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边塞诗习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羁旅思乡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

①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4.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边塞诗专题练习

边塞诗专题练习

边塞诗专题(zhuāntí)练习一、知识(zhī shi)储备1、概念(gàiniàn):反映边塞(biān sài)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chánɡ yònɡ)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3、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风格——雄壮豪迈。

意境——奇丽壮阔二、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zhōngyōng)岁岁金河(jīn hé)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sān chūn)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jùtǐ)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shù biān)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高考试卷中的羁旅诗

高考试卷中的羁旅诗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七、2012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xīn li)事,水 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桥等意象(yìxiàng),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 起,是全诗的线索。
第四页,共二十五页。
二、(2012年四川卷)(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dī shǒu),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六、2014湖北卷
早 发 晚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xiàoguǒ)。(3分) “背”,背离,相反。诗人朝寒冷辽阔的朔北艰难前 行,大雁朝温暖的南方轻快飞跃,形成强烈对比,写 出了自己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
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
(shī jù)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zěnyàng)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
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第十页,共二十五页。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疆风光、抒发将士戍边情怀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边塞诗鉴赏试题的分析及答案示例:一、填空题1.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高适、岑参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的_______。

答案:《出塞》3.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烽火、狼烟、戍楼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从军行》B. 《塞下曲》C. 《春望》答案:C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A. 江南水乡B. 边塞风光C. 宫廷生活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边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其次,它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再次,边塞诗中常常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最后,边塞诗的语言风格通常雄浑、悲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情感表达。

答案:《凉州词》通过对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诗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表达了戍边将士孤独坚守的情感,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四、赏析题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并回答问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以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辽阔意境。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长期征战、远离家乡的同情。

2. 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飞将军”。

在诗中,李广象征着英勇的将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表达了只要有勇将镇守,敌人就无法越过边疆的坚定信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已都醒”“夜永”能看到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者习惯于即景生情,总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一、羁旅思乡诗: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

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

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

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唐诗宋词-专项-羁旅诗-标准答案版

唐诗宋词-专项-羁旅诗-标准答案版

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诗词鉴赏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羁旅诗的方法;2、明确羁旅诗的设题类型和规范答题步骤。

预习案一、羁旅诗相关知识介绍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二、羁旅诗的常见意象、节令(一)羁旅诗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2、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3、寒蝉:悲凉。

4、猿猴:伤感。

5、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6、沙鸥:飘零;伤感。

7、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8、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9、杜鹃:环境的凄凉;人的哀伤,思亲、思乡;忠贞。

(二)羁旅诗常见节令:1、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羁旅诗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技法点睛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1.把握情感类别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2.挖掘关键信息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4.注意两种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经典链接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鉴赏点拨: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

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

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提升演练:(一)《[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二)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三)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⑴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⑵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边塞诗的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提升演练:(一)赏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二)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四)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五)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羁旅诗(一)《[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二)端居①李商隐(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小结:★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村行王禹偁⑴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⑵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四)夜归(周密)设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四、边塞诗(一)赏析《从军行》设题: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二)使至塞上唐王维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

(答:“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圆”字使得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化而为亲切温暖而又有些苍茫。

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入了写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