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学案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边塞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边塞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专题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典型的边塞诗,归纳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2.通过典型的习题,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去鉴赏边塞诗。
3.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归纳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
齐读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共同的名字:边塞诗。
二、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征战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汉魏六朝初步发展隋代开始兴盛唐代黄金时代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三、梳理“边塞诗”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有哪些常见的意象?(提示:可以从景物、地名、战事意象、乐器等方面考虑。
)生找出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能体现典型的边塞风情的)、战事意象、常见的地名、常见的音乐(乐器和乐曲),各小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2.教师点评,小结: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四、体会边塞诗人的情感1.边塞诗的常见主题有哪些?请大家阅读一组边塞诗,结合诗句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学生发言。
师点评并板书。
【1】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3. 掌握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内容:一、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唐代盛世,兴盛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塞上英雄豪杰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常常是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诗人们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传闻为素材,写下了一批批骚气十足的佳作。
二、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1. 《出塞》这是一首由千古传诵的边塞诗篇,作者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壮美的景色,以及身临其境的英雄豪杰形象。
通过诗人的铿锵有力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沧桑,历史长河中的边塞英雄们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壮丽画面。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边塞诗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以古代原野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原野草木凋零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愁绪,以及对友人在边塞地区艰苦环境中坚守的敬意。
3. 《望岳》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充满边塞情怀的诗篇。
诗人以望山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家乡边塞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的山川景色,并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及边塞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启迪法:边塞诗多注重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对比法:边塞诗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3. 豪放气魄: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多以豪放、激昂为主,用豪放的笔墨描绘出边塞地区的特点和边塞英雄的豪情壮志。
4. 叙事性强:边塞诗多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一段段故事情节,将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和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导学小结: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人们的笔墨描绘出了历史长河中边塞地区的壮丽风景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详解

边塞诗专题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1.认识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领会边塞诗几类常有的思想感情。
2.解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课要点:解析意象、掌握感情教课难点:鉴赏能力的培育二、看法:(1)边塞诗是指以歌唱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2)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三、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含: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含:边塞风光,边境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此中从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盛唐主若是以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停雄浑壮美的境界典型地反响出时代的精神风范,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晚唐宋多感想、悲愁之意(3)基调高昂:气概流畅,富裕崇拜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四、边塞诗中常有的意象1、边塞诗中常有的光景: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 、边塞诗中常有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 、边塞诗中常有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有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5、光景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6、边塞诗中常有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五、边塞诗的风格:豪迈旷达——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壮悲慨——夕阳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宛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六、表达的感情内容1、边塞诗的主题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激情。
基调壮丽,明快、高昂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辛。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八年级语文(上) 边塞诗四首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边塞诗歌四首》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背诵《凉州词》、《从军行》。
2、多朗读,体味诗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学法指导:在在熟读的基础上体味诗的意蕴,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歌。
学习过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以亲历的见闻来写诗;另一些诗人以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盛唐是边塞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的《燕歌行》、岑的《白雪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预习检测:《凉州词》1、题目解说:“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词,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有《凉州词》。
2、《凉州词》的作者是,字,代诗人。
其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七绝《》和五绝《》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3、背诵《凉州词》《从军行》1、题目解说:行,的一种体裁。
《从军行》是,叙写。
王昌龄共写《从军行》首,本文是第首。
2、《从军行》的作者是,字,代诗人。
3、背诵《从军行》。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点拨:《凉州词》《从军行》均为七言,注意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四字后,如:黄河远上/白云间。
《使至塞上》为五言,按意义朗读停顿在第二字后,如:征蓬/出汉塞。
边塞诗2012-三星上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边塞诗2012-三星上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边塞诗2012-三星上课教案自主练习讲评——诗歌鉴赏部分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剖析答案,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对答案进行“正误纠偏”,提醒学生答题基本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次诗歌鉴赏做得极差,班级均分只有3.4分,最高分6分,只有姜旭、张旭阳两人,李晶晶、张艺婷、董舒路、严茂茂、杨鹏1分,孙旺0分,这堂课我们将针对同学们答题存在的问题,剖析答案,分析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并总结答题规范。
二、评讲试题。
(一)了解边塞诗。
1.题材: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2.我们来看看边塞诗高考时怎么考的?(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高考试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3.你能从这三首诗中总结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吗?学生讨论、小结。
教师相机补充。
意象:①边塞之地:楼兰、轮台、阴山、凉州、受降城、玉门关……… ②边塞之景物:黄沙、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黄河、长云……③边塞之乐:羌笛、胡笳、琵琶,《梅花落》、《关山月》、《折柳曲》、《怨杨柳》…… ④战争之意象:烽火、羽书、辕门、角鼓、旌旗、雁飞鹰扬…… 画面特点常用词语有:雄浑、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苍凉、肃杀、萧条、萧瑟、荒寒、凄寒……情感: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久戍边地,思乡念亲的悲情;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和戍边将士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的不满。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2、边塞军旅诗景:人统治者:将士:友人:边塞诗(词)的艺术风格:①豪放旷达。
②雄奇壮美。
③豪壮悲慨。
④委婉清丽。
意境特点:雄健雄浑雄壮浑厚悲凉苍凉苍劲萧瑟奇寒奇丽辽阔壮阔【边练边悟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边练边悟2】望蓟门祖咏〔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
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4.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边塞学案3

高二语文学案设计人:审核人:时间:2014. . 班级 _____ 姓名 __ 小组 __边塞诗歌3 塞上听吹笛学习目标:1.加强诵读指导,分析边塞诗特色2. 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体会边塞诗的修辞手法;学习难点:体会边塞诗人的心态与人格。
【前置作业】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学习新知】:走进作者1.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结交。
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
有《高常待集》。
2.高适创作特点: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写作风格洋溢着盛唐时期所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的时代精神。
二、鉴赏品味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前二句写的是:胡天雪地,冰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的气氛“,定下了一个的基调。
2. 三、四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将梅花落拆用有何妙处?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将梅花拆用,使全诗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构成的竟境。
同时,它包含,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盛唐气象(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方能感而不伤)。
三.诗歌鉴赏试题例举1.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答: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高中语文边塞征战诗学案苏教版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疆场看征云——边塞诗词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技巧.2、领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课要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唱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情况与男儿的激情壮志。
边塞诗兴隆于唐朝,与田园诗恰成比较。
其流行的原由,因为唐朝国力强盛,不停拓展领土,好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宦途失落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门路。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各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一样的视线,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此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有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存心象与境界: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光景: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境界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朝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但这样,一般的边塞诗在说起周边少量民族时,也常常沿袭汉代的称呼,把开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领袖称为单于、左贤。
在歌颂战地英豪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叫英豪精神的回归。
这类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述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暴风、酷热、寒冷、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斗、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守兵、胡儿。
地理地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异域风光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古今伴烽烟,醉卧沙场看征云
——边塞诗鉴赏专题
一、基本常识:
1、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2、如何判断边塞诗?
①时间:秋天、黄昏
②空间: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阳关
③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④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⑤行为:登高、凭栏、吹奏、饮酒
⑥意象:黄沙、秋月、冬雪、寒雁、风雨
⑦曲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二、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边塞的美好风光;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讴歌边关将士的奋勇杀敌精神、誓死卫国豪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征战之苦;
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4、抒写征人乡愁、离恨或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5、歌颂正义战争或控诉战争的残酷;
6、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多用比喻、夸张、用典、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注意时代背景对边塞诗风格和主题的影响:
1、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
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六、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读标题
2、了解作者和背景(知人论世)
3、读注释
4、读正文(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 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2、(2004 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4、(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