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

.
62
尊麻疹 : 笔者用本方 加乌梅 ,
防风 ,
,
荆芥
蝉衣 ,
路路通 , 大黄 。
在
临床 运 用
,
中
。
疗效较佳
.
63
舞 蹈 病 : 刘 氏报 道 , 投 以 白芍 1 0 9 , 甘 草 50 ’g
、
龟板 获 荃各
巧
g,
祀 子、赤 芍、女 贞子、冤 丝子各
12
瓜 蝉 g , 木
、
衣、
枣皮、 防风、
白僵 虫 各
: 18
19
冲 等 新 中 . 剂昭
,
.
医,
19
7;
( 1 ) : 32
19 97 年 6 月 2 3 日 收稿
欢 迎订 阅 《中 国 民 族 医 药 杂志》
本刊
系由
国 家中医
药管理局
主
、
管
全
国
中医
药
图
书
情报
工
作
委
员会和
内蒙古
卫
生
厅
主
办、
内蒙古 中蒙医 研
究 所承 办 的 我 国 唯 一 的 一 份 国 家级 民族
腰肌 劳损 ,
跺
,
关节扭伤等软组 织损 伤
,
奏效 甚速
每 证均 附有病 例
介 绍 [` 1。
.
44
足转筋
:
( 排肠肌痉 挛
。
)
陈氏 报道 , 运 用 芍药甘
草木瓜汤 治疗 42
例 足 转 筋 。 结果 : 42
。
例均获 治 愈
其 中服
1
剂而愈 者
芍药甘草汤的组方与临床应用

芍药甘草汤的组方与临床应用
田峰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33)006
【摘要】芍药甘草汤(以下简称芍甘汤)是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的著名方剂,是常用的缓急止痛之方,由芍药和甘草等组成,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症见脘腹诸痛,四肢挛急等证候。
随着现代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的发展,现代临床广泛用于神经、呼吸、消化系统及外科、妇科的病症。
【总页数】2页(P513-514)
【作者】田峰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芍药甘草汤组方配伍研究的进展 [J], 杨淑君;彭树灵
2.芍药甘草汤组方规律探讨之二 [J], 刘玲;李利娜
3.芍药甘草汤组方配伍研究的进展 [J], 王长久
4.芍药甘草汤组方配伍研究的进展 [J], 王长久;
5.芍药甘草汤组方规律的探讨 [J], 胡忠智;蔡小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关于《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种各样病症的侵蚀是当代人普遍现象的一个问题,大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也是生活方式不规律性的一个关键主要表现。
并且也非常容易造成身体出現提早衰退的征兆。
中医药方是一个帮您解决各种病症的好方法。
下边为大伙儿讲一下芍药甘草汤的作法。
牙周别称牙龈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牙周药方牙龈芍药12克甘草12克牙周药用价值牙龈解痉、止疼、抗感染功效: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己方对变病出现异常激动情况有超强力的抑止、镇定功效。
在其中芍药对疼痛神经中枢和脊神经性反射面弓的激动有镇定功效,所以能医治中枢神经系统或末梢神经性的筋系挛急,及其因挛急而造成的疼痛。
芍药、甘草中的成份有镇定、止痛、退热、抗感染、松驰平滑肌的功效,二药共用后,这种功效确能明显提高。
牙周功效与作用牙龈调合肝脾,轻重缓急止疼。
治伤寒伤阴,筋络失濡,手腿挛急,闹心,微畏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以气血两虚津伤引发的腓肠肌痉挛、肋神经炎、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经痛;及其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肠胃神经官能症、亚急性乳腺炎、颈椎骨综合症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衡者。
牙周使用方法使用量牙龈上二味,自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再服。
牙周备注名称牙龈己方主冶体液损伤,阴血不够,筋络失濡引发诸证。
聚瑞芍药酸寒,益气养血敛阴,柔肝止疼;甘草辛温,健脾益气,轻重缓急止疼。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合肝脾,有柔筋止疼之效。
牙周摘抄牙龈《伤寒论》文章内容详细介绍的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是有非常大协助的。
实际上许多的人体病症都能够根据芍药甘草汤等一些中医药方来调养,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应当再次发扬承传下来。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

鲤j£生医兰塑生!!旦笙兰!鲞整!!期望!蛙i』!g丛:盟壁!!坐12塑:!旦!三!:塑!:!!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孙国明(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关键词】三又神经痛;中药疗法;芍药甘草汤【中图分类号】R745.110.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09)ll一1641—0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表现的一种原因未明的顽固性疾病,缠绵难愈。
西医首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治疗,虽可部分改善症状,但副作用较大,影响血常规、肝功能,甚至有严重变态反应…,难以继续治疗。
2003一03—2007—10,笔者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脑病学》。
①风邪侵袭:病程较短,可分为风热、风寒2种。
前者辨证要点为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畏惧风热刺激,面红耳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略数;后者辨证要点为疼痛呈现掣痛,遇冷易诱发或加重,舌淡,苔薄,脉浮紧。
临床风寒型较风热型少见。
②肝风上扰:疼痛发生与情绪有关,激动、盛怒之下容易发作,痛如锥刺,拒绝触碰;可伴有面肌痉挛,心烦不安,颧红目赤,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弦数。
③胃火上攻:疼痛较剧烈,痛处有灼热感,遇热易诱发;可伴压痛及龈肿,口腔灼热感,常有口臭,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④瘀血阻络:病程长(3年以上)或外伤史,痛处固定,如针刺感,日轻暮重;因长期反复搓揉疼痛部位,可见痛处部位的皮肤粗糙,甚可见肌肤甲错,舌紫黯,有瘀点、瘀斑。
脉涩‘21。
1.2一般资料40例中来自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26例,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山东省泰安市中医院2例。
男18例,女22例;年龄39—72岁,平均54作者简介:孙国明(1963一),男,主治医师。
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神经系顽症举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 210002
2 体会
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方中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平,和中缓急止痛。一酸一甘,共成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良方,用治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疼痛。我们将其用治神经系统顽症,辨之得当,每获良效。体会有四:
2.1 凡有抽搐(1.2)、痉挛(1.3)、摇动、挛痛(1.1)等肝风症状,辨证为阴(血)虚所致或夹有阴(血)虚,即可使用。
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神经系顽症举隅
更新日期:2011-06-23 点击: 李 华
1 病例
1.1 腹型癫痫:患2 a,伴恶心、呕吐、腹泻。多在夜间发作,每次持续10 min左右。发病间隔时间10~30 d不等,无明确诱因可寻,舌苔薄白腻,脉细滑。上消化道钡餐、胃镜、B超(肝、胆、脾、胰)及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无异常发现。脑电图异常(棘慢复合波)。临床诊断为“腹型癫痫”。处方:杭白芍30 g,炙甘草9 g,茯苓12 g,干姜5 g,生半夏9 g。1剂/ d,水煎,两次分服。加服蝎蜈片(上海龙华医院制,全蝎∶蜈蚣=1∶1,每片内含生药0.3 g)2片/次,2次/d。服药2个月后未见再发。守方治疗,1 a后复查脑电图已基本正常。嘱其将上药煎方制成丸剂,加蝎蜈片,再服1 a,以巩固疗效。
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概述

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概述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为缓急止痛之基础方,广泛用于治疗消化、运动、神经系统及肿瘤科以疼痛或抽搐挛急为特征的病症。
腹痛以芍药、甘草4∶1制成芍甘注射剂(每2ml含生药5g,每次肌注4ml)治疗胃脘痛及腹痛156例,其中虚痛120例,有效(注射30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84.67%;实痛51例,有效50.98%,表明本方以止虚痛效果为优,与其解痉作用相符合。
对实痛则以金延注射液(川楝子、延胡索)为佳。
将此两方合用制成金芍汤治疗胃脘痛36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2例),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17例,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7.2%。
以芍甘汤加徐长卿、延胡索、威灵仙制成缓急止痛合剂治疗急性腹痛60例(其中胃炎2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7例,胃黏膜脱垂3例,急、慢性肠炎8例,癌肿引起者8例),总有效率为93.3%,显效及有效病例止痛起效时间3~25分钟,平均10分钟,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山莨菪碱,且无山莨菪碱类西药所常见的口干、心慌,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用大剂芍甘汤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腹痛40例,痊愈29例(72.5%),好转7例(17.5%),总有效率为90%。
对酿脓期、溃脓期的阑尾炎患者若能配合输液、抗生素治疗,可提高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
原方加木香、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治疗35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腹痛,全部获愈。
此外,对胃扭转、术后肠粘连之腹痛也有效。
肝区痛本方按现代工艺制成颗粒冲剂治疗病毒性肝炎,可缩短病程,对缓解肝区疼痛效果甚佳,所治急性黄疸型肝炎81例中,治愈72例,好转5例,无效4例,治愈率88.9%;急性乙型无黄疸型肝炎46例,治愈37例,好转4例,无效5例,治愈率80.4%;慢性迁延性肝炎14例,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2例。
芍药甘草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摘 要 】 目 的 探 讨 芍 药 甘 草 汤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后 遗 神 经 痛 (PHN) 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 法 选 取 玉 山 县 人 民 医 院 2018年 2 月一 2019年 丨 月 收 治 的 PHN患 者 8 0 例 ,随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 察 组 ,各 4 0 例 。对照组采用西 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与芍药甘草汤联合治疗。比 较 2 组 治 疗 前 后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法 (VAS) 评 分 、匹 兹 堡 睡 眠 质 量 指 数 (PSQI) 评 分 、白 介 素 2 ( IL-2 ) 、白 介 素 6 ( 丨L-6 ) 、白 介 素 10 ( IL-10 ) , 并 观 察 2 组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结 果 治 疗 前 2 组 VAS评 分 、PSQI评 分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 . 0 5 ) ; 治 疗 后 观 察 组 VAS评 分 、 PSQ1评 分 低 于 对 照 组 (P < 0 . 0 5 ) 。治 疗 前 2 组血清丨L- 2 、IL- 6 、1丨.-10水平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 0 . 0 5 ) ; 治 疗 后 观 察 组 IL- 6 、丨L- 1 0 水平 低 于 对 照 组 ,1L- 2 水 平 高 于 对 照 组 (P < 0 . 0 5 ) 。2 组不良反 应 发 生 率 比 较 ,差异无统计 学 意 义 (P> 0 . 0 5 ) 。 结 论 芍 药 甘 草 汤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PHN的临床疗 效 确 切 ,可 有 效 缓 解 疼 痛 ,提 高 睡 眠 质 量 ,减轻 炎 性 反 应 ,且 安 全 性 较 高 。
f值
0.681
芍药甘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中风偏瘫痉挛促进病症改善的效果

芍药甘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中风偏瘫痉挛促进病症改善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芍药甘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中风偏瘫痉挛促进病症改善的效果。
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患者,共计6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组名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30例。
参照组患者实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是对患者实施芍药甘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症改善情况。
结果:在治疗前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三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相较于参照组更为显著,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芍药甘草汤联合大定风珠能够极大的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偏瘫痉挛;芍药甘草汤;大定风珠;症状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血管疾病,该病多是因为患者的脑血管出现意外进而引发脑组织出现缺氧、脑血管出现出血症状,从而累及患者的脑部、神经等[1]。
该病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偏瘫、肢体痉挛、语言以及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
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多是基于脑血管手术,但是该类术式仅能改善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对于现有症状并无理想的纠正,因此在术后多是需要实施恢复治疗[2]。
本文现为提升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恢复治疗效果,现将芍药甘草汤联合大定风珠加减拥有对其的治疗中,现全文如下。
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2019年0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患者,总例数为6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方式,组名分别为实验组、参照组,两组人数均为30例。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最小为56周岁,最大为77周岁,其中女性为16例,男性则是14例,平均年龄为(65.31±3.71);在参照组中年龄最小为57周岁,最大为78周岁,其中女性为14例,男性则是16例,平均年龄为(65.48±3.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方剂及其方义生白芍30克、勾藤30克、炙甘草9克、郁李仁6克、白苣子10克、黑木耳15克、天麻6克、僵蚕9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水煎服。
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饮食物。
方中以芍药勾藤为主。
二药均入肝经,芍药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解痉;勾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甘一苦,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淤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淤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得,祛风邪,缓拘挛,以定痛。
甘草协调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血,可治挛急。
九味药主辅和协,标本同治,共同起着濡润筋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二、随证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 克;治疗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治疗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末稍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疗癔病,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三、典型病例1、三叉神经痛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其中1例复发两次,1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
例:林某,女,58岁,于1966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
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
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
每疼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
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
就诊时,每天竟剧烈疼痛二十余次。
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时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
病程4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
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药三剂,结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
走访三次,十余年来未再复发。
2、神经性头痛治疗神经性头痛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
经服用芍药勾藤木耳汤治愈。
例:李某,男,34岁,干部。
I967年春就诊。
主诉头痛九个月,前六个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
后三个月因病重休息。
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
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
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
脑电图正常。
经附近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白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效果。
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
1978年偶遇该患者,述及1967年头痛愈后,已11年未复发。
3、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例:马某,女,62岁,于1975年秋就诊。
二十天前,因龋齿拔牙两枚(左臼齿),次日左颜面肿胀,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剧,阵阵发作,局部仍有肿胀及灼热感。
每因说话、饮水、吃饭而骤发疼痛。
剧烈发作时,如刀割火烫,痛苦万状。
近10日,毎天肌注青链霉素,肿势消退,然剧痛丝毫未减。
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减旋即发作。
其疼痛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3支的部位。
症系局部损伤,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致挛急疼痛。
始按牙痛治,与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剂,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疼痛有加无已。
后以濡养经脉、熄风止痛之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9克、麦冬I2克、生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两剂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间可睡四小时。
继服五剂,疼痛日渐减轻,言语、饮食无碍,十余日后痛止而痊愈。
4、面神经麻痹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5例,1例无效,4例痊愈。
例:张某,男,35岁,75年4月就诊。
颜面瘫痪,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闭合。
右额皱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发笑不自然,舌右侧味觉不灵。
患病7天,曾针灸两次无效。
自述初因回家探亲,夜晚敞窗而卧。
次日起床后患此病。
初诊时,给予牵正散,效果不明显。
逐即改服上方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乌片3克,半月后痊愈。
5、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病在筋脉,根在腰俞,不红不肿,疼痛难忍。
不得其要,奈难治疗。
曾治疗此病7例,除其中1例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无效外,其它6例均痊愈。
6例中服药最多者27剂,疗程40余日;服药最少者9剂,疗程12日。
例:燕某,女,43岁,79年1月20日就诊。
—年来,右下肢上自腰骶经过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
近三个月来,疼痛阵作,日渐频繁,喜热畏寒。
弯腰、喷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时,常引起疼痛。
脉象沉而略紧,舌质淡嫩苔薄白。
就诊前经某医院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口服、肌注维生素类和烟酸等药物,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
初诊,预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原方三剂。
二诊,自诉服药后疼痛稍有减轻,仍反复发作,但间歇时间延长。
继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剂。
服后右患腿剧痛顿挫仍发僵,脉象虽沉、但紧象变缓,再予上方三剂,药后休息一周,患肢已无疼痛及不适感。
81年冬走访,已三年未复发。
6、多发性神经炎例:魏某,女,52岁,大同煤峪口矿家属。
于1971年就诊。
主诉:于3个月前患淋证(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道刺痛。
该矿卫生所予服西药呋喃西林,7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状基本消失。
5、6日后,自觉手指、脚趾疼痛不止,难以忍受。
尤其不能触动,触之则痛甚。
后即感觉减弱。
XX医院诊断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经口服维生素B1、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近两周,未见效果。
近一月来,停止治疗,每日疼痛不止,时有阵发性剧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为之心急,遂來就诊。
初诊予服“当归拈痛汤”三剂无效。
遂予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嘱其服四剂。
两剂后,疼痛即减轻三分之二,手指脚趾触之亦不觉疼痛。
四剂药服后,疼痛消失,至今未复发。
7、癲痫小发作例:赵XX,男,8岁,大同矿务局家属,1975年10月26日就诊。
其父代诉: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两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入睡,连续不断地发出“呔”“呔”声,其声可高可低,间隔有长有短。
每于身闲无事时,则声音高昂,学习时则声音低沉,间歇拉长。
经大同某医院及北京xx医院诊断为癫痫小发作。
用西药维生素类及镇静药物数月,未见疗效。
开始笔者予服旋覆花代赭石汤、半夏厚朴汤、丁香柿蒂汤等方剂,未效。
想到小儿患这种病多挟杂习惯性,类似“口吃”、“眨眼”一类的毛病,恐难以药物治愈。
无奈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琥珀5克两剂。
服药后症状大有减轻,一日仅发作数次。
其母信心很大,要求继续服药。
又四剂,症状消失,至目前已五年未见再发。
回顾治疗程,实出人意料。
8、癔病例:刘某,女,20岁,1970年8月13日就诊。
其父伴随并代诉:自69年春,心烦不安,不爱说话,性情日渐孤辟,喜怒无定,哭笑无常。
生活兴趣减低,悲观厌世,自卑,失眠,心悸怕惊,饮食无定,时有轻度抽搐。
意识清楚。
切其脉象略数而无力,舌淡苔簿。
各医院诊断为癔病,中西药治疗近8个月,未见效果。
有时半个月不服药,也能自行减轻。
反反复复,总不见好。
予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百合24 克、麦冬20克、炒枣仁15克、红枣6枚,服六剂。
8月21日二诊。
自诉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夜间能睡眠四小时左右,情绪稍有安定。
有时显示出乐观的表情。
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枣仁仍15克,麦冬减至15克,加龙骨1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再进六剂。
9月10日三诊。
自诉服药后,睡眠增至七八小时。
除夜梦还多外,其他烦噪不安,心悸怕惊,悲观厌世等症状基本消失。
即停服此方,嘱服归脾丸半月,以调理心脾,养血安神,巩固疗效。
78年8月24日其胞姊来看病时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梢血管痉挛症(雷诺氏病)例:任某,女,35岁,山西朔县人,74年10月20日就诊。
主诉:九个月来,手足尤其指端间歇疼痛,后六个月双足疼痛自行缓解,突出地表现为手指对称性疼痛,遇冷则皮色苍白,遇热则变为紫红,指尖部刺痛严重,遇冷热或情绪波动时,均可诱发疼痛。
缓解后,稍有麻木惑。
脉略弦紧。
初服当归四逆汤三剂,疼痛有所缓和,又服原方七剂,未见进一步疗效。
遂改用芍药勾藤木耳汤,加川乌3克,没药9克,三剂后,疼痛基本消失。
为巩固疗效,复继服六剂,隔日服一剂。
服毕,至今七年未复发。
四、体会1、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疾病,均经医院诊断,故以现代医学命名的。
这些典型病例,均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
后经本方治疗而获痊愈。
由此可见,芍药勾藤木耳汤在临床中确有良效。
另外,本方对癫痫、癔病以及顽固难治的眩晕症同样有一定疗效,限于篇幅,病例未一一列举。
2、此类型疾病,虽系西医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医治疗时,必须强调辨证。
此方此证的共性均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经脉失养所致,其主证表现为疼痛或拘挛。
为此,方剂组成,采取了具有养阴润燥,柔肝缓痉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所属经络,部位的不同稍事加减。
若病名虽同,辨病无异,经辨证不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类型者,则非本方适应范围。
3、方中诸药注意配伍,互制互利。
各药之间,滋润而不滞腻,疏通而不辛燥,养阴不显其寒凉,通络不过分疏泄。
总以酸甘化阴,生津润燥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滞,祛风通络为辅,以祛其邪,而达到通则不痛,缓以解急的目的。
因此,此类疾病禁用过于辛燥或滋腻及过寒过热等药物。
同样禁忌辛辣或肥腻等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