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_三十而立_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重要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象征。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是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在古代中国,人们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成年,到了三十岁,已经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在这个年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能力,应该开始为自己和家庭打拼,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四十不惑“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应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对于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其中有一句话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在古代中国,四十岁是一个人的中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浮躁和迷茫。
三、五十知天命“五十知天命”是指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这个概念同样出现在《易经》中,其中有一句话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在古代中国,五十岁是一个人的晚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经历了很多人生的风雨,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为晚年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年龄阶段,代表了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和责任。
这些年龄阶段的意义和象征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句话形容着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稳定的立足之地,而到了四十岁时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智慧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那么,何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刻的意义呢?首先,三十而立意味着在三十岁这个年纪,一个人应该具备一定的事业成就和对生活的定位。
三十岁正值一个人事业的黄金期,是拼搏和奋斗的时期。
在这个年纪,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去实现它们。
无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家庭的建立,三十岁都是关键的转折点。
在三十岁时,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十岁则标志着一个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四十岁时,我们应该更加成熟和稳重,对于事业、人际关系和家庭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四十岁的人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撑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此时,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指的是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认知,在四十岁时应该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三十岁时,我们通常会奋斗拼搏,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和财富的积累,但到了四十岁,会发现物质的追求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此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反思,思考我们真正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是什么。
四十岁的人应该更加明白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懂得珍惜时间和关爱身边的人,以及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总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味着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到了四十岁时则应该对自己和生活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思考。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人生短暂而宝贵,应该早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真正的幸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的意思是:
1、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时,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据此行动。
2、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岁时,已经经历过许多事情,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感到困惑和迷茫。
3、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十岁时,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有些事情是上天决定的。
4、六十耳顺:指人在六十岁时,能够接受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不再轻易被别人的言语所干扰,心态比较平和。
5、七十从心:指人在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地行动和生活,不再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些说法是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人生的感悟,描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想和修养逐渐提高的过程。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完整版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完整版人生的旅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岁月。
在人生的道路上,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40岁则被称为不惑之年,50岁则是人们开始思考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时刻。
这三个阶段代表着人们成长、成熟和思考的不同层次。
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步入了成年的行列,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能力。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完成了学业,开始踏入职场,并且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而立之年的人们通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
这个阶段的人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40岁被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不再迷茫,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事业和家庭基础,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不惑之年的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积极寻求平衡和和谐。
50岁被称为知天命之年,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智慧和人生经验。
在这个年纪,人们通常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知天命之年的人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人生轨迹和人生目标,开始思考自己的遗产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以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是人生旅程中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三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成长和反思。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活得更有意义。
让我们一起以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姿态,迎接人生的各个阶段,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女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

女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
女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用来描述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境和人生体悟。
以下是对这句成语的丰富解读:
1. 三十而立:指女性到了三十岁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成熟度,可以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她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并为之努力奋斗。
2. 四十不惑:当女性进入四十岁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历和智慧,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们不再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更加理性和明智。
3. 五十知天命:女性到了五十岁时,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她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更加重视家庭、友情和健康。
同时,她们也更加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责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这句成语通过不同年龄段的描述,表达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心境和智慧的积累。
它强调了女性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更加注重内在的塑造和个人的成长。
同时,它也提醒女性要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并且要在不同的时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这句成语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指引和鼓励,帮助她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
己,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观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则;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能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
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
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
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
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解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解析
“三十而立”是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加
清晰的认知和定位。
这个年纪,人们一般已经开始步入职场、结婚生子,开始承担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
因此,三十而立的人应该对自己
的事业和家庭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开始全身心地努力追求。
“四十不惑”意味着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
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这个年纪,人们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因此,四十岁的人应该更加明智和成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五十知天命”是指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更
加深刻的认知,并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这个
年纪,人们已经迈入中年,开始思考余生应该如何度过,开始注重追
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懂得珍惜享受生命所给予的一切美好。
总的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
过渡点,它们代表了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长的自我认知和心
态成熟度。
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哪个年龄段,
应该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和挑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感悟作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感悟作文
三十而立啊,感觉就像是突然之间就长大了。
以前总觉得三十岁离自己好远,没想到一眨眼就到了。
这时候,你开始明白,生活不是游戏,得靠自己实实在在去拼。
到了四十岁,就感觉心态真的不一样了。
以前老爱纠结那些小事儿,现在看看,啥都不是事儿。
心里头就俩字,淡定。
三十岁的时候,我拼尽全力在职场上打拼,那时候真是累并快乐着。
虽然累,但觉得有奔头,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到了四十岁,我就更注重生活了。
工作当然重要,但家人、朋友,还有自己的身体,这些更不能忽视。
我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不再为了工作而牺牲一切。
三十而立那会儿,我觉得钱就是万能的。
可到了四十岁,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钱能买来的。
有时候,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和朋友聊聊天,比啥都强。
所以啊,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阶段都有它的风景。
三十也好,四十也罢,都是路上的一个站点。
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每个阶段,好好去感受、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
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
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
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
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
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
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
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
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
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
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
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
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
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
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
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
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
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