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边塞诗专题训练15题和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5题.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边塞诗专题训练15题和山水田园诗专题训练15题.doc

边塞诗情感把握训练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鞠景祥1、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问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问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2:本诗最后一句写出唐军的怎样气势?答:写出了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3、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问1: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4、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问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答:边塞的艰苦。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6.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6.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

“平步”岂能“轻云”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到。

“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

“青云”指青空、高空,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去”指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

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字致于青云之上。

’”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

“轻云”指薄云、淡云。

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摘自《咬文嚼字》(续上表)相关知识边塞战争诗边塞战争诗多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特点。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突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识记字音羌.笛(qiānɡ)金闺.(ɡuī)蓟.中(jì)塞垣.(yuán)“且”读“z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祭祀时放置礼品的礼器。

本义为放置礼品的礼器。

作连词时读作qiě,当“而且”“又”“尚且”讲;作副词时读作qiě,义为“暂且”“还将”“还”。

“且”可以作声符,如“姐”“阻”“狙”“组”等,一般词典均不立“且”部。

从军行(其一)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广漠边塞中的边城西面,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更显凛冽寒冷。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6 边塞战争诗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6 边塞战争诗

6边塞战争诗四首课时训练6边塞战争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 。

(王昌龄《参军行(其一)》)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 。

(高适《蓟中作》) (3) , 。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岑参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随之消减的句子是: , 。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2)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4)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2.下列关于边塞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陈子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B.在诗的风格上,奔放宏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

C.在诗的文体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转变,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D.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答案:A解析:从陈子昂的诗歌风格来看,其不能够算作边塞诗人。

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导学号)参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①大漠:大沙漠。

②辕门:军营的大门。

古代作战,多用战车,扎营时常以战车首尾相接,围成栅栏,出入处车辕竖立相向做门,故称为辕门。

③洮河:发源于甘肃省临潭县西倾山,经临洮县入黄河。

④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居于洮水西南一带。

这里泛指敌军首领。

(1)这首诗是如何描画边疆将士浴血疆场,首战告捷并生擒敌首的战斗场面的?如此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歌没有直接描画将士战斗的场面和精神气概,而是通过侧面表现。

“红旗半卷出辕门”,为了减少风的壮大阻力,加速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句于“大漠风尘”当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行军的情景,恍如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6边塞战争诗四首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美字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赏美文装满诗韵的河西走廊张博学河西走廊是一个诗意的名称。

走廊本是院落、公园、府第、皇宫中具有廊柱、廊檐、配以小憩坐具、能避风挡雨的精致走道。

把背靠大漠、南依祁连山,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称作走廊,就带有一点诗意。

在这个走廊中,祁连山是廊檐,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廊柱,汉长城是栏杆,响乐,正在休闲、旅游、访古、探险、探秘的热浪中演奏。

河西走廊,真的是一个装满诗韵的空间!我从河西走廊走来。

我的灵魂受诗韵美的浸泡。

我不是诗。

我有诗的气味。

【课内挖掘】高适题诗改字留佳句唐代的大诗人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作”,虽然学诗起步晚,但由于他作诗时观察细致入微,总是能写出生动真切的好诗,而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有一次,高适到台州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时,触景生情,想出四句诗。

正好旁边是一座寺庙。

过去的文人都有题诗的嗜好,无论在道旁、石壁上、墙上,都爱随处留下墨宝。

因此高适让随从拿来笔墨,在寺庙的墙上写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便领着随从告辞。

路上,高适反复吟咏着刚才的诗句,又细细地观察钱塘江水,发现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水,并不像自己诗中写的“前村月落一江水”。

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应该把诗中的“一”字改为“半”字。

巡察完以后,高适特地回到寺院,把墙上的诗改了,于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前村月落半江水。

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高考真题边塞诗汇编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边塞诗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初唐时期,边塞诗繁荣兴盛,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许多文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XXX是XXX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XXX、XXX、XXX等人也创作了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XXX、XXX、XXX、XXX等。

XXX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XXX、XXX也写过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常见术语包括意象、用品、地名和民族名、乐器或古曲、景物以及景物特点。

意象常见的有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用品包括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XXX、矛、剑、戟、斧、钺、刀、铩等;地名和民族名有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谷浑、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乐器或古曲有羌笛、XXX、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景物包括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XXX、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景物的特点则是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总的来说,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它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艺术性,展现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唐代边塞诗流传至今,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浓郁的汉代情结和鲜明的边地风貌。

边塞诗常用汉代称谓,如将领、军队、月亮等都称为“汉”,以回归英雄精神。

同时,边塞诗中的自然景观、地理区域、异域风物和人物都具有鲜明的边地特色。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特点包括表现英勇作战、XXX的豪迈、艰苦生活和残酷的连年征战,对腐败无能的将帅和统治者的厌恶,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专题练习一、知识储备1、概念: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ft、孤城、雁飞、鹰扬;——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3、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ft”;(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ft月,无那金闺万里愁”;(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风格——雄壮豪迈。

意境——奇丽壮阔二、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ft。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ft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ft南ft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参考答案:(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ft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ftft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1 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1 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1 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1 分)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和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的生活。

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1)“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2)“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南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ft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ft: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

心在天ft,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③沧洲: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ft阴湖边的三ft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 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ft,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ft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 分)答:(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 分);军情紧急(1 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 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 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 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分)答:(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 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 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 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 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ft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

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

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2)大ft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

色彩鲜明,深厚壮美。

风吹、ft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精锐部队。

借代。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对穷兵牍武政策的批判。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 分)(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5 分)参考答案:(1)(3 分)不好。

“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1 分),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1 分)。

“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1 分)。

(语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若没有明确回答“好”或“不好”,扣 1 分)(2)(5 分)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2 分,形象特点答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2 点,给 2 分;语意相近即可)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3 分。

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三方面进行分析,各给 1 分;语意相近即可)9、.(2010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ft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 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

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

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

别路:离别的道路。

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

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

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

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

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