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
对《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的理解

对《论语为政》“……三十而立……”的理解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孔子的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我是这样理解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十五岁以前是在群体监护下成长的,是一种被动适应性的生存习练。
十五岁以后,人才有了独立面对生活的意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叛逆”或“逆反心理”。
这个年龄以后,人会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事情,自主的走向社会,自主的体验、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有雏鸟离巢一样的兴奋,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的勇气。
一般来说,人的鸿鹄或燕雀之志对适于这个年龄。
例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十而立:人到十三岁才可能完全自立。
到这个年龄,上对父母,下有子女,他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要担当对亲人、他人的各种义务,是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对家庭和社会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到这个年龄,他所做的一切已不再是为了他自己。
四十而不惑:到这个年龄,人逐步失去了年轻人的激情,不会再去闯荡、再去漂。
但这个年龄的人一般会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稳定的家,并精心经营维护之。
他不会再为外面五彩斑斓的诱惑所诱惑。
五十而知天命:人过五十,对荣誉、地位、前途等逐渐看淡。
回顾人生经历,放眼芸芸众生,才智一切都是命!有兄弟二人。
哥:闻鸡起读,悬梁刺股,刻苦苦读。
85年考取大学,村中历史唯一,天之骄子。
89年被分配之某国企。
二十年打拼,为部门科级。
一生却不断为子女就学、婚姻、买房而发愁。
弟:比哥小两岁,捣蛋顽皮,初中毕业。
怎奈2000年城市扩张,搬迁征地。
弟补偿款、拆迁费得百万千万!今豪房名车,游手好闲!呜呼!昊天不惠,昊天不公,昊天不佣。
一切都是命!一个人到了50还不知道天命,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天命: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你有什么样的命。
命是谁造的,命是我造,我造出我这条命,我造出我这样的命运,那我抱怨、抱怨谁。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

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古代文言文解读的文言文原文与解析

古代文言文解读的文言文原文与解析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读懂文言文的原文,还需要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
本文将以一些古代文言文片段为例,对其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段落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如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这是《左传》中的一段孔子的话。
首先,我们注意到这段原文使用了许多“而”的连词,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然后”。
其次,孔子在这段话中以年龄为时间节点,描述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智慧、从追求到圆满的进程,强调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和心性也随之成长的道理。
(段落二)《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夫物之形情有尽,知之者万事之始母也。
骨肉穿凿若神,肌肉疏利若丝。
劳之于能,忿之于心,缘之以事,试观其形,挟天地之纲而驰骛乎无穷者,是气也。
”分析:这段原文出自《庄子·齐物论》。
文章表达了对事物形态与性质的认识。
夫物之形情有尽,即物体的形态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而能够理解事物本质的人,可以掌握万事之始。
接下来,通过对人体的描写,表达了人体结构的奇妙和人体劳动的限制。
最后一句“是气也”点明了一切现象的根源是气,呈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道”。
(段落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原文如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始看田泽,中有资财,脅宫室,竭其库藏,外示不贰,内修其身,何以事君?” 王翦曰:“诚如卿言。
”分析:这段原文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段落开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句子的铺垫,强调了一个人对国家兴衰有着重要的责任。
接下来,王翦回应了问话者的观点,表示同意对国家有所贡献是一名忠臣的责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原文的特点和解析的方法。
文言文常用的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使用了很多连词如“而”、“乃”、“是”等,这些都是要注意的细节。
论语十二章的解读

论语十二章的解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钱穆先生译: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
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
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
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
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孔子一生的概括1.广泛学习 30岁之前;2.有教无类 30~50;3.摄职从政 51~54;4.周游列国54~68;5.叶落归根 68~73。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与当今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有什么不同?孔子说:“立于礼。
”(《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班固:立学;朱熹:立道;杨伯峻:立礼;结合全书,也可理解为“立德”。
当今常说的三十而立:立身、立家、立业。
何为不惑?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篇二十八)钱老译: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篇三十)钱老译: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一项也不能。
”子贡说:“这正是先生称道他自己呀!”以上《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
所以“不惑”可以有三层解释,其一,智慧的人对世间事了然于胸,不惑于事; 其二,智慧的人不轻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不惑于人; 其三,智慧的人安贫乐道超然世俗,不惑于心。
孔子“不惑”就是要做到三者的统一,不困于事、不困于人、不困于己,实现一种“真正的自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一)钱穆先生译:“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朱熹认为: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
三十而立40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40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30岁就应该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到了40岁则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指的是一个人到了30岁时应该已经成熟起来,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责任。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能够自立自强、独当一面,能够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十而不惑"中的"不惑"指的是一个人到了40岁时应该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能够应对得当,不再迷茫和困惑。
这句谚语传达了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十岁是一个人从青年进入成年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到了四十岁,一个人应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这句谚语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在中国文化中,年龄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年长者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受到重视。
因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谚语也强调了年龄与成
熟度之间的关系。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成长和发展的一句谚语,强调了一个人在30岁和40岁时应该分别具备的成熟和智慧。
这句谚语提醒人们要在适当的年龄阶段承担起责任,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 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

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是什么三十而立后面的话是什么
“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的一个人生阶段,表示到了
这个年龄,一个人应该独立、成熟、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开始自立自强。
而“四十五十六十”则是表示在这个年龄段开始进入人生的后半程,要更加珍惜时间,注重保健养生,深刻感受人生的意义,为今后的晚年做好准备。
参考内容:
1. 《礼记·中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2. 《论语·卫灵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 生活时尚杂志《Vogue》:“三十而立,是指一个人应该逐
渐走出年轻稚嫩,适应社会并成为一个独立、自立、负责任的人。
”
4. 活力人生网站:“四十五十六十是一个人的人生后半程,是
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为自己的余生作准备,同时注重身体养生。
”
5. 凤凰网名家专栏:“进入四十五十六十等年龄段后,一个人
应该看淡名利,放下执念,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让内心更加安宁、清晰,迎接未来的晚年生活。
”。
“三十而立”与“四十不惑”之间

孔夫子 曾经对 自己的人生 , 编 制了一个清 晰的规划——
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 三十 而立” , 主要是 关于 自己的内在 建设 。但随后 的人
上, 焦虑 可能逐步减缓 , 纠结却还 时常发生 。 “ 而立 ” 之后 为何
“ 十五 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 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 生 中 , 依然 避免不了 内在 与外 在冲突的矛盾 和困惑 。在心境 窃 以为 , 在他 所规划 的不 同人生 阶段 中 , “ 三 十而立 ” 和 依然 “ 有惑” ?我想 , 主要由于人是群 体 『 生生物 , 再坚定的 自我
了起来。
我 懂得不 同人生 选择 所面 临的处境 。也让 我在后 续的 选择 中, 更加坚定了初心 , 懂得何是我欲 , 我欲成何 。 信笔写下 “ 三十 而立” 与“ 四十不 惑” 之间, 是 因为这 是 自
所 以那段 时间 , 焦虑 中的 我一头 扎到书 堆里寻 求慰 藉 。
每月十本书 , 一年看百本 , 不求甚解 。从 文字中窥 视世界的本
后 辗转床上 , 想到孔夫子“ 三十 而立 ” 之说 , 心头就会 串起一股 选择或人生波折时 , 虽 自诩洒脱 , 但往 往还 会影 响到 自己的睡
在 世时依然是个 “ 撸瑟 ” , 他不会打 自己脸呀。 “ 三十而立” 应该 为自己肤浅的 困惑与 纠结感到羞愧 。所 幸 , 这 样的 困惑和纠
6 0 I 悦读 I 们 Z 嘲 H E J № Y
・
浙 江省发 改委“ 三严三 实” 征文选登 ・
“ 三十 而立” 与“ 四十 不惑” 之 间 的
十年 , 是 人 一 生中最 为关键 的 时
期 。这 个 时 期 的 选 择 和 付 出 , 将 决 定 一个 人 最 终 的成 色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完满人生的典范,尤其是三十以后。
那么,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呢?三十而立三十岁,是人的一道分水岭。
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已经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
而“立”就是能够站起来,成家立业。
立身,就是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能力修养和自我提升。
其中自强是立身之本,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
三十岁的人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
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
立业是求生的手段,经济独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历程。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虽然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这个岁数正为合适。
而且人到三十,多已明白了爱和责任。
家庭的意义是温暖。
立家,心灵才有了栖息的港湾。
至于立业、立家的先后,每个人视情况不同,不必刻意分先后,二者也更应该相辅相成。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
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年龄。
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
对外,明白了社会。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内心应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明白了自己。
就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心的能量。
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不应该再犯过多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明白了责任。
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父母的孝心,抚养孩子的责任。
40岁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
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那这个人不
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人总是杂念丛生,因为生来欲望不止,现在要让欲望自发的限制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
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可以看到: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指坏念头坏行为,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本能的最好的体现,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格格不入,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指有坏念头但做好事。
“色而不欲”,说的应该是这一层,有色心,却不触犯戒条,能自律。
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应该算得主流吧。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指全是好念头,只做好事。
行欲而不动恶念,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岁道破这番领悟,反见这位门徒三千的千古圣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何况常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最后一个十载,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假借老子语录,可妄称其谓”道可道,非常道,圣可道,非常圣”吧想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八十而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