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合集下载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芍药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芍药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芍药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芍药30g 炒甘草6g 黄连15g 黄芩10g 木香6g 槟榔6g 当归10g 官桂3g 大黄9g【用法】水煎服。

1日1剂,连服数剂。

【主治】痢疾,大肠湿热,下痢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脉数。

【证析】下痢赤白,腹痛后重,是本方主证,病变部位在肠;兼见肛门灼热,苔黄脉数,病性自然属热。

此证是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下迫大肠,壅滞气机,伤及血络,以致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病机】湿热下注,成为痢疾。

【治法】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法。

【方义】感受疫毒成痢,消除病因是当务之急,黄连、黄芩清热解毒作用甚强,实为澄本清源要药,病因消除,则脓血止矣!腹痛后重与下匊脓血同时并见,自是热蒸肠腐使然,但是也与气血不和,肝失疏调,肝木乘脾有关。

宜在消除病因同时,调和气血以恢复功能,柔肝缓急以消除窘迫。

故用白芍、甘草柔肝缓急以调和肝脾,肝脾得和,则腹痛后重止矣!木香、槟榔疏畅气机,当归补血活血,气血和调,疏泄复常,则无气滞血瘀之后患矣。

大黄在本方的作用有四:①消除病因,增强黄芩、黄连的解毒力量;②泻下涤垢,因势利导;③凉血止血,治疗下血证象;④增强当归活血力量,使痢止之后不致有瘀血停留肠壁,留下后患。

下痢而用通利的大黄,又体现“通因通用”的治疗法则。

热病反佐辛热的肉桂,一则协助当归、大黄行血,再则制约黄芩、黄连、大黄之偏,三则温化湿浊,是一举而三得焉。

但宜少用,多用则有动血之虞,若赤多白少则减去为佳。

此方结构,照顾到了消除病因、调和气血、恢复功能三个方面,配伍颇为完善,痢疾投此疗效卓著。

【应用】以下痢赤白,腹痛里急为其辨证要点,兼见苔黄、脉数,即可使用。

白多赤少,偏于气分,加厚朴、车前仁芳化渗湿;赤多白少,偏于血分,减去官桂、当归,加杜丹皮、炒地榆凉血止血;热重者,加苦参、地榆、金银花。

【歌括】芍药汤内桂将军,芩香连草配当槟,里急后重便脓血,清热止痢自安宁。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少阳湿热:
xxxx清胆汤:
xxxx凉,皮肤只半黄。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
xx:
情朗甘知后果。
调和肝脾
xx(热)xx厥逆,肝脾气xx:
四逆散:
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气郁:
逍遥散:
xx河草,要归xx。
脾虚肝旺之痛泻(xx):
痛泻要方:
xx租药房。
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
半夏泻心汤:
xx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
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防风xx:
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
xx祛寒
脾胃虚寒、xx失血、胸痹:
理中丸:
干厚猪皮。
xxxx、肝脾不和:
xx中汤:
大芍糖炒xx。
肝肾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
将无人找。
xx虚弱、阴寒xx之脘腹剧痛:
大建中汤:
xx糖人。
xx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
四逆汤:
父子炒xx
xx直xx,xx衰微:
xx救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
捅大桂柑,当要细心(倍大枣)
xxxx:
温热痢疾:
芍药汤:
xxxx当官,大吵要郎。
热毒痢疾:
xxxx:
xx擒二黄。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一、解表剂1、辛温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苍朮,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

香苏散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桑菊饮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二、泻下剂1、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十枣汤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5、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汤有大承气,参归草桔姜枣同,阳明腑实气血虚,补益气血兼清热。

清热剂-清脏腑热 芍药汤

清热剂-清脏腑热 芍药汤

更多尽在清热剂-清脏腑热芍药汤【方名】芍药汤【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官桂(5克)【方诀】【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禁忌】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

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

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

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

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

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

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

其配伍特点是: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此方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化裁】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

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方剂学课本趣味方歌速记口诀

方剂学课本趣味方歌速记口诀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麻子炒杏仁――(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2、桂枝汤――大嫂炒姜汁――(大枣3枚、芍药9g、甘草9g、生姜9g、桂枝9g)。

3、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弟兄租新房子干活)――(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

4、香苏散――甘肃皮箱(陈香炒苏叶)――()。

5、加味香苏散――陈兄生娇子,老象慢惊风――()。

6、小青龙汤――少将甘心为妈下跪――(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7、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

二、辛凉解表剂。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10、柴葛解肌汤――柴葛三更起,指说秦腔高(葛芩要借白纸糊草墙)。

――()。

11、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草药生根)――()。

三、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独活,人参,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13、再造散――再造散用桂枝汤,欺负穷人抢新房――()。

14、参苏饮――申诉,陈根目前只办三更令(婶叔根前领陈香,只借半夏草)――()。

15、加减葳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剂。

16、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17、大黄牡丹汤――牡丹东逃将军笑(大黄牡丹忙摘冬桃)――()。

18、大陷胸汤――谁笑将军(芒硝遂军)――()。

二、温下剂。

19、温脾汤――黄夫人炒姜(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

20、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姜豆黄――()。

三、润下剂。

21、麻子仁丸――布什妈要大白杏――(厚朴,枳实,火麻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芍药汤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

芍药汤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

配伍意义
白芍---柔肝理脾,调和气血 ,止痛 柔肝理脾, 柔肝理脾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泻热祛积破瘀 泻热祛积破瘀, 通因通用” 大 黄---泻热祛积破瘀,“通因通用” ---行气导滞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调气则后重自除"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调气则后重自除" 当归-----柔肝和血 当归---柔肝和血 肉桂---制芩、连苦寒之偏,助归、 ---制芩 肉桂---制芩、连苦寒之偏,助归、芍行血 甘草---益胃和中, ---益胃和中 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君 臣

使
本方立意重在清虚劳骨蒸之热, 本方立意重在清虚劳骨蒸之热,故以大队清虚热药 为主组方,少佐滋阴之药,以清热除蒸,标本兼顾。 为主组方,少佐滋阴之药,以清热除蒸,标本兼顾。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功用: 主治: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
,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脉数。
配伍意义 滑石―清热渗湿 清热渗湿 生甘草―益气和中 益气和中 配伍要点
君 臣
本方以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湿之滑石与益胃和中之甘草为伍, 本方以清暑利湿之滑石与益胃和中之甘草为伍,则 利水渗湿而不伤津,寒凉清热而不伤胃。 利水渗湿而不伤津,寒凉清热而不伤胃。
【附方】 附方】 1.益元散(《伤寒指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灯心汤 (《伤寒指格》)即六一散加辰砂 伤寒指格》)即六一散加辰砂,
病证解析
阴虚火扰,迫津外出---发热汗出 肾阴亏虚 虚火上炎---面赤心烦 心火偏亢 阴虚火旺---口唇干燥, 便干溲黄
配伍意义 :
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 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 --君 黄连、黄芩、黄柏-----清心泻火除烦 黄连、黄芩、黄柏---清心泻火除烦 臣 黄芪-----益气实卫固表 黄芪---益气实卫固表 佐 配伍特点 : 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 (1)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泻 火以治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 火以治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 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 (2)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 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

出自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它主治的证候,是湿热痢。

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

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

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

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

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

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

脓血兼有或者赤白
相兼反映它。

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

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

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

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

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

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

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

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要相对小。

所以它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

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

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

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

而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都有这个作用。

像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选择这类药物了。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这个治法对于解除这种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痛苦,也就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

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就是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

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
到血分,也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了,仅仅不同在于调气和血这种治法,创新治法的结合运用。

芍药汤这个方的方义分析。

对于湿热痢疾,黄芩、黄连作君药,那名正言顺。

臣药来说两组了,芍药、当归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又能止痛;木香和槟榔能够行气,行气也能止痛,木香行气主要作用胃肠,槟榔是下气导滞而且又能疏通水湿,对于解除湿热有一定帮助的,说两个药联用,起到通过行气,针对了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这个作用。

在佐药里边,大黄、肉桂的配伍,在这个方里有些特定的意义。

大黄可以泻下积滞,湿热搏结气血以及肠道的一些积滞,通过大黄泻下,排出湿热以及热毒。

所以这个方里配伍大黄,也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一个典型。

这个方里配的肉桂,肉桂一个方面在整个方义苦寒为主的方里边,它可以使得全方凉而不郁;第二个方面,肉桂是温性的,而这类苦寒药作用于胃肠,胃肠道湿热积滞,加上用苦寒药,包括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这类运用,容易引起药病格拒,所以用肉桂它还有一个反佐的意义,防止药病格拒;第三个,肉桂还可以温化津液,有助于除湿,但它偏温,在整个方里边,属于寒凉的,它的辛温之性也被一定的制约。

这是佐药,大黄、肉桂的作用。

甘草养胃气,可以防止苦寒药物伤胃,又能调和诸药。

所以这个方从配伍的方面来讲,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应该说是一个主治方剂,针对病机的特点主治方剂是个很典型,考虑很仔细的一张方。

所以它的这个配伍特点,我们归纳,首先第一个气血并治,体现调气和血。

第二个这个方里体现了“通因通用”,同时这个方里又运用了肉桂的反佐,寒热共投,寒热并用,整体上是个“热者寒之”。

实际上是用药配伍特点里的三点:一个体现调气和血,在痢疾治疗方面,在当时时代一个创新的方法;第二个,“通因通用”;第三个是反佐用法。

在临床运用方面。

辨证要点,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共同特点。

痢下赤白,而赤白相兼,这是湿热痢疾的特点主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再加上舌象、脉象。

由于湿热,苔腻微黄,脉弦数。

当然对这个方,过去解释有一些它加当归、芍药,也从肝脾角度去解释过。

因为中医传统理论对于腹痛,经常联系肝来认识,肝脾不和腹痛,这里面加芍药,当然芍药可以有柔肝缓急止痛这个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但是我自己觉得,不是说只要有腹痛就联系到肝,那样就机械了。

一联系到肝来解释它,也说得通。

因为历来我们过去古代医家在方论里,对于方解,或者病机分析到用药这个方解、这个分析,往往绕个圈圈就要把它说到就算啦。

这个方里如果说也说到肝脾不和腹痛,芍药是有柔肝缓急止痛作用,但是这
里调气和血,调血作用是个主要的。

并不是一有腹痛,就把肝要联系上,要看有没有肝脾不和的这种病机了,这个主要在胃肠。

那像大承气汤,有没有腹痛啊?腹痛拒按,痛得也挺厉害,由于那四味药实在牵不到肝上头去,所以不讲它肝脾不和。

所以不是说只要腹痛就联系到那儿去。

配伍当中的关键,一个理解到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气滞血瘀是湿热搏结气血造成的一个病理过程,然后才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些症状,所以这个方里采取的调和气血、通因通用、反佐用药等等,都是针对了具体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临床常用的加减方法。

湿热痢疾酿成热毒涉及到一定程度热毒,热毒可以有轻重的不同,具体到一些个体身上,可以有轻重的不同。

作为赤白下痢来讲,白多、脓多,一般认为就湿偏重,湿滞气机容易突出,所以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都有化湿和利湿作用。

赤多白少,那说明血分郁滞较重,湿热或者热毒搏结气血,在血分郁滞较重,因此,加的一般凉血活血,凉血解除血分热毒,丹皮、地榆、白头翁这类,汲取白头翁汤的清热凉血解毒,这个用药特点。

像肉桂、当归一类意思,那是调血,肉桂温通血行,当归养血、活血、调血了,这是围绕着赤多白少可以考虑的这个方面。

当然如果说热盛津伤,阴津损伤,肉桂可以去掉,本来肉桂用量就是小量的。

如果有饮食积滞,胃肠道疾病兼有食积,苔腻、脉滑,热较重,湿热,热较重又有食积,
这类既要加上清热解毒药,也要有一定消导,消食导滞,有一定消食导滞的药结合。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的,就我们前面谈到逆流挽舟法,这类不用这个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