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19全国各省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年诊疗87.2亿人次,卫生总费用6.5万亿2019卫生健康公报

年诊疗87.2亿⼈次,卫⽣总费⽤6.5万亿2019卫⽣健康公报来源:IVD资讯前⾔6⽉6⽇,国家卫⽣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新医改⼗年后,我国卫⽣健康事业都有哪些变化?⼀起来看看吧!⼀、居民⼈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及婴⼉死亡率均有改善近三年的《公报》中,居民⼈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及婴⼉死亡率,都在报告⾸段被提及。
通过对⽐发现,从2016年到2019年,这3项数据都有所改善。
2016年,我国居民⼈均预期寿命为76.5岁;2019年,该指标已上升⾄77.3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2016年的19.9/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死亡率也从7.5‰下降到5.6‰。
表1:全国居民⼈均预期寿命、孕产妇、婴⼉死亡率制图:医学界⼆、医疗卫⽣机构总数上升,公共卫⽣机构数量逐年下降据《公报》数据显⽰,截⾄2019年末,我国医疗卫⽣机构总数为1007545个,⽐去年增加10112个。
2016年,我国医疗卫⽣机构总数⽐上⼀年减少了134个,从2017年开始,这项指标实现了正增长,且逐年增加,2017年增加了3255个,2018年的增长量破万——10785个。
2019年,我国医疗卫⽣机构中,医院34354个,基层医疗卫⽣机构954390个,专业公共卫⽣机构15924个。
与去年相⽐,医院增加1345个,基层医疗卫⽣机构增加10751个。
相较于前两项数据,从2016年⾄2019年,专业公共卫⽣机构数量逐年下降,⼏年间,共减少了8942个。
具体数据可参见下图。
表2:全国医疗卫⽣机构及床位数制图:医学界图1:全国医疗卫⽣机构数图⽚来源:国家卫健委三、每千⼈⼝床位数达6.3张《公报》显⽰,我国医疗卫⽣机构床位已达880.7万张,其中,医院686.7万张(占78.0%),基层医疗卫⽣机构163.1万张(占18.5%),专业公共卫⽣机构28.5万张(占3.2%)。
构28.5万张(占3.2%)。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分析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分析周明华;肖政【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各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我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使用Excel 2010描述分析各地区每千人口和每平方千米卫生资源配置,利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分析卫生资源按人口和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结果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在0.2以下,分配绝对平均.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分配差距较大;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5,分配差距悬殊.每千人口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机构西北地区(0.93家)最高、华东地区(0.58家)最少,床位西南地区(5.95张)最高、华北地区(4.92张)最少;卫生技术人员西北地区(6.7人)最高、西南地区(5.73人)最少,执业医师华北地区(2.26人)最高、西南地区(1.69人)最少,注册护士各地区差距较小.每平方千米卫生资源配置,床位华北地区(1.96张)最多、西北地区(0.19张)最少;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均是华东地区最高、西北地区最少,分别为3.10人和0.22人、1.01人和0.06人、1.31人和0.09人.结论我国人均卫生资源不足,需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资源配置每平方千米差异大于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较差,应对西北和西南地区进行扶持,以缩小地区间差异.【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6)002【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卫生资源;公平性;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作者】周明华;肖政【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遵义医学院分中心),贵州遵义,563003;泸州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四川泸州,646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遵义医学院分中心),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性很大,有限的卫生资源地区配置差别很大,但每个人均有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及探讨。
关键词: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
但显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存在很大差异。
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
目前国际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中,国内外最为通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或称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尽管“城市化水平”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发展的程度, 但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而且还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种只以人口比例指标来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省域发展水平, 应当利用复合指标法,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进行测定、评价和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省域的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动态过程。
因此,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单一的省域人口比重,也不是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其它单项指标,而应综合反映经济、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职能。
经济发展进程中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进程中带来新的健康问题1、工业化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各类企业85.7万家,从业人数440.9万人,其中乡、镇企业85.4万家,从业人数335.4万人。
许多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操作方式原始,厂房简陋,尘毒浓度大,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缺乏,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因此,职业病、职业中毒和工伤事故屡有发生。
工业环境污染导致非职业人群患职业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环境污染。
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破坏引起环境、空气、水源和动植物食品受到污染,带来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的负担,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增加卫生保健成本。
3、城镇化进程加快。
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表明,2000年我区城镇人口达1263.95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28.15%。
与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分别提高16.32%和13.05个百分点。
1982年至199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每年增加2.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1.31个百分点。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市,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增加了城市人口拥挤和加重周边环境的恶化。
同时由于县改市、乡改镇,部分农村人口相对集中转为城镇人口,从农村家庭经济到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变,也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4、流动人口。
据有关资料,1995-2000年我区区内流动(暂住)人口年均83万,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易感人群,容易感染上多种疾病,并造成流行。
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成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难点和盲点。
补偿机制不健全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
卫生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卫生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卫生投入的绝对值逐年增加,1995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拨款额为4.89亿元,2000年为6.59亿元,增长34.76%,推动了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广西是一个后发展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未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失能老人“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模式研究

劳动保障世界失能老人“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模式研究徐佩何紫笑王金连(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失能老人的数量快速增加。
失能老人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加全面、更加便捷的医疗照护服务,其对医护上门服务的需求是迫切的。
推进医护上门服务是解决失能老人“看病难”问题的有效抓手。
当今所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应用广泛,发展迅速。
医护上门服务的落实,可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是服务思维上的一次创新,是对原有服务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探索面向失能老人的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模式,从而调动和利用更多的养老服务资源为失能老人服务。
【关键词】失能老人;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老人数量的大幅增加,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对于失能老人而言,由于行动不便,当前医疗机构坐诊等客式的服务方式显然是缺乏便捷性的。
医护上门服务让失能老人居家就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与护理服务,有效解决失能老人到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在落实医护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持,推进上门服务的智慧操作,为当前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照护提供新思路。
一、相关概念(一)失能老人目前学术界对失能老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己有的界定更多的是从社会模式上将失能老人定义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必须依赖他人照料的老年人。
关于自理程度的测量,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设置六项指标: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将失能老人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三类。
其中1-2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二)互联网+医护上门服务医护上门服务一般指医护人员到患者家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访视和家庭健康咨询等。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作者:向颍锴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29期摘要:中國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积极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
走向共同富裕,是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重大课题,因此,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探讨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对共同富裕理想目标的逐步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富裕路径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9-0004-04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最终体现。
长期以来,共产党人将共同富裕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孜孜不倦奋斗。
马克思曾说过,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根源[1]。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目的和优越性的体现,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法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了更加重要的工作日程。
习近平站在唯物史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视野,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一、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党领导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必然趋向,就是把握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差异现状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我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差异现状研究王磊李勇(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摘要:卫生资源的配置是卫生服务利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前提,只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前提下,我国 居民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卫生服务,研究我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有利于我们对卫生改革的政策制定,改 善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卫生公平性和可及性获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过对我国各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几大指标,每千人均卫生机构数,每千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的衡量,对我国卫生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现状是不是存在不均衡性进行观察,结果我国区域内卫生资源的配置在这三个指标上都存在不均衡性,各 省之间差异较大,不同指标变化幅度不一&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性;现状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1引言人人旱有卫生保健,不断提尚国民整体健康素质,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目前,区域和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广泛存在。
其中卫生资源的配置是卫生服务利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前提,只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前提下,我国居民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卫生服务,研究我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有利于我们对卫生改革的政策制定,改善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卫生公平性和可及性获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我国卫生资源的分配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调整,改 革开放之前,主要是有国家负责全国卫生资源的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现在 卫生资源的投资也由过去的中央政府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个人支付。
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但是公平和效率无法共存。
过去|段时间,为了人们享受更加优质的卫生服务,我们过分的强调效率,导致卫生资源的配置的不均衡,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大。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性将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在卫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居民看病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卫生资源稀缺的地区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技术人员普遍会考虑在资源配置丰富的地区就业,这样就更加导致了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均,这种不均衡性还会导致很多问题a看清楚卫生资源的区域不均问题有利于我们合理分配资源,努力扭转不均,使卫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加公平。
近3年我国卫生人员数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例

近3年我国卫生人员数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例一、背景、问题的提出与假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
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员的总量和区域性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增长较快。
2011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1.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0.3万人1。
但是,受到区域经济欠协调发展的影响,我国卫生人员配置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促使患者进一步选择到大城市和大医院就诊,导致了不合理的就诊流向2。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3。
新医改实施3年成效显著,我国的卫生人员总量和区域性配置合理性均应得到了改善。
为了检验新医改在卫生人员建设方面的进展,本文选择2009年—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卫生技术人员指卫生事业机构支付工资的全部职工中现任职务为卫生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4,包括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是卫生人员队伍的主力军。
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近3年我国卫生人员总体和区域配置的变化,希望能了解我国新医改形势下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的情况。
二、数据来源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表2-1)来自2009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表21-3《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每年的数据均以省级行政区划(不包括港澳台数据)为单位报告了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数5,6,7。
表2-1 2009年—2011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统计将31个省区市分为东部地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共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共8个省区市)和西部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共12个省区市)。