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

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

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

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的逻辑。

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

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

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

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

方剂大题

方剂大题

1.试述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答: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方剂从属于治法,但也体现治法,治法则是用方的依据,方可以不定,而治法必须确定。

在辩证治疗过程中,往往有一定之法而无一定之方,法定之后,才可拟方。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由此可见,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2.佐药有何涵义?答:方剂结构,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的药物。

其中佐药在方剂中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方中治疗次要兼证,或配合君、臣之品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佐助药;二是指方中监制君、臣药的烈性或毒性的药物即佐制药;三是指方中与君、臣药性味相反以防止拒药现象的药物,即反佐药。

3.试述小青龙汤中配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的意义。

答:小青龙汤主治表寒内饮证。

外有风寒法当解表散寒,故用麻黄、桂枝之辈。

内有水饮,法当温化饮邪。

故取干姜、半夏温中化痰,祛里饮而平喘咳;细辛温肺化饮,既可助麻、桂以解表,又可协干姜、半夏以除饮;五味子酸敛肺气之逆,与干姜、细辛合用,敛中有散,散中有收,相反相成,更有利于平喘止咳。

4.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有何异同?答:银翘散与桑菊饮均属辛凉解表剂。

共同点是:二方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功效上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都治风热外袭的表证。

不同点是:银翘散配辛温之荆芥、豆豉与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等药,加强了清热解毒与透表散邪之功,为“辛凉平剂”,主治风热犯卫之风热表证;桑菊饮主以桑叶、菊花、杏仁等药,而不用荆芥、豆豉,解表作用较弱,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咳嗽证。

5.试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

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药四味,其中麻黄辛温,能宣肺平喘,且又可发散郁热;石膏寒凉,且因其用量倍于麻黄,寒胜于温,清强于散,变辛温而为辛凉,二味配伍,宣、清结合,以清为主;杏仁苦降,化痰平喘,与麻黄并用,宣降结合,肃肺气而止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

方剂
2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方剂学习题

方剂学习题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型题】【A11.方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20世纪50年代E.秦汉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医方考》4.被誉为“方书之祖”的方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5.《医方集解》的作者是A.吴仪洛B.张仲景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7.十五世纪前收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外台秘要》C.《医方集解》D.《普济方》E.《医方考》8.《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孙思邈B.张景岳C.王焘D.葛洪E.成无己9.《中医方剂大辞典》编辑出版是在A.宋代B.明代C.清代D.民国时期E.新中国成立以后10.著《千金方》一书的医家是A.葛洪B.孙思邈C.张仲景D.吴昆E.张景岳11.《时方歌括》的作者是A.吴仪洛B. 吴昆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12.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其出处是A. 《小儿药证直诀》B.《普济方》C.《伤寒论》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千金方》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E.《黄帝内经》1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14.最早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是15.以简、便、廉、效为特点的方书是A.《伤寒明理论》B.《普济方》C.《太平圣惠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16.首开方剂学中方论研究之先河的著作是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18. 促进了方剂释义研究,首开方剂综合分类的著作是【X型题】19.由宋代政府组织编写刊行的方书是:A.《外台秘要》B.《太平圣惠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圣济总录》E.《宣明论方》20.下列哪些提法是不正确的A.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B.方剂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C.方剂学是独立的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没有联系D.方证是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E.方剂学科的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无法结合21.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B.方剂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和功效简单相加C.方剂是要经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D.方剂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疗效E.方剂和药物没有区别二、填空题1.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俗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一、方剂与中成药概念中医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病斗争密切相关的。

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制成剂型,成为中成药。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酌定用量而配伍组成的有特定剂型用法的中医处方。

方剂既是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所谓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结合适宜的制药工艺,赋予特定的剂型,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具有确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可以直接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或患者根据需要直接购买的一类药物,简称为成药,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与中成药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但二者还存在一些区别:方剂又称“药方”、“医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临证组方,突出个体针对,其组成、主治、剂型都随病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具有加减灵活、善于变通等特点,专为某一患者使用。

中成药属“成品制剂”,是从方剂的成方中衍生而来。

它的组成、主治、剂型用量都是固定不变的,既可经医生诊治后处方给药,也可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经验直接购买。

中成药优点: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并且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比较方便,用于病证相同的大多数患者。

二、中成药常用剂型介绍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

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冲剂)、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注射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主要特点简要介绍如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

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

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

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的逻辑。

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

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

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

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

由于方药呈现的效用与受作用的机体整体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方药所含有的多种物质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这种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方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阐明中医辨证论治机理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高方药与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一、治法概念:治法是根据临床症侯,在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即治疗大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二、“八法”“八法”即汗、吐、下、和、补、温、清、消。

又称常用基本治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的作用:具有发汗解表,透邪外出,及发越水湿,宣通血脉等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即发汗治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注意:吐法作用峻猛,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所以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之证,但刺激咽喉,胃脘,引起呕吐易损正气,且较痛苦。

3.下法:下法是通过攻逐、荡涤、泻下,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痰结、水饮,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即通过通泻大便治病。

下法的作用:具有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破瘀通经,和逐痰催生等作用。

适应症:热结便秘,冷积便秘,蓄血蓄水,及水肿等证。

即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使用下法的注意事项:下法以攻逐为特点,易耗伤正气,故临床以有形实邪停留肠胃的里实证为宜,对于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与失血者应予慎用。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和法的作用: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及调和气血等作用。

适应症: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伤寒邪在少阳,疟疾等,分类: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法。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病的成因]温法的作用: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通经脉的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和经脉寒凝之证(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分类: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又有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之区分。

其他尚有温肺化痰、温胃降逆、温肾纳气、温中行气、温血活血、温阳止血、温里解表等。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即通过清热、泻火、凉血以消除里热的一种治法.)清法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脏腑,清虚热等作用。

适应症:(1)里热证。

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甚成毒。

(2)热在脏腑。

(3)温病后期,热灼阴伤,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

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原因]消法的作用:具有消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徵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的方法,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即通过滋养、补益,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一种治法。

补法的作用:具有补益虚弱,扶正祛邪的作用。

适应症:适应于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虚证。

分类:┌气血──心肝脾1.补可用于┤└阴阳──肺肾2.补分:峻补、平补、大补、重补、3.┌可以几脏兼补──足三阴亏损││可以两脏并补──乙癸同源│└补母生子──培土生金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虚弱的,要用气分的药物温补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精不足的,要用厚味的药物滋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八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具有运用时,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应将其融会贯通,灵活对待。

三、小结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

历代医家各随其学术见解的不同,在总结归纳治法分类中,虽不尽相同,但究其实质,总不出八法范围,所以不再赘述。

此外,对于复杂的病证,往往不是一种治法能完全符合治疗需要的。

这时就应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治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治无遗邪。

上面八法的内容提到的,如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并用,下法与补法并用,清法与补法并用等,已可见八法配合运用的一斑。

还有以下为补、以补为消、以消为补之类,又在深入掌握八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因此,在理解八法时,既要掌握各法的具体精神和特点,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对待每一种治法。

正如《医学心悟》中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诚能精思熟虑,自然融会贯通,灵活变化而不越乎规矩,所治都切合病情,收到满意的效果。

此外,方药的剂型极多,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熏、洗、摩、贴、搐(吹)鼻、通导等,但其指导组方用药的理论,仍然属于八法的范围。

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同样适用于此。

根据“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的原则,“八法”常常扩大使用,如:加理气、理血、祛湿、祛痰为十二法。

第三节方剂与中药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方剂与中药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并存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药与方剂的起源看,最初人类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偶然发现某些动植物会引起药效反应。

其后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形成了由使用单味药的单方到几味药配合起来的复方,出现了药物在方剂中的运用形式。

伴随药物数量的增加,方剂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而且,随着方剂数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应用理论的不断完善,单味药的功效也不断增扩,且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单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也不断发展。

所以,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剂的药物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的炮制和功效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现。

因此,方剂和中药是长期并存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

方剂与中药之间具体配伍运用过程中,还表现出一种离合的关系。

中药是方剂构成的基础,方剂的效用是方中药物功效的集合。

所以,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形式。

由于单味药的功效各有所长,集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即“方有合群之妙用”。

正是药物组成方剂的基本要求。

但在一个方剂中单味药既不能体现出其全部功效,又会在组方后还可产生出的新的功效。

正所谓“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可见,单味药物的多种功效,在方剂中并不能都得到全面地发挥,只能合其方证所需的部分功效,而其它功效则需通过配伍使其削弱或完全消失。

而且单味药的使用忌宜也不一定适用于方剂,在方剂中单味药物的炮制、功效、副作用及忌宜均有所改变,而且还会产生新的功效。

所以,方剂与中药在配伍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合的一面,又表现出相离的一面。

但离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合。

方剂和中药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上一脉相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