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练习及答案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边塞诗答案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4、鉴赏《塞上听吹笛》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析。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见问题探究(1)),后两句是虚景(见问题探究(2))。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回答问题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以分析。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塞诗专题练习

边塞诗专题(zhuāntí)练习一、知识(zhī shi)储备1、概念(gàiniàn):反映边塞(biān sài)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chánɡ yònɡ)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3、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风格——雄壮豪迈。
意境——奇丽壮阔二、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zhōngyōng)岁岁金河(jīn hé)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sān chūn)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jùtǐ)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shù biān)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边塞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唐张祜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
轻步行走声。
②鱼金:指紫金鱼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C(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综合测试三答案边塞诗

• (2) 梁思成对国徽图案的设计,有哪 些建议?请简要说明。(6分) • • 采用实物形象要注重形象的简单轮 廓,强调含义的象征化; • 用传统的象征的东西来表现民族精 神; • 图案上的颜色应该使用庄严地色彩 。
• (3)从选文中涉及的几件事上看,梁思 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工作勤奋认真,讲究科学性,他在绘 制国旗图案和国徽图案时,都表现出了这 一特点; • 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例如他 对把天安门作为主题设计进图案时提出的 建议; • 顾全大局,服从领导,他对毛主席签署 的命令,虽保留自己的建议,但还是全身 心的投入到设计中去。
综合测试三讲评
杜蒙一中语文组
名句名篇默写
•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
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 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 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 之勤且艰若此。
描写具体方法:
•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 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夜走灵官 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 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如《安 南》 • (2)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 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 “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 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 (3)以反面写正面。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 革命者的机智。
•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 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 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 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练习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人。
曾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容不相称。
(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②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③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①(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②(容上)“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③(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
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①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
②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③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
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④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⑤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东流入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
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
②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
③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
②衬托出战事的紧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②高度戒备,不事扬,表现战事的紧状态。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
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①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②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
③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涵十分丰厚。
(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
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
②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征人已经血洒疆场,一面是寄托着亲人深情厚意的寒衣,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③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