要首先选用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类药。

(3)容易重复用药。为了尽快康复,患者有时将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认为这样疗效会更好;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一买药就是一大堆,有的可能是同类药物;还有一些是药名不同而作用类似,同样也会引起重复用药问题。一旦重复用药,有的非但不增加药物疗效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所以,当我们患病而未看医生前,最好不要自行用药,应在医生作出诊断和给予必要指导后再用药,那样会更安全、有效。

2.为什么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反而疗效不理想?

生病是件痛苦的事,为了尽快康复,我们时常将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认为这样疗效会更好。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有些合用后疗效不仅不增加反而有加重不良反应的可能。如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服用消炎痛有一定的疗效,想加强疗效又合用阿司匹林,结果关节痛反而加剧,因为阿司匹林在肠内抑制了消炎痛的吸收,反而使疗效下降,并且加重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胃出血、穿孔的机会明显增加。又如有些细菌感染的呼吸道疾病、肺炎、尿路感染病人,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由于这类药对耳听神经、肾脏毒性较大,结果合用后原病未好,又出现了头痛、眩晕、听力减退、耳鸣或蛋白尿、血尿等药物毒性反应。有些人感冒时喜欢同时服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感冒药或抗生素,以为这样更有利于治疗。其实,这样服用感冒药可能对病人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由此可见,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药效不一定相加,有时反而有害,故不要随意合用。

3.怎样区别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

我们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时,常会发现“慎用”、“忌用”、“禁用”等字样,三者仅一字之差,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慎用:指的是用药时要小心谨慎,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某些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通常要慎用的对象多是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低下者。因为这些特殊人群或因生理、或因病理因素,可造成在使用药品时机体对一些药物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故对一些药物不能轻易使用。如喹诺酮类抗菌药可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应慎用,另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慎用并不是说不能用,一般来说,慎用的药品应当向医生咨询后使用为好。

忌用:指的是不宜用或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之意。比“慎用”进了一步。忌用的药品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大。如具肝肾毒性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忌用,否则会进一步加重肝肾功能损伤。如消炎痛可引起肝功能损害,故肝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再如丙咪嗪可能引起新生儿畸形,故妊娠初期的孕妇应忌用。忌用的药品通常最好不用,若病情急需,应以药理作用相似、不良反应小的药品代替,或合用其他药物来对抗不良反应。

禁用:指的是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严禁使用的药物。指药品对患有某种疾病或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人禁止使用之意。是对用药的最严厉警告。一旦误用,将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如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禁用青霉素,否则一旦应用就会出现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力还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又如胃溃疡患者禁用阿司匹林,否则易造成胃出血甚至胃穿孔。

4.怎样合理使用止痛药?

疼痛是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产生的痛觉,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症状,剧烈的疼痛不仅使我们产生痛苦和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还可能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大约有一半的人曾有过疼痛(如头痛、牙痛或关节痛等),疼痛可持续或间断发生长达数月,而更多的人曾有过一次性疼痛。当被疼痛困扰时,药物治疗是临床缓解疼痛的主要措施之一。而临床常用止痛药品种繁多,如何正确合理应用止痛药呢?

(1)出现疼痛时,首先应就诊确定病因后再用药,不要随意自行服用止痛药,以免用止痛药后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治疗。临床常用的止痛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和中枢止痛药。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对炎症引起的疼痛尤为有效;对中空脏器的疼痛效果不佳;对手术后的慢性疼痛有效。中枢止痛药主要为阿片类止痛药,常用的有吗啡、美沙酮、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镇痛新等,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止痛药,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由于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所以一般仅用于其他止痛药物无效的急性剧烈疼痛的短期使用或晚期癌性疼痛,属于严格管理的药物,不宜长期应用。

(2)注意阶梯用药。针对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强度,正确选用止痛药。非甾体类药常用于止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及月经痛等。一般在用物理疗法或非甾体类药无效时,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二者合用后仍不能止痛,则可以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或提高阿片类药物剂量。

(3)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长期单用非甾体类药时,个别人有可能出现含血的黑便,这是胃出血所致,应立即停药。长期服用止痛药,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便及早发现损害。另外,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止痛药,同时使用多种止痛药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注意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避免重复用药。如感冒时,若使用多种镇痛药,应注意这些药物是否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止痛成分,以免药量累加增加肝损害。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对不良反应给予适当的处理。(4)严格遵照医嘱或按照说明书足量用药。只要正确选药、剂量合理、时间准确,大部分病人的疼痛可

及时消除。换药、改变给药剂量,请事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不要擅作主张。

(5)用止痛药期间勿饮酒,以免酒精干扰药物代谢,增加药物对肝肾的毒性,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6)应禁服或慎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情况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及脑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减少及凝血、造血障碍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5.消炎药和抗菌药有哪些区别?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抗菌药“俗称”为消炎药,其实从严格的药理学角度来讲,消炎药和抗菌药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药物。医学上所指的消炎药是解热镇痛消炎药,是指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它能够缓解、抑制这些炎症症状,但并不能根除引起炎症的病因。消炎药一般多用于非感染性的炎症,是针对无菌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是对症治疗药物。而抗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多用于感染性炎症,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抗菌药物种类很多,常用于临床的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复方磺胺新诺明等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和青霉素类G、青霉素类V、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罗红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

七、服药与饮食

1.服药与饮食有哪些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处理服药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饮食对于药效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药物可以因食物的存在提高利用度二三倍,有的药物则减少吸收,降低利用度一半以上。这可能与食物延缓了胃排空,从而延缓药物的吸收、药效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下面介绍几种饮食影响药物吸收的例子。

药物与食物同服或者是服药后随即进食,被延缓吸收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阿莫西林、头孢力新、先锋霉素Ⅵ、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解热解热止痛类的阿司匹林,心血管类的地高辛、速尿等。

药物与饮食同服,被减少吸收的药物有:苄星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四环素、水杨酸钠、左旋多巴及苯巴比妥等。

相反,由于进食而促进吸收的药物有:呋喃妥因、双氢克尿塞、灰黄霉素、核黄素、普萘洛尔、肼苯哒嗪等。

2.服中药讲究哪些“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实践也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瓜果、蔬菜、茶、酱、醋等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需对有些食物忌服。下面介绍几种服用中药时不宜食用的食物的例子。

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患有疥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病忌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但“忌口”也不能绝对化,“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中医非常强调这一点,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实践证明,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3.为什么服用西药也要“忌口”?

目前在我国中医已对疾病患者提出了忌口的要求,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诸多有关忌口的理论和经验。但许多人对中药需要忌口的印象比较深,而对服用西药也需要忌口就知道得比较少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服用西药时,同样要注意忌口的问题。

(1)服用四环素类药物、红霉素、灭滴灵、甲氰咪胍时应忌食牛奶、乳制品、豆制品、黄花菜、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钙离子可以与以上药物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化合物而使药物效果降低。

(2)服用黄连素、四环素类、红霉素、复合维生素B、铁剂、利福平、潘生丁、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

乳酶生等药物时应忌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与上述药物起反应而降低药物效果。

(3)服用激素类及抗凝血药物期间应忌食动物肝脏,否则会使激素失效。

(4)服用氨基比林及索密痛、安痛定、散利痛等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时应忌食腌肉,以防药物中的氨基与腌肉中的亚硝酸钠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5)服用优降宁等药物时,不宜同时吃动物肝脏、鱼、奶酪、巧克力、香蕉、腌鱼、豆腐、扁豆、牛肉、香肠、葡萄酒等。因为优降宁等药物能抑制单胺氧化酶,倘若同时吃以上食物可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可以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6)服用磺胺类和碳酸氢钠时,不宜吃酸性水果、醋、茶、肉类、禽蛋类等,否则容易因磺胺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形成结晶而损害肾脏,或降低碳酸氢钠的药效。

(7)服用异烟肼时不宜同时吃鱼类,因为鱼类含有大量组氨酸,它在肝脏里能变成组织胺,而异烟肼能抑制组织胺的分解,使其在体内聚积而发生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结膜出血、皮肤潮红、心悸、面部麻胀等症状。

(8)服用维生素K时不宜同时食富含维生素C的山楂、辣椒、鲜枣、茄子、芹菜、西红柿、苹果等,因为维生素C可分解、破坏维生素K,从而减弱其药效。服用维生素C时不宜吃猪肝。因为猪肝中含有丰富的铜,而铜的存在会使维生素C氧化为去氢抗坏血酸,使维生素C失效。

(9)服用甲状腺素时宜少吃或不吃黄豆、豆油、萝卜、白菜等,因为这些食物能抑制甲状腺素的产生。

(10)服用镇静药、安神催眠药、洋地黄类药物、苯妥英钠、降糖灵、优降宁、胍乙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消心痛、痢特灵等药物时均应忌酒。倘若在服用以上药物期间大量饮酒,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使药物失去疗效。

(11)服用甲氰咪胍、速尿、安定、氯硝安定、利眠宁、氨茶碱、咖啡因等药物时务必要忌烟,因为烟油中的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可加速这些药物的代谢和灭活,从而会减弱或抵消药物的疗效。

4.哪些药在服用时不宜饮酒?

人类饮酒有着悠久的历史,适量的饮酒能增加生活的情趣。但当身体处于不适并处于服药期时,应当在服药前后忌酒,就是含酒精度数低的啤酒、果料酒和滋补酒,在服药时也不应饮用。

下面对服用药物后饮酒造成的不良作用,作一介绍。

(1)对于服用精神类药物:严重失眠患者服用药物水合氯醛后,如果大量饮酒,由于二者之间可产生强烈的神经抑制作用,服药者易昏睡不醒或者中毒死亡。癫痫病人服用苯妥英钠药物,同时喝酒,会使其抗癫痫功效骤减或完全失效。服用氯丙嗪、奋乃静或氟奋乃静等药物而又同时喝酒,可急剧加重原有病情或产生脑部严重缺血,也可能会突然死亡。

(2)对于服用降血糖类药物:使用胰岛素治糖尿病时,病人如同时喝酒,会产生严重低血糖症和突然晕倒,有时还可使病人产生难以治疗的终身性神经系统病变或残疾。

(3)对于服用解热止痛药物: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时,喝酒可产生肠道或其他组织器官大出血,平时患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以及凝血机能障碍的人,尤其容易发生这种严重并发症。

(4)对于服用心血管系统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等)、抗心绞痛药(消心痛、硝酸甘油等),因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导致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服用螺内酯的病人,同时喝酒,则易产生严重低血压或造成猝死。肾炎、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病人尤其容易产生这样的危象或意外。

(5)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服用先锋霉素类、灭滴灵等,又饮酒。会因乙醇在体内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而上述药物能抑制该酶的活性,引起乙醛中毒,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因此服用上述药物时必须禁酒,且停药2周内不宜饮酒,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必须注意。

(6)对于服用抗癌药:服用抗癌药的人同时喝酒,哪怕是少量喝酒,不但可以完全抵消药物杀灭癌细胞的功效,而且还容易促使癌细胞发生转移和扩散,最终将大大缩短癌症病人的寿命。

(7)对于服用抗结核病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能增加酒精的肝脏毒性,引起肝功能减退。

5.为什么不能用牛奶、茶水及饮料来服药?

口服药的理想溶剂是白开水,温开水或冷开水均可。其他的溶剂,如茶、碳酸型饮料、咖啡、牛奶、豆浆,则不宜用于送服药物。原因是:

(1)茶叶中含有的成分有近400种之多,主要成分有咖啡碱、鞣酸、儿茶素、多酚类等。当同茶水服时,一些物质可和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而使药物疗效降低。如大量鞣酸可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产生沉淀作用,服多酶片、胰酶片、胃蛋白酶等酶制剂时,鞣酸和蛋白质发生作用,使药物失去活性,碳酸氢钠可和鞣酸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分解,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可和鞣酸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弱药效。鞣酸和铁剂可形成难溶性铁盐,妨碍吸收,如服用一些进补药物,鞣酸可和补药中的各类皂苷、生物碱结合,产生不为人体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或抵消补品的进补作用。茶中的咖啡因有兴奋作用,不宜和中枢抑制药同服,咖啡因还有抗腺苷作用,如与潘生丁同服可降低潘生丁药效。咖啡碱可刺激胃酸分泌,用茶水送服抗酸药或制酸药,可降低这些药的抑制胃酸作用。

(2)碳酸型饮料(汽水)含有碳酸水、咖啡因、香料或其他成分,可和某些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汽水类的碱性饮料及橘子水等酸性饮料均可改变胃肠道的酸碱度,在消化液酸碱度发生改变时也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因此也不宜作为服用药物的溶剂。

(3)牛奶与许多药物不能同时饮用。用牛奶送服四环素类抗生素,牛奶中的多价金属离子可和四环素类药物形成难溶解不吸收的结合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降低了抗菌作用。奶制品如牛奶、酸奶等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的吸收有明显的影响,使血药浓度下降,这可能和牛奶中钙离子和环丙沙星中羟基络合而影响吸收。

一般成人一次量的药物用100毫升水送服即可。如果喝水太少,药物会引起食道黏膜损伤,如干吞或用口水将药片吞下,这样食道损伤的危险性就更大。总之,我们在服用口服药物时,应选用水来吞服,而不用牛奶、茶水等溶剂来服用。

八、非处方药(OTC)使用须知

1. 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亦称“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即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非处方药是相对处方药而言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对药品实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作法。非处方药最早起源于美国,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一位药师参议员提出的对《食品药品化妆品法》的修正案(杜哈姆修正案),规定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标准,在世界上第一个创建了药品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制度。此后,日本、英国、德国和加拿大分别通过了有关法律,相继建立了药品的分类管理体制。我国于1998年对药品施行分类管理制度。

非处方药是消费者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借助阅读药品标识物,对小伤小病自我诊疗并选择应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由处方药转变而来,是经过长期应用、确认有疗效、质量稳定、非医疗专业人员也能安全使用的药物。非处方药大都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消化道不适,鼻炎等过敏症状、营养补剂等。具如下特点:安全性高,毒副反应较小,体内不蓄积,不含毒和成瘾成分,不引起依赖性,不诱导耐药性和抗药性;按标签或说明书的指导即可正确使用;适应证是病人能自我作出诊断的疾病;能有效地消除或缓解不适症状,促进健康;药品制备和包装适合儿童、成人等不同人群;药品在储存条件下稳定性好。

2. 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是如何区分的?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又进一步根据安全程度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两大类,其中安全性相对低下的为甲类非处方药,安全性相对较高的为乙类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包装上有椭圆形的OTC标识,甲类标识的底色为红色,“OTC”字母为白色;乙类标识的底色为绿色,“OTC”字母为白色。甲类非处方药可在一般药店买到,乙类非处方药在药店、超市、百货商店等处均有售。非处方药(不论甲类和乙类)也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药房买到。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方便大众用药。施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使得一些小伤小病可以就近购药、及时用药,免去请假误工,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化验、取药等费时、费钱、费力之苦,也减少了医院不必要就诊压力。

3. 怎样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虽然非处方药较处方药安全,但并不意味着非处方药可以随意使用。使用非处方药应注意以下问题:(1)判断疾病。用药前应通过自身或相关渠道对自身疾病作出初步判断,确定可否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药疗。可通过阅读医药手册和相关报刊,获得有关药品和自我保健知识,或通过咨询药品销售人员,以获得具备对自身症状进行自我判断的能力。如病因不明或病情较重或合并多种疾病的,不宜擅自使用非处方药药疗。

(2)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附在药品包装内的必备文件,是指导患者用药的最直接的依据。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上应印有批准文号、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及药品生产日期、有效期、贮存条件等。患者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结合自身症状决定是否应该使用该药,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药品。确保自身使用的药品安全,以确定最好的效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准确用药。选用有国家统一标识的非处方药。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及疗程,尤其是药量。用量不足,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用量过大,又会增加毒副反应,乃至中毒。

(4)避免联合用药。有些人用药存在贪多心理,认为用药越多越保险,殊不知许多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合用时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能增加毒副作用,联合的药品越多,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越高,后果也越严重。

(5)注意疗效及不良反应。任何药品都有毒副作用,非处方药应用安全是相对处方药而言的。故在使用时,既要观察有无疗效,也要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非处方药一段时间(一般为3—7天)后,症状未见缓解或减轻,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4. 可以同时服用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吗?

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在用非处方药治疗小伤小病时又得了大病,需要加用一些处方药或在用处方药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如高血压、糖尿病)时,又得了感冒,需加服一些非处方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服用吗?

其实,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只是由于分类管理方便患者而出现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药品的安全程度上有所差异。因此可不可以同时服用不取决是否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关键看患者是否有联合用药的必要和药品本身配伍问题。遇到这类问题患者必须去看医生或咨询专业药师,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

5. 如何看懂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用药安全及相关信息的载体。看懂药品说明书是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以下就药品说明书中的条目逐一说明含义。

(1)批准文号。说明书最前端通常是药品的名字与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颁发,其一般格式为“国药准字+类别(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编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2)药名。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称、化学名和商品名称。通用名和化学名世界通用,任何教科书或文章上出现的应是同一名称,一般以英文和译文表示。至于商品名,每一家生产药厂都可为其产品取一个商品名。因此,相同成分的药品,或是学名相同的药品,可能有多个商品名。不同的商品名,意味不同厂家的产品,也意味不同的品质。要认准通用名或者化学名,避免重复服药,导致过量中毒。

(3)主要成分。药品成分是药品发挥药效的物质。有些药品为单一成分,有些为复方成分。成药里复方产品居多,医师处方药则单方居多。说明书中标明的多为主要成分。如感冒清的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山芝麻、穿心莲等。

(4)适应证。适应证是根据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使用本品治疗确有疗效的疾病的范围。此项在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常用“功能与主治”表示。服药一定要在适应证范围内,尤其是非处方药物,自我服用应按照适应证,避免错服。

(5)用法与用量。说明书上的药品量通常指成人常用剂量,儿童剂量则要根据年龄或体重进行折算。许多中西药的重量用克(g)、毫克(mg)等表示,容量用毫升(ml)表示。药物用量常注明一日几次,每次多少量;儿童常用每日每千克体重多少量来表示。至于药品的用法,则需根据该药的剂型和特性,注明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及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等。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注明的方法用药。

(6)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不期望出现的反应。药品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用药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关。如有过敏体质的人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些药品口服后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有些药物对肝肾有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都会注明,注意阅读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的自我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7)注意事项。为了安全使用药物,必须列出该药的慎用、忌用和禁用对象。对于具有禁忌证的,绝对不能服用,慎用的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8)规格。规格是指该药每片或每支的含量。

(9)贮藏。贮藏为保证药品在效期内质量可靠的保存条件要求。多数药品均需避光,密闭并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许多生物制品均需冷藏或低温保存。变质的药物绝对不能服用。

(10)有效期、保质期或失效期。许多药品均注明有效期,药品超过有效期或达到失效期后则为过期失效,过期药物绝对不能服用。

(11)批号。药品批号一般表示该药的生产日期。但须注意:一些欧洲国家进口药的年月日写法常常倒过来表示,按日、月、年排列。美国进口药大多按月、日、年排列,日本进口药大多按年、月、日排列,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则常用罗马字代表月份。通过批号可以追溯药品的生产时间和并通过批号结合有效期判断药品是否过期。

药品说明书是患者认识于是用药物的依据,重视对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对于提高患者的用药质量和疾病的早日康复都有很大的好处。

6. 怎样理解“遵医嘱”?

药品外包装的标签或说明书上,多有“遵医嘱”的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遵医嘱”就是遵照医生的话去做。那为什么要遵医嘱呢?这是因为有些药品除了常规用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而且同一药物作用不同剂量有差别,不同患者的体质差异用药也不一样,需根据不同情况相应调整用药方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例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用于降血压,常规用量是一天3次,每次1~2片。当医生处方后,会嘱咐你在血压突然增高时可取硝苯地平1片嚼碎含于舌下,有速降血压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药物作用的性质与剂量的大小有关,又如阿斯匹林既是退热药、抗风湿药,又是预防血栓的抗凝药,如感冒发热时,仅在发热时服0.3~0.6克;抗风湿则剂量要加大至每次0.6克,一天3次;而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每次0.1克,每天1次。还有一种情况是,标签或说明书上注明的用量是成人的剂量,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用药的量也不可能相同,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或加大或减少用量,如抗菌素类、降血糖类、降血压等药物就有一些特殊用法,需要遵医嘱服用。

在家庭自选使用药物时,一般都采用常规服法,特殊用法除凭经验外,最好请教医生,在其指导厂使用为好,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儿则更应如此。

九、特殊药品的使用知识

1.麻醉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麻醉药品共有121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有21种,每一种又有不同的剂量剂型和商品名。麻醉药品包括:①阿片类,常见的如吗啡,可待因,海洛因等;②可卡因类,包括从古柯树中提取的可卡因及其制剂;②大麻及其制剂;④合成麻醉药类,如度冷丁,美沙酮,芬太尼等;⑤卫生部指定的其他易形成瘾癖的药品、药用植物及其制剂。

在使用中,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再次调配时,应将已用药品空安剖瓶或废贴剂交回。为了加强管理,使得每个患者的正常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并防止麻醉药品被用于非法用途,它的处方用量被列入卫生部法规严格限定。麻醉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缓控释剂型不超过7日用量,其他普通剂型不超过3日用量;对于癌症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有所延长,注射剂,缓控释制剂和其他制剂的处方用量分别为3日,7日和15日。所有处方都是红色。麻醉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治病救人的药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依赖性,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就会产生身体依赖性或者精神依赖性。那么,是不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就不能沾了呢?身体依赖性是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机体适应状态,表现为突然停药出现一系列身体戒断的不适症状,但大部分症状随时间推移可以逐渐减弱、消退。所以,因镇痛等医疗目的使用麻醉药品而导致的身体依赖并不能算成瘾。精神依赖性是指药物所产生的一种带有愉悦性质的特殊精神效应。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如果用药者为追求这种特殊精神效应的产生而反复用药,就会产生心理渴求,形成强迫性、周期性用药行为,也就是上瘾了。但是,一个因疼痛等医疗原因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极少会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性,极少会成瘾。也就是说,药物的依赖性、躯体的依赖性并不是成瘾性。另外,适当的剂型也可以避免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减少成瘾性,例如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每12小时服药一次就可以了,一天的药物浓度都能保持一个恒定值,既达到了持续镇痛的目的,又减少了成瘾性;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通过透皮吸收,减缓了吸收速度,延长了药效。在使用麻醉药镇痛的过程中,需注意按时而不是按需给药,才能保证镇痛的连续性。因此,只要科学、规范地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就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治疗作用,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真正做到用药安全有效。

2.精神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精神药品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它兴奋或者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根据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其中第一类较强,例如俗称为K粉的氯胺酮,手术上用作麻醉剂,有致幻兴奋的副作用,吸食则可能上瘾;第二类较弱,例如安眠药中的地西泮(安定)和劳拉西泮(罗拉),兴奋中枢神经、与其他药合用治疗偏头痛的咖啡因,缓解中到重度疼痛用的耐而可等。精神药品主要包括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抑郁症和躁狂症的药,抗焦虑的药物(包括通常说的安眠药)等等。

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中的限制与麻醉药品相同,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般不超过7日用量,特殊情况下可适量延长。

3.毒性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贮存、使用应严格控制。我国古代常使用的有动物毒药如蛇毒,植物毒药如乌头碱,矿石毒药如砒霜,丹砂等。西药中有亚砷酸针,A型肉毒毒素等,每次处方不能超过两日极量。

4.怎样区别麻醉药与麻醉药品?

麻醉药和麻醉药品,名称上看似差不多,但实质相差甚远。麻醉药系指能产生感觉消失,特别是痛觉消失,以利于进行手术的药物;麻醉药品则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和精神成瘾性的一大类药物,包括毒品。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二者的来源不同。麻醉药大都是合成的,如乙醚、丁卡因、利多卡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从罂粟、大麻或可可豆等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如阿片类、吗啡类、可卡因、海洛因等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冰毒、摇头丸等。

(2)它们的用途不同。麻醉药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种.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较广泛的抑制,主要用于深部大手术。局部麻醉药能使局部感觉消失,主要用于局部小手术等,例如常用的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品的用途可一分为二,可用于医疗也可被作为“毒品”用于“吸毒”。用于镇痛时作用于疼痛感觉的中枢部位,使疼痛感觉减小或消失,并使精神麻醉。此外,该类药还主要用于创伤、晚期癌症等剧痛、无痰干咳和心源性哮喘等疾患的治疗.

(3)它们在管理上有不同。麻醉药属一般性剧药,在管理上无特殊要求;而麻醉药品属国家重点管制药,从种植、生产、运输到销售、使用、销毁等各个环节都有一整套严格要求,必须做到“五专”,即专人负责、专用账册、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册登记,以备药政部门的严格检查。

常见病用药指南

1、感冒 普通感冒的典型症状:鼻塞、流清鼻涕、眼睛发红,流泪,打喷嚏、咳嗽、发烧、痛、咽痛、声音嘶哑。 风寒感冒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喝,舌苔淡白、脉浮紧。 方案(1)感冒软胶囊(上海罗福太康)+藿香正气胶囊+复方薄荷脑鼻用吸入剂 方案(2)四季感冒片(山东健民)+头孢拉定胶囊(北京中新)+复方薄荷脑鼻用吸入剂或新康泰克鼻贴 风热感冒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红、脉浮数 方案①复方氨芬烷胺片(修正)+板兰根颗粒(广西来宾)+消炎药 方案②四季感冒片+度米芬含片+消炎药 方案③修正双克(或双效)+头孢拉定胶囊(北京) 2儿童感冒 幼儿感冒还具备以下特点: 1、幼儿感冒后通常伴有发烧,体温升高迅速 2、易引起中耳炎 3、鼻塞症状比成人重,影响病儿的呼吸和睡眠,并引起他们烦燥和哭闹。 方案(1)抗病毒口服液+退热贴+小儿感冒颗粒(云南白药)+小儿咽扁颗粒+阿奇霉素颗粒(安徽仁和)

方案(2)小儿氨芬黄那敏颗粒(修正)+头孢克肟+四季抗病毒 3.儿童非感染性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偶尔呕吐,大便每日多在10以内,每次大便量不多,伴有少量水分大便呈黄色或黄下次色,有时有酸味,带白色或者淡黄色奶块(奶癣)可有少量沾液和泡沫,得病后精神好,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同时存在,一般不发烧,很少引起脱水等合并症。 方案①蒙脱石散+宝宝一贴灵+止泻宝童颗粒 方案②婴儿健脾散(山东健民)+妈咪爱 方案③蒙脱石散+合生元 方案④蒙脱石散+婴儿健脾散+尼美舒利颗粒+宝宝腹泻贴 4慢性咽炎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剌激咳嗽,干燥,发胀,堵塞,瘙痒等,但很少有咽痛。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块易引起恶心,由于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会有类似症状,因此发现以上症状之后应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方能确诊。 方案①咽炎片(山东健民)+清凉含片(修正)+美澳健维生素C 方案②金果饮咽喉片(山东华洋)+美澳健维生素C 方案③复方鱼腥草片+含片+咽立爽 方案④美澳健维生素C+含片+咽炎片(修正)+阿奇霉素片5牙痛牙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遇

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 目录 《家庭用药指南》 (1) 目录 (1) 一、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3) 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3) 2.怎样认识药品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3) 3.什么是缓释制剂?它有什么特点? (4) 4.药物新剂型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 (4) 5.怎样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5)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简介 (5) 1.怎样理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5) 2.哪些作用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5) 3.过量服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损害? (6) 4.怎样科学认识药物的过敏反应? (6) 5.怎样理性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7) 6.怎样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7) 三、家庭用药存在的误区 (7) 1.家庭抗菌药物使用的误区有哪些? (7) 2.打针和吃药对疾病的疗效有区别吗? (8) 3.服用中成药的误区有哪些? (8) 4.加大用药剂量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吗? (9) 四、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9) 1.怎样理解一天3次服药? (9) 2.饭前或饭后吃药有区别吗? (9) 3.服药后马上睡觉好不好? (9) 4.何时是高血压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 5.何时是胃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 6.什么时候服晕车药最合适? (10) 7.中药的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0) 8.有哪些抗菌药适合空腹服用? (11) 9.何时服维生素类药最合适? (11) 五、正确选择用药的方法 (11) 1.口服药物有哪四忌? (11) 2.哪些药物不能突然停服? (11) 3.药品的服用方法能随意改变吗? (12) 4.不能用热水送服的药物有哪些? (12) 5. 为什么不同药物一天的用药次数会有区别呢? (12) 6.服药的姿势有什么讲究? (12) 7.缓、控释片剂能不能掰开服? (13) 8. 适宜嚼碎服用的药物有哪些? (13) 9. 如何正确贴膏药? (13) 10.为什么创可贴不能随便用? (14) 六、用药合理性与疗效的关系 (14)

家庭用药总知识

第一周 药品基本知识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物质 * 处方药 * 指必须经医生处方,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应用的药品。 * 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国家严格规定处方药不得对公众做广告宣传,但允许其产品信息在医学工业学术杂志上传播。我国规定:“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非处方药经审批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 非处方药(OTC) * 不需要医生处方,在药店或药房即可买到。 * 药盒上的绿色OTC标识代表除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的乙类非处方药。红色的OTC标识各代表只能在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零售药店销售的甲类非处方药。二者相比,绿色OTC标志的乙类非处方药的安全性更高。 * 保健品: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卫生消毒用品 * 酒精(75% 95%) * 来苏水 * 84消毒知识拓展: * 消字号的产品 正确服用口服药物 1、洗净双手,倒一杯温开水; 2、先喝口水,润湿喉咙和食管; 3、药物放进嘴里,抿一口水咽下药物,接着多喝几口水; 4、服药后不要马上躺下,最好站立或走动一分钟,以便药物进去胃里。 5、服药后30-60min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药物的体内过程 1、口服给药: 2、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潜伏期高峰期持续期半衰期蓄积中毒 第二周 全面解读药品说明书 * 药名、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规格、贮藏、有效期、保质期或失效期、批号。 注意:一些欧洲国家进口药的年月日写法常常倒过来表示,按日、月、年排列。 药品说明书要看什么? * 看清“成分”避免重复用药、认准“批准文号”防假药、看准“批号”和“有效期” 、对不对症看“适应症(功能主治)” 、对“不良反应”要心中有数、别拿“禁忌”不当回事、遵循“用法与用量”保证疗效、按“贮藏方法”存药保证药品质量 吃药的注意事项 * 错误一: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 * 错误二:躺着服药 * 错误三:对着瓶口喝药 * 错误四:多药同服 * 错误五:喝水过多 * 错误六:服药后马上运动

儿童常见病护理手册

儿童常见病护理 没有什么比宝宝生病更让 一家人揪心的了!特别是家人 常常会就生病的宝宝护理,以 及该不该再去医院等问题产生 纷争,甚至会引发婆媳大战。 【腹泻篇】 和秋冬季不同,在春夏之交宝宝若出现腹泻多为饮食不洁引起的。此时,广东的气温已经比较高,食物易变质,所以最好不要给宝宝吃剩菜,如果要吃一定要经过彻底加热。还要提醒家长,已经开了口的饮料,过夜后就不要给宝宝再喝,饮料中的糖分比较高,非常适合细菌生长,宝宝一旦喝过一口里面就已经有了细菌,过夜后的细菌量会非常高(有些细菌20分钟繁殖一代),宝宝再喝易引起腹泻。 Q:就医时我是不是需要带着宝宝拉过的纸尿裤给医生看? A:是有必要的。医生会特别关注宝宝的便便中是否有血和黏液,这些提示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路途较远或不方便带,可以用手机把宝宝拉的便便拍下来,就医时给医生看。

Q:什么方法止泻效果又快又好? A:这是宝宝腹泻后,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的甚至要求医生给宝宝注射“止泻针”,打一针即好。医生一般不会开强力止泻药,因为宝宝腹泻是个将病毒排出体外的过程,强力止泻反而不利于病毒排出。和止泻相比,医生会更关心预防宝宝脱水的问题,如果宝宝出现了脱水症状,需要立即就医,由医生评估宝宝脱水的程度,重度脱水的宝宝甚至需要留医,因重度脱水可能会迅速发展为休克,需要立即抢救。对脱水的干预不能等到出现脱水症状再开始,而是要从一开始腹泻就要采取补水措施。 Q:我如何知道宝宝是不是脱水了? A:记住这句话即可判断——“摸摸头、摸摸手,看看眼,看看口”。“摸摸头”指的是如果宝宝头部的前囟出现凹陷,提示可能脱水;“摸摸手”指观察

浅谈家庭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家庭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最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家庭用药的安全性问题(最新版) 家庭备药越来越普遍,如何安全、合理的使用家庭备用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购买药物、贮藏药物、使用药物。要保证家庭用药的安全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注重。 购买药物的注重事项 1.选购药品要有目的性 要选择非处方药,一般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物为主,品种要少而精。抗生素等处方药最好不要自行购买。 2.不要偏信新药、迷信贵药 3.购药物时要注重识别假劣药品 检查药品有无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适应证、剂量和用法等,以防伪劣药品危害健康。 贮藏药物的注重事项

1.家庭备用的药物应放在干燥通风阴暗处保存 2.备用药要贴有标签 标签上写清楚药名、规格、用途、用法、用量以及注重事项。不能用纸袋或纸盒存放,以免在久贮过程中氧化潮解失效,药物和药瓶里的名称要一致。不要把多种药混装在一个药瓶里。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存放,并要有明显标志写明是外用还是内服。 3.避免保存 有些药品在光线作用下,会促使其变质或毒性增强,应放置在棕色瓶中并置暗处保存。如奎尼丁、奎宁、氨茶碱、维生素C,硝酸甘油等。 4.避免误服 家中有小孩的,应注重存放的药品不要让小孩能拿到,以免误服。 5.经常清查备用药 如发现发霉、粘连、变色、松散、有怪味,或药水出现絮状物、沉淀、挥发等现象时,证实药物已经变质。

家庭常用药必备清单

家庭常用药必备清单 一、内服药物 1、安定——具有镇静、催眠等作用。失眠者可于睡前服用,但久服易成瘾。 2、晕海宁——患晕动病者乘车、船、飞机前半小时服用,能避免眩晕、呕吐等反应。 3、扑热息痛——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与关节痛等。 4、阿司匹林——能退热、止痛、抗炎、抗风湿。其小剂量还可预防血栓。但对胃有刺激性,最好用其肠溶片。 5、咳必清——宜用于频繁干咳,但对痰多、粘稠者禁用。 6、必咳平——能使痰液变稀容易咳出,且可维持疗效7小时左右。 7、复方甘草合剂(俗称棕色合剂)——不但能止咳,而且有化痰功效,适用于伤风感冒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2岁以下小儿忌服。 8、氨茶碱——可用于多种哮喘。但对急性心肌梗塞伴有血压显著降低者忌用。 9、舒喘灵——可防治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的支气管痉挛。它不宜与心得安合用。 10、雷尼替丁——适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及返流性食管炎等,在清晨与临睡前服。但对孕妇、乳母与青光眼病人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1、多酶片——若消化液分泌不足,造成食物消化发生障碍,或饱餐过食,某些肠道传染病的恢复期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可在饭时服用多酶片。 12、复方新诺明——可用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菌痢等。但对过敏者禁用。 13、黄连素——可治疗红眼病与菌痢、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14、氟哌酸——可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肠道和阴道等感染性疾病,但对胃溃疡者慎用;少儿及孕妇、乳母禁用。少儿可改用无味红霉素。 15、甲硝唑(又称灭滴灵)——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牙周炎及滴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

16、头孢拉定胶囊——可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轻度感染。 17、颠茄片——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轻度绞痛,但对青光眼病人禁用。 18、山莨菪碱——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与胆道痉挛及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19、息斯敏——可用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风疹块等疾患,无嗜睡反应。但孕妇禁用。 20、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痈疽疮疖等症,勿超量服用,以防中毒。 21、牛黄解毒片——可用于目赤、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齿龈炎和疖肿等症。 22、云南白药——有止血、祛瘀功效,既可用于外伤,又能治疗胃肠、子宫等内出血。孕妇忌用。

家庭用药常识的心得体会

学习《家庭健康常识课》的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六星期的《家庭健康常识》公选课就结束了。在过去的六星期里,我们收获匪浅,董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会了我们许多家庭健康常识,而这些健康常识又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我真的很庆幸自己能选上《家庭健康常识课》这门公选课,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学习健康常识。 在这门课的开始,董老师就告诉我们,随着当代社会在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我们的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的健康状态好像与这些成着反比率的关系。 在过去的六周上课时间里,董老师给我们主要讲了药物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疾病,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胃与失眠,运动病与皮肤,生活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家庭小药箱和献血知识,最后讲了健康饮食等内容。董老师的课件很丰富,其中也插了相关视频,我们学习了不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周的内容,也就是关于胃和失眠,那一节课我很认真地听完董老师的课,并做了笔记。胃病和失眠是我们大学生常见的疾病,当然我身边的同学也不例外。要防止这些疾病,首先要对引起这些疾病的原因要有所了解。 最近,我有位同学说她的胃不舒服,她平时也很按时吃饭但是胃不知道为什么经常疼。学习了家庭健康常识,我才知道原来不是平时按时吃饭,胃就会没事的了。胃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还具有部分吸收功能,胃不好直接影响人的食欲,进而造成人体营养不足,抵抗力下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得了胃病在生活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据某大学门诊资料统计,在他们的门诊病例中,各种胃病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学生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学校的生活与家里的生活不同,饮食习惯也有改变,胃病在住校学生中发病率较高。据了解,他们胃之所以不好,与他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得胃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方试,如果有这些习惯的同学应要注意并改正过来。这些真的可以诱发胃病的机率是很大的。诱发的原因有:精神过于紧张,过度疲劳,酗酒无度。嗜烟成瘾,饱食不均。

家庭用药 论文

家庭用药慎而行之 关键词:药物,安全性,注意事项,家庭用药,用药安全,药品广告 摘要: 家庭备药、用药越来越普遍,如何安全、合理地使用家庭备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购买药物、贮藏药物、使用药物。同时,药品广告越来越多,宣传方式也层出不穷,如何看待这些广告也成了家庭用药中的新挑战。正文: 我们常常说“是药三分毒”,大概出于两个情况,一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随便服药,一定要遵循医嘱和说明书小心从事,因为药品毕竟不是糖葫芦、巧克力。二是也许出于一种误会,不少人把药物的副作用与它的毒性反应混为一谈了,常把副作用当作毒性反应,因而谈药色变。 众所周知,凡药都有其治疗作用(假药除外)和不良反应的两方面。这是药的两重性。在某些情况下,这两种后果皆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特殊反应等。以前两项最多见。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惜不少药品说明书则“合二为一”混为一谈。因此也增加了人们的模糊认识。 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它是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于病人可能带来不适而轻微的痛苦。常见的反应有恶心、呕吐、嗜睡、心悸、皮疹等。这多是药物直接刺激或因药物具有多种药效所致。多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是伴随药物的治疗作用而来,又多可很快消逝。一般地说,它不会影响对疾患的治疗效应,停药后会很快消失。对药物的副作用不必过分紧张忧心忡忡。 药物的毒性作用是指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用药者的组织器官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且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肾脏受损的少尿、无尿或血尿,肝脏受损的黄疸、肝大、血液受损的血细胞比例紊乱等。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毒性作用的性质各药不同,但一般是药物过量时药理作用的伸延。这多是医疗差错、患者误服误用、用量过多、耐受力差等因素所造成。毒性作用可立即发生(即急性毒性)和延缓发生(即慢性毒性)。其损害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这个道理几乎妇孺皆知。每年美国有70万多人因药物不良反应就医,而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定义】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 2.X线胸片: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整个节段。 3. 血象:白细胞明显升高时能协助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白细胞减低或正常,则多属病毒性肺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要保证休息,避免过多治疗措施。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比较清新,并须保持一定温度、湿度。 (2)饮食应维持足够的入量,给以流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并可补充维生素C、A、D、复合维生

素B等。对病程较长者,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2.抗生素疗法:年龄是提示病原的最好的线索:≤3月,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3月~5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多见。社区获得性肺炎,考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头孢和或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病毒感染者,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病毒感染者,一周后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或者混合感染。同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敏感抗生素;严重感染者,第一时间采集血培养,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3.对症治疗 (1)退热治疗: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枕,或“双氯芬酸钾栓”、“布洛芬口服液”等退热。 (2)止咳平喘的治疗:应清除鼻内分泌物,有痰时用祛痰剂(如氨溴索),合并雾化疗法(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胺),痰多时可吸痰,同时多饮水。 (3)病情较重者需要吸氧。 (4)严重肺炎以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心率加速、烦躁不安、肝脏在短时间内增大、浮肿、面色苍白发灰,甚至心脏扩大及有奔马律。心力衰竭时除给氧、祛痰、止咳、镇静等一般处理外,应早用强心药

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病家庭用药的指导

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病家庭用药的指导 高血压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它不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幅度在逐年递增。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还没有彻底的根治方法,控制血压仍以长期口服药物为主。我院对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用药的情况,由辖区责任医生进行追踪随访,结果表明,本组老年患者家庭用药依从性差,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8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岁,均符合WHO高血压标准。其中2期高血压病51例,3期高血压病27例,出院后分别在4周、8周由辖区责任医生进行随访,记录用药情况。 2结果 78例患者住院期间,在医护人员监督下均能按医嘱服药,但出院4周后能完全按医嘱用药者71人,占91.03%,未能按医嘱用药者7例,占8.97%,出院8周后能按医嘱用药者53例,占67.95%。由此可见,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用药的依从性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3讨论 3.1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差由于药物不能根治高血压病,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合理服用药物治疗,方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层次较低,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血压一降下来就停药,血压升高时再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有的因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减轻,就擅自停药,有的还随意改变治疗方案,依照别人的经验不规则的用药,对健康极为不利。

3.2老年患者记忆力、认知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和认知分辨能力也随之减退,再加上老年人绝大部分同时患多种疾病,所用药物品种多,患者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时间和方法记忆不清,有时有的药物因剂型的改变,患者分辨不清,导致误服、漏服或多服的现象较普遍。 3.3医源性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患病后求医心切,重复就医的机会多,由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参差不齐,对患者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缺乏细致的询问,对所选用药物(联合用药)缺乏详细的介绍,使患者对治疗后出现的药物副作用产生畏惧感而自行调药或停药。 3.4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老年人物质生活的中心,也是精神依托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家属对患者关心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和补充药物,也不能及时督促和协助病人在家按时服药。 另一方面,农村患者经济条件还相对较低,同时门诊药费还未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范围,使部分患者难以长期承受药品费用,无法按医嘱坚持服药。 4对策

[家庭常见病用药手册]常见病家庭用药必备知识

[家庭常见病用药手册]常见病家庭用药必备 知识 常见病家庭用药必备知识1、稍微感冒打喷嚏、流清鼻涕:珠珀猴枣散(保和堂)、牛磺酸感冒颗粒、小儿金丹(中药)、板兰根、小儿宝泰康、馥感琳、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 2、风寒引起的感冒: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同仁堂)、臣功再欣、好娃娃、羚羊感冒口服液、护彤。 3、感冒好后流鼻涕:香菊颗粒、博宁冲剂。 4、感冒初期:健儿清解液、泰瑞宁牛黄酸颗粒。 5、鼻塞:karvol清鼻塞药水。 6、感冒带喷嚏:小儿新感冒颗粒、小儿宝泰康、馥感林口服液。 7、感冒伴咳嗽: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库克、双黄连、沐舒坦、安奇、七厘散、小儿止咳糖浆、清宣止咳颗粒。 8、积止咳口服液枇杷糖浆(苏州)、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小儿羚贝止咳糖浆、小儿喧肺止咳颗粒。 9、重度咳嗽:小儿平喘止咳露(医院自配的)、猴枣散。 10、轻度咳嗽:罗汉果泡开水喝汁、咳克止咳糖浆、甘草合剂。 11、感冒发烧:羚羊角粉(退烧)、抗病毒口服液、小柴胡、退热贴(贝亲)、贝贝降温贴(物理降温)、小儿泰诺林(38.5度以上)、

小儿新、功臣在欣(38.5度以下)、美林、注射鱼腥草(39-40度)、安瑞克、先锋五号、双黄连鱼腥草、病毒唑双黄连口服液。 12、发热、扁桃体炎:小儿咽扁冲剂。 13、病毒感染:新博林抗病毒口服液(湖北午时制药)、利巴韦林、强生出的艾畅滴剂。 14、重度感冒:鸿泰牌小儿感冒颗粒、希刻劳、新博林、西力欣。 15、小儿鼻炎:鼻渊舒、鼻子堵用滴宁、沐舒坦、开瑞坦。 16、支气管炎:富露施、希克劳罗力得、新博林、美力泰。 17、中耳炎:吃阿莫仙和西刻劳(苏州礼来药厂),注射用西力欣。 18、腹泻轻时先用保济丸,再喂妈咪爱,丽珠肠乐,安奇醒脾养儿(可安神)。母乳性腹泻,妈咪爱、思密达、乳酸菌素效果不错。但要注重奶温,水温不能超过40度,会把有益菌杀死。 19、消化不良:观察到便便变稀,用珠珀猴枣散(保和堂)化积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脾可欣、儿康宁、乳酸菌素片、小儿化食丸、醒脾养儿颗粒、小儿七星茶、金双歧、丽珠肠乐、鸡内金、武汉健民制药的婴儿健脾散(原名婴儿素)。 20、便秘:开塞露。 21、湿疹:可润、尤卓尔、紫草油、炉烤洗剂、舒肤特洗剂、艾洛松、郁美净、铍宝、艾洛松、俄罗纳英膏。 22、去火:七珍丹。 23、感冒:999小儿感冒药、库克、臣功再欣、好娃娃、泰诺林滴剂。

家庭用药常识

家庭用药常识--如果喜欢,觉得值得下载,请在右边打个星星,谢谢!家里应该准备哪几类药品?家里常备药不宜过多,但应具备以下原则:一、常见病用药:如伤风感冒、咳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常用药;拉稀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常用药;其他如鱼肝油、钙片、五官科及皮肤科病外用药等。二、常用的药:治疗各系统病的药种类很多,家里应备的只能是常用的。作用相似的药物很多,挑选一部分备用即可。三、安全的药:儿童用药要求较严,使用不当极容易发生不良后果。备用的药应该是副作用少、毒性反应小、使用方法简便的药品。四、使用方便:家里常备药主要以口服药、外用药为主。注射药尽量少用,因使用不当,掌握不好,容易发生过敏、中毒而造成不良后果。五、便于存放的药:家庭常备药存放的时间一般较长。这就需要存放的药量少些,特别是容易变质失效的药更应少备些。具体地说,应以药片为主,水剂为辅。要选择些包装比较好的药物

存放。六、易于掌握的药:各种药都各有用量、用法、适应症和副作用,复杂的,家长难以掌握。因此,应备用的药要少而精,种类少些,易于记住,便于使用,可少出差错。 家庭药物治疗时的用量凡是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通常称为剂量,也可称为药用量。它是指成年人一次服药的平均用量。这个量是经过科学试验和实践经验得出的,如少于这个量,就不能较好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如用量过多则产生副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还能导致病人中毒,甚至致死。所以,应特别注意,尤其在家庭用药时更应慎之又慎。家庭用药的剂量,也应因病人具体情况不同而异。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一般可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三。小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药物也比较敏感,通常用药剂量比成人小,按成人剂量折算,或按体

儿童家庭用药安全小常识

儿童家庭用药安全小常识 儿童家庭用药安全小常识 建立家庭小药箱 1、可以购买现成的小药箱,也可以用结实的纸箱,再或者把柜子的抽屉腾空专做药品储存用。 2、药箱内应预先分区,如果是自制药箱,至少应分成人用药品、小儿用药品两个区,在进行分类存放、管理。 3、还要把每个区内的外用药与内服药分开摆放,最好用不同色标标识在药瓶上,以免误拿、误用。 4、有特殊药品,如可引起某些家庭成员过敏的药品、毒性药品等,可单独存放在药箱一角并做明显标记。 加强家庭药箱的管理 1、家庭药箱专物专用,药品不能与食品、保健品及杂物等同贮。 2、消毒、灭蚊、灭蟑类药品也不能放在家庭药箱内,以免发生意外。 3、药箱应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不得将家庭药箱或内存的药品作为玩具给小孩玩耍,以免小孩误服药品。重庆、上海分别曾有4岁女童因误把避孕药当糖果吃,导致月经初潮或乳房发育等,这样的教训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常备药品有哪些 1、家庭备药贵精不贵多,关键是能急用。购药前咨询专业药师,

慎重选购,最好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购买,并且尽量选购实力雄厚、知名的药企生产的药品。 2、家庭备药通常应以感冒发烧、咳嗽、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外伤治疗药物为主。 3、根据季节有针对性地准备药品。例如,春秋季冬季好发呼吸道疾病,夏季好发消化道疾病等。 4、小孩子好动,因此家中还应常备一些外用药品及器材。如,创可贴、消毒棉签、纱布、胶布、体温表、扭伤药、烫伤药等。 药品储藏有讲究 1、家庭药箱应放置于避光、干燥、阴凉处(阴凉处是指低于20度)。 2、对光敏感、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如:鱼肝油、维生素C片等,要装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3、有的药品暴露在空气中会潮解,应密闭保存。也可放在玻璃瓶中,盖紧瓶盖。如:遇湿易变性的维生素B1片。 4、有的药品怕热,需要低温保存。如:胰岛素针剂、滴眼液等,通常应存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使用前在室温下放置一刻钟,待恢复至室温后在使用。 5、栓剂可因气温过高出现软化,夏天高温时栓剂可放置在冰箱中,或使用前放入冰箱,等硬化后取出使用。 6、益生菌类制剂为保存有益菌活性,当冷藏保存。 定期整理与清除药品

最新家庭常备药物大全

家庭常备药箱 1、【感冒药】:新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白加黑感冒片、强力银翘片、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复方阿司匹林片、感冒通、同仁堂感冒清热冲剂、百服宁、康必得、感康; ●服用感冒药需注意:不能多种感冒药一起吃,不要盲目增加剂量。 2、【清热解毒】: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藿香正气丸; 3、【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去痛片、消炎痛、布洛芬; 药名:复方阿司匹林片[APC]; 适应:退热止痛、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痛、神经痛等; 用法:{日服3次,每次1片,饭后服}; 注意事项:不宜久服 4、【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氟哌酸、乙酰螺旋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 5、【止咳化痰药】:复方甘草片、蛇胆川贝液、心嗽平、咳必清、咳必清、镇咳宁糖浆(治寒咳)、强力枇杷露(治热咳)、舒喘灵、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 6、【内服消炎药】:阿莫西林胶囊(华北制药)、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 消炎药,是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或释放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使炎症得以减轻至消退,同时使炎症引起的疼痛得以缓解。消炎药不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消炎药主要有非甾体类和甾体类。非甾体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芬、双氯芬酸、消炎痛(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服用消炎药需注意:阿莫西林等消炎药最好空腹服,特别是在吃了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服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会被粗纤维吸收,从而导致其在胃肠道的药物浓度下降,最终无法达到用药目的; 7、【胃药】1、肠胃动力药:吗丁啉(不管是吃多了还是消化不良,吗丁啉可算是一款“全效动力药”。它可以在你的肠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药效舒缓不刺激,甚至是孕妇和新生儿都可以服用); 2、肠胃抑酸药:法莫替丁(法莫替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所致的胃痛、胃灼热(烧心)、泛酸。属于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胃疼或者是胃难受的时候,吃下去很快就会看到效果。能够及时止住胃酸,舒缓胃部的不适); 3、胃肠解痉药:如普鲁本辛654-2; 4、助消化药:如健胃消食片、多酶片、山楂丸等; ●服用胃药需注意:目前治疗胃病的药物很多,治疗胃病的药物功效不同、服用时间也不同。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胃舒平、胃必治等,须在饭后1小时服用;而治疗恶心呕吐、腹胀的吗丁啉等却要在饭前服用。服药过程中,禁烟酒、禁辛辣刺激食物。 8、【止泻药】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固肠止泻丸、止泻宁、黄连素、氟哌酸胶囊(黄连素和氟哌酸胶囊:患上急性肠炎,出现腹痛腹泻时,16岁以下的孩子可服黄连素,大人可服氟哌酸); 药名:黄连素; 适应:用于细菌性痢疾、腹泻等[也可用于眼结膜炎]; 注意事项:小儿用剂量酌减 腹泻,其常见原因有:1.肠易激综合征着凉拉肚子,紧张拉肚子,考试拉肚子,旅游拉肚子等症状,这种病在医学上...到医院看病,一般医院仅控制症状,给与

老年人家庭用药常识

老年人家庭用药常识 药物均具有二重性,既能治病,也具有毒、副作用,如果应用不当易产生不良后果,家庭用药应慎重并注意以下原则。 1.不随便用药 对没有明确诊断的病症,不能自我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用药方式。症状是疾病的信号,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依据,随便在确诊前用药,可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影响正确诊断而发生其他意外。如阑尾炎时腹痛延误治疗可发生阑尾化脓穿孔引起腹膜炎等。确诊后治疗用药应准确按医生指导要求的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应用。必要时建立卡片,防止错服、漏服。 2.老年人忌滥用解热去痛药 引起痛的原因较多,老年人对痛觉已比年轻人低,在未确诊时不随便用药,退烧药量要小,防止大汗虚脱,如消炎痛栓用1/3或1/2量即可。 3.老年人忌滥用安眠药

老年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一般不需用药。但有些老人易患失眠,常服用安眠药,甚至产生依赖。但安眠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如用药后头晕、乏力、步态不稳等。偶尔用药尚可帮助调整,如长期服用,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或成瘾,并增加肝、肾代谢负担,给身体带来损害。对失眠应分析原因,如家庭、社会、工作原因引起心理压力或身体原因,而采取不同措施。适当选用副作用少,没有成瘾性的镇静药。因多数镇静药属精神类用药应注意妥善保管,不可存留过多,防止发生意外。采用体育锻炼,自我调整心理平衡,分散注意力,合理安排作息,防止昼夜倒错睡眠习惯等措施。 4.老年人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病中起重要作用,但都有相应的抗菌范围,并有不同副作用,有的还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的抗生素,应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阴性结果方能应用。对一些病毒引起的感染发烧,应用抗生素无效且浪费,并可加重肝、肾的损害。所以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应用,不必迷信“好药”、

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效果的研究

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效果的研究 目的对我院的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指导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临床治疗中药师参与到家庭用药指导工作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临床用药指导方法,而观察组采取的是药师参与的临床家庭用药指导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药师参与临床家庭用药指导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明显的低于采用常规用药指导的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家庭用药指导中,药师参与家庭用药指导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糖测试结果。 标签: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效果 在我國的疾患者群中,糖尿病在中老年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一疾病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的健康指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其中大部分的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不能对药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6岁,平均42.6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9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48.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的家庭用药指导方法,根据我国医院的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些常规的注意事项叮嘱,但没有进行之后的随访跟踪调查。而观察组的患者是在药师参与指导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的历史记录分析,同时包含了患者的用药计量、药品名称与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经过对应的沟通交流以后把患者的常规联系方式、家庭联系人及家庭祥细地址等进行登记,这样便于之后的跟踪随访,以及患者的用药知识讲解、健康教育等。作为药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到患者的家庭用药指导活动中,可以定期的召开一些疾病讲座活动,为患者讲解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及健康饮食、日常运动等,这样更利于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患者在进行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的时候,能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禁止暴饮暴食,还可以定期的对患者的患者进行跟踪的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家庭用药常识

家庭用药常识RebeGuan 1.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健康,海量信息和信息渠道的畅通更使人们在保健和生活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社会,经济和政策上等因素使人们在保持自身健康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使得自我发现,自我治疗,明确怎样正确服用药物在公众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理论浅显易懂,更加突出日常实用性,让我充分了解人体常见病的发病原因与预防、治疗方法,结合各种药物的临床做用做到合理用药,通过健康用药知识的普及,提高了我合理用药的意识 2.1)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分为处方药(Ethic)和柜台药(OTC)两种。以处方药(Ethic)的销售环节为例,从药厂生产出厂——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药剂科——医院药房——医生处方——患者购买 2)药品的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经医生处方,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应用的药品 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国家严格规定处方药不得对公众做广告宣传,但允许其产品信息在医学工业学术杂志上传播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医生处方,在药店或药房即可买到的根据患者对病情的自我判断,或借助药品说明书,或医师对消费者所购药品的性能提供咨询,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同安堂维C、感康、川贝枇杷露)药盒上带绿色OTC标识的药物,即除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的乙类非处方药;药盒上带红色OTC标识的药物,即只能在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零售药店销售的甲类非处方药。绿色OTC标志的乙类非处方药的安全性更高。 3.国药准字药品生产单位在生产新药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后,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相当于人的身份证。 格式: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字母包括H、Z、S、B、T、F、J,分别代表药品不同类别:H:化学药品,Z:中成药,S;生物制品,B:保健药品,T:体外化学诊断试剂,F:药用辅料,J:进口分包装药品。 4.保健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一种食品 卫生部批准文号格式:国产:卫食健字(年份)第****号 进口:卫进食健字(年份)第****号 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格式:国产:国食健字G200***** 进口:国食健字J200***** 保健品不是营养品,营养品一般都富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只适宜特定人群的食品,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 5.卫生消毒用品酒精(75% 95%)、来苏水(84消毒知识拓展:消字号的产品) 6.化妆品: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7.正确服用口服药物目前,80%的药物是通过口服的,包括片剂、胶囊、颗粒、糖浆、滴丸等。

家庭常用药清单一

家庭常用药清单 一、感冒药:新康泰克:新康泰克产品包括:新康泰克蓝色装[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盐酸伪麻黄碱90毫克,马扑尔敏)、新康泰克红色装(美扑伪麻片)、新康泰克通气鼻贴。]速效伤风胶囊:(必达康):通用名称:氨咖黄敏胶囊,本品为感冒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复方制剂,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毫克,咖啡因15毫克,马来酸氯苯那敏1毫克,人工牛黄10毫克。白加黑感冒片:美息伪麻片(白片: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黑片: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苯海拉明)。强力银翘片: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金银花、连翘、荆芥、芦根、甘草、桔梗、扑尔敏、扑热息痛、维生素C等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二、清热解毒药:牛黄解毒片(可用于目赤、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齿龈炎和疖肿等症。)、黄连上清丸(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藿香正气丸:用于外感风寒,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锡类散:解毒化腐,用于咽喉糜烂肿痛。 三、抗菌类药(即抗生素):环丙沙星、氟哌酸、乙酰螺旋霉素、氨苄西林、诺氟沙星胶囊(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炎症)、头孢拉定胶囊(广谱)、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咽喉炎、呼吸系统炎症)、甲硝唑片(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牙周炎等感染口腔炎症、女性生殖系统滴虫、阿米巴原虫炎症) 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复合剂:药物名,又名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主治一般性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性咳嗽。主要成分:本品含甘草流浸膏(末梢性镇咳药)、复方樟脑酊(中枢性镇咳药)、愈创木酚甘油醚、甘油(可使药物滞留于喉部并有滋润作用,对咽喉炎起辅助治疗作用,也是辅料)、浓氨溶液、乙醇(连同甘油一起保持该溶液的性状稳定,均为辅料)。(不但能止咳,而且有化痰功效,适用于伤风感冒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2岁以下小儿忌服)、色胆川贝液、咳必清(宜用于频繁干咳,但对痰多、粘稠者禁用)、必咳平:溴己新(必嗽平) (能使痰液变稀容易咳出,且可维持疗效7小时左右)、镇咳宁糖浆(治寒咳)、强力枇杷露(治热咳)、橘红痰咳煎膏(寒咳)、橘红梨膏(热咳) 四、常用抗病毒药:阿昔洛韦(适应症:治疗皮肤及粘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初发及复发性外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脑炎;免疫缺陷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也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阿糖腺苷:阿糖腺苷(Vidarabine)药品的其他名称:Adenosine,药品的商品名称:腺嘌[piāo]呤阿糖苷。性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其磷酸盐易溶于水。有抗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作用,用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也用于治疗免疫抑制病人的带状疱疹和水痘感染。但对巨细胞病毒则无效。本品的单磷酸酯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病毒唑:病毒唑又名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尼斯可等,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常用剂型有注射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热、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甲型、乙型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单纯疱疹5麻疹6腮腺炎水痘、带状疱疹等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异喹啉类:能制造药物和高效杀虫剂,氧化后可制成吡啶羧酸,它的衍生物可用于制造彩色影片与染料。用作合成药物、染料、杀虫剂的中间体及气相色谱固定液。金刚烷胺:金刚烷胺是最早用于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美国于亚洲感冒流行的1966年批准其作为预防药。并于1976年在预防药的基础上确认其为治疗药。该药对成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治疗剂量与产生副作用的剂量很接近,对高龄者及有慢性心肺疾

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修改后

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疾病在医院和社区已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且难以根治,有的甚至需要终身药物治疗。故对这些疾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便成为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讨论高血压症、高脂血症、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质疏松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常见病的用药指导。 第一节高血压症的用药指导 一、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以体循环收缩压或(和)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2亿多,每年新增加患者近千万人。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减少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高血压的分类 根据病因,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前者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不明,约占高血压人群的90%;后者是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如肾病、内分泌疾病、动脉炎症及狭窄、脑部病变等),血压增高只是临床症状之一。根据区疾病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临床上分缓进型和急进型高血压两种。缓进型高血压比较常见,约占95%。 (二)、高血压的分级和危险层次 1、高血压的分级根据血压水平分为1、 2、3级。 (1)1级: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舒张压在90~100mmHg之间,休息后能够恢复正常,临床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2)2级:舒张压达100mmHg或以上,休息后不能降至正常,并有下列各项中的一项者:a.经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已有左心室肥大的征象。 b.眼底检查,见有颅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 c.出现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3)3级:血压达到确诊水平,舒张压超过110~120mmHg,并有下列各项中的一项者:a.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b.左心衰竭;c.肾衰竭;d.眼底出血或渗出,或有视乳头水肿。 2、高血压的危险分层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身高、体重腰围、年龄、吸烟状况、血脂状况、体力活动情况、早发家祖史、心脑血管病史等)、靶器官损害、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等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层(组):低危、中危、高危。依此可以确定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并评估预后。 (三)、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不同类型和病情发展的病情阶段,临床表现不一。 高血压早期一般无症状,或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与精神和劳累等因素影响时,患者可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乏力、眼底视网膜细小动脉痉挛等表现。 高血压后期血压长持续在较高水平,除上述一般早期症状外,还可出现心脑肾等一个或几个器官受损相应的临床表现:a.心脏: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甚至左心衰竭,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b.肾脏:持续高血压可导致肾动脉硬化,从而引起高血压肾损害,出现多尿、夜尿、尿检时有少量的红细胞、管型蛋白,尿比重减轻;严重时出现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或尿毒症;c.脑:因脑血管痉挛或硬化,可致患者头痛头晕加重,出现一过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