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

.
62
尊麻疹 : 笔者用本方 加乌梅 ,
防风 ,
,
荆芥
蝉衣 ,
路路通 , 大黄 。
在
临床 运 用
,
中
。
疗效较佳
.
63
舞 蹈 病 : 刘 氏报 道 , 投 以 白芍 1 0 9 , 甘 草 50 ’g
、
龟板 获 荃各
巧
g,
祀 子、赤 芍、女 贞子、冤 丝子各
12
瓜 蝉 g , 木
、
衣、
枣皮、 防风、
白僵 虫 各
: 18
19
冲 等 新 中 . 剂昭
,
.
医,
19
7;
( 1 ) : 32
19 97 年 6 月 2 3 日 收稿
欢 迎订 阅 《中 国 民 族 医 药 杂志》
本刊
系由
国 家中医
药管理局
主
、
管
全
国
中医
药
图
书
情报
工
作
委
员会和
内蒙古
卫
生
厅
主
办、
内蒙古 中蒙医 研
究 所承 办 的 我 国 唯 一 的 一 份 国 家级 民族
腰肌 劳损 ,
跺
,
关节扭伤等软组 织损 伤
,
奏效 甚速
每 证均 附有病 例
介 绍 [` 1。
.
44
足转筋
:
( 排肠肌痉 挛
。
)
陈氏 报道 , 运 用 芍药甘
草木瓜汤 治疗 42
例 足 转 筋 。 结果 : 42
。
例均获 治 愈
其 中服
1
剂而愈 者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84例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
自拟 降脂 汤治疗 高脂血 症 7 5例
梅 旭成 侯凤 玲
摘 要: 降脂 汤具有 化痰 降 浊、 活血 化瘀 的 功能 , 疗高脂 血症7例 , 治 5 总有 效率 为9%。在 临床 治疗过 程 中, 2 未发 现 明显副作 用 , 明降 说 脂汤 治疗 高血脂症 功效 显著 , 且安 全性 较 高 。 关键词 : 高脂血症 ; 中医治 疗 ; 降脂 汤
诊 见 : 者形 体 壮实 偏 胖 , 患 口角流 涎 , 话 听 不清 楚 , 说 口眼 口 呙斜 自左 侧 , 面部 是 时有 轻 度 日闰动 , 烦脘 闷 , 弦滑 , 红苔 心 脉 舌 黄腻 , 额纹 消失 , 鼻唇 沟变浅 。 问其病 家平 常喜 欢 饮酒 否 , 家 曰 : 病 “ 饮酒 , 日可饮 酒 2 0 左 右 。 ” 为 面 瘫 , 乃 系 嗜 酒肥 喜 每 0克 诊 此证 甘, 聚湿生痰 , 久化热 , 痰 阻滞经 络 , 阴伤动 风这症 。 且有 根据此证 , 治宜 酸甘化 阴 , 阴柔筋 , 痰通 络 。处 方 : 养 化 白芍 3 、 草 8 、 0克 甘 克 赤芍 1 克 、 0 葛根 3 、 苓 l 克 、 O克 黄 0 玄参 2 克 、 0 贝母 5 、 龙 1 克 地 O 克 、 蒲 l 克 、 夏 1 克 、 目 1 , 煎服 , 饮酒 。服药 3 石菖 O 法半 O 每 剂 水 忌 剂, 说话 吐词清楚 , 口眼歪 斜好 转三 分之 二 , 口角 已不 流涎 , 证均 余 减轻 。以原方减黄苓 , 加黄芪 3 克 、 血藤 2 克 、 0 鸡 O 当归 1 克 , 0 增强 益气 活血通络之 功 。 上方继 服 4剂 , 诊 时面 如常 人 , 再 眼能 自行 闭 合且 无缝 隙 , 纹恢 复 , 唇 沟复 见 , 方 2剂 已巩 固疗效 。 皱额 鼻 守 5 体 会 面神 经麻痹 中医为 面瘫 , 称 吊线 风 。是 临床上 常见 的神经 俗 系统疾病 , 主要症状表现为 审眼歪斜。历代医学家多将其归入 其 风 门 中。前 人认 为本证 多 由正 气不 足 , 脉 空虚 , 外不 固 , 络 卫 风邪 乘虚人 中脉络 , 气血痹阻而发 。《 诸病源候论 ・ 偏风 口口 呙候》 : 说 “ 风 口 口 是体 虚受 风 , 入 于挟 口之 筋也 。 阳 明之 筋 , 夹 于 偏 呙 风 是 上 口 , 筋偏 虚 , 因乘 之 , 其 经筋 急 而不 调 , 令 口口 僻也 ” 其 而风 使 故 呙 。
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神经系顽症举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 210002
2 体会
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方中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平,和中缓急止痛。一酸一甘,共成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良方,用治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疼痛。我们将其用治神经系统顽症,辨之得当,每获良效。体会有四:
2.1 凡有抽搐(1.2)、痉挛(1.3)、摇动、挛痛(1.1)等肝风症状,辨证为阴(血)虚所致或夹有阴(血)虚,即可使用。
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神经系顽症举隅
更新日期:2011-06-23 点击: 李 华
1 病例
1.1 腹型癫痫:患2 a,伴恶心、呕吐、腹泻。多在夜间发作,每次持续10 min左右。发病间隔时间10~30 d不等,无明确诱因可寻,舌苔薄白腻,脉细滑。上消化道钡餐、胃镜、B超(肝、胆、脾、胰)及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无异常发现。脑电图异常(棘慢复合波)。临床诊断为“腹型癫痫”。处方:杭白芍30 g,炙甘草9 g,茯苓12 g,干姜5 g,生半夏9 g。1剂/ d,水煎,两次分服。加服蝎蜈片(上海龙华医院制,全蝎∶蜈蚣=1∶1,每片内含生药0.3 g)2片/次,2次/d。服药2个月后未见再发。守方治疗,1 a后复查脑电图已基本正常。嘱其将上药煎方制成丸剂,加蝎蜈片,再服1 a,以巩固疗效。
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概述

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概述芍药甘草汤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为缓急止痛之基础方,广泛用于治疗消化、运动、神经系统及肿瘤科以疼痛或抽搐挛急为特征的病症。
腹痛以芍药、甘草4∶1制成芍甘注射剂(每2ml含生药5g,每次肌注4ml)治疗胃脘痛及腹痛156例,其中虚痛120例,有效(注射30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84.67%;实痛51例,有效50.98%,表明本方以止虚痛效果为优,与其解痉作用相符合。
对实痛则以金延注射液(川楝子、延胡索)为佳。
将此两方合用制成金芍汤治疗胃脘痛36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2例),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17例,好转(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7.2%。
以芍甘汤加徐长卿、延胡索、威灵仙制成缓急止痛合剂治疗急性腹痛60例(其中胃炎2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7例,胃黏膜脱垂3例,急、慢性肠炎8例,癌肿引起者8例),总有效率为93.3%,显效及有效病例止痛起效时间3~25分钟,平均10分钟,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山莨菪碱,且无山莨菪碱类西药所常见的口干、心慌,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
用大剂芍甘汤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腹痛40例,痊愈29例(72.5%),好转7例(17.5%),总有效率为90%。
对酿脓期、溃脓期的阑尾炎患者若能配合输液、抗生素治疗,可提高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
原方加木香、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治疗35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腹痛,全部获愈。
此外,对胃扭转、术后肠粘连之腹痛也有效。
肝区痛本方按现代工艺制成颗粒冲剂治疗病毒性肝炎,可缩短病程,对缓解肝区疼痛效果甚佳,所治急性黄疸型肝炎81例中,治愈72例,好转5例,无效4例,治愈率88.9%;急性乙型无黄疸型肝炎46例,治愈37例,好转4例,无效5例,治愈率80.4%;慢性迁延性肝炎14例,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2例。
芍药甘草汤治各种疾病的配伍

芍药甘草汤治各种疾病的配伍《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配方1:芍药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
制作:1.将甘草、芍药润透切片;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
2.将锅置中火上,煎煮20分钟,滤去渣,在药汁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代茶饮用。
功效:温补中阳。
芍药甘草汤配方2:生白芍12克生甘草12克【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和营散逆,舒挛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用法用量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临床应用1.胃脘痛:本方加味:芍药、甘草、良姜、沙参、黄芪。
日1剂水煎服。
3个月为1疗程。
治疗胃脘病212例中,男性152例,女性60例;年龄20-76岁;病程半年至30年,多为4年左右。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病理复查该病的特征性改变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或病理复查特征性改变减轻;好转:主要症状减轻,胃镜或病理复查该疾病特征性改变无明显变化者;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检查无甚变化者。
结果:痊愈63例,显效75例,好转7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06%。
2.胃十二指肠溃疡: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120例。
脾胃虚寒型74例,用本方加党参、黄芪各12g,茯苓20g,干姜10g;胃阴不足型14例,用本方加沙参10g,麦冬、当归各12g,生地15g;气滞血瘀型26例,加乳香、没药各10g,丹参、川芎各15g;肝胃不和型6例,加柴胡、白术、陈皮各10g,茯苓20g。
结果:除脾胃寒4例无效外,116例全部有效,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治愈率为69.17%,按中医分型统计,疗效最好的是气滞血瘀型,治愈率为84.62%,好转率为15.38%。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一)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一)引言概述:芍药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和解痉等功效。
该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有效缓解多种疾病的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一、消化系统疾病1. 腹泻:芍药甘草汤可用于治疗腹泻症状,通过收敛肠道,明显缩短腹泻时间。
2. 慢性胃炎:该方剂可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炎作用。
3. 肝炎:芍药甘草汤可调节肝功能,降低肝酶的水平,减轻肝炎炎症。
二、妇科疾病1. 宫颈糜烂:该方剂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分泌物,改善宫颈糜烂症状。
2. 子宫肌瘤:芍药甘草汤可缓解子宫痛、月经不调等症状,促进肌瘤的缩小。
3. 卵巢囊肿:此方剂可调节内分泌系统,减少囊肿的生长,缓解疼痛。
三、呼吸系统疾病1. 支气管炎:芍药甘草汤可减少咳嗽、咳痰等症状,有清热祛痰的作用。
2. 哮喘:该方剂能舒张支气管,缓解气促和喘息,减少用药次数。
3. 慢性咽炎:芍药甘草汤有清热解毒和消炎作用,可减轻咽部不适和疼痛。
四、皮肤疾病1. 面部痤疮:芍药甘草汤通过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可改善面部痤疮症状。
2. 湿疹:该方剂可调节免疫系统,减少湿疹发作次数和程度。
3. 痈疽:芍药甘草汤具有抗菌作用,可促进疮口愈合,减少炎症。
五、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该方剂有镇静作用,可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失眠:芍药甘草汤可安神养血,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失眠症状。
3. 面肌痉挛:此方剂有和解痉作用,可减少面肌痉挛的发作次数。
总结:芍药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皮肤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希望本文能对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加味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加味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药方,具有调气血、活血祛瘀、安神定志的功效。
在临床上,加味芍药甘草汤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药方组成、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加味芍药甘草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加味芍药甘草汤的组成加味芍药甘草汤的基本组成为芍药、甘草。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医生还可以添加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黄、川芎、柴胡等。
这样的配伍可以增强药方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加味芍药甘草汤的适应症1. 惊悸失眠:加味芍药甘草汤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对于患有惊悸失眠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芍药和甘草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
2. 血瘀证:加味芍药甘草汤还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瘀血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通过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3. 感冒发热:由于加味芍药甘草汤具有调气血的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此时在配方中加入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加快病毒排出,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三、加味芍药甘草汤的用药注意事项1.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调整加味芍药甘草汤的配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加味芍药甘草汤,以免影响胎儿发育或影响乳汁分泌。
3. 对芍药、甘草过敏者禁用加味芍药甘草汤,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4. 在服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综上所述,加味芍药甘草汤作为一种具有卓越疗效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严格遵守用药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加味芍药甘草汤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祝愿患者能早日康复。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分析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
芍药甘草汤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络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性疼痛等症。
经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在接受芍药甘草汤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行走能力明显改善。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对芍药甘草汤治疗效果满意,认为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显示芍药甘草汤在治疗过程中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综合分析得出,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研究结果为该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芍药甘草汤、颈肩腰腿痛、疗效、患者满意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副作用、安全性、加减治疗、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颈肩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中,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等。
一些患者可能会对传统治疗方法产生耐药性或者不良反应。
尽管有相关研究的支持,对于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估芍药甘草汤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深入了解患者对治疗的反馈和意见,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对芍药甘草汤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的安全提供依据。
最终旨在为提高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方剂及其方义生白芍30克、勾藤30克、炙甘草9克、郁李仁6克、白苣子10克、黑木耳15克、天麻6克、僵蚕9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水煎服。
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饮食物。
方中以芍药勾藤为主。
二药均入肝经,芍药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解痉;勾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甘一苦,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淤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淤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得,祛风邪,缓拘挛,以定痛。
甘草协调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血,可治挛急。
九味药主辅和协,标本同治,共同起着濡润筋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二、随证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 克;治疗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治疗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末稍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疗癔病,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三、典型病例1、三叉神经痛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其中1例复发两次,1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
例:林某,女,58岁,于1966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
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
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
每疼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
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
就诊时,每天竟剧烈疼痛二十余次。
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时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
病程4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
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药三剂,结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
走访三次,十余年来未再复发。
2、神经性头痛治疗神经性头痛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
经服用芍药勾藤木耳汤治愈。
例:李某,男,34岁,干部。
I967年春就诊。
主诉头痛九个月,前六个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
后三个月因病重休息。
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
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
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
脑电图正常。
经附近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白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效果。
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
1978年偶遇该患者,述及1967年头痛愈后,已11年未复发。
3、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例:马某,女,62岁,于1975年秋就诊。
二十天前,因龋齿拔牙两枚(左臼齿),次日左颜面肿胀,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剧,阵阵发作,局部仍有肿胀及灼热感。
每因说话、饮水、吃饭而骤发疼痛。
剧烈发作时,如刀割火烫,痛苦万状。
近10日,毎天肌注青链霉素,肿势消退,然剧痛丝毫未减。
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减旋即发作。
其疼痛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3支的部位。
症系局部损伤,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致挛急疼痛。
始按牙痛治,与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剂,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疼痛有加无已。
后以濡养经脉、熄风止痛之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9克、麦冬I2克、生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两剂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间可睡四小时。
继服五剂,疼痛日渐减轻,言语、饮食无碍,十余日后痛止而痊愈。
4、面神经麻痹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5例,1例无效,4例痊愈。
例:张某,男,35岁,75年4月就诊。
颜面瘫痪,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闭合。
右额皱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发笑不自然,舌右侧味觉不灵。
患病7天,曾针灸两次无效。
自述初因回家探亲,夜晚敞窗而卧。
次日起床后患此病。
初诊时,给予牵正散,效果不明显。
逐即改服上方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乌片3克,半月后痊愈。
5、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病在筋脉,根在腰俞,不红不肿,疼痛难忍。
不得其要,奈难治疗。
曾治疗此病7例,除其中1例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无效外,其它6例均痊愈。
6例中服药最多者27剂,疗程40余日;服药最少者9剂,疗程12日。
例:燕某,女,43岁,79年1月20日就诊。
—年来,右下肢上自腰骶经过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
近三个月来,疼痛阵作,日渐频繁,喜热畏寒。
弯腰、喷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时,常引起疼痛。
脉象沉而略紧,舌质淡嫩苔薄白。
就诊前经某医院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口服、肌注维生素类和烟酸等药物,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
初诊,预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原方三剂。
二诊,自诉服药后疼痛稍有减轻,仍反复发作,但间歇时间延长。
继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剂。
服后右患腿剧痛顿挫仍发僵,脉象虽沉、但紧象变缓,再予上方三剂,药后休息一周,患肢已无疼痛及不适感。
81年冬走访,已三年未复发。
6、多发性神经炎例:魏某,女,52岁,大同煤峪口矿家属。
于1971年就诊。
主诉:于3个月前患淋证(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道刺痛。
该矿卫生所予服西药呋喃西林,7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状基本消失。
5、6日后,自觉手指、脚趾疼痛不止,难以忍受。
尤其不能触动,触之则痛甚。
后即感觉减弱。
XX医院诊断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经口服维生素B1、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近两周,未见效果。
近一月来,停止治疗,每日疼痛不止,时有阵发性剧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为之心急,遂來就诊。
初诊予服“当归拈痛汤”三剂无效。
遂予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嘱其服四剂。
两剂后,疼痛即减轻三分之二,手指脚趾触之亦不觉疼痛。
四剂药服后,疼痛消失,至今未复发。
7、癲痫小发作例:赵XX,男,8岁,大同矿务局家属,1975年10月26日就诊。
其父代诉: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两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入睡,连续不断地发出“呔”“呔”声,其声可高可低,间隔有长有短。
每于身闲无事时,则声音高昂,学习时则声音低沉,间歇拉长。
经大同某医院及北京xx医院诊断为癫痫小发作。
用西药维生素类及镇静药物数月,未见疗效。
开始笔者予服旋覆花代赭石汤、半夏厚朴汤、丁香柿蒂汤等方剂,未效。
想到小儿患这种病多挟杂习惯性,类似“口吃”、“眨眼”一类的毛病,恐难以药物治愈。
无奈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琥珀5克两剂。
服药后症状大有减轻,一日仅发作数次。
其母信心很大,要求继续服药。
又四剂,症状消失,至目前已五年未见再发。
回顾治疗程,实出人意料。
8、癔病例:刘某,女,20岁,1970年8月13日就诊。
其父伴随并代诉:自69年春,心烦不安,不爱说话,性情日渐孤辟,喜怒无定,哭笑无常。
生活兴趣减低,悲观厌世,自卑,失眠,心悸怕惊,饮食无定,时有轻度抽搐。
意识清楚。
切其脉象略数而无力,舌淡苔簿。
各医院诊断为癔病,中西药治疗近8个月,未见效果。
有时半个月不服药,也能自行减轻。
反反复复,总不见好。
予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百合24 克、麦冬20克、炒枣仁15克、红枣6枚,服六剂。
8月21日二诊。
自诉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夜间能睡眠四小时左右,情绪稍有安定。
有时显示出乐观的表情。
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枣仁仍15克,麦冬减至15克,加龙骨1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再进六剂。
9月10日三诊。
自诉服药后,睡眠增至七八小时。
除夜梦还多外,其他烦噪不安,心悸怕惊,悲观厌世等症状基本消失。
即停服此方,嘱服归脾丸半月,以调理心脾,养血安神,巩固疗效。
78年8月24日其胞姊来看病时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梢血管痉挛症(雷诺氏病)例:任某,女,35岁,山西朔县人,74年10月20日就诊。
主诉:九个月来,手足尤其指端间歇疼痛,后六个月双足疼痛自行缓解,突出地表现为手指对称性疼痛,遇冷则皮色苍白,遇热则变为紫红,指尖部刺痛严重,遇冷热或情绪波动时,均可诱发疼痛。
缓解后,稍有麻木惑。
脉略弦紧。
初服当归四逆汤三剂,疼痛有所缓和,又服原方七剂,未见进一步疗效。
遂改用芍药勾藤木耳汤,加川乌3克,没药9克,三剂后,疼痛基本消失。
为巩固疗效,复继服六剂,隔日服一剂。
服毕,至今七年未复发。
四、体会1、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疾病,均经医院诊断,故以现代医学命名的。
这些典型病例,均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
后经本方治疗而获痊愈。
由此可见,芍药勾藤木耳汤在临床中确有良效。
另外,本方对癫痫、癔病以及顽固难治的眩晕症同样有一定疗效,限于篇幅,病例未一一列举。
2、此类型疾病,虽系西医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医治疗时,必须强调辨证。
此方此证的共性均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经脉失养所致,其主证表现为疼痛或拘挛。
为此,方剂组成,采取了具有养阴润燥,柔肝缓痉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所属经络,部位的不同稍事加减。
若病名虽同,辨病无异,经辨证不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类型者,则非本方适应范围。
3、方中诸药注意配伍,互制互利。
各药之间,滋润而不滞腻,疏通而不辛燥,养阴不显其寒凉,通络不过分疏泄。
总以酸甘化阴,生津润燥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滞,祛风通络为辅,以祛其邪,而达到通则不痛,缓以解急的目的。
因此,此类疾病禁用过于辛燥或滋腻及过寒过热等药物。
同样禁忌辛辣或肥腻等饮食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