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专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边塞诗鉴赏(实用)

边塞诗鉴赏(实用)

练习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牙璋:玉制的兵 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 城。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 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 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 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 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 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 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 令人荡气回肠。
练习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 塞景象?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 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 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㈡、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1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2有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无路请缨 的怨恨; 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4有久戍边关的乡愁,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 中妻子的离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 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 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有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等等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边塞诗的创作在唐代达到顶盛,自成一家风格。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边塞诗:一、抓住边塞诗的意象,认识边塞诗。

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

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比如:地域方面有关山、沙漠、黄河、关外、萧关、榆关、沙场、绝域等。

二、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代表诗人。

诗尽管短小,同样是寄寓情感的。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即为如此。

拿到边塞诗后,首先看一下作者,从而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作为边塞诗派而言。

当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为主体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最为著称。

因此,应当把他们作为重点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

了解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毕竟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也不同,那么边塞诗的风格格调也不同。

边塞诗的格调大致分为二类:一类初唐时期:多昂扬奋发的格调。

二类为中唐前期:昂扬奋发尚有余响;三类为晚唐及中晚唐时期:只有对昔日感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悼。

通过这些来了解边塞诗人的边塞诗的大致内容和意境风格。

三、总结边塞诗的内容,指导做题。

内容是诗的核心,掌握了核心内容,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

边塞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现列举如下: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李白《塞下曲六首》:“愿将腰剑,直为斩楼兰。

”以付介子的故事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

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反战主题。

如:杜甫《兵车行》:“行人但云点行频” “边庭流血成海水”等句子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带来的痛苦。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离别情绪,表达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借写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来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情感。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从地域和季节的反羞揭示了边疆气候的异常。

边塞诗诗歌赏析

边塞诗诗歌赏析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边塞诗词 赏析

边塞诗词 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边塞诗中的戍边士卒是边塞战争的见*人,他们在战争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也就是对整个边塞战争最为真实的反映。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环[2]。

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

唐时有金河县。

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

[2]策:马鞭。

[3]青冢:王昭君墓。

传说塞外草白。

昭君墓常见草*青青,故称。

[4]黑山:又名杀虎山。

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

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

御史并之弟。

与弟中行,皆有文名。

今存诗十三首。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马策”与“*环”相比并。

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环。

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

“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

教人难以忍受。

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马策与*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

边塞诗专题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边塞诗专题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边塞诗专题练习一、知识储备1、概念: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

2、边塞诗的常用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ft、孤城、雁飞、鹰扬;——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3、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ft”;(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ft月,无那金闺万里愁”;(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风格——雄壮豪迈。

意境——奇丽壮阔二、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ft。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ft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ft南ft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杨炯、王昌龄、李益、李贺等。

边塞诗人四大家: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高适,别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后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岑参,唐玄宗时期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王之涣,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李贺,字长吉。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27岁(有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姬、征人、胡儿。

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疏勒为西域古国,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

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尸、立功沙塞的雄心……胡天: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鉴赏专题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音乐背景下展示一组塞外风景图片。

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优美的风景,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快事。

这组图片中
的景色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边塞、塞外)
看到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到了哪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像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我通常称之为边塞诗,那么,边塞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什么是边塞诗:
从唐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
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其中有一批诗人如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朝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边塞诗,走近边塞诗人。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
唐诗,感受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三、示例分析,总结规律。

1、展示三首诗。

分别先指名朗诵,读后评价,指出不足;再找学生读,再评,然
后范读或录音朗诵,再有气势地齐读或男女生分别齐读。

(为什么这样读?读得还缺点什么?如从气势、格调、意境、环境、思想等方面引导)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北征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读完这三首诗之后在格调上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然后归纳)
------风格:雄壮豪迈、悲壮惆怅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即意境方面有什么特点?
------意境:雄奇、奇丽、壮阔、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上面我们分析了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其实也就把边塞诗的最常表现的内容不得概括了出来,我们一起看一下。

(展示)
(1)思想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将士英勇作战,渴望建功的豪情
*军旅艰苦生活,思乡念亲之情
*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厌恶战争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同时有时还要注意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不管怎样,边塞诗总是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2)常见词语:
对于边塞诗,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把握它们的特点,体会其思想内容。

如何识别边塞诗呢?我们除了可以从朗读中体会到它的豪放气势和壮阔的意境之外,还就该从一些有标志性的词语中看出来,我们依然回到前面的三首诗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

(返回,从中找出标志词)
除了从上面三首诗中找出的一些词外,还有一些词语在这里略作补充。

*从与战争有关的器物用品看:旌旗、羽书、辕门、战车、戈矛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阴山、胡、羌、匈奴、单于等
*从景物看:长城、秋月、瀚海、大漠、烽火、马走等
*从乐器及音乐看:金鼓、号角、羌笛、胡笳、笛管、《落梅花》《行路难》《关山月》
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烘托。

从与战争有关的器物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战车、辕门、羽书、干、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阴山、凉州、安西、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瀚海、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乐器及音乐看: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如何抒发感情的。

(解题思路:纵观全诗,可从诗中尤其是“笛管”和“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然后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诗先正面描写,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再写声——夜风送来
了凄凉幽怨的笛管声。

如此烘托、铺垫,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怀
念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释: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

诗中指吐蕃
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

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
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
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
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

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
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
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

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A 不是夜晚,而是白天。

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

“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