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豆瓣影评]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豆瓣影评]饮食男女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be2ab42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4.png)
[饮食男女豆瓣影评]饮食男女影评一:[饮食男女影评]饮食男女影评饮食男女影评篇一: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就好像总也找不到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李安。
与很多人不一样,我看的第一部李安是《断背山》,就如同我所经历的人生,总也比别人慢一拍。
看李安的电影,会时时观望周遭打量自己,会觉得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某一段经历某一出戏就是生命中生长出的那部分,只不过在现实中,它是个倒序,如梦似幻。
(一)、你的饮食男女,我的烟火人间。
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放着一样东西,在磁场的影响下会对它充盈周而复始的敬畏,对周遭其他事物多么的漠不关心都不打紧,但对它就是天生的肯俯首称臣,甘愿为奴为婢。
这种感觉就是时尚杂志常写的: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饮食男女》的朱老爷子心底美好的事物大抵就是各种食材,对它们情不知所起的挂念,就好似对亲人对故友对旧居的挂碍。
稍微懂点烹饪的人都知道,电影里那些食物烹调特写镜头饱含复杂情绪:就算它们断断续续甚至没法子拼凑完整,但因此而旁生出的不似声张也便嵌有了不置可否的克制。
“有关于热爱的一百种表达”,《饮食男女》里朱老爷子一家给了大家最精辟的诠释。
(二)、一个不经意的缘起,牵出另一个不知所终的缘灭。
家珍依托信仰对抗俗世不理解的目光,这个人物身上有我所有的理想状态。
会莫可名状的神伤,亦会按捺不住的雀跃。
我始终觉得这个人物心里有团火,同时又有一大缸水。
她的矛盾胶着,她的声嘶力竭,都浅隐着对不完美的抗拒和顾虑。
以至于她不曾也不会主动去表达任何,活在假想中,活在自我里,活在她自认为安全无害的空间里,但始终也忘了连脑海里不可琢磨的假想也是另一种无声无息的存在。
还有家倩,依附于洒脱。
明明看重的人看重的感情,就是不屑于承认,仿佛已承认就输得没了自己。
她没有大姐骨子里的自怨自艾,也没有小妹骨子里不明就里的纯真,她有的是老爷子才有的倔强。
结局一点不超乎想象,一个鳏寡了14年的人,是断然不会屈从与生活的琐碎与凌乱,也断然不会接受有生之年耳根不净的人间悲剧。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内容摘要】《饮食男女》以呈现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来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及两代人的家庭观。
以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为线索,展现出社会高速发展下,两代人对于家庭的不同理解。
从而引发现代人对自己家庭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饮食文化家庭观人性欲望中西文化《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性中两大欲望:物欲和性欲。
《饮食男女》看似简单描述一个家庭的家庭纠葛,但巧妙地呈现出每个人的欲望,对于家庭、事业、爱情、亲情的不同理解,从而产生家庭矛盾,营造出影片的高潮。
本片是李安于1994年在台湾拍摄的,当时的台湾人有很多是在解放前夕赴台的大陆人,他们虽然当时处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相对开放的台湾,但从小生活在大陆,早已被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所熏陶,保守且重礼,以和为贵,团圆意识强烈的家庭观是他们的家庭追求。
这显然与他们的泛“西化”,崇尚自由的子女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就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之一。
《饮食男女》主要以台湾名厨老朱及其三个女儿为背景,来展示传统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每个女儿都是个性鲜明,与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矛盾。
首先矛盾最鲜明的是女儿们与父亲关于每周回家吃团圆饭的矛盾。
正如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常常告诫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常常会使社会的分工更细化,社会压力愈加明显。
这必然导致人们在家庭与工作的秤杆上失衡,从而引发家庭矛盾与隔阂。
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希望少些家庭束缚,而每天的家庭聚餐就是一项十分令他们头疼的“工作”。
沉闷的吃饭气氛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女儿们的相继宣布离开家庭,和最终老朱意料之外的举动,这些都使观众惊叹不已。
片中在描述家庭矛盾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所谓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也是人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的影评看了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喜宴》,发现李安导演真的非常有才,把中国式的家庭故事讲的淋漓尽致又憋闷无比,在家庭三部曲里,还有一部《推手》,还未来得及看,却已迫不及待写下这个看上去温柔儒雅骨子里却冷漠刚硬让人抓狂的鬼才导演了!食色,性也。
李安导演在《饮食男女》直接将镜头指向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
饮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在饭桌上解决,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中最忌讳的性,虽然过程是非常隐晦的。
朱爸,一个失去了味觉的大师级厨师,爱人很早前就去世了,他有三个女儿,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苦衷。
每到星期天,朱爸就要精心准备一桌子菜,郎雄饰演的朱爸卖力的在厨房打理着一切,洗菜、热锅、翻炒,从鸡鸭鱼肉到生猛海鲜到手工小笼包,不所不能,令人瞠目结舌,我喜欢在厨房慢条斯理的过程,可在这部电影的开篇,却像是看到了一场厨房里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告捷,是一桌丰盛的菜,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大餐,也总有一个人要宣布自己的决定。
这天,刚准备好饭,朱爸就接到了一个电话,是饭店打来的,叫他去帮忙。
这段拍得非常之酷,朱爸一路往里走,摄像机尾随着他,周围是厨房热气腾腾,厨师佳肴乱作一团的场景。
其中朱爸把自己外衣一扔,哗地穿上厨师装,镜头一转再回来,他已经站在厨师之中,指点江山了。
《饮食男女》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叙事线就是每周日晚上的家宴。
其中又以二女儿家倩与朱爸的矛盾构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多数戏剧冲突在第一次家宴中,朱爸有话要说却几次被家倩打断,这也成了影片的一个悬念。
看完后才知道朱爸难以开口的也许就是他与锦荣的婚事吧在这儿先说一下朱家三姐妹的关系,家珍与家倩的矛盾最深,家珍认为父亲迟早是要跟她的,与家倩矛盾焦点就是谁更了解父母的感情。
其实在这里她们都显现出一种恋父情结。
矛盾的根源也就是这种情结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她们母亲的照片用的正是家倩的形象,也就是说家倩的恋父情结是被动的。
饮食男女影评[范文大全]
![饮食男女影评[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bcc09b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4.png)
饮食男女影评[范文大全]第一篇:饮食男女影评提纲一、故事梗概二、主题思想1.爱在心口难开2.人生就像一道菜3.中西文化的对碰三、视听语言分析1.蒙太奇的运用——生命历程的剪切2.音乐——中国风的蔓延3.镜头——我们的角色我们的心4.特写——看,那一张张脸5.悬念的设置——福尔摩斯的细品四、结语题目:人生就像一道菜————试评《饮食男女》一、故事梗概老父亲老朱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一家四口,靠的是父亲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维系着和睦,吃晚餐也就成为了一家人团聚交流的唯一时刻。
而在每一次的晚餐相聚中,三个女儿与父亲的例行宣布自己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让每顿饭都充满了意外。
小女儿的未婚先孕,老大的闪电结婚,二女儿买房被骗,父亲的续弦娶妻等等。
故事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家,因为每个人的先后离去,也就像肥皂般的破碎了,反而是最想要逃离开家的二女儿一个人独自的守着旧,继续着父亲以前曾繁忙的厨房,把家凝固起来。
二、主题思想1.爱在心口难开就像老朱对着好友说的,饮食男女,人之所欲。
所以,这部片子到处都充斥着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我甚至觉得这部影片就是在告诉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以及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单身父亲,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而老朱这个大厨房的“活菜谱”,兄弟眼中深藏对女儿的爱的犟老头,早已把对女儿们的爱化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当女儿一个个离开他的爱护下的老屋时,他仍然精心的做着他的菜,准备着一大圆桌四个人根本吃不完的佳肴,要好好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大顿。
或许父爱比母爱更难开口,对于这样一个一个父亲三个女儿的特殊家庭来说,父亲的压力该有多大,他会希望女儿们幸福,愁女儿老不嫁,愁女儿嫁了就走了,既当妈又当爸的。
那么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爸爸,父亲的脊背是不是又弯了些呢,父亲的鬓角是不是也有些发白了呢。
没错,父爱如山,沉稳而宽阔;父爱如海,浩瀚而无边;父爱如那一桌丰富菜肴,美到心田,刻在永恒的记忆之中。
饮食男女影评3篇

饮食男女影评3篇饮食男女影评1今天的民间文学课做了个电影与民俗的专题,讲到饮食与情感,代表电影就有徐老怪的《满汉全席》啦,周星驰的《食神》,李安的《饮食男女》,于是乎老师就放了《饮食男女》来看,会放电影给我们看的老师我最喜欢了,哈哈~~~电影一开篇就是诱人得不得了的美食,烟雾缭绕的厨房里,老朱做着他们家所谓的的家常菜... ...所有同学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大叫着不可思议,总之也让我们过足了眼瘾。
吴倩莲在里面我老觉得不搭调,一直浮现出她那黑衣的小龙女,赵文瑄赵蜀黍的出现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于是每当有他的镜头,我就陷入了花痴状态... ...幸好最后吴倩莲没有和他在一起!!看了好一会才看出“老巫婆”是归亚蕾,操着一口湖南腔,我和旁边的舍友诧异着她原来也演过如此“不正经”的角色啊!片中老朱最后和可以当自己女儿的人走在了一起,全班都沸腾了!!我瞬间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父女之恋,最后父亲却和女儿的好朋友私奔了,这文章曾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有种说不出的诡异,李安最后在电影里也来这么个情节,是想怎样啊啊啊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喜宴》和《推手》,以前听说过很多次了,总是提不起兴趣,不过现在我准备要去看了。
我现在才发现李安真是不错,《断背山》原本也是我很喜欢的、鉴于电影中老朱作为五星级饭店厨师的待遇相当不错,所以我决定要让我《模拟人生》里的市民从政府跳槽去当厨师了!饮食男女影评2《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2)《喜宴》(1993)后的另一部作品,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
在其中,导演李安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拍摄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眼光表现着家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着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中父亲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对待问题的选择,是对当代父亲的影像表达。
本文从《饮食男女》入手,谈谈对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个人浅解。
首先要谈的就是题目,一个电影的题目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概括。
对于这部电影的题目,导演将“饮食”与“男女”分别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字体。
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影评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性。
看一部电影,读懂一种情怀。
李安极其艺术的手法把中国文化中的微妙滋味,拿捏地恰到好处,并通过一系列的小情节展现在观众眼前,他将中国人的幽默,中国人的自负,中国人的苦恼,中国人的解决浓缩在这部温情的电影中。
在看完影片之后,带给人很多的思考。
《饮食男女》主要讲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惟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有着自身的问题。
女儿们都逐渐长大了,老父亲也渐渐力不从心,不过他那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却依旧维系着全家的和睦。
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
但每顿晚饭都充满了意外:闪电结婚,投资失败,未婚先孕,叙弦娶妻,使这个看似平静的家波澜不断,然而最终,最想搬出去的二女儿反而一个人留在旧居,继承着父亲的宿命,三个女儿和父亲,在各自的生活中,渐渐懂得了父爱和家庭。
这部电影中以插叙的手法向我们平铺了人物各自的故事,看似平淡不惊,实则风起云涌。
父女间的隔阂与矛盾,爱情与婚姻间的问题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父亲爱女儿,这是无须质疑的,父亲的爱挥洒在那些花一天功夫的菜中,融化在每一次为女儿洗衣中,还有那一声声”起床”的呼唤中…然而他的收获让人心寒:菜被女儿挑剔地指出他味觉退化,洗衣却被女儿责怪搞错了彼此的衣服,叫起床面对的却是扭身的背影或是针锋相对的拌嘴…不过我想,也许父亲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花一天工夫做的菜也许只是女儿生活的作料,但是它让大家聚在一起,至于起床他更是享受那女儿沉睡的温馨,女儿一醒他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木讷的父亲。
也许女儿对于父亲的爱也就在于那些挑剔与苛求中吧。
应学会珍惜家人的存在及享受生活。
新老思想的碰撞,个性上的对立和冲突,无意间滋生的误会,往往会成为父子或子女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逐渐的疏离冷漠,直到最后家里氛围的死气沉沉,当然,每个人都有保守自个小秘密的权利,但有时家人间需要的就是能敞开心扉的沟通和倾诉,想要和气恭敬的过一辈子,只会呈现出一种虚伪走表面功夫毫无意义的生活景象,很多时候只有在良性的吵闹与争辩声中,才能建立起一种能相互包容、理解和体谅的渠道,让大伙的关系变得更加的亲密和融洽。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这部影片是一部以中国饮食文化为背景的家庭题材电影,在电影里,主人公家庭的每一餐都是一种生活文化的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家庭哲学的深刻内涵。
首先,电影中表现出的“孝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影片中,主人公家庭的三代人相处融洽,且老一辈的家庭成员对后一代的关爱无微不至。
这种传承的孝道观念让人们相信,无论人们的价值观如何改变,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尊老爱幼、以家庭为重等,将会一直贯穿在每个人的血脉中。
其次,电影中对食物的处理也可看作中国文化中环保与节俭的象征。
电影里的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地做菜,反对大家在外面用餐浪费食材,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戮力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最后,电影中的爱与生命的主题是所有家庭问题的核心。
父亲三十年的沉默、兄弟之间的僵持、儿子与母亲之间的沟通隔阂等等,这一切围绕着爱与生命的价值观展开,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心灵变化都体现着中国家庭哲学中的传统美德,这无疑让这部影片更加深入人心。
综上,中国饮食文化的家庭哲学在《饮食男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电影通过饮食及亲情细节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中国普通家庭。
影片呈现的情感和文化元素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保持家庭与文化传承,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
《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影评二、隐喻的手法“隐喻”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无处不在。
不论是镜头作为符号而言,还是故事本身,都有很多精心并精彩的隐喻之处。
叙述表层要给观众留下一个“拟客观”的效果,使人们与故事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深层上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叙事表层的完成,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的人文思考,在这种客观表达和深层注入的两难处境下,隐喻成为李安的一个解决途径。
首先,在片头字幕中,“饮食”两个字用的是宋明的印刷体,工整有力,李安说这代表文明,而“男女”两个字就是写小篆,扭扭曲曲,好像欲火在燃烧一样。
饮食在人类的进化中已经很成熟,而“男女”还存在着尴尬,当然,在中国犹是如此。
父亲老朱是一个代表传统,非常压抑的人,味觉的丧失则是这种人格特征的最好隐喻。
影片开头老朱杀鱼时,决定鱼的生死的那根筷子一下子就捅进去了,可当他的好友温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时,他在杀鱼时停顿了,但下一个镜头带过餐桌时,那只鱼还是被炖好摆在了餐桌上。
大姐由于本身性格的闭塞,故意将一段未曾见光的暗恋描述成了一段被爱人抛弃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成了她日后封闭自己的最好的挡箭牌,而李安为这样一个人物确定了信奉基督教的设定……虽说整部电影除了几个镜头的祷告外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但是大姐的性格和基督教的某种“性格”也若有若无地进行了互喻。
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小中见大的导演,他往往于细枝末节处精心雕刻一个很完整的影片。
三、仪式化仪式化是李安的一大偏好。
他的仪式有别于张艺谋的刻意经营,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封灯;《红高粱》中的祭酒和颠轿。
他们所营造的仪式大都是外向张扬的,较多游离于叙述的本体之外,是为了要刻意渲染一个导演想渲染的东西。
李安的仪式化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文化情结,并且融于叙事链条之内,是叙事本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使其画面即使有了“仪式”的存在,却依然流畅自然不做作,完成一种审美叙事和寓意的结合。
《饮食男女》的几次餐桌聚餐,都已经固化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男女》影评
二、隐喻的手法
“隐喻”在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无处不在。
不论是镜头
作为符号而言,还是故事本身,都有很多精心并精彩的隐喻之处。
叙述表层要给观众留下一个“拟客观”的效果,使人们与故事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深层上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叙事表层的完成,更重要的是注入自己的人文思考,在这种客观表达和深层注入的两难处境下,隐喻成为李安的一个
解决途径。
首先,在片头字幕中,“饮食”两个字用的是宋明的印刷体,工整有力,李安说这代表文明,而“男女”两个字就是写小篆,扭扭曲曲,好像欲火在燃烧一样。
饮食在人类的进化中已经很成熟,而“男女”还存在着尴尬,当然,在中国犹是如此。
父亲老朱是一个代表传统,非常压抑的人,味觉的丧失则是这种人格特征的最好隐喻。
影片开头老朱杀鱼时,决定鱼的生死的那根筷子一下子就捅进去了,可当他的好友温师傅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时,他在杀鱼时停顿了,但下个镜头带过餐桌时,那只鱼还是被炖好摆在了餐桌上。
大姐由于本身性格的闭塞,故意将一段未曾见光的暗恋描述成了
段被爱人抛弃的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成了她日后封闭自己的最好的挡箭牌,而李安为这样一个人物确定了信奉基督教的设定……虽说整部电影除了几个镜头的祷告外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但是大姐的性格和基督教的某种“性格”也若有若无地进行了互喻。
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小中见大的导演,他往往于细枝末节处精心雕刻一个很完整的影片。
、仪式化
仪式化是李安的一大偏好。
他的仪式有别于张艺谋的刻
意经营,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封灯;红高粱》中的祭酒和颠轿。
他们所营造的仪式大都是外向张扬的,较多游离于叙述的本体之外,是为了要刻意渲染一个导演想渲染的东西。
李安的仪式化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文化情结,并且融于叙事链条之内,是叙事本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使其画面即使有了“仪式”的存在,却依然流畅自然不做作,完成一种审美叙事和寓意的结合。
饮食男女》的几次餐桌聚餐,都已经固化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东西。
(见表1)每次聚餐桌上摆着的“食”都很好看,很好
吃,但整个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人动过筷子,因为已经有点食不知味了,食物变成了家庭的仪式,饭桌成为家庭聚散的场所。
这种仪式化的安排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但是
丝毫没有游离出整部影片的叙事链条,往往是在观众觉得这家人该聚餐吃饭的时候就真的有菜肴上桌了,符合观影人的期待,也符合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安排。
四、全球化的呈现
现代电影导演中,似乎没有人像李安一样,对全球化的
呈现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中西、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而李安自身,也与生俱来地带来了许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特质。
东方文化的根基与西方的生存环境,旅居的异域生活与无法改变的中国式情感和思维,使得李安早期的电影焦点,不断地在故乡与新居所之间来回移动,导演了一系列收到高度评价的电影,
《饮食男女》就是其中最能反映全球化力量的作品。
在李安的想象中,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实体早已变得模糊,
传统的态度如老朱的思想也遭到了质疑。
而影片中
也尽是穿插了类似,台北的青年男学生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女学生在洋快餐店打工的冃景,而二姐的工作更是直接和国
际紧密接轨的航空业 ------ 这些都显示了,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潮流了。
在《饮食男女》中,西方与东方符号的转移,最明显的
例子,出现在它的片名。
本片的官方译名是“EAT DRINK MAN WOMAN ”。
这句明显的直译在英语世界不会有任何的
含义,也表现出了在整个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或者
说是亚洲人,作为“他者”“旁观者”的存在和尴尬。
李安曾经表
示,最后决定用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当他从台湾移居到美国后,他深刻感受到,两种文化绝对不会完全融合,它们总会别扭而尴尬地互相对立且交融。
在电影开始时,观众感受了各种传统中国美食烹饪手法
的绚烂,当中还使用了很多西方厨房看不到的器具和动物内脏。
这或许为西方观众营造了一种震撼,或者至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窥私欲的满足。
然而,这一幕却与后来出现的象征景象形成对比,两名在台北工作的少女,使用西方的配备在汉堡店工作。
这种形象,也许在2013 年已经不会有什么新鲜,但对于影片上映时的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也可以算作
种震撼了。
这种中西在饮食上的冲突在这部电影中巧妙地融合,显
示出全球化力量的无远弗届。
而作为本部影片的主角,朱家三姐妹的身上也有着中西
方的矛盾与融合。
大姐家珍将基督教带进她缺少情爱的生活里。
基督教在亚洲经常象征着西方殖民主义,但在这里,只
是基于她自身的立场,以一种不稳定的信仰形式呈现。
二女儿是航空公司的经理,准备在国际市场取得新航线,以扩展到新的国家。
小妹家宁在汉堡店工作,在大学休息法语,喜欢下班后在传统的路边摊吃面。
国际的影响,涵盖了各个方面。
而这部电影的结构,本身就有着西方舞台剧的影子:三名性格迥异的姐妹,在不幸而偏执的父亲的监护下成长,父亲而女儿们的代沟使他们互相无法真正理解一一凡是接触莎士比亚《李尔王》与契科夫剧作的中西方观众,一定不会陌生这种戏剧的表现形式。
李安凝聚着一身的东方色彩而立足于好莱坞,用全世界
共通的试听语言来讲述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所有观众的那份情感,他看似融入了好莱坞,但却自在地走着他李安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